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商业经济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商业经济与管理
商业经济与管理

李金昌

月刊

1000-2154

zazhishe@mail.zjgsu.edu.cn

0571-28877503;28877505

310018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正街18号

商业经济与管理/Journal 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商业经济与管理》(月刊)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理论和实践,贴近市场,深入实际,服务企业,力求以鲜明的特色和扎实的内容参与经济改革,指导工商企业发展。本刊主要栏目有:流通经济、市场研究、营销策略、经济理论、企业管理、区域经济、外贸经济、金融证券、财务会计、商法研究、国外商业、旅游经济、商业文化、本刊特稿等栏目,每期大16开本,64页。《商业经济与管理》杂志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装帧设计美观大方、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2000年连续第三次被权威部门评为中国经济学类核心期刊、商业经济物资经济类核心期刊;1999年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后,又于2003年7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务院新闻办审核备案,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再次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Chinese Academic Journal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Database)统计源期刊。多年以来一直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转载中保持有较高的转载率,其中2001年度转载率列全国财经类院校学报第6位,商业经济类207种期刊第3位,商业企业管理类111种刊物中列第4位。本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法国、新加坡等20个国家,发行面广、读者量大,自1981年创刊以来,深受国内外读者喜爱。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内国际双循环与出口产品质量

    戴翔华笑烨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引入出口产品质量的异质性企业模型并进行适当拓展,文章从"量"和"畅"的双重维度,理论阐释国内国际双循环如何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研究表明:第一,国内国际双循环"量"及二者交互作用,能够显著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第二,对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出口目的国,国内国际双循环"量"提升出口产品质量的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第三,国内国际双循环"量"对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单门槛效应,随着双循环相互促进水平提高,其对出口产品质量提升的弹性系数也越高.第四,畅通程度对经济循环"量"的作用发挥具有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国内循环之"畅"不仅影响了国内循环"量"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作用,还透过国际循环阻碍了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研究结论对于如何从"量"和"畅"的双重维度,真正发挥"双循环"重塑出口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双循环畅通出口产品质量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逻辑与实践路径

    任保平郭晗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生产力现代化历史演进的最新表现.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使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形成了全新的生产力"质态".从战略逻辑来看,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作为落实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中质量效益战略的客观需要,必须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的转换、推动新型工业化.从实践逻辑来看,形成新质生产力就是要使新科技融入新产业,即以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为核心引领,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产业集群为主阵地,以前瞻性布局和培育未来产业为突破点,以提升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要支撑,在新发展阶段培育起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新质生产力新科技革命战略逻辑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赋能金融数智化的逻辑透析与实现路径

    李佳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在新一轮产业革命引导下发生"跃迁"的必然反映.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技术支撑下,新质生产力的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蕴含丰富的数智特征,其在赋能金融数智化时具有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促进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实现融资结构持续优化、推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等价值蕴意,而且从内在逻辑看,金融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赋能金融数智化的方向内涵.为此,应坚持纳入高端数据要素、夯实智慧化决策系统、打造智能型风险治理机制及做强超级数智化平台,从物质基础、技术关联、韧性支撑与依托载体等维度构建新质生产力赋能金融数智化的实现路径.

    新质生产力金融数智化实现路径

    工作资源无法满足我的工作需求: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对工作—家庭平衡的损耗

    孙健敏杨梅赵景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工作需求—资源模型和工作需求—诱导压力补偿模型(DISC),文章分析工作自主与工作—家庭平衡及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基于来自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21年的数据(CGSS2021)对假设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非工作时间连通的工作需求与员工的工作—家庭平衡显著负相关,进而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工作方式的自主性不能缓解由此带来的工作—家庭失衡.高工作方式自主性导致非工作时间连通对工作—家庭平衡的负面影响更加显著.最后对结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工作自主非工作时间连通工作—家庭平衡工作满意度

    韧性领导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影响:有调节的链式中介模型

    何斌简浩胡卫敏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领导风格是影响员工适应性绩效的重要前因,然而尚未有研究探索韧性领导这一VUCA时代新型领导风格与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关系.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扩展—建构理论,探索韧性领导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预测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拓展韧性领导的影响结果和员工适应性绩效的预测前因.利用层级回归分析技术,分析来源于两阶段收集的225份网络调查问卷,结果发现:韧性领导显著正向影响员工适应性绩效;工作繁荣和自我领导分别中介了韧性领导与员工适应性绩效的关系;工作繁荣与自我领导在韧性领导与员工适应性绩效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环境不确定性调节了韧性领导与工作繁荣的关系以及韧性领导经由工作繁荣和自我领导对员工适应性绩效的链式中介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韧性领导和员工适应性绩效的相关研究,为组织提升员工适应性绩效提供有益借鉴.

