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勘探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戴金星

双月刊

1000-0747

skykeg@Petrochina.com.cn

010-83593349;8884; 8167; 7424

100083

北京市910信箱

石油勘探与开发/Jour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1974年创刊,为国家级技术类科技期刊,1992年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本刊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界著名专业技术期刊,聘请权威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以促进石油勘探、开发科学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以传播、交流最新石油科研信息为办刊目的,侧重于报道石油勘探地持、油藏工程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刊出论文注重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陆相湖盆富有机质泥页岩中方解石脉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为例

    何文渊孙宁亮张金友钟建华...
    937-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分析,结合阴极发光、激光拉曼、流体包裹体、LA-ICP-MS原位U-Pb测年等技术手段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储层中的方解石脉成因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宏观上方解石脉以顺层为主,呈透镜状、"S"形、叠锥状、羽状,在微观上分为向生式块状或柱状晶体结构和背生式纤维状晶体结构脉体.②块状方解石脉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2.5~145.1 ℃,原位U-Pb测年绝对年龄为(69.9±5.2)Ma,表明青山口组烃源岩中成熟期和常规油的形成时期为晚白垩世明水组沉积期.纤维状方解石脉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1.2~157.4 ℃,对应于烃源岩晚成熟期,U-Pb测年绝对年龄为(44.7±6.9)Ma,指示青山口组烃源岩的中高成熟期和古龙油页岩的形成时间为古近纪依安组沉积期.③向生式块状或柱状晶体结构方解石脉的形成与成岩成烃作用有关,脉体的形成经过了裂缝的开启、成脉流体充填和脉体生长3个阶段,构造挤压活动和流体超压是裂缝形成的诱导因素,成脉流体以短距离的扩散流为主,是一种有竞争的结晶生长模式.背生式纤维状方解石脉主要是在一种无竞争生长环境下由结晶力驱动形成的.研究认为,研究区青山口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的方解石脉对于松辽盆地构造活动、流体超压、泥页岩生排烃及成岩-成藏年龄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松辽盆地方解石脉LA-ICP-MS原位U-Pb测年水平挤压结晶力超压页岩油白垩系青山口组

    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刘国勇吴松涛伍坤宇沈月...
    951-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钻井、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分布特征、成藏运聚动力与成藏模式开展研究.研究表明:柴西坳陷发育全球独具特色的"巨厚山地式"全油气系统,围绕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烃源岩层系,从盆缘向湖盆中心,平面上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页岩油与页岩气有序分布、纵向上叠置连片.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具有3方面独特性:①低有机质丰度烃源岩"低碳富氢",单位有机碳生烃能力强;②咸化湖盆沉积巨厚,坳陷中心沉积以混源为主,岩相与储集空间纵横向变化快;③喜马拉雅期走滑挤压强改造,山地式全油气系统油气差异富集.柴西坳陷古近系全油气系统是源储盖与输导体系协调演化的结果,具有低碳富氢烃源岩全过程生烃、巨厚储集体全坳陷沉积、挤压走滑断裂体促进油气全方位调整、常规-非常规油气全系列分布的特征.受控于喜马拉雅期强构造运动影响,柴西坳陷经历了先拗后隆的演化过程,在湖盆中心发育广义页岩油,在超过2000m厚度的沉积体系中,油气连续分布于烃源岩层系内的薄层状灰云岩与紧邻生烃灶的藻灰岩中,白云石晶间孔、纹层缝与断溶体是有效储集空间.相关认识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陆相湖盆全油气系统理论,并为柴达木盆地油气综合勘探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

    全油气系统页岩油英雄岭凹陷巨厚山地式连续型油气聚集古近系柴西坳陷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突破及富集高产因素

