首页期刊导航|实用肝脏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周天仇

双月刊

1672-5069

sygzbzz@foxmail.com

0551-65142835

230031

合肥市长江西路424号

实用肝脏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医学期刊。该刊以从事肝脏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及防治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对象,报道各类肝脏疾病(包括各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及其它肝脏疾病)的临床内外科诊疗实践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本专业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学术讨论。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以临床为主,突出实用性,注重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兼顾医学继续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清NT-ProBNP和TnI联合心电图检查早期诊断肝硬化性心肌病价值研究

    朱春芬任春霖郭霞
    242-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血清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Ⅰ(TnI)联合心电图(EKG)检查诊断肝硬化性心肌病(CCM)的价值。方法 2020 年1 月~2023 年3 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93 例和健康体检者49 例,均接受EKG检查,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TnI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T-ProBNP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本组肝硬化患者存在CCM者51 例(NYHAⅠ级18例,Ⅱ级20 例和Ⅲ级13 例);CCM组血清NT-ProBNP和TnI水平分别为(41。5±7。9)pmol/L和(0。6±0。2)μg/mL,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分别为(28。9±5。2)pmol/L和(0。3±0。1)μg/mL,P<0。05]或健康人[分别为(8。3±1。6)pmol/L和(0。1±0。1)μg/mL,P<0。05];CCM组心电图异常率为98。0%,显著高于肝硬化组的71。4%或健康人组的2。0%(P<0。05);CCM Ⅲ级患者血清NT-ProBNP和TnI水平分别为(48。3±8。5)pmol/L和(0。8±0。2)pmol/L,显著高于Ⅱ级患者[分别为(42。1±7。8)pmol/L和(0。6±0。1)pmol/L,P<0。05]或Ⅰ级患者[分别为(35。9±7。9)pmol/L和(0。5±0。1)pmol/L,P<0。05];分别以血清NT-ProBNP水平=40。4 pmol/L和TnI水平=0。5μg/mL为截断点,联合心电图检查异常诊断CCM的AUC=0。923,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1%和78。6%,显著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 检测血清NT-ProBNP和TnI水平联合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肝硬化患者并发CCM,值得深入研究。

    肝硬化性心肌病氨基末端B型尿钠肽前体肌钙蛋白Ⅰ心电图诊断

    一组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病因分析和诊断路径探讨

    冯彦菲苏明华殷倩冰黎清梅...
    246-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一组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NCPH)患者的病因和诊断方法 ,归纳总结诊断路径。方法 2020年9 月~2022 年3 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NCPH患者105 例,常规临床检查和基因分析诊断。结果 本组经综合检查,诊断肝前型69 例(65。7%),肝内型21 例(20。0%)、肝后型4 例(3。8%)和未诊断11 例(10。5);常见疾病为胰源性疾病22 例(31。9%),门静脉阻塞 15 例(21。7%),血液性疾病 15 例(21。7%);主要诊断方法 为影像学检查 28 例(40。6%),消化内镜检查14 例(20。3%),骨髓穿刺活检术12 例(17。4%);NCPH病因诊断前三位的方法 依次为影像学检查(33。3%)、综合分析(18。1%)和消化内镜(13。9%)检查。结论 NCPH以肝前型门静脉高压为常见,常规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行消化内镜和骨髓穿刺活检术可明确诊断。对于常规检查仍不能诊断的,再考虑肝内型和肝后型门静脉高压,行肝穿刺活检或下腔静脉穿刺造影等检查往往能进一步明确诊断。

    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病因诊断路径

    《实用肝脏病杂志》2024年征稿、征订启事

    250页

    三期增强CT扫描联合血清AFP和VEGF水平诊断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研究

    哈鹏苏晓晨付宾鹏
    251-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对肝内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21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我院诊治的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 82 例,均接受MSCT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检查,采取细针穿刺活检或手术组织行常规病理学检查。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AF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三期增强CT扫描联合血清AFP和VEGF水平诊断肝细胞癌(HCC)的效能。结果 在本组 82 例肝占位患者中,病理学检查诊断肝细胞癌(HCC)43 例,局灶性增生性结节(FPN)39 例,MSCT扫描诊断原发性肝癌(PLC)36 例,诊断良性病灶 46 例;HCC病灶平扫及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CT值分别为(33。2±1。7)、(68。2±2。4)、(61。5±1。2)和(31。9±1。6),均显著低于FPN病灶[分别为(40。1±2。5)、(92。5±3。1)、(76。8±2。6)和(63。2±3。7),P<0。05];HCC患者血清AFP和VEGF水平分别为(310。5±25。3)ng/mL和(97。6±62。1)ng/L,均显著高于FPN患者[分别为(23。6±3。2)ng/mL和(65。4±19。8)ng/L,P<0。05];MSCT诊断恶性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4%和97。4%,采用CT联合血清指标诊断可以将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提高到97。4%。结论 应用三期增强CT扫描扫描联合血清AFP和VEGF水平对判断肝内占位性病变的性质有帮助,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细胞癌肝内局灶性增生性结节多层螺旋CT甲胎蛋白诊断

