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肝脏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周天仇

双月刊

1672-5069

sygzbzz@foxmail.com

0551-65142835

230031

合肥市长江西路424号

实用肝脏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医学期刊。该刊以从事肝脏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及防治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对象,报道各类肝脏疾病(包括各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及其它肝脏疾病)的临床内外科诊疗实践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本专业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学术讨论。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以临床为主,突出实用性,注重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兼顾医学继续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不同减量方法的效果研究

    王秀娟朱贺张茹梦常文绘...
    729-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缓慢减量与快速减量治疗AI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AIH患者52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均接受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但在起效后观察组采用缓慢减量方式,而对照组采用快速减量方式。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在治疗6个月末,观察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32。4±7。5)U/L和(31。9±5。2)U/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6。8±10。1)U/L和(43。6±7。7)U/L,P<0。05];观察组血清IgA、IgM和IgG 水平分别为(3。4±0。6)g/L、(3。5±0。8)g/L 和(15。3±2。1)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0。5)g/L、(4。1±0。6)g/L和(19。8±6。7)g/L,P<0。05];观察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抑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细胞比值分别为(0。7±0。2)%、(12。1±3。5)%、(24。1±3。4)%和(1。2±0。2),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0。9±0。2)%、(16。4±5。1)%、(28。4±3。1)%和(1。4±0。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P<0。05)。结论 应用泼尼松联合硫唑嘌呤治疗AIH患者,采用快速减量方式可能较少引起不良反应,但不容易稳定肝功能指标,临床需要权衡利弊,选择合适的减量方法。

    自身免疫性肝炎泼尼松硫唑嘌呤减量淋巴细胞亚群治疗

    接受雷公藤制剂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王娟郑自通刘丽华何鑫...
    733-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总结接受雷公藤制剂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并发药物性肝损害(DILI)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2019年1月~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RA并发DILI患者,均有应用雷公藤制剂治疗,经RUCAM量表评分诊断。结果 在60例患者中,年龄大于46岁者占75。0%,应用雷公藤制剂超过4个月者占比为40。0%;RUCAM量表评分大于5分者占比为88。3%,肝细胞损伤型占比为66。7%,肝损伤1/2级占比为50。0%;治疗RA用药为雷公藤制剂(A组)、雷公藤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B组)、雷公藤制剂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C组)和雷公藤制剂联合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类抗炎药(D组)分别为10例、12例、30例和8例,D组血生化指标相对高于其他各组(P<0。05);经临床护肝治疗7~75d,平均(23。4±7。0)d,治愈率为43。3%,临床好转率为50。0%,肝功能指标未恢复率为6。7%。结论 RA患者应用含雷公藤制剂方案治疗可能容易引起肝损伤,用药越多,肝损伤可能更明显,但大多预后良好。

    药物性肝损害类风湿性关节炎雷公藤制剂临床特征

    2D-SWE技术联合FIB-4和血清VEGF水平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价值研究

    信亮亮温智
    737-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SWE)技术联合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FIB-4)和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EV)的价值。方法 2020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7例,常规行胃镜检查了解EV发生情况,采用超声2D-SWE技术检测肝硬度(LSM)和脾硬度(SSM)。根据临床检测结果计算FIB-4,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指标预测肝硬化患者EV发生的效能。结果 经胃镜检查发现,本组117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非EV者42例(35。9%)和发生EV者75例(64。1%);EV组LSM、SSM、FIB-4和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19。4±5。4)kPa、(42。5±9。5)kPa、(4。7±1。6)和(168。6±50。4)pg/mL,显著高于非 EV 组[分别为(14。2±4。7)kPa、(30。9±8。6)kPa、(2。6±0。9)和(130。9±39。3)pg/mL,P<0。05];经ROC曲线分析,LSM、SSM、FIB-4和血清VEGF水平联合评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EV发生(其截断点分别为16。0 kPa、38。8 kPa、3。7和142。9 pg/mL)的AUC为0。954,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2。0%和85。7%,显著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 应用2D-SWE技术检测LSM和SSM联合FIB-4和血清VEGF水平能够帮助初步判断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EV的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肝纤维化-4因子指数血管皮内生长因子诊断

