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商业经济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商业经济与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

李金昌

月刊

1000-2154

zazhishe@mail.zjgsu.edu.cn

0571-28877503;28877505

310018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商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商业经济与管理》(月刊)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理论和实践,贴近市场,深入实际,服务企业,力求以鲜明的特色和扎实的内容参与经济改革,指导工商企业发展。本刊主要栏目有:流通经济、市场研究、营销策略、经济理论、企业管理、区域经济、外贸经济、金融证券、财务会计、商法研究、国外商业、旅游经济、商业文化、本刊特稿等栏目,每期大16开本,64页。《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装帧设计美观大方、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2000年连续第三次被权威部门评为中国经济学类核心期刊、商业经济物资经济类核心期刊;1999年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后,又于2003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再次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atabase)统计源期刊。多年以来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中保持有较高的转载率,其中2001年度转载率列全国财经类院校学报第6位,商业经济类207种期刊第3位,商业企业管理类111种刊物中列第4位。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新加坡等20个国家,发行面广、读者量大,自1981年创刊以来,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名人代言如何助力区域品牌增"色"提"质"——基于地缘关系的视角

    黎建新李晨易腾麒
    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名人代言是我国目前常见的区域品牌化策略之一,但代言策略如何助力区域品牌增"色"提"质",现有文献缺乏研究.基于中国本土地缘文化和关系理论,文章通过三个情境实验,探索代言人地缘关系特征对区域品牌质量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代言人地缘关系的交往性维度是区域品牌提"质"的关键,先赋性维度仅仅在交往低时才发挥作用;在代言人地缘关系对区域品牌质量感知的影响中,地域特色感知("特色")和品牌本真性("本色")起到顺序中介效应;当名人产品匹配低时,代言人地缘关系的高交往更有助于提升区域品牌质量感知.研究成果对推动区域品牌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地缘关系名人代言区域品牌地域特色感知品牌本真性

    基于数字内容营销的营销实体身份形成过程研究——基于意义建构的视角

    雷婧李纯青王正斌
    17-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情境下利用内容营销构建营销实体身份成为吸引消费者并与之建立长期关系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案例研究,基于意义建构理论探究了数字内容营销活动中营销实体身份形成过程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营销实体身份洞察以及相应的数字内容运营需求是领导层与业务层进行营销实体身份意义建构过程的主要促发因素.(2)意义建构过程中领导层主要确立了数字内容营销和营销实体目的战略意义,业务层主要明确了营销实体身份要素、接触点赋能以及营销实体生成内容特征的策略意义,并经过双向意义赋予活动促使层级间对构建营销实体身份达成一致认知.(3)最终营销实体分别形成个人品牌化、群体社群化、品牌拟人化、企业平台化的不同身份.文章结论为营销人员在数字营销中以营销实体身份构建与消费者建立长久关系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数字内容营销意义建构理论营销实体身份案例研究

    个性化契约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认知—情感框架的解释

    李进生张红赵曙明李茹...
    30-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个性化契约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机理,文章基于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框架,并借助个人—环境匹配理论,构建了个性化契约通过个人—组织匹配(认知单元)和工作投入(情感单元)作用于员工幸福感的链式中介模型,并探讨了主动性人格在该模型中的调节作用.通过对435名员工的多时点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1)个性化契约会对员工幸福感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2)个人—组织匹配和工作投入分别在个性化契约与员工幸福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个人—组织匹配和工作投入在个性化契约与员工幸福感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4)主动性人格通过强化个性化契约对个人—组织匹配的正向影响进而对链式中介起调节作用,即员工的主动性人格水平越高,个性化契约对个人—组织匹配的正向影响就越强,个人—组织匹配和工作投入在个性化契约与员工幸福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也就越强.