    动态增强MRI定量参数术前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分期研究

    谢晶美刘浩李安李华...
    25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动态增强MRI(DCE-MRI)定量参数术前评估原发性肝癌(PLC)患者临床分期的价值。方法 2021 年1 月~2023 年1 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69 例,均接受DCE-MRI检查并计算灌注参数,如转运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和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分数(Ve)。经细针穿刺活检或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综合评估中国肝癌分期(CNLC)。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DCE-MRI定量参数诊断PLC术前临床分期的价值。结果 经病理学检查,69 例PLC患者均被诊断为肝细胞癌(HCC),DCE-MRI检查发现CNLCⅠ期 17 例,Ⅱ期 21例,Ⅲa期29 例,Ⅲb期2 例;Ⅲ期HCC患者KTrans 和Kep 分别为(0。4±0。1)min-1 和(1。2±0。6)min-1,显著大于Ⅰ~Ⅱ期患者[分别为(0。3±0。1)min-1 和(0。6±0。4)min-1,P<0。05],而Ve 为(0。4±0。2),显著小于Ⅰ~Ⅱ期患者[(0。5±0。2),P<0。05];分别以KTrans>0。4 min-1、Ve<0。5 和Kep>0。9 min-1 为截断点,三者联合诊断Ⅲ期HCC患者的AUC为 0。812(95%CI:0。706~0。918),其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65。8%,显著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P<0。05)。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联合术前判断HCC患者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指导,值得应用。

    原发性肝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中国肝癌分期诊断

    MWA联合抗PD-1抗体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研究

    付彦爽陈晓丽付彦青冯静...
    259-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微波消融(MWA)联合抗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9 年6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102 例,被分为对照组51 例和观察组51 例,分别接受MWA治疗或在MWA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信迪利单抗治疗6 个月。采用SF-36 量表评估生活质量,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随访1 年。结果 观察组客观有效率(ORR)为5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4%(P<0。05);治疗后,观察组身体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角色限制和精神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CD4+CD25+FOXP3+Treg细胞和CD8+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经Kaplan-Meier分析,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率为9。7(95%CI:7。971~11。429)个月,对照组为7。8(95%CI:5。931~9。729)个月,观察组1a生存率为58。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7。3%(P<0。05)。结论 在MWA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PD-1 抗体治疗PLC患者能提高疗效,可能与纠正了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免疫抑制剂治疗

    TACE术后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近期疗效研究

    杨帆杨军濮忠健胡雪星...
    263-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ACE)术后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 治疗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我院收治的 84 例PLC患者,对照组 42 例接受TACE治疗,另 42 例观察组接受TACE术后联合斑蝥酸钠维生素B6 静脉滴注治疗,术后随访1 年。采用化学荧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采用酶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采用硝酸盐还原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增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内皮素(ET-1)水平。结果 观察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和疾病进展率分别为 7。1%、42。9%、38。1%和4。8%,而对照组则分别为7。1%、40。5%、19。1%和26。2%,其中观察组疾病稳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FP、CA125 和CA199 水平分别为(540。4±87。1)μg/L、(28。1±9。1)kU/L和(18。0±4。8)kU/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831。2±94。8)μg/L、(36。0±10。4)kU/L和(24。1±4。6)kU/L,P<0。05];观察组血清Hcy和ET-1水平分别为(14。1±3。6)μmol/L和(66。1±10。3)ng/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4±4。3)μmol/L和(80。2±12。1)ng/L,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为 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40。5%(P<0。05);两组 1a 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84。2%对76。9%,P>0。05)。结论 在TACE术后应用斑蝥酸钠维生素B6 静脉滴注可以减轻胃肠道反应,并可能改善内皮细胞功能。

    原发性肝癌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斑蝥酸钠维生素B6治疗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麻醉接受肝叶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麻醉效果分析