    聚桂醇和蛇毒血凝酶注射配合内镜下套扎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VB患者疗效研究

    李瑞妮王莎莎贾泽博韦晓洁...
    741-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聚桂醇和蛇毒血凝酶注射配合内镜下套扎(EVL)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LC)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9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EVB患者被分成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分别采取EVL治疗或聚桂醇和蛇毒血凝酶注射联合EVL治疗,随访6个月。使用超声检测门静脉压(PVP)、门静脉内径(PVD)、门静脉血流速度(PVV)和门静脉血流量(PVF),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C)和胃动素(MTL)水平。结果 急性期观察组和对照组病死率分别为16。3%和18。4%(P>0。05),观察组止血显效率为65。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1%(P<0。05);治疗后,观察组PVP、PVV和PVF分别为(21。4±2。7)mmHg、(17。9±2。4)cm/s 和(552。1±138。4)mL/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4。5±2。8)mmHg、(21。9±2。2)cm/s和(735。2±159。7)mL/min,P<0。05];观察组血清 GLC 和 MTL 水平分别为(45。6±7。6)ng/L 和(214。6±19。7)n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6。3±8。4)ng/L和(248。2±22。3)ng/L,P<0。05];观察组胸骨后疼痛发生率为24。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而再出血发生率为4。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 采用聚桂醇和蛇毒血凝酶注射联合EVL治疗LC并发EVB患者可显著提高止血效果,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镜下套扎聚桂醇蛇毒血凝酶治疗

    内镜下套扎联合奥曲肽和凝血酶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疗效研究

    田琳康颖崔洁石颖鹏...
    745-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内镜下套扎(EVL)联合凝血酶散和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发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其中60例观察组接受EVL联合凝血酶散口服和静脉应用奥曲肽治疗,另60例对照组接受奥曲肽联合EVL治疗。药物治疗维持1 w,随访3 m。经颈静脉穿刺测量肝静脉楔压(WHVP)和肝静脉游离压(FHVP),计算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结果 在治疗1 w末,观察组死亡2例,对照组死亡8例,观察组止血成功率为9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7%(P<0。05);在生存患者中,观察组早发再出血、迟发再出血和曲张静脉(EV)消失率分别为22。4%、17。2%和69。0%,与对照组比,均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 16。7%、13。3%和 73。1%,P>0。05);治疗后,观察组 HVPG 为(19。1±2。6)mmHg,与对照组[(19。0±3。0)mmHg]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血清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EVL联合凝血酶散口服和奥曲肽静脉应用治疗肝硬化并发EGVB患者止血效果好,可短期消除EV,防止再出血。

    肝硬化食管胃静脉曲张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术凝血酶散奥曲肽治疗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高血清病毒载量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效果比较研究

    李双玲刘丽陈艺李坤...
    749-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比较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与恩替卡韦治疗高血清病毒载量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 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高血清病毒载量(HBVDNA为1×10 6 IU/mL或以上)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2例,分别给予恩替卡韦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治疗,连续治疗观察12个月。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尿液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D-乳酸,采用紫外比色法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内霉素和白细胞介素-7(IL-7),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CT),采用免疫荧光定量法检测肝素结合蛋白(HBP)。结果 在观察治疗12个月末,两组均获得病毒学和生化学应答,两组血清TBIL、ALT和AST水平无显著性相差(P>0。05);观察组血清DAO、D-乳酸、内霉素和尿L/M比值分别为(2。8±0。6)U/mL、(7。9±1。8)μg/mL、(0。5±0。1)EU/mL 和(7。3±1。6)%,与对照组[分别为(3。0±0。5)U/mL、(7。8±2。2)μg/mL、(0。6±0。1)EU/mL 和(8。1±1。9)%,P>0。05]比,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血清 PCT、HBP 和 IL-7 水平分别为(0。01±0。00)μg/L、(43。1±3。7)ng/mL 和(768。9±20。3)pg/mL,与对照组[分别为(0。02±0。01)μg/L、(47。6±3。2)ng/mL和(743。4±21。5)pg/mL,P>0。05]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或恩替卡韦治疗高血清病毒载量的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肯定,对肠道屏障功能无明显的影响。

    肝硬化乙型肝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恩替卡韦高病毒载量肠道屏障功能治疗

    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疗效和安全性评估

    连作勤王世明张甲李付平...
    753-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AF)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效果。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16例,被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口服TAF治疗,给予观察组TAF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两组均治疗观察6个月。常规检测血清HBV标记物和HBV DNA载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IIIP)和Ⅳ型胶原(CIV),使用超声检测肝脏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和门脉指标。结果 在治疗6个月末,观察组血清ALT水平为(43。1±6。2)U/L,显著低于对照组[(62。6±7。8)U/L,P<0。05],而两组血清TBIL、ALB和IN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清HBV DNA均转阴,但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均无变化;观察组血清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水平分别为(82。2±10。3)ng/L、(94。8±11。5)ng/mL 和(61。3±7。5)n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3。1±11。9)ng/L、(132。1±13。8)ng/mL 和(89。7±9。1)ng/mL,P<0。05];观察组 SWE 为(11。2±2。0)kPa,显著低于对照组[(14。1±2。5)kPa,P<0。05],而两组门静脉内径和脾静脉内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应用TAF联合复方鳖甲软肝片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可加速肝功能指标的恢复,抗肝纤维化作用明显,其长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肝硬化乙型肝炎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复方鳖甲软肝片肝纤维化治疗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血小板生成素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变化

