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肝脏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周天仇

双月刊

1672-5069

sygzbzz@foxmail.com

0551-65142835

230031

合肥市长江西路424号

实用肝脏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医学期刊。该刊以从事肝脏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及防治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对象,报道各类肝脏疾病(包括各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及其它肝脏疾病)的临床内外科诊疗实践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本专业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学术讨论。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以临床为主,突出实用性,注重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兼顾医学继续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检查诊断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价值分析

    魏野汪施妤葛高华井桂银...
    279-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CT与磁共振(MRI)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HH)和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 2020 年6月~2022 年6 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HH患者32 例和HCC患者37 例,常规接受CT和MRI增强扫描,经手术或穿刺取得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采用Kappa检验评定诊断方法 之间的一致性,应用MedCalc1 5。1 统计学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以病理学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CT增强扫描发现29 例(78。4%)HCC和24 例(75。0%)HH,而MRI扫描发现35 例(94。6%)HCC和29 例(90。6%)HH;经Kappa一致性检验,CT和MRI扫描与病理学诊断HH和HCC具有一致性(Kappa=0。532,P<0。05 和Kappa=0。749,P<0。05);MRI扫描诊断肝内占位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 94。6%、90。6%和 92。8%,显著优于CT诊断(分别为 78。4%、75。0%和76。8%,而两者联合诊断并不能显著提高诊断效能(分别为90。6%、90。6%和 92。8%)。结论 临床在鉴别原发性肝癌与HH困难时,应首先进行MRI检查。

    肝细胞癌肝血管瘤CT扫描磁共振成像诊断

    DEB-TACE序贯微波消融术治疗大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王秀香李海霞李辉王明月...
    283-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载药栓塞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序贯微波消融(MWA)术治疗原发性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 年5 月~2021 年 5 月我院收治的 50 例PLC患者,纳入患者肝内肿瘤直径大于5 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5 例和观察组25 例,分别接受常规TACE序贯MWA治疗或DEB-TACE序贯MWA术治疗。常规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随访评估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疾病稳定、疾病进展(PD),统计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CR、PR、SD、ORR和CDR分别为 44。0%、48。0%、4。0%、92。0%和 96。0%,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36。0%、24。0%、16。0%、60。0%和76。0%,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FP和AFP-L3 水平分别为(121。5±63。7)ng/mL和(7。1±0。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4。9±68。5)ng/mL和(13。6±0。4)%,P<0。05];治疗后随访(18。3±6。7)个月,观察组病死率为24。0%,与对照组的48。0%比,差异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x2 =3。125,P=0。077);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PFS分别是8。3 个月和5。3 个月(t=3。172,P=0。075),中位OS分别是14。5 个月和9。4 个月(t=2。432,P=0。082),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DEB-TACE序贯MWA术治疗大肝癌患者可能临床近期疗效稍好,但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原发性肝癌载药栓塞微球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微波消融治疗

    腹腔镜辅助下血管瘤剥除术与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疗效比较

    贾江坤余淼贾萌徐健...
    287-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下血管瘤剥除术与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巨大肝血管瘤(HH)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0 年1 月~2022 年6 月我院诊治的HH患者68 例,接受腹腔镜下血管瘤剥除术治疗34 例,接受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34 例。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结果 剥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和住院花费分别为(144。6±37。2)min、(402。3±132。5)mL、(257。2±48。6)mL和(3。2±0。7)万元,均显著短于或低于切除组[分别为(169。5±42。8)min、(537。4±155。8)mL、(335。4±71。2)mL和(3。6±0。6)万元,P<0。05];在术后3d,剥除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71。6±14。8)U/L和(48。8±9。2)U/L,均显著低于切除组[分别为(83。1±15。7)U/L和(57。6±10。6)U/L,P<0。05];术后,剥除组出现胸腔积液、切口液化、切口感染和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为17。6%,与切除组的26。5%比,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采取腹腔镜辅助下血管瘤剥除术与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巨大HH均为有效的手术方案,但血管瘤剥除术更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和腹腔引流量,可根据情况适当选择。