    武玺史原鹏陈树光武函...
    962-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钻井、录井、测井、地质实验等基础资料,对河套盆地临河坳陷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地质特征及富集高产因素开展研究.研究表明:①临河坳陷古近系发育的内陆咸化湖相优质烃源岩具有早熟早排、高产烃率和持续高效生烃特征,为超高压高产油气藏形成奠定重要资源基础;②弱压实、早充注、弱胶结保孔,叠加超高压保孔扩缝增渗,使得6 500 m以深的超深层依然发育孔隙度大于15%、渗透率达226×10-3μm2的中孔中渗型优质储集体,极大拓展了油气勘探空间;③临洼构造临河组砂地比偏低、储盖组合好,且上覆巨厚优质泥岩盖层,具备持续高效生烃增压并形成超高压油气藏的有利条件;④邻近临河组生烃中心、有良好构造背景且构造圈闭发育的地区是最有利勘探方向,主要包括兴隆断裂构造带和纳林湖断裂潜山带超深层领域.临河坳陷超深层油气勘探重大突破,揭示了该地区超深层碎屑岩良好的勘探潜力,同时对其他地区超深层碎屑岩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河套盆地临河坳陷超深层临河组河探101井富集因素

    鄂尔多斯盆地煤岩气富集条件及资源潜力

    牛小兵范立勇闫小雄周国晓...
    972-9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煤层的沉积环境、分布特征、煤岩性质、储层特征、含气性特征以及聚散组合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以揭示该盆地煤岩气富集条件,评价其资源潜力.研究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广泛发育厚层煤层,主力煤层二叠系山西组5#、石炭系本溪组8#煤生烃能力强,热演化程度高,为煤岩气形成奠定了丰富的资源基础;②深部煤岩储集物性好,孔渗条件佳,5#、8#煤平均孔隙度为4.1%和6.4%,平均渗透率分别为8.7×10-3μm2和15.7×10-3 μm2;煤岩中割理和裂隙发育,与微孔共同构成主要的储集空间,且随着演化程度增高,微孔体积呈增大趋势;割理和裂隙的发育程度对渗透率影响较大;③煤岩储层与工业分析的成分在纵向上存在较为明显的非均质性分布,与下段相比,中上段受灰分充填影响较小的光亮煤,其孔隙和裂隙更为发育,为优质储层发育层段;④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煤岩含气性好,含气量为7.5~20.0 m3/t,煤岩气中游离气占比明显高于浅层煤层气,游离气占比为11.0%~55.1%,超过10%;深部煤岩中游离气富集程度主要受控于宏孔和微裂缝的数量;⑤煤岩压力测试分析表明,煤灰、煤泥聚散组合封盖性好,泥岩/灰岩(顶板)-煤层-泥岩(底板)的成藏组合条件下,煤岩气测值总体较高;⑥通过体积法对鄂尔多斯盆地煤岩气资源量进行了初步评价,估算结果为22.38×1012 m3,并优选了鄂尔多斯盆地煤岩气主要有利区.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的乌审旗、横山—绥德、延安、子长以及宜川地区是8#煤层煤岩气有利勘探区,盆地中东部的临县西、米脂、宜川—黄陵、榆林以及乌审旗—横山地区是5#煤层煤岩气有利勘探区,有望形成新的天然气规模储量、产量增长区.

    煤岩气煤层气临界深度煤岩特征富集条件聚散组合资源潜力勘探方向鄂尔多斯盆地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烃源岩评价及油气资源分布预测

