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验技术与管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验技术与管理
实验技术与管理

李德华

月刊

1002-4956

sjg@tsinghua.edu.cn

010-62783005;62797828-205,207,203,

100084

北京清华大学10号楼2层

实验技术与管理/Journal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实验技术与管理》是面向全国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实验室的学术技术性期刊,1963年创刊,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月刊,每月20日出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是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会刊。收录我刊的国内媒体: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收录我刊的国外媒体: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CSA:MI,工程技术)、美国《化学文摘》(CA)。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SSA-ELM神经网络控制器的光伏MPPT方法

    李文娟徐伟健肖瀚梁树威...
    158-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光伏电池板所处环境的非线性变化使得光伏电池的功率保持在最大功率点(maximum power point,MPP)非常困难。传统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方法普遍存在技术缺陷,无法满足当前需求。针对光伏发电MPPT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麻雀搜索算法优化的极限学习机(sparrow search algorithm-extreme learning machine,SSA-ELM)神经网络控制器的MPPT方法。与传统技术相比,该MPPT方法在稳定性、速度、超调和MPP的振荡等方面的效果均较好。使用MATLAB/Simulink平台进行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及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光伏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麻雀搜索算法极限学习机

    半球向全发射率测量实验教学系统设计与开发

    吴宇颂田博宇李辉许兆峰...
    165-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半球向全发射率测量教学实验装置测试精度不高、温度量程低的问题,该文基于稳态量热方法设计了高温半球向全发射率测量实验教学系统,进行了样品测试区域热量损失的校准,该系统具有方法原理简单、测试精度高等特点。通过测量获得不同温度下的材料半球向全发射率,便于同学们理解半球向全发射率与材料热辐射能力的相关性、光谱发射率与不同温度下的半球向全发射率的关联关系,实验测试结果可靠,满足热工系列课程研究型实验教学的需求。

    半球向全发射率稳态热量法实验教学

    高速列车弓网受流系统放电实验平台设计

    曾晗符思雨朱彦锦韦宝泉...
    171-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外环境下高速列车的运行特点,开展弓网电弧变化特性研究,该文设计并研制了高速列车弓网受流系统放电实验平台,其风洞系统由风洞结构、风扇转子系统、风洞控制系统、弓网电弧发生系统、观测系统组成。测试结果表明:低速直流风洞风速可达50m/s,湍流度低于1%,速度不均匀性小于1%,流场稳定性不超过1%,气流偏角不超过0。5°,满足《低速风洞和高速风洞流场品质要求》(GJB 1179A-2012)中所规定的参数指标。该系统为探究强气流场环境下弓网电弧物理特性的变化规律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可为高速运行环境下列车弓网电弧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低速直流风洞风洞系统强气流场环境弓网电弧

    基于三目偏振相机的天空偏振模式探测试验装置

    郭银景崔振浩王锋孔芳...
    178-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天空偏振模式探测的稳定性,该文通过分析天空偏振光分布模式和Stokes矢量解析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三目偏振相机的天空偏振模式探测试验装置。该装置克服了传统的天空偏振模式探测装置低效和密封性差的问题,适用于雨天和海面的偏振光探测工作。三目偏振相机的偏振角度为0°、60°、120°,通过求解Stokes矢量解可求出目标观测点处的偏振度(degree of polarization,DOP)和偏振方位角(angle of polarized elevation,AOE),分析了天空偏振模式图中AOE和DOP的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DOP和AOE关于中性点呈有规律的对称分布,该装置能有效探测天空偏振模式,为偏振导航技术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天空偏振模式Stokes矢量偏振度偏振方位角

    污水管道水位流速检测装置设计

    陈丽珠顾博文景鹏飞周明连...
    186-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线实时监测市政污水管道内污水的水位和流速能帮助市政管理部门精准掌握污水流动情况,及时了解管道出现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该文依据绕流理论设计并制作了一种基于浮球的水位和流速检测装置,通过测量浮球随水位变化的相对位移实现水位测量;通过测量流体对浮球的推力实现流速测量。装置的GSM/GPRS模块接收水位和流速的检测数据并传输至远程监控端,实现远程在线监测。在明渠标准实验台对该检测装置的水位和流速测量值进行标定和精度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测量水位的偏差在±3 mm内,误差不大于其满量程的0。5%;流速测量偏差值在±0。04 m/s内,误差不大于其满量程的5%。将该检测装置安装在实际的污水管道内,对污水水位和流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验监测,检测值的远程传输结果符合预期。

