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勘探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戴金星

双月刊

1000-0747

skykeg@Petrochina.com.cn

010-83593349;8884; 8167; 7424

100083

北京市910信箱

石油勘探与开发/Jour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1974年创刊,为国家级技术类科技期刊,1992年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本刊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界著名专业技术期刊,聘请权威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以促进石油勘探、开发科学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以传播、交流最新石油科研信息为办刊目的,侧重于报道石油勘探地持、油藏工程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刊出论文注重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大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的若干特征

    戴金星倪云燕龚德瑜黄士鹏...
    223-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勘探开发大气田是一个国家快速发展天然气工业的重要途径.1991年至2020年,中国新探明大气田68个,促进2020年产气1 925x108m3,成为世界第4产气大国.基于中国70个大气田的1 696个气样组分和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数据,获得中国大气田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特征:①δ13C1、δ13C2、δ13C3和δ13C4的最轻值和平均值,随分子中碳数逐增而变重,而δ13C1、δ13C2、δ13C3和δ13C4的最重值,随分子中碳数逐增而变轻.②中国大气田δ13C1值的分布区间为-71.2‰~-11.4‰,其中生物气δ13C1值的分布区间为-71.2‰~-56.4‰;油型气δ13C1值的分布区间为-54.4‰~-21.6‰;煤成气δ13C,值的分布区间为-49.3‰~-18.9‰;无机成因气δ13C1值的分布区间为-35.6‰~-11.4‰;根据这些数据编制了中国大气田的δ13C1值尺图.③中国天然气δ13C1值的分布区间为-107.1‰~-8.9‰,其中生物气δ13C1值为-107.1‰~-55.1‰;油型气δ13C1值为-54.4‰~-21.6‰;煤成气δ13C1值为-49.3‰~-13.3‰;无机成因气δ13C1值为-36.2‰~-8.9‰;根据上述数据编制了中国天然气的δ13C1值尺图.

    中国大气田生物气油型气煤成气无机成因气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δ13C值尺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煤岩气地质特征与勘探突破

    赵喆徐旺林赵振宇易士威...
    234-247,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煤岩分布、煤岩储层特征、煤质特征、煤岩气特征以及煤岩气资源和富集规律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评价其勘探潜力.研究表明:①煤岩气是有别于煤层气的优质天然气资源,在埋深、气源、储层、含气性、碳同位素组成等方面具有独特特征;②本溪组煤岩分布面积达16×104km2,厚度2~25 m,以原生结构的光亮和半亮煤为主,挥发分和灰分含量低,煤质好;③中高阶煤岩TOC值为33.49%~86.11%,平均值为75.16%,演化程度高(Ro为1.2%~2.8%),生气能力强,气体稳定碳同位素值高(δ13C1值为-37.6‰~-16.0‰,δ13C2值为-21.7‰~-14.3‰);④深层煤岩发育气孔、有机质孔和无机矿物孔等基质孔隙,与割理、裂缝共同构成良好储集空间,储层孔隙度为0.54%~10.67%,平均值为5.42%,渗透率为(0.001~14.600)×10-3 μm2,平均值为2.32×10-3 μm2;⑤纵向上发育5种煤岩气聚散组合,其中煤岩-泥岩聚气组合与煤岩-灰岩聚气组合最为重要,封闭条件好,录井全烃气测峰值高;⑥构建了广覆式分布的中高阶煤岩持续生气、煤岩基质孔和割理裂缝规模储集、源-储一体赋存、致密岩盖层密闭封堵的煤岩气富集模式,存在煤岩侧向尖灭体、透镜体、低幅度构造、鼻状构造和岩性自封闭5种高效聚气类型.⑦依据煤岩气地质特征评价划分出8个区带,估算埋深超过2 000 m的煤岩气资源量超过12.33x1012 m3.上述认识指导风险勘探部署,两口井实施后分别获得工业气流,推动进一步部署预探井和评价井,获得规模突破,提交超万亿方预测储量和超千亿方探明储量,对中国天然气效益增储和高效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煤岩气煤层气中高阶煤割理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本溪组风险勘探

