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肝脏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周天仇

双月刊

1672-5069

sygzbzz@foxmail.com

0551-65142835

230031

合肥市长江西路424号

实用肝脏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医学期刊。该刊以从事肝脏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及防治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对象,报道各类肝脏疾病(包括各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及其它肝脏疾病)的临床内外科诊疗实践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本专业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学术讨论。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以临床为主,突出实用性,注重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兼顾医学继续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中心肝硬化住院患者病因构成和并发症分布研究

    樊亚楠纪童童李鑫飞于岩岩...
    571-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甲中心)和贵州省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乙中心)近年来肝硬化住院患者的病因和并发症构成比的差异。方法 2018 年 1 月~2020 年 12 月甲中心收治的肝硬化患者 1813 例,乙中心388 例。剔除病例后,纳入甲中心700 例和乙中心340 例,甲中心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252 例,乙中心为 137 例。结果 两中心肝硬化病因仍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ALD)、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为主,药物性肝损伤、遗传代谢性肝病和隐源性较少,乙中心患者ALD占比为23。2%,乙型肝炎合并ALD占比为 17。7%,显著高于甲中心(分别为13。0%和4。1%,P<0。05);甲中心肝细胞癌发生率为27。0%,显著高于乙中心的 14。1%(P<0。05),而乙中心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感染和肝功能Child C级发生率分别为61。5%、80。6%、50。9%和52。1%,显著高于甲中心的43。4%、39。3%、17。4%和14。1%(P<0。05)。结论 我国肝硬化的病因仍为HBV感染为主,但不同地区可能存在些许差异,有些地区患者肝功能状态可能更差,严重并发症更多,需及时予以处理。

    肝硬化病因并发症

    地佐辛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处理接受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麻醉苏醒和镇痛效果研究

    李维新索爱军王秀峰
    575-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地佐辛联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接受内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麻醉苏醒和镇痛效果。方法 2020 年5 月~2023 年6 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VB患者64 例,将患者分为两组,均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观察组行地佐辛诱导麻醉。两组均接受内镜下聚桂醇注射硬化治疗。观察并记血液动力学指标,评估麻醉苏醒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0]评价镇痛效果。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神经肽Y(NPY)、P 物质(SP)、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水平,常规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在麻醉诱导后和进镜时,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均显著高于或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为(461。3±14。1)mg,显著少于对照组[(482。9±15。8)mg,P<0。05],苏醒时间为(5。1±1。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6。7±1。4)min,P<0。05],两组躁动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1h和3h时,观察组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6h时,观察组血清NPY、SP、DA和NE水平分别为(155。7±21。9)pg/mL、(2。6±0。6)g/mL、(71。6±11。2)mmol/L和(2。5±0。6)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89。3±22。8)pg/mL、(3。8±0。8)g/mL、(84。3±12。7)mmol/L和(3。9±0。5)pg/mL,P<0。05];观察组血清SOD和T-AOC水平分别为(73。1±6。1)U/mL和(15。2±1。4)U/m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4。2±5。7)U/mL和(12。0±1。1)U/mL,P<0。05],而血清MDA水平为(3。7±0。6)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6。2±0。7)mmol/L,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 在行硬化剂注射治疗肝硬化并发EBV患者时,采用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前给予地佐辛诱导麻醉可能获得更好的镇痛效果,值得验证。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硬化剂注射治疗麻醉丙泊酚地佐辛治疗

    CT参数联合FIB-4和血清VEGF水平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效能分析

    汤泽宇顾菲周健文姜小兰...
    579-5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应用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检测参数联合纤维化-4 因子(FIB-4)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预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的效能。方法 2020 年3 月~2023 年4 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98 例,均接受胃镜检查诊断EV。行CT检查,采用层切法勾画,应用liver volume软件测量肝脏和脾脏体积,并测量门静脉内径(MPV)、脾静脉内径(SPV)和胃左静脉直径(LGV)。常规检测血小板计数和血生化指标,计算FIB-4,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依据曲线下面积(AUC)判定指标联合预测EV的效能。结果 在本组肝硬化患者中,胃镜检查发现并发EV者 48 例;EV组脾脏体积、MPV和LGV分别为(581。7±98。6)cm3、(15。2±1。3)mm和(6。1±0。5)mm,显著大于无EV组[分别为(452。6±84。9)cm3、(12。1±0。8)mm和(4。2±0。3)mm,P<0。05];EV组FIB-4 和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6。0±1。3)和(101。7±28。1)ng/L,显著高于无EV组[分别为(4。3±0。9)和(65。7±15。7)ng/L,P<0。05];应用脾脏体积、MPV、LGV、FIB-4 和血清VEGF水平联合预测EV存在的AUC为0。967(95%CI为0。931~0。997),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1。8%和90。0%,显著优于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 应用CT参数联合FIB-4 和血清VEGF水平预测肝硬化患者发生EV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脾脏体检肝纤维化-4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诊断