    高阳东朱伟林彭光荣龙祖烈...
    986-9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已钻井岩心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明确白云凹陷烃源岩发育特征;重构凹陷现今地温场,恢复构造-热演化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预测白云凹陷资源类型、规模和分布.研究表明:①白云凹陷发育古近系浅湖相规模烃源岩,沉积期为弱氧化环境,生源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藻类等具有一定贡献,为油气兼生型烃源岩;②白云凹陷现今地温场显示地温梯度主体为(3.5~5.2)℃/100m,整体呈现从西北往东南方向增高的趋势,不同洼陷地温梯度差异较大;③新生代以来白云凹陷经历了始新世和中新世两期明显的伸展拉张过程,经受两期加热升温事件,加快烃源岩成熟演化,基底古热流主体在距今13.82 Ma时达到最高值;④盆地模拟结果显示,白云主洼烃源岩成熟度明显高于其他洼陷,始新统文昌组现今整体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始新统恩平组现今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⑤热模拟实验表明,文昌组浅湖相泥岩具有较好的生干酪根裂解气能力,且气产率高,具有宽窗持续生气的特征;恩平组浅湖相泥岩具有较好的生轻质油能力,晚期仍具有一定的干酪根裂解产气能力,但与文昌组浅湖相泥岩和恩平组三角洲煤系泥岩相比,气产率相对偏低;⑥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白云主洼烃源岩生烃较早,生烃强度明显高于其他洼陷,平均约为1 200×104t/km2,油气资源主体分布在主洼,主力烃源岩层位为文昌组三段和四段;⑦在运聚单元划分与评价的基础上,优选4个有利区带,分别为①号番禺30鼻状构造带、③号流花29鼻隆带和荔湾3鼻隆带、②号白云东凹缓坡带以及⑧号白云1低凸起.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烃源岩评价构造-热演化油气资源潜力

    四川盆地陆相全油气系统成藏序列与勘探领域

    文龙张本健金值民吴长江...
    997-10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四川盆地油气勘探实践,结合地震、测井、地球化学等资料,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一侏罗系陆相全油气系统基本地质条件、油气类型、油气分布特征、源储关系及成藏聚集模式开展系统分析.研究表明:①四川盆地陆相全油气系统发育多套含气层系,形成了以三叠系须家河组烃源岩为中心的全油气系统.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发育的厚层、优质烃源岩为四川盆地陆相全油气系统提供充足的气源基础;常规-非常规储层的发育为油气聚集成藏提供有利储集空间;断-砂耦合发育为天然气运移提供优质输导体系.②烃源岩和储层在垂向上交互叠置,沉积环境、储层岩性和物性存在明显差异,导致上三叠统一侏罗系自下而上有序发育源内页岩气-近源致密气和远源致密-常规气.③不同区带之间,埋藏深度、储层物性、地层压力以及生烃强度等地质条件的有序变化,控制平面上依次形成了冲断带构造气藏、坳陷带页岩气-致密气藏、斜坡带致密气藏和隆起带致密气-常规气藏的全序列成藏体系.④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思路,四川盆地陆相页岩气、致密气资源潜力巨大,尤其是四川盆地中—西部(简称川中—川西)地区具备较大的非常规油气勘探潜力.

    四川盆地陆相地层全油气系统三叠系须家河组侏罗系沙溪庙组常规—非常规油气

    渤海湾超级油盆构造演化及其烃源岩发育

    张功成佟殿君陈凯刘辉...
    1008-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运用渤海湾盆地新采集的高品质地震剖面以及最新的勘探成果资料,通过对各主要层系的地层分布、构造和古地理格局的分析,系统开展渤海湾盆地大地构造演化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所处的华北克拉通位于古亚洲洋、特提斯洋和太平洋等3大构造体系域的交接地带,经历了不同期次、不同方向、不同性质构造旋回的交替叠加,主要经历5期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建造阶段,即中新元古代大陆裂陷槽、早古生代克拉通边缘坳陷碳酸盐岩建造、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相克拉通内坳陷、中生代陆内走滑-伸展构造和新生代陆内裂陷阶段.盆地的多旋回演化,特别是晚古生代以来所经历的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多期挤压、走滑和伸展构造活动,控制了多套优质烃源岩发育、改造和保存,尤以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以及古近系世界级特优质湖相烃源岩最为重要,为超级富油气盆地的成藏提供了重要的烃源保障.