    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扶余油层源下致密油富集模式及主控因素

    王小军白雪峰李军辉金之钧...
    248-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地球化学、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下白垩统泉头组扶余油层地质特征、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富集模式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泉头组上覆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优质烃源岩,环凹鼻状构造发育,沉积砂体大面积连续分布,储层整体致密;②优质烃源岩、储层、断裂、超压和构造等多要素配置联合控制扶余油层致密油富集.源储匹配关系控制致密油分布格局;源储压差为致密油富集提供充注动力;断砂输导体系决定油气运移和富集;正向构造是致密油富集的有利场所,断垒带是向斜区致密油勘探重点突破区带;③基于源储关系、输导方式、富集动力等要素建立扶余油层致密油3种富集模式,一是源储对接油气垂向或侧向直排式:"源储紧邻、超压驱动、油气垂向倒灌或源储侧向对接运聚";二是源储分离断裂输导式:"源储分离、超压驱动、断裂输导,油气通过断层向下运移到砂体富集";三是源储分离断砂匹配式:"源储分离、超压驱动、断裂输导、砂体调整、油气下排后通过砂体侧向运移富集";④油源条件、充注动力、断裂分布、砂体以及储层物性等方面的差异性造成扶余油层致密油的差异富集,齐家—古龙凹陷扶余油层具有较好富集条件,勘探程度低,是未来致密油探索重要新区带.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泉头组青山口组上生下储扶余油层致密油主控因素富集模式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有机质多元富集机制

    龚德瑜刘泽阳何文军周川闽...
    260-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岩心和薄片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烃源岩开展了锆石SIMS U-Pb年代学、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主/微量元素含量和岩矿分析等测试工作.在风城组一段获得2个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06.0±5.2)Ma和(303.5±3.7)Ma,结合碳同位素地层学数据,推断风城组的沉积年代约为距今297~306 Ma,跨越石炭纪—二叠纪界线,对应古气候划分的冰期事件C4和P1之间的间冰期.在风城组识别出多个Hg/TOC高值段,同时在页岩中普遍发现了蚀变的火山灰,表明在其沉积期发生多期火山活动.在风城组二段中部出现B/Ga高值段,与蒸发岩矿物及硅硼钠石的出现密切相关,表明水体高盐度与热液活动有关.综合分析表明,风城组沉积期温暖湿润的气候既有助于湖泊中藻类及细菌等生烃母质的发育又可加速大陆风化,促进营养元素输入;火山活动给湖泊提供了大量营养物质,提高了初级生产力;温暖的气候和较高的盐度有助于水体分层并导致缺氧,进而促进有机质的保存.以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了玛湖凹陷风城组有机质的富集.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有机质间冰期火山活动古盐度古环境演化

    天然气运移轻烃地球化学示踪——以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为例

    吴小奇倪春华马亮帮王付斌...
    273-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天然气中轻烃化合物组成分析和区域性对比,结合组分和甲烷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揭示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对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运移和水溶及逸散等示踪作用,探讨运移作用对特定轻烃指标的关联效应.研究表明:①东胜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天然气C5-7异构烷烃含量高于正构烷烃,C6-7轻烃组成呈链烷烃优势分布且芳香烃含量明显偏低(小于4.0%),C7轻烃主体呈甲基环己烷优势分布,整体表现出煤成气特征且受到了水溶等作用影响;②东胜气田天然气经历了自南向北的游离相运移,并在充注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水溶作用,其中泊尔江海子断裂以北什股壕地区天然气在聚集后具有明显的散失;③长距离的游离相运移导致天然气C7轻烃中甲基环己烷相对含量和甲苯/正庚烷值降低、正庚烷/甲基环己烷值和庚烷值增大,水溶作用导致轻烃异庚烷值增大,天然气散失导致什股壕地区天然气中C5-7正构烷烃相对异构烷烃含量增加.