    昝双江于恬戴静
    757-7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应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疗效及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PO)和外周血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方法 2019年2月~2022年6月我院诊治的CHC患者69例,丙型肝炎LC患者23例和LC并发血小板减少症(TP)患者68例,给予所有患者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连续治疗12 w,随访24w。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PO水平。结果 LC并发TP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分别为(5。0±1。3)×10 9/L、(67。2±13。5)×10 9/L 和(32。9±1。4)g/L,显著低于 CHB 组[分别为(8。2±1。0)×10 9/L、(182。8±32。7)×10 9/L 和(39。7±1。8)g/L,P<0。05]或LC组[分别为(7。5±1。2)×10 9/L、(145。5±27。6)×10 9/L 和(35。7±1。5)g/L,P<0。05],而血清总胆红素和INR分别为(29。5±6。3)μmol/L和(1。4±0。3),显著大于CHC组[分别为(17。1±5。9)µmol/L和(1。0±0。2),P<0。05];LC并发TP组早期病毒学应答率、治疗结束病毒学应答率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60。3%、70。6%和 66。2%,显著低于 CHC 组的 87。0%、100%和 97。1%(P<0。05)或 LC 组的 73。9%、82。6%和 82。6%(P<0。05);在治疗结束时,LC和LC并发TP组血清TPO水平均显著升高[分别为(68。3±15。0)pg/ml对(42。5±17。6)pg/ml,P<0。05]和[(52。8±16。7)pg/ml对(37。2±13。5)pg/ml,P<0。05],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也同步升高[分别为(184。9±33。8)×10 9/L对(145。5±27。6)×10 9/L,P<0。05]和[(101。0±26。3)×10 9/L 对(67。2±13。5)×10 9/L,P<0。05]。结论 应用 DAAs 治疗LC和LC并发TP患者在获得抗病毒疗效的同时,还能升高血小板计数,可能与改善了病情并升高血清TPO水平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丙型肝炎肝硬化血小板减少症直接抗病毒药物血小板生成素治疗

    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外脓肿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张怀东雷宇周智
    761-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外脓肿的临床特点、可能原因和预后。方法 2016年10月~2021年10月我院诊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外脓肿(ELA)患者79例和同期收治的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肝脓肿(LA)患者49例,给予抗生素联合局部引流或抗生素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常规取标本行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 ELA与LA组肝硬化主要病因均为乙型肝炎,分别占60。8%和50。1%(P>0。05),ELA组合并胆道结石占比为2。5%,显著低于LA组的59。2%(P<0。05),两组合并糖尿病占比无显著性差异(13。9%和22。4%,P>0。05);两组致病菌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52。5%和64。7%,P>0。05),其中主要为大肠埃希氏菌(22。5%和17。6%)和肺炎克雷伯菌(20。0%和35。3%);ELA组包括42例皮肤软组织脓肿(SSTA)和37例深部脓肿(DA);ELA组治愈率为67。1%,显著低于LA组的91。8%(P<0。05);DA组患发热性疾病、1年内因感染、发生肝衰竭和有创性操作反复住院占比显著高于SSTA组,而入院前病程显著长于SSTA组(P<0。05)。结论 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易发生ELA,其中不乏DA,常见病原菌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埃希氏菌,部分患者预后差,避免侵入性操作等诱发因素,可能减少其发生的机会。

    肝外脓肿肝脓肿肝硬化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预后

    卡瑞利珠联合靶向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王冬梅李俊徐滨马欢...
    765-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科收治的62例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其中31例观察组接受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另31例对照组仅接受索拉非尼治疗,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ORR)为41。9%,疾病控制率(DCR)为87。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1%和64。5%(P<0。05);截止到2023年9月30日,观察组9例(29。0%)生存,对照组8例(25。8%,P>0。05)生存;观察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3个月[95%置信区间(CI):5。66~8。94),中位总体生存期(OS)为15。6个月(95%CI:11。84~19。34)],对照组分别为4。9个月(95%CI:3。92~5。88)和10。1个月(95%CI:8。59~11。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免疫性甲状腺炎、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和疲乏发生率分别为25。8%、32。2%和6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0%、0。0%和35。5%(P<0。05)。结论 应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索拉非尼治疗晚期HCC患者能获得较好的近期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原发性肝癌卡瑞利珠索拉非尼治疗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