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吴玉厚

双月刊

2095-1922

xuebao@sjzu.edu.cn

024-24692875

110168

沈阳市浑南新区浑南东路9号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沈阳建筑大学主办的学术性理论刊物。本刊1979年创刊,双月刊,A4开本,204页。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吴玉厚教授是博士生导师,辽宁省优秀专家,沈阳市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多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刊曾获得教育部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高校优秀期刊、辽宁省一级期刊、国家建设部优秀期刊奖和辽宁省高校学报一等奖等。为美国《化学文摘》(CA)、《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等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翅片增强空气式相变储能装置蓄热性能模拟研究

    冯国会马天娇赫娜
    478-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解决空气式相变储能装置中存在的蓄热时间过长等问题,探究该装置蓄热性能的优化措施.方法 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对添加不同体积分数、厚度和高度翅片空气式相变储能装置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翅片体积分数为15%,厚度为8 mm,高度为14 mm时,空气式相变储能装置蓄热时间缩短最显著,可缩短46.97%.结论 翅片的添加对相变储能单元的熔化具有促进作用,通过优化翅片体积分数、厚度和高度参数,可以提高空气式相变储能装置的蓄热性能.

    相变材料蓄热工况传热性能提升翅片参数优化

    分布式耦合空间对多功能厅堂音质影响的模拟研究

    张九红王敏琦马鸣霄朱国风...
    486-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分布式耦合空间对多功能厅堂音质的影响规律,以改善多功能厅室内声环境.方法 以东北大学多功能厅为例,先对该厅堂的基础数据进行调研分析;然后利用Odeon软件建立分布式耦合空间模型,并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可行性;分析耦合空间的材料、构造和耦合面面积对声能衰减度和混响时间的影响;最后,设置两种模拟工况来优化改造方案.结果 主空间声环境得到优化,主空间混响时间降低约30%,语言传输指数提升至良好水平.结论 在保证原建筑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利用分布式耦合空间可以调节主空间声环境,主空间音质效果提升良好,为多功能厅声环境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分布式耦合空间多功能厅堂厅堂音质设计混响时间语言传输指数

    湿热风缓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对风环境的影响效应

    徐辉夏海松董莉莉刘天琪...
    495-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综合解析湿热风缓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对风环境的影响效应.方法 基于田野调查,利用CFD软件对聚落整体和聚落建筑的风环境进行模拟分析;选取凤台村3栋典型三合院,分析不同长高比和宽高比对聚落空间风环境的影响.结果 在聚落整体街巷结构与建筑密度的综合影响下,凤台村冬季的聚落空间风速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夏季的聚落空间风速呈由村口向东北方向的递增规律,聚落整体风环境良好;模拟分析得出聚落建筑吊脚干栏的最佳空间形制:宽高比为6,长高比为7.2.结论 聚落空间风环境受到街巷结构与季节主导风、建筑形态与密度的综合影响,传统聚落空间形制体现了对区域风环境的高效适应,以及对局部微气候的有效利用,建议在进行聚落保护规划与地域建筑设计时应遵循此空间形制特征.

    风环境传统聚落空间吊脚干栏数值模拟湿热风缓地区

    10℃条件下纳米C-S-H掺量对水泥早期水化的影响

    房延凤惠一心尚小朋丁向群...
    505-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10 ℃条件下不同掺量纳米C-S-H对水泥早期水化进程及强度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早强剂作用机理.方法 通过溶液共沉淀法制备纳米C-S-H悬浮液,将其掺入到普通硅酸盐水泥中,在10 ℃条件下进行养护,分析其对水泥凝结时间、抗折强度、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XRD、TG等检测手段分析水泥的水化进程及对水化产物的影响.结果 掺入0.05%纳米C-S-H,可使水泥初凝时间缩短9.9%,终凝时间缩短10.4%;24 h时抗折强度和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34%和33.5%.纳米C-S-H的掺入造成水泥3 d抗折强度略有降低.水化产物中Ca(OH)2质量分数在12 h、16 h和24 h时较参比样分别提高了17.6%、21.3%和29.6%.结论 在10 ℃条件下,纳米C-S-H的加入能够有效促进C3S和C2S的水化过程,形成更多的水化产物,从而缩短水泥凝结时间,提高24 h内水泥砂浆强度,28 d强度没有显著降低.

    纳米C-S-H稳定性10早期水化抗压强度

    碳六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许峰牛德民房延凤马健岩...
    513-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确定碳六型聚羧酸减水剂的最佳制备工艺,解决碳六型聚羧酸减水剂随存放时间延长保塑性下降的问题.方法 以丙烯酸(AA)、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醚(EPEG)及次亚磷酸钠(SHP)等为主要原材料,通过自由基共聚反应,制备得到了碳六型聚羧酸减水剂.通过水化热、SEM、XRD等测试方法,研究碳六型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结果 当聚醚单体分子量为3 000、酸醚摩尔比为5:1、起始反应温度为15~20 ℃时,碳六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分散性及保塑性最佳.结论 碳六型聚羧酸减水剂在分散性及保塑性方面均优于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HPEG)型减水剂;加入稳定剂后,碳六型聚羧酸减水剂的保塑性得到了明显提升.