    TIPSS术使用组合支架与Viatorr支架治疗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长期疗效比较

    鲍应军张媛顾俊鹏朱帝文...
    583-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S)中使用组合支架与Viatorr支架的长期疗效。方法 2013 年7 月~2022 年8 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诊治的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患者51 例,均接受TIPSS术治疗,其中使用组合支架29 例,使用Viatorr支架22 例。术后随访5 年。使用影像学检查肝内分流道通畅情况,应用Kaplan-Meler法分析比较两组分流道累积通畅率和生存率。结果 使用Viatorr支架手术花费为73282。9(68190。6,81242。2)元,显著高于使用组合支架[61912。7(53713。6,67530。3)元,P<0。05];第一年、二年、三年、四年和五年,Viatorr支架组肝内分流道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0。9%、77。3%、72。7%、71。4%和68。4%,组合支架组分别为86。7%、80。0%、76。7%、73。3%和70。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Viatorr 支架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 95。5%、77。3%、72。7%、68。2%和59。1%,组合支架组分别为93。3%、86。7%、83。3%、83。3%和79。9%,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本组资料显示,在行TIPSS手术时使用组合支架或Viatorr支架均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根据供给情况选择使用。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组合支架Viatorr支架治疗

    增强MRI联合IVIM-DWI诊断小肝细胞癌价值研究

    夏礼鹏褚玉玄赵如盛
    587-5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增强磁共振(MRI)联合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诊断小肝细胞癌(sHCC)的价值。方法 2020 年5 月~2023 年5 月我院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 73 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增强MRI和IVIM-DWI检查,观察病灶增强强化信号特点,分析病灶IVIM-DWI定量参数,即伪扩散系数(D∗)、真实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采用细针穿刺或取术后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应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增强MRI联合IVIM-DWI诊断sHCC的效能。结果 经病理学检查,在73 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中,诊断sHCC者49 例(67。1%)和肝脏异型性增生结节(DN)者24 例(32。9%);sHCC病灶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动脉期强化和肝胆期低信号占比分别为61。2%、83。7%、59。2%和89。8%,均显著高于DN病灶的20。8%、33。3%、25。0%和29。2%(P<0。05);sHCC病灶D∗和D分别为(50。9±11。6)×10-3mm2/s和(0。8±0。2)×10-3mm2/s,均显著小于DN病灶[分别为(78。4±15。8)×10-3mm2/s和(1。2±0。3)×10-3mm2/s,P<0。05],而两组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5。6±8。7)%对(43。9±9。5)%,P>0。5];ROC分析表明,应用T1WI信号、T2WI信号、动脉期强化、肝胆期信号、D∗和D联合诊断sHCC的AUC为0。968,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和86。0%。结论 应用增强MRI和IVIM-DWI联合诊断sHCC的效能较高,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的依据,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小肝细胞癌肝脏异型性增生结节磁共振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效果研究

    王秀芝常金宋丹谭亭昭...
    591-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效果。方法 2018 年8 月~2021 年8 月我院诊治的晚期PLC患者62 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1 例和观察组31 例,分别给予阿帕替尼治疗或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3 个疗程。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细胞百分比,计算CD4+/CD8+细胞比值,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热休克蛋白 90α(HSP90α)和癌胚抗原(CEA)水平。结果 在治疗3 个月末,观察组和对照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58。1%和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CD4+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38。3±2。6)%和(1。3±0。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4。5±2。9)%和(1。1±0。2),P<0。05];观察组血清AFP、HSP90α和CEA水平分别为(143。6±26。5)μg/L、(93。2±22。4)ng/mL和(13。2±4。3)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04。5±29。6)μg/L、(129。1±23。5)ng/mL 和(28。6±4。8)ng/mL,P<0。05];经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 14 个月和 10 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 Rank x2=5。033,P=0。02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PLC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原发性肝癌晚期卡瑞利珠单抗阿帕替尼总生存期治疗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黄英杨志勇罗明
    595-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我院收治的晚期PLC患者78 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9 例和观察组39 例,分别给予仑伐替尼或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糖链抗原 199(CA199)水平。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在治疗后,观察组ORR和DCR分别为56。4%和9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3。3%和74。4%(P<0。05);观察组血清AFP水平为(78。9±17。4)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52。6±31。5)ng/ml,P<0。05];在随访两年末,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16。2 个月和12。3 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8。5%和25。6%(P>0。05),观察组中位总生存期(OS)为20。3 个月,对照组为16。0 个月,观察组总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1。5%对 38。5%,P<0。05);在治疗期间,观察组皮疹、乏力、食欲下降、高血压和蛋白尿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12。8%、17。9%、10。3%、7。7%和 7。7%,与对照组的10。3%、20。5%、7。7%、7。7%和5。1%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反应性毛细血管增生发生率为 12。8%,而对照组无这种不良反应。结论 应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PLC患者近远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控,值得深入探讨。