    构造演化沉积建造地层分布烃源岩渤海湾盆地超级盆地

    特提斯域演化对四川超级盆地油气系统形成的影响

    石书缘杨威周刚姜华...
    1024-1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单向裂解—聚合"地球动力学模型,研究特提斯域演化对四川超级盆地油气系统形成的影响,探讨天然气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四川盆地及周缘新元古代—三叠纪历经了原特提斯洋和古特提斯洋叠加影响的两次单向裂解—聚合旋回,侏罗纪—新生代并入新特提斯构造域及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板块内部各幕次构造运动控制沉积充填形式.②特提斯域演化、古气候环境和重大地质事件控制了盆地内部优质烃源岩形成与分布;裂谷、克拉通内裂陷、被动大陆边缘斜坡和克拉通内凹陷是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地质构造单元.③特提斯域演化、超级大陆旋回、全球海平面变化以及构造-气候事件控制了碳酸盐台地及储盖组合的分布;克拉通台地边缘、台地内部水下地貌高带是寻找碳酸盐岩高能相带的重点区,同沉积古隆起及围斜区、区域性不整合面和后期改造断裂带是规模碳酸盐岩储层分布区;区域性蒸发岩或者泥页岩盖层有利于盆地油气大规模保存.④早期构造-沉积演化格局和后期构造改造程度共同影响的成藏要素时空匹配关系是油气富集的关键,未来油气勘探要重点关注南华纪裂谷期潜在含气系统,四川盆地东部—南部地区寒武系盐下含气系统以及二叠系、三叠系全油气系统等领域.

    特提斯域构造-沉积演化大陆单向裂解—聚合四川盆地超级盆地地质事件油气成藏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一段—三段构造沉积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钟寿康谭秀成魏柳斌许杰...
    1040-1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测井、岩心、薄片、地球化学分析,重建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一段—三段(简称马一段—马三段)构造-岩相古地理格局,探讨构造沉积演变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表明:①马家沟组底部稳定发育一套穿时的、高自然伽马值段、边缘相泥质白云岩,分布于怀远运动期构造不整合面之上,具有与早奥陶世弗洛期全球海侵可对比的δ13C正漂移特征;②奥陶系马一段—马二段沉积期全球海平面上升、古陆淹没为水下隆起,形成一隆两坳构造格局,中央隆起首次接受沉积;随后马三段沉积期盆外俯冲挤压、盆内隆坳分异,乌审旗—靖边凸起活化;③构造格局演变对沉积古环境产生显著影响,马一段沉积期向西超覆,东部坳陷内海侵封隔形成大规模盐质蒸发潟湖;马二段沉积期持续海侵并沟通广海,环东部坳陷发育大规模颗粒滩,晚期干化收缩形成小规模蒸发潟湖;马三段沉积期受高地封隔影响,向东侧水体渐次分异分别形成云膏质和盐质蒸发潟湖,同时颗粒滩环凹沿高地展布;④马家沟组底部发育烃源岩,马二段和马三段滩相储层环坡展布,源储配置良好,有利于天然气成藏,具有一定勘探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构造演化构造格局古地貌构造沉积分异岩相古地理源储配置

    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差异富集历史的动态模拟——以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

    李斌钟笠吕海涛杨素举...
    1053-1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为例,针对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复杂的差异富集历史,采用成藏动力学模拟方法进行深层油气的生排烃、运聚和调整改造的历史恢复.研究表明:①塔河油田下寒武统烃源岩的热演化史反映出不同构造带的生排烃过程及其强度具有明显不同,是导致深层油气相态差异的主要原因.②走滑断裂和不整合面等构成的复合输导体系控制深层油气早期运移聚集和后期调整,中寒武统台内膏盐岩阻止深层油气的垂向运聚,致使深层油气呈现明显的"断控"特征,其中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和深层油气运移低势区叠加有利于汇聚成藏,且主要沿北东向走滑断裂带呈串珠状分布.③成藏动态模拟揭示"源-断-缝-膏-保"时空配置控制塔河深层油气的差异富集,奥陶系经历多期充注、垂向运聚、侧向调整改造的成藏历史,深层油气一直处于运移聚集和逸散的动态平衡中.④油气残留量统计显示塔河油田深层奥陶系鹰山组和蓬莱坝组仍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潜力,超深层中上寒武统具有一定的油气资源前景.研究为塔里木盆地深层油气的动态定量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也可以为古老克拉通盆地碳酸盐岩相关油气成藏演化的研究提供借鉴.

    叠合盆地塔里木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差异富集动态成藏模拟流体势技术塔河油田下古生界含油气系统模拟深层—超深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