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勘探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戴金星

双月刊

1000-0747

skykeg@Petrochina.com.cn

010-83593349;8884; 8167; 7424

100083

北京市910信箱

石油勘探与开发/Jour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1974年创刊,为国家级技术类科技期刊,1992年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本刊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界著名专业技术期刊,聘请权威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以促进石油勘探、开发科学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以传播、交流最新石油科研信息为办刊目的,侧重于报道石油勘探地持、油藏工程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刊出论文注重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致密砂岩气藏与页岩气藏展布模式

    戴金星董大忠倪云燕龚德瑜...
    667-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阐述美国和中国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资源潜力和年产量的基础上,系统梳理致密砂岩气藏与页岩气藏展布的研究沿革,分析页岩气藏、致密砂岩气藏展布特征及致密砂岩气成因类型.研究表明:①美国致密砂岩气在天然气总产量中占比由2008年的35%降至2023年的8%左右;美国页岩气2023年产量为8 310×108 m3,在天然气总产量中占比由2000-2008年的5%~17%升至2023年的70%以上.②中国致密砂岩气占天然气总产量比例由2010年的16%升至2023年的28%以上;2012年中国开始生产页岩气,2023年产量达250×108 m3,约占天然气全国总产量的11%.③页岩气藏展布模式为连续型,根据页岩气藏是否有断层切割及断距与气层厚度的关系,连续型页岩气藏可分为连续式和断续式两种.④与以往大部分学者认为致密砂岩气藏展布模式为连续型的认识不同,致密砂岩气藏展布模式不是连续型;根据圈闭类型,致密砂岩气藏可分为岩性型、背斜型和向斜型3种.⑤中国3大克拉通盆地和埃及Obavied次盆的致密砂岩气为煤成气,美国阿巴拉契亚盆地和阿曼迦巴盐盆地的致密砂岩气为油型气.

    页岩气致密砂岩气气藏特征连续型成藏岩性型成藏背斜型成藏向斜型成藏煤成气油型气

    《石油勘探与开发》2024年第5期部分文章预告

    678页

    全油气系统理论基本原理

    贾承造庞雄奇宋岩
    679-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阐释全油气系统基本原理,并阐明全油气系统的结构,进而揭示常规油气—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序列成藏规律以及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与成藏机理;此外,阐述了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储层地质模型、流动模型与开发生产机理,并给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研究表明:①全油气系统的主要结构包括3类流体动力场、3种油气藏与油气资源,以及两种成藏作用.常规油气—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具有形成时间和空间分布的有序性、基于成因机理的序列合理性,表现出"序列成藏"的地质规律.②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可以分为"碎屑岩盆地成藏模式"与"碳酸盐岩盆地(层系)成藏模式"两类.非常规油气的聚集成藏是一种"自封闭成藏",油气自封闭作用的微观来源是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③非常规油气生产实践证实,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储层地质模型、流动模型与开发生产机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极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页岩油气一定是中国油气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接替.④进一步研究方向包括:碳酸盐岩盆地全油气系统特征及复合盆地演化源储耦合规律;页岩油气与致密油气运移、成藏与开发生产的流动机理;深层超深层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和煤层气油气地质特征与富集规律;全油气系统油气资源评价与新一代盆地模拟技术;地球系统一地球有机岩与化石能源系统一全油气系统研究.

    全油气系统理论全油气系统结构序列成藏规律全油气系统成藏模式自封闭成藏机理页岩油气-致密油气地质模型与流动模型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成储成藏机理与油气藏开发方法研究进展