    个性化契约个人—组织匹配工作投入员工幸福感主动性人格

    艺多真不压身?副业对多重职业者职业应对效能的双刃剑作用

    万鹏宇郑景丽张振铎
    43-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鼓励副业创新、副业创业的背景下,多重职业群体迅速壮大,但从事副业对多重职业者的影响却鲜有学者关注.文章基于压力认知评价理论,探究副业对多重职业者职业应对效能的双刃剑影响.通过266名多重职业者的调查数据发现:副业通过增加多重职业者自我价值感正向影响职业应对效能;副业同时导致多重职业者产生焦虑感进而负向影响职业应对效能;促进型调节焦点强化了自我价值感的中介作用;防御型调节焦点强化了焦虑感的中介作用.文章构建了副业增益与减损职业应对效能的双刃剑模型,揭示了艺多亦会压身,导致焦虑感和应对效能下降,丰富了多重职业者群体和副业影响结果的研究,为如何强化副业赋能、降低副业潜在危害提供了可行建议.

    多重职业者职业应对效能自我价值感焦虑感调节焦点

    旅游的另类资本性:基于三重视角的分析

    孙九霞张凌媛王思雅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资本既具有强经济资本属性,同时也具备较强的非经济资本属性.现有旅游研究集中探讨经济资本,缺乏对非经济资本的关注及其与经济资本的统筹性思考.本研究运用案例演绎和归纳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探索性理论建构,从旅游消费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目的地的三重视角来探讨旅游另类资本性,即非经济资本的属性与功能.研究发现:第一,经营者所积累和占有的资本形式不仅体现在金融资产上,更是体现在突出的社会资本上.关系性的经营场域为旅游经营者的社会网络链接提供了条件.进一步,桥接型社会资本和结合型社会资本基于开放性的、异质性的社会网络而生成;第二,旅游消费者能够通过旅游体验和地理流动经验获得独异性的文化资本,进而能够获得社会阶层的跃升能力;第三,目的地通过旅游资源开发获得了注意力资本和象征资本,从而促使部分乡村目的地能够从地方分层的下层跃升至上层.本研究为理解旅游资本的属性和功能提供了拓展方向.

    旅游资本经济资本非经济资本旅游社会学

    数字化与多元化:韧性视域下旅游企业双战略协同研究

    刘民坤梁连健邓小桂
    6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企业韧性目标出发,以旅游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引入组织构型理论,采用fsQCA分析数字化转型与多元化经营双战略协同对企业韧性的组态效应,进一步探究战略协同的内在机理.结果显示,战略协同能有效实现高企业韧性,且存在"地域专业化市场风险抵御型""地域多元化代理风险管控型""行业多元化市场风险分散型""多元化系统风险管控型"等四种协同构型.而战略失衡将导致低企业韧性,主要存在多元化扩展过快但数字化赋能不足、数字化赋能与企业风险结构失衡等形式.机制分析表明,战略协同达成韧性目标的关键在于数字化赋能组合与企业风险结构的一致性.研究有助于破解旅游企业数字化与多元化战略失衡困境,指导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企业韧性发展.

    数字化转型多元化经营战略协同旅游企业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的经验证据

    陈林蔡锴潮陈臻
    7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后,新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根据国有企业的不同功能定位推进,因其现实意义而成为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和热点,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正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对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数据库进行合并匹配,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 SBM-DDF 模型测算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将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展到经济和环境的双重领域,并基于倾向得分匹配的倍差法研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提升国有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在中部地区、技术密集型行业以及产权制度环境较差地区的提升幅度最大;同时,垄断性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效果比竞争性行业好,这在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产权制度环境较好的地区尤为明显;此外,外商投资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刺激了企业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能力.这表明,在未来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考虑资本结构的多样性,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垄断性行业,因地制宜地加快各个地区的改革进程.

    国有企业改革混合所有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国有企业环境责任工业污染源重点调查

    非认知能力与山区农户信贷排斥——以浙江省公益林收益权质押贷款为例

    石道金王晓丽潘江灵
    91-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贷排斥是农村金融供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降低信贷排斥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浙江省12个县(市)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大五人格量表构建非认知能力指标,并采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非认知能力对农户公益林收益权质押信贷排斥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非认知能力越高,越能降低农户信贷排斥程度,经一系列内生性处理与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越高,越能降低农户信贷排斥中的自我排斥程度;机制检验发现,农户非认知能力提升通过增加社会资本和增强风险偏好进而降低信贷排斥.研究结论为推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同时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山区农户共同富裕提供了政策启示.

    非认知能力信贷排斥公益林质押贷款山区农户

    《商业经济与管理》中宣部首批哲社期刊重点专栏"现代商贸流通"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