    肝血管瘤腹腔镜血管瘤剥除术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

    ERCP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疗效研究

    何晓非陈杰罗国松陆世峰...
    291-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0 年1 月~2023 年1 月我院收治的AOSC患者103 例,其中观察组58 例接受ERCP治疗,对照组45 例接受开腹手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3dVAS评分和术后住院日分别为(30。7±4。6)mL、(74。3±8。8)min、(3。1±0。8)分和(7。2±1。4)d,均显著短于或少于对照组[分别为(85。4±10。2)mL、(117。6±12。5)min、(4。9±1。1)分和(13。3±3。7)d,P<0。05];在术后 5d,观察组血清ALT和GGT水平分别为(48。2±4。1)U/L和(163。9±17。2)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6。9±5。3)U/L和(189。6±21。5)U/L,P<0。05];观察组血清IL-6、IL-1、TNF-α和CRP水平分别为(82。6±8。3)ng/L、(20。9±4。0)ng/L、(16。2±3。5)ng/L和(18。1±2。2)m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7±11。2)ng/L、(32。7±5。3)ng/L、(23。6±4。3)ng/L和(32。9±4。8)mg/L,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7。8%(P<0。05)。结论 采用ERCP治疗AOSC患者效果好,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细胞因子治疗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联合经腹直肌引出T管与经右锁骨中线引出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疗效研究

    唐昊杨天福
    295-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研究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治疗胆总管结石(CBDS)患者时采取经腹直肌引出T管与经右锁骨中线引出T管引流疗效的差异。方法 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CBDS患者 198 例,其中A组125 例接受LCBDE后T管经腹直肌引出引流,B组73 例接受LCBDE后T管经右锁骨中线引出引流。记录两组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生化指标。常规评估胃肠病生活质量指数(GIQLI)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拔管时间和住院日分别为(52。9±3。1)min、(40。2±14。5)ml、(4。1±0。5)d和(7。2±1。1)d,与B组[分别为(54。7±2。6)min、(39。8±15。9)ml、(5。0±0。7)d和(7。5±1。0)d,P>0。05]比,无显著性差异;术后,A组血清TBIL、ALT、AST和ALB水平分别为(12。4±2。7)μmol/L、(51。8±4。2)U/L、(36。2±3。4)U/L和(37。9±1。5)g/L,与B组[分别为(16。5±2。2)μmol/L、(54。7±5。0)U/L、(38。1±3。9)U/L和(37。4±2。0)g/L,P>0。05]比,无显著性差异;A组GIQLI评分为(129。4±10。3)分,显著高于B组(105。7±9。9)分,而SDS评分和SAS评分分别为(30。2±1。7)分和(30。7±1。9)分,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35。7±1。9)分和(37。4±2。2)分,P<0。05];术后,A组出血、感染、胆漏和胆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为9。6%,显著低于B组的20。5%(P<0。05);术后随访1 年,超声检查显示,A组CBDS复发率为3。2%,与B组的4。1%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采用LCBDE术治疗CBDS患者时,采用经腹直肌引出引流管比经右锁骨中线引出引流管更能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有利于术后恢复。

    胆总管结石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经腹直肌引出引流管经右锁骨中线引出引流管治疗

    经皮经肝I期胆道造瘘联合分步胆道镜治疗Roux-en-Y胆肠吻合术后结石复发的肝胆管结石患者疗效研究

    王卿栾娜叶刚
    299-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I期胆道造瘘(PTOBF)联合分步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PTCSL)治疗Roux-en-Y胆肠吻合术经治复发的肝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0 年1 月~2022 年12 月我院接受过Roux-en-Y胆肠吻合术治疗后结石复发的肝胆管结石患者83 例,其中31 例对照组接受PTCSL取石术,52 例观察组接受PTOBF联合PTCSL取石术治疗、超声检查随访。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日分别为(136。3±29。5)min和6。1(4。7,7。8)d,显著长于对照组[分别为(63。9±7。7)min和4。1(3。9,5。2)d,P<0。05];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瘘道扩张成功率分别为76。9%和94。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4。8%和67。7%(P<0。05);术前术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引流管脱出发生率为1。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8%(P<0。05),而两组胆道出血和胸腔积液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9%对3。2%和3。9%对3。2%,P>0。05);术后随访7~43 个月,观察组结石再复发率为3。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1%(P<0。05)。结论 采取PTOBF联合PTCSL术治疗复发性肝胆管结石患者效果显著,且术中一次穿刺成功率和一次瘘道扩张成功率均较高,术后引流管脱出和结石再复发率较低。