    聚羧酸减水剂乙二醇单乙烯基聚乙二醇醚次亚磷酸钠常温合成

    季冻区OGFC沥青混合料车辙预估模型研究

    于保阳刘云亮齐琳
    521-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季冻区OGFC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车辙能力,建立车辙预估模型,推广OGFC沥青混合料在季冻区的应用.方法 采用车辙试验系统进行车辙试验,分析轴载作用次数、试件高度、温度、抗剪强度、冻融循环次数对OGFC沥青混合料车辙深度的影响;基于经验法建立季冻区OGFC沥青混合料车辙预估模型,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模型参数,对建立的预估模型进行室内试验验证以及有限元对比分析.结果 各影响因素与车辙深度呈现幂函数关系,冻融循环作用加速车辙形成,室内试验实测车辙深度与模型预估的车辙深度相对误差为0.11%~9.81%.结论 经验法建立的季冻区OGFC沥青混合料车辙预估模型预估精度较高,预估模型误差受试验条件和材料参数影响,其中材料参数影响较明显.

    季冻区OGFC沥青混合料经验法车辙预估模型有限元

    聚氨酯-泡沫铝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刘运学贾旭范兆荣谷亚新...
    529-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制备一种具有可恢复阻尼机制的聚氨酯-泡沫铝(PU-AF)减震复合材料,研究PU-AF减震复合材料的阻尼机制,泡沫铝体积质量对PU-AF静态压缩力学性能、吸能性能的影响.方法 将制备的PU-AF复合材料在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单调循环压缩试验,由应力-应变曲线研究复合材料的阻尼机制和吸能性能.结果 当泡沫铝体积质量为0.70~0.85 g/cm3时,在相同应变值下,随着泡沫铝体积质量的增加,PU-AF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弹性模量均增大.吸能效率在应变为30%以后有所降低,最佳吸能效率对应的应变为25%~35%.结论 聚氨酯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应变恢复率;PU-AF是一种很好的减震复合材料.

    聚氨酯开孔泡沫铝体积质量应变恢复率吸能特性

    铁尾矿-钢渣-锂渣混凝土耐酸侵蚀性能研究

    张延年刘安稳汪青杰于洋...
    536-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混凝土中掺入铁尾矿、钢渣、锂渣,分析混凝土的耐酸侵蚀性能,实现铁尾矿、钢渣、锂渣高效资源化利用.方法 将铁尾矿、钢渣、锂渣作为掺合料替代部分水泥,铁尾矿碎石和铁尾矿砂作为粗、细骨料制备混凝土;对制备的混凝土标准养护28 d后进行为期60 d的酸侵蚀试验;通过改变水胶比和水泥替代率分析其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损失率及侵蚀深度,利用MIP、SEM探究铁尾矿-钢渣-锂渣混凝土耐酸侵蚀的机理.结果 掺入铁尾矿、钢渣、锂渣可以降低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损失率和侵蚀深度;其中掺量为30%时,质量损失率为0.12%、抗压强度损失率为-7.8%、侵蚀深度为0.6 mm,均达到最低值;混凝土的质量损失率、抗压强度损失率和侵蚀深度随着水胶比的增大而升高.结论 铁尾矿-钢渣-锂渣混凝土中铁尾矿、钢渣、锂渣发挥的填充作用和与水泥发生的二次水化反应使混凝土体系更加致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酸的侵入;同时,二次水化消耗了易与酸反应的CH,生成了更稳定的C-S-H凝胶,表现出更好的耐酸侵蚀性能.

    铁尾矿钢渣锂渣混凝土酸侵蚀

    一种复杂曲面的精密测量逆向与误差评定方法

    祁若龙豆文强张珂李论...
    545-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叶片类零件精密测量、逆向与误差评定方法,为该类零件的精密加工提供数字化误差分布模型.方法 针对接触式测头存在的空间径向偏置问题,基于四点标定法,建立空间数学模型,完成工具中心点(TCP)的标定;针对叶片点云分布散乱、无序等问题,提出基于多级B样条插值方法,进行叶片三维点云的曲面重建;最后基于迭代法,对叶片误差进行精确评定.结果 对测量所得叶片点云,基于多级B样条与控制网格差异化细分的重建算法可以重建出高保真的连续曲面;误差评定算法可以完成测量结果与设计模型之间不小于0.01 mm的误差计算并得到分层分区的误差可视化云图.结论 机器人接触式测量系统可以对叶片类复杂曲面完成高精度测量,采用基于B样条的三维重建算法可以快速的重建出叶片三维曲面;笔者提出的误差评定算法可以进行高精度叶片点云的误差计算,其分层分区结果对于叶片抛磨精加工阶段具有指导意义.

    接触式测量三维点云多级B样条曲面重建误差评定

    基于交叉耦合的四足机器人Trot步态控制研究

    罗继曼马思源肖雅心刘丰源...
    554-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单神经元PID与交叉耦合的联合控制转速的方法,提高少自由度四足机器人行走机构实现Trot步态时的稳定性和协调性.方法 通过分析行走机构的结构特点和控制需求,针对行走机构转速控制进行方案设计;对单个行走单元的驱动提出基于单神经元PID算法的控制策略,并在对角两个行走单元的控制系统之间引入交叉耦合控制策略,通过Simulink平台对以上控制方法进行控制仿真并进行实体实验验证.结果 基于单神经元PID算法的控制方法比传统控制方法的转速调节时间提高了31.2%;采用单神经元PID算法与交叉耦合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时,同步转速偏差波动幅度降低了28%.结论 采用单神经元PID控制算法和交叉耦合控制策略能实现运动的精确控制,并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性和鲁棒性;且两个行走单元能更好地同步协调运转,增强了该机器人的运动平稳性,确保了Trot步态的稳态运行.

    四足机器人Trot步态同步控制单神经元PID交叉耦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