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肝脏病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实用肝脏病杂志

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周天仇

双月刊

1672-5069

sygzbzz@foxmail.com

0551-65142835

230031

合肥市长江西路424号

实用肝脏病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经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医学期刊。该刊以从事肝脏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及防治的医务工作者为主要对象,报道各类肝脏疾病(包括各类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及其它肝脏疾病)的临床内外科诊疗实践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介绍国内外本专业新技术、新疗法、新进展;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脏疾病的思路和方法;开展学术讨论。本刊的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方针政策,以临床为主,突出实用性,注重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兼顾医学继续教育。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性肝癌患者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特点及对TACE术后残余病灶的评估价值

    陈海琳杨涛周云
    769-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LC)病灶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特点及其评估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残余病灶的价值.方法 2021年1月~2023年8月我院收治的PLC患者94例,均接受TACE术治疗.使用双源CT机扫描和后处理工作站处理图像,记录感兴趣区血容量(BV)、开始增强时间(TTS)、血流量(BF)、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和肝灌注指数(HPI).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CT全肝灌注成像参数评估残余病灶的价值.结果 术前,59例病灶ALP为均匀高灌注,35例出现不均匀高灌注,PVP均呈低灌注;术后一个月CT检查显示21例(22.3%)肿瘤病灶被完全栓塞,ALP显示为无血流灌注,73例病灶内出现碘油沉积或部分缺损,ALP呈高灌注;术后,21例病灶完全栓塞区 BV、BF、ALP 和 HPI 分别为(5.3±1.2)ml/100 ml、(42.7±7.6)ml/(100 ml·min-1)、(15.1±3.7)ml/(100 ml·min-1)和(19.5±2.1)%,显著低于术前[分别为(11.2±1.9)ml/100ml、(84.4±10.4)ml/(100 ml·min-1)、(38.9±5.7)ml/(100 ml·min-1)和(74.4±8.9)%,P<0.05],而 TTS 和 PVP 分别为(11.9±2.1)s 和(45.7±4.5)ml/(100 ml·min-1),均显著大于术前[分别为(6.4±1.4)s和(12.2±2.1)ml/(100 ml.min-1),P<0.05];TACE术后病灶残余区ALP和 HPI 分别为(46.1±6.2)ml/(100 ml·min-1)和(81.0±5.9)%,显著大于术前[分别为(38.5±5.3)ml/(100 ml·min-1)和(75.3±5.6)%,P<0.05],而 PVP 为(7.7±2.5)ml/(100 ml.min-1),显著小于术前[(11.8±2.1)ml/(100 ml·min-1),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多参数联合诊断TACE术后病灶残余区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0,其敏感性为87.7%,特异度为89.4%.结论 PLC病灶CT全肝灌注成像呈高灌注,应用成像多参数联合判断TACE术后残余病灶具有很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原发性肝癌双源CT全肝灌注成像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残余病灶疗效评估

    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处理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分析

    张晓云夏婧张智华黄松梅...
    773-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罗哌卡因行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对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患者进行术后镇痛.方法 2021年4月~2023年6月我院收治的49例PLC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在术后镇痛时,将患者分成观察组26例,应用罗哌卡因行TAPB镇痛,和对照组23例,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术后疼痛,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采用黄嘌呤氧化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采用微量法检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结果 在术后24 h和48 h,观察组静息VAS为(2.1±0.5)分和(2.0±0.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8±0.7)分和(2.7±0.6)分,P<0.05],动态VAS评分分别为(3.5±0.8)分和(2.8±0.6)分,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1±1.0)分和(3.7±1.0)分,P<0.05];术前术后,两组外周血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后24 h,观察组血清丙二醛(MDA)水平为(3.6±0.8)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9±1.6)mmol/L,P<0.05],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分别为(81.0±10.3)U/mL 和(21.4±3.9)U/mL,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2.2±11.3)U/mL 和(15.6±4.3)U/mL,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7.7%对17.4%,P=0.400).结论 应用罗哌卡因行TAPB术后镇痛可显著缓解肝癌切除患者术后疼痛,可能帮助康复,值得应用.