    马永生蔡勋育黎茂稳李慧莉...
    692-7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钻井、地震、测井、测试以及实验分析等新资料,针对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成储、成藏和油气藏高效开发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持续攻关.研究表明:①断裂主导形成的储集体和古老层系白云岩储层是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两类重要的储层;以断裂为主导形成的规模储集体,根据成因可进一步分为3种类型:断裂活动过程中构造破裂形成的缝洞储集体、致密碳酸盐岩受断裂和流体双重改造形成的储集体与早期丘滩等高能相带受断裂和流体改造形成的储层;优势丘滩相、早期白云石化和溶蚀、酸性流体环境、膏盐岩封盖和超压是优质白云岩储层形成和保持的关键.②中国中西部叠合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被动陆缘深水陆棚、碳酸盐缓坡等环境中,构造-热体制是控制深层—超深层油气藏赋存相态的重要因素,改造型动力场控制中西部叠合盆地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与分布.③普光等高含硫酸性气田开发过程中硫析出堵塞井筒,采用井筒溶硫剂配合连续油管解硫堵效果明显;基于沉积模拟的双重介质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可以精细刻画水侵前缘空间展布及变化,并据此提出气井全生命周期调、排、堵控水对策.④超深断控缝洞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储层应力敏感,渗透率随压力下降而显著降低,产量递减较快;凝析气藏相态变化快,压降显著影响凝析油采出程度;据此提出"注水+注天然气"重力驱油藏开发方法和"高注低采"天然气驱凝析气藏开发方法;采用分层次约束、逐级地质建模和流-固-热耦合的复合介质数值模拟有效提高了油气藏开发生产动态模拟的预测精度.

    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机理礁滩相高含硫酸性气藏超深断控缝洞油气藏井筒硫沉积流-固-热耦合数值模拟

    页岩中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为例

    孙龙德王凤兰白雪峰冯子辉...
    708-719,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TOC、Ro和X射线扫描等分析为基础,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合能谱、聚焦离子束三维重构等技术,首次发现一种新的孔隙类型——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孔隙特征及演化研究结果表明:①有机黏土复合孔缝多呈海绵状、缝网状集合体存在于页岩基质中,单个孔隙呈方形、长方形、菱形、板状,直径一般小于200 nm,不同于国内外页岩中已发现的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有机质孔;②随页岩成熟度增加,有机黏土复合物的C、Si、Al、O、Mg、Fe等元素发生规律性变化,反映有机质生烃体积收缩、黏土矿物转化共同影响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的形成;③青山口组页岩高成熟阶段,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是主要储集空间,最高占总孔隙的70%以上,三维空间内孔隙连通性明显优于有机质孔,反映高演化阶段这类孔隙是泥纹型页岩的主力孔缝类型,也是陆相页岩油核心区主要油气储集空间.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的发现,改变了陆相页岩无机质孔隙是油气主要储集空间的传统认识,对于泥纹型页岩油的形成机理、富集规律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泥纹型页岩油纳米级有机黏土复合孔缝有机黏土复合物成岩演化

    陆相中高成熟页岩油"组分流动"条件及其在提高页岩油产量中的作用

    赵文智卞从胜李永新刘伟...
    720-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的形成机理与条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①在地下页岩微纳米孔隙中,轻烃、中质烃和重烃会按相似相溶原理发生混相,使重烃等难流动组分以分子聚集体方式"悬浮"在轻烃和中质烃溶剂中,从而显著降低其黏度并增加流动性和流动量;②小分子芳烃是组分流动发生的载体,气态烃和轻烃含量越高,越利于抑制胶质和沥青等重组分形成尺寸更大的聚集体,并增加其塑性变形能力,组分流动效果越好;③较高的地层温度可降低蜡质等重烃组分黏度,提高其流动性;④保存条件、地层能量和生产制度对控制轻烃组分含量、流出速度和形成稳定的"组分流动"都有重要作用,是页岩油多组分烃形成最优配伍和最大流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地下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的提出对于提高页岩油单井产量和累计采出量具有重要意义.

    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中高成熟页岩油微纳米孔隙多组分烃组分流动相似相溶分子聚集体

    远探测声波测井处理解释方法发展与展望

    李宁刘鹏武宏亮李雨生...
    731-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远探测声波测井技术(亦称反射声波测井技术)能够从井中探测及评价井外数十米范围内的裂缝、洞穴和断层等地质异常反射体,大大拓展了测井技术的应用范围.在回顾该技术发展历程的同时,重点介绍了远探测声波测井处理解释核心方法、软件和现场应用效果.结合目前油田实际生产需求和现有技术面临的挑战,指出远探测声波测井处理解释方法有5个最重要的发展方向:继目前利用声波时差和密度通过反射系数褶积进行"测井约束下的地震反演"后,突破实现井下实测反射波和地面地震反射波正反演关系的直接建立,同时开展页岩储层裂缝成像、压裂效果评价、随钻地质导向研究及远探测声波测井仪器革新.