    韧性领导员工适应性绩效工作繁荣自我领导环境不确定性

    媒体朝圣与网红旅游目的地的形成机制——基于淄博和哈尔滨的扎根理论分析

    赵书虹孔营营
    6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综合使用双案例研究和扎根理论方法对淄博和哈尔滨进行探索式理论建构,发现:第一,淄博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其旅游资源相对匮乏,构建旅游品牌相对困难,此次走红完全是游客在社交媒体自发传播的产物,属于自发型走红,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第二,哈尔滨旅游资源丰富且具有一定的旅游发展基础,当地相关部门凭借资源优势,主动策划并提前准备预热,属于"设计型+自发型"走红.第三,网红旅游目的地作为信息传播、文化表达和消费趋势的交汇点,其走红初期必然遵循"自组织"或"建构型"的流量撬动模式.然而随着旅游目的地的出圈以及游客群体的不断增长,初期以旅游者或目的地参与主体的单方流量撬动型不足以维系网红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力.相反,旅游者和目的地参与主体双方共同在媒介空间中进行"多向度、发散式"的互动传播才是旅游目的地持续走红的关键.

    媒体朝圣网红旅游目的地形成机制扎根理论

    乡村旅游产业集群治理模式及演化研究——以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为例

    兰岳云陈觉胡超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省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过程中,将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建设作为增强旅游发展活力、提升农村收入的重要策略.文章以浙江长兴县水口乡的旅游产业集群为案例,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治理模式的演进路径及其治理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旅游产业集群的治理模式经历了从自组织型到政府主导型,最终发展为多元协作型的转变.在这一演进过程中,集群治理机制主要包括协商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决策协调机制四种类型.在自组织型模式阶段,由行业协会负责决策和协调工作,这一阶段的治理机制尚未成熟,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随着治理模式向政府主导型转变,政府成为决策的主导者,行业协会则提供协助.在这一阶段,政府推动了协商机制、约束机制和决策协调机制的变革,但激励机制的发展仍显不足.进入多元协作治理模式阶段,不仅引入了激励机制,还对协商机制、约束机制和决策协调机制进行了全面的完善和优化.研究结果强调了在不同发展阶段灵活调整治理策略的重要性,以确保治理机制与集群发展需求相匹配,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旅游产业集群集群治理模式演化过程

    新《公司法》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制度回应

    汪青松
    8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公司法》增加"弘扬企业家精神"的立法目的表明了公司法需要更好地发挥鼓励投资创业、保护企业家权益以及推进创新精神的重要制度功能.在公司法语境下,企业家最接近于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公司法语境下的"企业家精神"可以从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层面来理解和把握.新《公司法》在立法目的、准入制度、治理机制以及问责机制等方面体现出"弘扬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创新.公司法对于控制权的妥当规制是"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制度,新《公司法》构建了控制权识别规则、控制权行使规则和控制权责任规则.下一步需要提升控制权识别规则的可操作性,完善控制权取得方式和权利内容的规定,并以合规制度和容错机制为企业家铸造"安全港".

    弘扬企业家精神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控制权

    代持股权不得强制执行原则的规范构造

    刘东辉
    95-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代持股权能否强制执行的核心争议是代持关系的定性.委托说与公司法相悖,导致能否强制执行股权存在评价矛盾.股权代持符合受托人为受益人的利益而持有财产权的要件,应解释为意定信托.根据信托法解释论,实际出资人在显名前不是股东或普通债权人,而是受益人,信托说能够融贯解释股权代持的内外部关系.比较法和利益衡量表明,实际出资人权利的优先性符合受益权的独特构造和效率标准.信赖法理和借贷经验也表明,名义股东的债权人通常不会因信赖权利外观而授信,不具备信赖推定的规范与事实基础.法院应适用《信托法》第17条明确代持股权不得强制执行的原则.该原则有两项例外:名义股东的债权人证明其因信赖权利外观而授信或受让债权;股权代持违反法律或公共利益.

    股权代持意定信托受益权不得强制执行授信

    《商业经济与管理》《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稿约

    《商业经济与管理》编辑部《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编辑部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