    原发性肝癌腹腔镜下肝癌切除术腹横肌平面阻滞罗哌卡因镇痛

    30例肝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超声造影表现及微波消融治疗效果分析

    吕莉刘苗周敏王波玲...
    777-7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肝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超声造影(CEUS)表现特征,并观察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MWA)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7年1月~2022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转移性NET患者30例,其中原发病灶来自结肠21例(70.0%)、胰腺7例(23.3%)和胃2例(6.7%).均接受CEUS检查和在超声引导下行MWA治疗,随访.结果 30例肝转移性NET病灶CEUS检查开始增强时间(AT)、达峰时间(TTP)和消退时间(RT)分别为(17.2±3.5)s、(22.3±4.5)s和(40.9±13.1)s,病灶整体增强24例(80.0%),向心性增强6例(20.0%);病灶增强峰值表现为均匀增强、不均匀增强和环形增强分别为18例(60.0%)、8例(26.7%)和4例(13.3%);门静脉期呈轻度消退和明显消退分为为10例(33.3%)和20例(66.7%);病灶CEUS增强-消退模式包括快进快出、同进快出和慢进快出分别为15例(50.0%)、9例(30.0%)和6例(20.0%);在MWA治疗后,30例肝转移性NET病灶近期获得CR、PR、PD和SD分别为21例(70.0%)、4例(13.3%)、2例(6.7%)和3例(10.0%).结论 大多肝转移性NET来自胃肠道,在CEUS下呈整体增强或均匀增强,门静脉期则明显消退,以快进快出增强模式为主,难以与肝细胞癌鉴别.局部介入治疗后,可获得短期疗效.

    肝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超声造影微波消融治疗

    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激活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张召王玲玲吕婷刘欣...
    781-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N)激活水平对术后结石复发的影响.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20例,均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术后随访18个月.在行ERCP手术时,先留取胆汁,采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和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随访发现结石复发21例(17.5%);结石复发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结石数量、机械碎石发生率分别为28.6%、(2.6±0.7)个和57.1%,显著高于结石未复发组的5.0%、(1.9±0.8)个和28.3%(P<0.0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7±2.0)×10 9/L和(83.8±8.7)%,显著高于结石未复发组[分别为(6.2±2.1)×10 9/L和(70.5±6.2)%,P<0.05],血清C反应蛋白、总胆红素和糖链抗原(CA)-199水平分别为(37.2±4.7)mg/L、(65.4±14.3)μmol/L和(152.9±37.4)kU/L,均显著高于结石未复发组[分别为(8.8±2.2)mg/L、(16.7±4.2)μmol/L 和(17.2±2.9)kU/L,P<0.05];结石复发组胆汁MPO、NE和CitH3水平分别为(34.7±5.4)U/L、(22.4±5.0)ng/L和(0.34±0.09)μg/L,均显著高于结石未复发组[分别为(18.1±2.9)U/L、(14.5±2.7)ng/L 和(0.12±0.05)μg/L,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胆总管结石数量、机械碎石及胆汁MPO、NE和CitH3水平均是影响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胆汁NETN活化水平可能参与了胆总管结石的形成过程,检测胆汁其标志物的变化可能帮助预测术后结石复发.

    胆总管结石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复发

    纳美芬处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苏醒和认知功能变化研究

    向红叶立黄建峰
    785-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纳美芬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麻醉苏醒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2年2月~2023年12月我科诊治的胆囊结石患者94例,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两组均接受LC手术,常规接受诱导和维持静脉麻醉.在手术结束时,给予观察组患者纳美芬,而给予对照组等容量生理盐水静脉注射.采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量表(RSAS)评估苏醒期躁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疼痛,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测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 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7.1±1.3)min、睁眼时间为(8.5±1.4)min、拔管时间为(10.5±1.9)min和定向力恢复时间为(13.6±2.2)min,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分别为(9.3±1.5)min、(10.4±1.7)min、(14.3±2.8)min和(18.4±2.7)min,P<0.05];两组R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拔管后30 min、60 min和3 h时,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2.8±0.5)分、(3.2±0.8)分和(3.5±0.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0.9)分、(4.1±0.7)分和(4.3±0.6)分,P<0.05];在术后1 d和3 d时,观察组MMSE评分分别为(26.8±1.0)分和(27.7±0.7)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5.1±0.9)分和(26.0±0.8)分,P<0.05];在术后1 d时,观察组血清NSE和S100β水平分别为(14.7±2.1)µg/L和(155.6±17.8)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7.3±2.7)μg/L和(169.5±20.4)pg/mL,P<0.05].结论 在常规结束麻醉时静脉给予纳美芬处理完成LC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患者可有效缩短麻醉苏醒时间,减轻术后疼痛,加快认知功能的恢复.