    远探测声波测井单极纵波偶极横波水平井远探测三维成像井震融合CIFLog软件

    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全油气系统成藏特征与有序分布规律

    郭旭升黄仁春张殿伟李双建...
    743-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现状和进展,以主力烃源岩为核心,依据成藏要素组合关系划分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全油气系统,并分析各个含油气系统的成藏特征,总结常规-非常规一体化成藏规律,指明未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①受多期伸展-聚敛构造旋回的控制,四川盆地海相发育3套区域性烃源岩和3套区域性盖层,可划分出寒武系、志留系和二叠系3个全油气系统.3个全油气系统以独立成藏为主,单一系统内天然气具有亲缘性.同时,局部地区大型断裂带贯穿多套全油气系统,形成断控复式全油气系统.②全油气系统内普遍发育"陆棚相页岩气聚集一台缘相控气藏一台内断-相共控型气藏"的成藏序列,具有立体成藏、有序分布的规律.③优质烃源岩是大气田形成的基础,全油气系统内天然气具有近源和源内富集的规律,规模性储层的发育与保持是天然气富集的保障,"多元生烃、油气转化、动态调整"是海相油气成藏的特色,良好的保存条件是天然气成藏的关键.④大型台缘带礁滩相带、深层页岩气与通源断裂相关的大型岩性复合体是未来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四川盆地海相油气全油气系统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征油气分布规律油气勘探方向

    地球系统演化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

    张水昌王华建苏劲王晓梅...
    759-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古生界为例,详细论述了地球系统演化和多圈层相互作用对中国海相超深层油气形成与富集的控制作用.通过探讨超大陆散聚和区域构造运动控制下的盆地"源-储-盖"叠置发育和匹配程度,以及温压系统和断裂输导体系控制的油气生成和富集机制,发现华南和塔里木陆块同步漂移过程中,两次经过低纬度哈德里环流带的热带辐合区(ITCZ),均形成了优质烃源岩;提出深部构造活动和地表气候演变共同控制了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烃源岩、储层和盖层的类型和发育层位,形成了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寒武系—奥陶系、寒武系—二叠系和二叠系—三叠系的多个油气系统.源-储-盖匹配程度、烃源岩母质类型、盆地深部热体制和跨构造期埋深-隆升过程,联合控制油气从生成到富集的全过程,形成了台缘带近源充注成藏、高能滩远源断裂连通成藏、走滑破裂带立体成藏3种油气富集模式,最终促使四川盆地超深层多层系天然气富集和塔里木盆地超深层油气共富集.

    地球系统演化圈层相互作用古生界海相超深层油气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地震数据时频分析的W变换及其改进方法

    王仰华饶莹赵振聪
    774-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常规线性时频分析方法无法同时达到时间域和频率域上的高分辨率和能量聚焦,尤其在低频区域分辨率较差的问题,为提高线性时频分析方法在低频区域的分辨率,提出了 W变换方法,在线性变换中引入瞬时频率参数,构建与地震数据瞬时频率相匹配的分析时窗.将W变换方法与典型的非线性时频分析方法——魏格纳-维利分布(WVD)进行了对比.WVD方法展示的是时间-频率域中的能量分布,明确指示子波的时间重心和频率重心,而W变换中由于引入了任意时间位置所对应的瞬时频率作为变换参数,所展示的时间-频率谱因而也具有明确的能量聚焦重心,因此,W变换与WVD方法具有直接对标意义.分析了近年来W变换的3种改进方法的发展状况,详细阐述从常规W变换、谐变时窗W变换、分数阶W变换、直到线性正则W变换的发展和演进.通过W变换在河道砂体识别和溶洞检测方面的3个应用实例,验证W变换可以提高时间-频率谱的分辨率与能量聚焦.

    时频分析匹配追踪魏格纳变换W变换能量聚焦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