    肝胆管结石经皮经肝I期胆道造瘘取石术分步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治疗复发

    倾向性评分匹配腹腔镜肝叶切除术与开腹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临床疗效研究

    王兵肖元初孙振纲王帅...
    303-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8 年6 月~2023年6 月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肝胆胰脾外科诊治的合并肝硬化的肝胆管结石患者 59 例,其中 20 例接受开腹手术,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原则选择另20 例接受腹腔镜手术,两组均行肝叶切除术。结果 两组体质指数、肝硬化病因和既往手术史均匹配成功,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无中转开腹者;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为(182。6±97。2)min,显著长于开腹组[(170。6±95。7)min,P<0。05],但术中出血量和肝门阻断时间分别为(203。5±186。6)ml和(32。3±21。4)min,显著少于或短于开腹组[分别为(232。2±195。3)ml和(40。6±28。8)min,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日为(8。6±5。7)d,显著短于开腹组[(11。5±3。9)d,P<0。05],而两组T管日引流量、术后进食时间和下床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0%,而开腹组为30。0%(P>0。05)。结论 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治疗合并肝硬化的肝胆管结石患者临床疗效不亚于传统的开腹手术,而且更加微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肝胆管结石肝硬化腹腔镜肝叶切除治疗

    低频与高频超声联合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价值分析

    贾永利王鹏川郭伟孙东莹...
    307-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频和低频超声联合检查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价值。方法 2020 年5 月~2023 年4月我院诊治的PLG患者64 例,术前均接受低频超声和高频超声检查,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中留取组织行病理学检查。以Kappa系数评价超声诊断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在64 例PLG患者中,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良性病变59 例和恶性病变 5 例;超声检查恶性病变单发、宽基底和发现有血流信号百分比分别为 80。0%、80。0%和80。0%,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的 44。1%、33。9%和 27。1%(P<0。05);经低频超声诊断恶性病变 9 例(14。1%)、良性病变55 例(85。9%),经高频超声诊断恶性病变8 例(12。5%)、良性病变56 例(87。5%),经高频/低频超声联合诊断恶性病变7例(10。9%)、良性病变57 例(89。1%),三种方法 诊断结果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低频超声联合诊断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100。0%、96。6%和 71。4%,与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的一致性较高(kappa= 0。817)。结论 鉴于高频与低频超声各有优缺点,两者联合诊断PLG病变性质可能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值得不断尝试。

    胆囊息肉样病变低频超声高频超声组织病理学诊断

    早期原发性胆囊癌增强磁共振和CT扫描征象分析

    章正威夏德鑫朱宝林章应峰...
    311-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增强CT与增强磁共振(MRI)成像诊断早期胆囊癌早期的效能。方法 2016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在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诊治的早期原发性胆囊癌(PGC)患者70 例,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为TNM分期为≤T2N0M0 期,分析增强CT和MRI的表现特征和诊断效能。结果 增强CT动脉期显示胆囊壁局部增厚和小结节样轻度强化,静脉期病灶强化减退不明显,增强MR动脉期显示胆囊壁局部增厚伴明显强化,静脉期/延迟期病灶强化减退,胆囊局部增厚,基底部与周围界限清楚;经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Tis-T1a期33 例,T1b-T2 期37 例;MRI诊断早期胆囊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9%和91。9%,显著优于增强CT诊断的66。7%和67。6%(P<0。05)。结论 采用动态增强MRI检查诊断早期胆囊癌效能较高,可帮助临床作出治疗决策。

    胆囊癌增强磁共振成像增强CT诊断

    弥漫性肝窦状血管肉瘤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黄蝶林旭勇李异玲王颖...
    314-316页

    肝血管肉瘤窦状上消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