    鄂尔多斯盆地东胜气田二叠系下石盒子组轻烃化合物成熟度天然气成因运移相态散失作用

    渤海湾盆地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及其储层特征——以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李文科吴小洲李艳东张研...
    285-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综合利用地震、录井、测井、物性分析和岩心薄片等资料,开展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①提出火成岩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该系统纵向上可划分为侵入体、上变质带、下变质带、顶板和底板正常沉积层5层结构;②侵入体特征主要表现为:顶部发育有指相意义的捕虏体,微观上岩石结构与矿物结晶由中心向边缘有规律变化,宏观上侵入体多以低角度斜穿沉积地层等;变质带特征主要为:原岩为沉积岩,发育典型的变余结构,出现多种中低温热变质矿物及岩性为中低级热变质岩等;③接触变质带储层发育基质孔隙和裂缝两种储集空间类型,基质孔隙为变质砂岩烘烤变质改造后围绕变质矿物分布的次生"粒间孔隙",裂缝主要为变质泥岩中的构造缝和侵入挤压缝,具有层状、斑状和沿裂缝浸染状3种分布方式;④变质带储层分布主要受热烘烤强度的控制,优质储层分布是有利岩相与热接触变质、侵入挤压和热液溶蚀等作用互相耦合共同控制的结果.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地质模式的提出和应用,有望推动南堡凹陷接触变质岩勘探目标的发现,为渤海湾盆地深层接触变质岩储层研究和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侵入体接触变质带侵入接触变质系统储层特征新生代古近系沙河街组南堡凹陷渤海湾盆地

    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南部渐新统陵水组三段三角洲的发现及石油地质意义

    裴健翔罗威呙诗阳林璐...
    299-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琼东南盆地三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获取的岩性、电性、薄片及测年等分析测试数据,开展宝岛凹陷南部断阶带渐新统陵水组三段(简称陵三段)源-汇体系特征及源-汇耦合定量分析等研究.研究表明:①陵三段沉积期YL10剥蚀区发育东、西2大物源水系,在宝岛凹陷南部形成了 2大优势输砂通道及2个三角洲朵叶体,整体具有西大东小的特征,可划分为初始期、昌盛期、间歇期和回春期4个演变阶段;②综合三角洲砂体发育期次、展布面积、碾平厚度及不同类型母岩区面积、成砂系数等参数进行源-汇耦合定量计算,结果显示研究区具备形成规模储集体的物质基础;③钻井揭示陵三段三角洲沉积以细砂岩为主,砂岩总厚度为109~138m,最大单层厚度为15.5~30.0m,砂地比为43.7%~73.0%,不同断阶间储层物性差异明显;④断阶带多期隆升背景下小物源区规模三角洲发育模式揭示幕式隆升提供充足的物源供给,物源水系及流域面积控制砂体的规模,多级活动断阶控制砂体的输送通道,局部断槽控制砂体的侧向推进方向.陵三段三角洲砂体与断块耦合形成多类型圈闭,成为凹陷南部重要的勘探突破口和新领域,有望为盆地内其他构造背景相似区域油气勘探及储层研究提供借鉴.

    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渐新统陵水组三角洲模式源-汇系统小物源区规模储集体断阶带

    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的类型、组成与成岩演化过程——以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茅一段为例