    原发性肝癌晚期卡瑞利珠单抗仑伐替尼治疗

    应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识别肝细胞癌发生和进展过程中关键通路和基因作用研究

    徐思洁秦浩张振华
    599-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发生进展过程中功能富集通路和关键基因表达。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下载HBV感染不同阶段和正常对照肝脏转录组数据,构建基因网络并使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将基因分类为不同的模块,对相关模块中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应用GEO数据集进一步验证重要基因水平。结果 共6145 个组间差异基因参与构建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被分为9 个模块,进一步描绘了从肝脏早期病变到肿瘤的进化轨迹,从正常组织到癌组织过程中的细胞增殖、DNA损伤修复和细胞衰老相关通路线性激活;随疾病进展,脂质代谢和凝血等肝脏功能相关通路逐渐受到抑制;在肿瘤发生前,慢性炎症期免疫相关通路被激活,后期逐渐趋向于抑制状态;共鉴定出 3个重要衰老相关基因,即CCNA2、UBE2C和ANAPC1,并在外部数据集验证了这3 个基因水平变化;进一步分析显示上述3 个基因水平与肝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P<0。05)。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初步确定了肝癌发生和进展过程中潜在途径和重要参与基因,为诊断和治疗干预提供了潜在的靶标。

    肝细胞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癌发生机制

    采用超声造影灌注及回声变化规律鉴别诊断肝血管瘤与肝细胞癌价值研究

    田春燕罗莉曹雪玲熊萍...
    603-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鉴别诊断肝血管瘤(HCH)与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 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我院诊治的75 例肝内占位性病变患者,经肝穿刺活检或手术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所有患者均接受CEUS检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CEUS参数鉴别HCH与HCC的效能。结果 病理学检查诊断HCH 35 例和HCC 40 例;HCC病灶边界清晰、高回声和回声均匀比率分别为 17。5%、22。5%和 12。5%,均显著低于HCH病灶(分别为65。7%、65。7%和74。3%,P<0。05),而Ⅱ级血流信号占比为 67。5%,显著高于HCH病灶的 14。3%(P<0。05);增强扫描HCC病灶动脉期呈高增强占比为65。0%,显著低于HCH病灶的91。4%,而门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低增强占比分别为70。0%和90。0%,显著高于HCH病灶的 8。6%和 42。8%(P<0。05);HCC病灶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和增强速率分别为(9。6±1。8)s、(25。8±4。1)s和(0。5±0。1),显著快于HCH病灶[分别为(13。2±2。5)s、(32。3±6。7)s和(0。9±0。2),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应用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和增强速率联合鉴别诊断HCC的曲线下面积(AUC)为 0。935,其灵敏度为82。8%,特异度为90。0%,显著优于指标单独鉴别(P<0。05)。结论 使用CEUS灌注和回声变化参数鉴别诊断HCH与HCC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肝细胞癌肝血管瘤超声造影血流灌注回声变化诊断

    超声造影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效能分析

    王正华王明达张晓谦
    607-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效能。方法 2020 年1 月~2023 年1 月收治的97 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接受肝穿刺活检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EUS检查,采用Tom Tec Sono Liver CAP 软件分析CEUS数据,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超声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效能。结果 经病理学检查,在 97 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中,诊断恶性病变41 例(胆管细胞癌5 例、转移性肝癌10 例、肝细胞癌26 例)和良性病变 56 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29 例和炎性假瘤 27 例);恶性病变动脉期局部血流量为(63。9±12。1)mL/min,显著大于良性病变[(42。7±8。9)mL/min,P<0。05],延迟期局部血流量为(17。6±2。4)mL/min,显著小于良性病变[(19。0±2。7)mL/min,P<0。05];恶性病变始峰时间、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和通过时间分别为(11。5±2。1)s、(34。1±6。9)s、(25。8±4。3)s和(110。5±20。7)s,显著短于良性病变[分别为(14。1±2。3)s、(45。9±6。2)s、(37。6±5。8)s和(149。3±24。1)s,P<0。05],而灌注指数显著大于良性病变[(141。2±20。0)对(89。7±18。9),P<0。05];二维超声诊断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 82。9%,特异度为78。4%,准确度为78。4%,阳性预测值为70。8%,阴性预测值为85。7%,而CEUS诊断良恶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灵敏度为80。5%,特异度为82。1%,准确度为81。4%,阳性预测值为76。7%,阴性预测值为 85。2%。结论 CEUS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良恶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协助临床决策。

    肝脏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癌超声造影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