    水位流速检测在线监测污水管网实验模拟

    固化土双向制样仪研发与制样效果多尺度对比

    朱剑锋夏亚宁鞠露莹杨浩...
    193-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研发了一款电动双向固化土试样制样仪,通过与击实法及静压法制样的试样进行宏观、细观、微观对比,分析验证双向制样仪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宏观层面上,双向试样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最高,静压试样次之,而击实试样最低;双向试样固化土整体外观颜色一致且破坏形式稳定,均为剪切破坏,均匀性优于击实法和静压法试样。在细观层面上,双向试样的表观孔隙最少且分布均匀。在微观层面上,双向试样内部微观结构最致密,进汞量最少,孔隙体积占比以直径较小的颗粒间孔隙为主。因此,多尺度对比研究表明,自主研发的双向制样仪的制样效果优于静压仪和三瓣模(或双瓣模),可在土工试验中推广应用。

    固化土电动双向制样仪双向压实法击实法静压法

    基于PMC控制的数控车削实训安全防护装置设计

    卢孔宝吴陈建周昌全周杰...
    201-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控车削实训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由于数控车削实训涉及教学内容较多,且要求学生独立操作数控设备,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该文通过分析传统教学安全措施,并梳理数控车削常见安全隐患及其发生原因,结合数控车削实训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可编程机床控制器(production material control,PMC)控制的数控车削实训安全防护装置。使用数控机床自带的PMC实时监控实训工量器具,设置一定的逻辑关系控制主轴的启动,以实现安全防护目的;通过"指纹授权+逻辑关系"协助实训指导教师进行管理,达到规范管理目的。实践证明:该安全防护装置能有效减少实训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降低实训指导教师的劳动强度。

    可编程机床控制器数控车削安全防护

    基于三维点云的轮对踏面轮廓动态测量教学实验设计

    周崇秋高春甫李林峰王冬云...
    208-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MV-DP090-02B激光轮廓传感器获取轨道车辆轮对踏面轮廓影像信息,再将物体表面轮廓位置转化为三维点云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降噪和特征提取,然后对踏面轮廓进行三维重建。文章结合轮对踏面动态测量实验,对轮对低速转动过程中的踏面轮廓进行了扫描。数据处理结果表明,基于MV-DP090-02B激光轮廓传感器获取的三维扫描点云数据及相关数据处理,可以动态测量轮对转动过程中的踏面轮廓;MV-DP090-02B激光轮廓传感器能够满足实验室的测量需求,操作简便,是"轨道交通车辆机械检修"课程实验中轮对踏面轮廓获取的一种新方法。

    踏面轮廓三维扫描线点云特征提取动态测量

    利用纳滤传质模型定量计算迷迭香酸分子状态的实验教学设计

    李存玉彭国平
    214-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设计了利用纳滤传质模型定量计算迷迭香酸分子状态的教学实验。实验以丹参中代表性的酚酸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迷迭香酸的纳滤膜通量、传质系数和截留率,构建了迷迭香酸分子态比例定量计算数学模型,对制药过程中的醇沉、树脂吸附、澄清过滤、浓缩、干燥等工艺的转移率和成分存在状态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制药工艺成分量值传递的内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迷迭香酸存在状态对制药工艺中的成分转移率有重要影响。这一结论对提升生产过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很有意义。本实验与制药生产热点问题相结合,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实践能力,并实现科研应用与教学拓展的协同提升。

    分子状态纳滤中药制药传质模型迷迭香酸

    碳中和背景下水体溶解有机质碳汇潜力解析的实验设计

    杨丽阳王羽凡陈苇朱卓毅...
    220-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将科技前沿和实验教学相结合,设计了水体DOM碳汇潜力解析探索型实验。该实验设计采集典型水体的DOM样品,开展生物降解培养实验,综合运用总有机碳分析仪、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和分子荧光光谱仪,定量分析总体溶解有机碳(DOC)的生物可降解性,解析DOM中有色组分和不同类型荧光组分的降解转化特征。实验结果可用于环境DOM的碳汇潜力评估和机理解析。该实验有助于学生理解碳中和前沿科学理论,掌握现代仪器分析技术的原理、操作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碳中和溶解有机质碳汇分子荧光光谱实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