    宋金民王佳蕊刘树根李智武...
    31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露头剖面实测和岩心观察,结合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激光剥蚀元素面扫描等方法,对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简称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类型、产状及其组成进行了分析,明确黏土矿物的成岩演化序列,建立黏土矿物沉积-成岩演化模式.研究表明,川东地区茅一段在富Si4+、Mg2+的凉水文石海中沉淀自生海泡石矿物,形成含海泡石层系;在埋藏成岩过程中,自生黏土矿物会经历两条可能的演化序列:①早成岩A期到中成岩A1期,在普遍缺乏Al3+的浅埋藏环境中,海泡石维持稳定状态;中成岩A2期,自生海泡石开始演化为斯蒂文石;中成岩B1期演化为无序滑石;中成岩B2期至晚成岩期,最终演化为滑石,形成了茅一段主要的自生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序列"海泡石—斯蒂文石—无序滑石—滑石".②早成岩A期,风暴和上升洋流携带的Al3+参与成岩过程,微量海泡石向蒙脱石演化,部分蒙脱石继续演化为绿泥石;早成岩B期至中成岩A1期,部分蒙脱石演化为伊/蒙混层;中成岩A2期至中成岩B2期,伊/蒙混层向伊利石发生演化,至晚成岩期全部转化为伊利石,由此形成茅一段次级自生黏土矿物成岩演化序列"海泡石—蒙脱石—绿泥石/伊利石".含海泡石层系泥质灰岩中自生黏土矿物的类型与演化具有两方面的油气地质意义:①海泡石吸附和聚集大量有机质,有效提升茅一段烃源岩的品质和生烃潜力.②海泡石向滑石演化过程中形成大量有机质孔和黏土收缩孔(缝),同时释放富Mg2+成岩转化流体,使凹陷内或凹陷边缘区的灰岩发生白云石化,在中二叠统形成自生自储和(旁)下生(侧)上储型的源储配置新模式,提高了油气成藏效率.

    含海泡石层系自生黏土矿物成岩演化中二叠统茅口组四川盆地

    埋藏过程对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发育的影响——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例

    陈思芮鲜本忠纪友亮李嘉奇...
    32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例,综合利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稳定同位素组成及流体包裹体等技术手段,开展前陆盆地埋藏过程对深层—超深层碎屑岩成岩作用及优质储层发育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清水河组依次经历了"缓慢浅埋"、"构造抬升"、"渐进深埋"与"快速深埋"4个埋藏阶段."缓慢浅埋"与"构造抬升"不仅能够缓解储层颗粒间的机械压实作用,还有利于长期保持开放型的成岩体系;既能够促进大气淡水对储层易溶组分的充分溶解,还能够抑制溶蚀产物的沉淀.晚期"快速深埋"过程促成流体超压的发育,一方面有效地抑制压实、胶结作用对原生孔隙的破坏,另一方面也促进储层微裂缝的大量发育,提高了晚期有机酸充注产生的溶蚀效果.基于孔隙度演化史的定量恢复,证实长期"缓慢浅埋"与"构造抬升"过程对深层—超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发育的贡献最大,其次为晚期"快速深埋"过程,"渐进深埋"过程则几乎没有贡献.

    深层—超深层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埋藏方式下白垩统清水河组准噶尔盆地

    济阳页岩油开发"三元"储渗理论技术与实践

    杨勇
    337-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济阳坳陷页岩油储层上万米岩心资料与60余口水平井的开发实践,提出济阳页岩油"储元"、"缝元"、"压元"的"三元"储渗理论."三元"协同支撑济阳页岩油的富集高产:"储元"控制页岩油的富集,咸化湖盆无机孔-缝及灰-泥优质纹层组构发育利于页岩油储集,高生烃能力、高游离烃含量为高产提供物质基础;"缝元"控制页岩油的渗流,天然裂缝为页岩油的运移和聚集提供渗流通道,压裂改造缝沟通天然裂缝形成复杂缝网,为高产提供渗流基础;"压元"控制页岩油的高产稳产,高地层压力为油气运聚提供原始动力,压裂增能可进一步提高岩石及流体弹性能,强化孔缝原油渗吸置换,减缓应力敏感性,为长期稳产提供能量基础.基于"三元"储渗理论,形成了以立体井网优化、立体均衡压裂、全周期优化调控为核心的立体开发技术,有效指导了现场生产实施,为济阳页岩油规模化效益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济阳坳陷陆相页岩油储集空间压裂改造裂缝网络储渗理论立体开发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