    胆囊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纳美芬苏醒认知功能

    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竖脊肌平面阻滞与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效果对比研究

    冯梁林静高敏雷宇...
    789-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时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的镇痛效果.方法 2021年10月~2023年10月我院诊治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94例,均接受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治疗.在麻醉前,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7例,分别在超声引导下行ESPB或TAPB麻醉镇痛.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镇静评分量表评估镇痛和镇静效果.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水平.结果 在术后6 h、12 h和24h,观察组动态VAS评分分别为(3.1±0.6)分、(3.3±0.7)分和(3.2±0.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0.7)分、(4.1±0.7)分和(3.9±0.8)分,P<0.05];在术后48h,观察组血清Cor、Ne和E水平分别为(264.2±29.7)pg/ml、(2.8±0.6)pg/ml和(203.9±26.8)pg/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06.3±33.2)pg/ml、(3.5±0.8)pg/ml 和(257.8±32.3)pg/ml,P<0.05];在术后 48h,观察组镇痛泵按压(4.8±1.3)次,显著少于对照组[(6.1±1.8)次,P<0.05];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9%,与对照组的17.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行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ESPB较TAPB可获得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或与有效减轻应激反应有关.

    肝内胆管结石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

    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处理接受内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麻醉效果研究

    李鹏程李利陈瑞清王艳红...
    793-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对接受内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麻醉效果.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6月我院诊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75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8例.两组均接受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胆总管取石术治疗.在对照组,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给予观察组静脉输注盐酸羟考酮联合靶控输注丙泊麻醉.在诱导前(T0)、诱导后5 min(T1)、进镜至十二指肠乳头时(T2)和术毕(T3)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和麻醉深度(BIS);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皮质醇(Cor),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采用己糖激酶法检测血糖(Glu)水平.分别应用Ramsay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镇静和镇痛效果.结果 在T2时,观察组MAP比对照组降低了 2.8%(95%CI:-5.0%~0.1%,P<0.05),HR比对照组降低了 4.3%(95%CI:-6.6%~-0.1%,P<0.05),BIS 比对照组降低了 2.1%(95%CI:-2.4%~-0.2%,P<0.05);观察组血清 Cor 水平比对照组降低了-11.7%(95%CI:-13.6%~1.1%,P<0.05),NE 比对照组降低了 10.3%(95%CI:-15.4%~0.04%,P<0.05),Glu 比对照组降低了 11.9%(95%CI:-16.2%~1.7%,P<0.05);在苏醒后 30 min(N1)和苏醒2 h(N2)时,观察组 VAS 评分分别降低了 14.3%(95%CI:-16.0%~1.6%,P<0.05)和 16.0%(95%CI:-18.1%~1.9%,P<0.05);观察组丙泊酚用量比对照组减少了 9.6%(95%CI:-14.7%~3.1%,P<0.05).结论 应用盐酸羟考酮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接受内镜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对较小,可维持稳定的麻醉深度,减轻应激反应和术后疼痛,丙泊酚用量减少.

    胆总管结石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盐酸羟考酮丙泊酚麻醉

    细胞焦亡及其在肝细胞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张伟萍戈宏焱
    797-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胞焦亡是一种炎症程序性细胞死亡,其特征是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介导的质膜孔隙形成和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近年来,细胞焦亡的形态学特征、诱导机制和作用过程逐渐被揭示.细胞焦亡与多种疾病的进展相关,尤其在恶性肿瘤的进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细胞焦亡及其在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治疗应用,以期为HCC靶向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HCC细胞焦亡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肿瘤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