    王莹莹周平程蕾
    267-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患者接受肝叶切除术时行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9 年1 月~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57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8 例和观察组29 例,在行肝叶切除术手术时分别采用七氟醚麻醉或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麻醉。在麻醉前(T0)、术毕即刻(T1)、术后12 h(T2)和术后24 h(T3),常规监测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结果 在T0、T1、T2 和T3 时,两组HR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1、T2 和T3 时,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2。1±0。5)分、(1。6±0。4)分和(1。1±0。2)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0。7)分、(2。2±0。5)分和(1。5±0。3)分,P<0。05];在T0 时,观察组血清IL-6、TNF-α、Cor和ACTH水平分别为(5。2±1。1)ng/L、(26。9±4。3)μg/L、(185。6±28。4)mmol/L和(10。6±2。1)pmol/L,与对照组[分别为(4。9±1。3)ng/L、(27。5±4。6)μg/L、(183。2±30。6)mmol/L和(11。3±2。5)pmol/L]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T3 时,观察组血清IL-6、TNF-α、Cor和ACTH水平分别为(9。7±2。6)ng/L、(31。3±4。8)μg/L、(219。7±32。5)mmol/L和(14。8±3。5)pmol/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2。3±3。4)ng/L、(46。7±5。3)μg/L、(285。4±35。1)mmol/L和(29。6±4。9)pmol/L,P<0。05]。结论 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麻醉能减轻PLC患者接受肝叶切除术时围术期疼痛程度,缓解围术期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原发性肝癌肝叶切除术右美托咪定七氟醚麻醉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小原发性肝癌疗效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张亚龙胡冬梅赵晟孟海生...
    27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采用射频消融(RFA)治疗小肝细胞癌(HCC)患者的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9 年12 月~2021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02 例HCC患者,均接受在超声引导下行RFA治疗。在术后一个月复查评估疗效,并随访2 年。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死亡的因素。结果 观察近期疗效发现疾病进展6 例,疾病稳定21 例,部分缓解52 例,完全缓解23 例,总有效率为73。5%;随访发现,1 a和2a生存率分别为90。2%和77。5%;死亡与生存患者性别、年龄、饮酒史、合并乙型肝炎、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死亡患者Child Pugh C级、肿瘤细胞低分化、病灶临近血管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占比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分别为43。5%、34。8%、69。6%、69。6%和(292。4±28。5)μg/L,均显著高于生存患者[分别为12。7%、21。5%、39。2%、34。2%和(243。8±25。0)μg/L,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2。2±4。5)g/L,显著低于生存患者[(41。7±5。8)g/L,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血清AFP水平高、Child Pugh C级、病灶临近血管和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均是影响RFA治疗的HC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超声引导下采用RFA治疗小肝癌患者近远期疗效肯定,了解影响患者长期生存的因素并给予积极的干预和处理,可能能延长生存时间。

    肝细胞癌射频消融超声引导治疗疗效

    能谱CT增强扫描参数鉴别诊断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价值研究

    崔甜甜张海波陈莉莉
    275-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能谱CT增强扫描参数鉴别诊断肝血管瘤(HH)与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 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78 例,均接受肝叶切除术治疗,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HH患者46 例和HCC患者32 例。术前,均接受能谱CT平扫和增强扫描,测量并计算不同单能量CT值、碘(水)浓度(IC)、水(碘)浓度(WC)、病灶碘摄取比值(IUR)和病灶能谱曲线斜率。以组织病理学检查为金标准,采用kappa系数检验,分析动脉期参数和门脉期参数单独或联合诊断HCC的价值。结果 HCC组病灶动脉期50~90 keV 5 个单能量水平的CT值分别为(152。3±48。5)、(117。5±41。6)、(95。2±34。3)、(83。1±29。8)和(70。5±25。3),均显著高于HH组[分别为(81。4±29。6)、(66。5±21。4)、(58。9±16。5)、(54。6±15。2)和(48。3±13。5),P<0。05],门脉期 5 个单能量水平的 CT值分别为(177。5±51。2)、(130。9±35。9)、(106。8±22。8)、(85。9±20。3)和(74。6±19。8),均显著高于HH组[分别为(130。9±46。3)、(105。8±31。7)、(84。6±22。9)、(73。4±20。5)和(64。2±15。9),P<0。05];HCC组动脉期IC、IUR和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0±0。6)、(2。7±0。5)和(2。8±0。9),显著高于HH组[分别为(0。8±0。2)、(1。3±0。4)和(1。0±0。3),P<0。05],门脉期IC、IUR和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2。6±0。8)、(0。9±0。3)和(3。5±1。1),显著高于HH组[分别为(1。7±0。5)、(0。6±0。2)和(2。5±0。8),P<0。05];动脉期与门脉期参数联合诊断HCC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0。6%、89。1%和89。7%,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的一致性(Kappa值=0。790),显著优于动脉期参数或门脉期参数诊断(P<0。05)。结论 应用能谱CT增强扫描参数可以帮助诊断HCC而与HH作鉴别,值得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肝细胞癌肝血管瘤能谱CT成像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