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勘探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戴金星

双月刊

1000-0747

skykeg@Petrochina.com.cn

010-83593349;8884; 8167; 7424

100083

北京市910信箱

石油勘探与开发/Jour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1974年创刊,为国家级技术类科技期刊,1992年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本刊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界著名专业技术期刊,聘请权威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以促进石油勘探、开发科学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以传播、交流最新石油科研信息为办刊目的,侧重于报道石油勘探地持、油藏工程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刊出论文注重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火山断陷型湖盆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模式——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二段下亚段为例

    谢环羽姜在兴王力薛欣宇...
    1067-1079,1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下白垩统沙河子组二段下亚段(简称沙二下亚段)沉积特征为例,采用有机岩石学、主微量元素及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等方法,探讨火山断陷型湖盆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条件及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沉积古环境的变化控制沙二下亚段不同岩相类型的垂向分布,并将其划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主要发育块状长英质泥岩夹含生屑长英质泥岩,上部主要发育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和纹层状细粒混积页岩;下部有机质干酪根类型以Ⅱ2-Ⅲ型为主、上部以Ⅰ-Ⅱ,型为主,且总体呈现出上部有机碳含量较下部增高的特征.分析认为,火山断陷型湖盆有机质富集的主要条件为:①持续增强的裂陷作用是导致古水深加大的直接因素,基准面上升使深水沉积范围随之扩大,泥页岩发育规模相应增大;②相对强烈的水下火山喷发与裂陷作用具有同时性,火山活动可为湖盆提供大量营养物质,有利于藻类的勃发,并导致Ⅰ-Ⅱ1型干酪根生产力较高;③相对干旱的古气候导致河流淡水及陆源物质(包括陆源高等植物Ⅲ型干酪根)输入减少,形成高盐度、缺氧分层的水体,咸水湖盆有利于有机质保存.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火山断陷型湖盆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模式,对深化松辽盆地沙河子组乃至中国东北地区同期火山断陷型湖盆细粒沉积岩有机质富集机制的地质认识,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细粒沉积岩有机质来源裂陷作用火山活动下白垩统沙河子组梨树断陷松辽盆地

    胜利油田CO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理论技术及矿场实践

    杨勇张世明曹小朋吕琦...
    1080-1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胜利油田开展CO2驱油与封存面临的原油轻烃含量低混相难、储层非均质性强波及效率低、易气窜全过程调控难等问题,通过室内实验、技术攻关和矿场实践,形成CO2高压混相驱油与封存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发现,提高地层压力至1.2倍最小混相压力之上,可以提高原油中的中重质组分混相能力,增大小孔隙中的原油动用程度,均衡驱替前缘,扩大波及体积.通过超前压驱补能实现快速高压混相,采用梯级气水交替、注采耦合、多级化学调堵等技术全过程动态调控渗流阻力,实现采收率与封存率的协同最优.研究成果应用于高89-樊142 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区,区块日产油由254.6 t提高至358.2 t,预计实施15年可提高采出程度11.6个百分点,为CCUS规模化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低渗透油藏CO2驱高压混相采收率封存率示范工程

    胶囊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方法

    侯健刘永盛韦贝曹绪龙...
    1092-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常规聚合物驱剪切易降解、注入困难等难题,提出了胶囊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方法,采用多尺度渗流实验及模拟技术分析了胶囊聚合物驱渗流机制与驱油机理.研究表明:胶囊聚合物驱具有易注入、抗剪切、地层可控释放、吸附滞留率小的优势,具有很好的远距离运移能力,可实现聚合物驱"油藏深部增黏";胶囊聚合物增黏程度越高,抑制黏性指进的能力越强,驱替前缘越趋于均匀,驱替波及范围越大.胶囊聚合物的释放性能主要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胶囊聚合物溶液增黏速度越快,而矿化度对胶囊聚合物溶液增黏速度的影响很小.胶囊聚合物驱适用于传统聚合物驱效果不佳的高含水油藏、井距较大的海上聚合物驱油藏、常规聚合物注入性较差的中低渗透油藏等.实施胶囊聚合物驱应"因地制宜",根据目标油藏条件设计合理的胶囊粒径、释放时间以达到最优的驱油效果.

    聚合物驱胶囊聚合物聚合物延迟释放渗流机制驱油机理数值模拟提高采收率

    断控缝洞型油藏底水驱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

    王敬徐智远刘俊源冯键宇...
    1101-1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断控缝洞型油藏构造成因和地震资料,分析了典型缝洞结构特征,设计并制作了"树状"缝洞结构三维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开展了不同生产速度、不同井储配置关系下底水驱和底水驱后多介质协同开采实验,揭示了该类缝洞结构下底水驱剩余油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明确了底水驱后不同开采方式下剩余油动用特征.研究表明,"树状"缝洞结构中,底水驱后剩余油主要包括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和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高生产速度下存在明显的底水沿断裂带的水窜现象,采用间歇式排采可以有效削弱断裂带间的干扰效应,起到抑制水窜的效果;与直井开采相比,水平井能够降低断裂带间的导流能力差异,呈现出较好的抗水窜能力;水平井越靠近"树冠"上部,底水驱阶段采收率越高,但综合考虑底水驱及后续注气开发,水平井部署在"树冠"中部且钻穿较多数量的断裂带时总采收率更高;底水驱后顶部注气吞吐优于气驱、大段塞吞吐优于小段塞吞吐,既可以有效动用与油井横向连通的井控区断裂带顶部"阁楼型"剩余油又可以动用非井控区断裂带剩余油,从而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断控缝洞型油藏缝洞结构特征三维物理模型底水驱剩余油挖潜策略

    基于深度生成网络的时变井控下油藏动态预测代理模型

    李艳春贾德利王素玲屈如意...
    1114-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流形空间内定义并求解油藏动态预测问题,充分考虑地质不确定性和随时间变化的井控条件(简称时变井控)下油藏动态的变化特性,构建基于条件演化生成对抗网络(CE-GAN)的油藏动态预测代理模型.CE-GAN通过特征空间的条件演化使原来无法控制方向的生成网络实现定向演化,将油藏动态预测问题转化为基于渗透率分布、初始油藏动态和时变井控的图像演化问题,实现时变井控条件下油藏动态的快速准确预测.基础油藏模型(Egg模型)与实际油藏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CE-GAN预测与数值模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基础油藏模型验证中压力和含油饱和度的相对残差中位数分别为0.5%和9.0%,实际油藏模型验证中压力和含油饱和度相对残差中位数均为4.0%;CE-GAN代理模型训练完成后,相较于传统数值模拟,分别将基础油藏模型和实际油藏模型的计算速度提升约160倍和280倍,可以有效提高生产优化的效率.

    深度生成网络代理模型时变井控水驱开发油藏动态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模拟复杂多孔介质中两相驱替过程

    ASADOLAHPOUR Seyed RezaJIANG ZeyunLEWIS Helen闵超...
    1126-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预测复杂孔隙结构中毛管压力主导下两相流排驱过程中的流体分布,从仿真多孔介质和岩石CT图像中抽取子样本,并采用孔隙形态模拟器(PMS)生成流体分布,以创建多样化的数据集,将距离图及像素大小、界面张力、接触角、压力作为输入参数,通过改造、训练、评估卷积神经网络(CNN)、递归神经网络(RNN)和视觉转换器(ViT),优选用于预测流体分布的模型.模拟分析表明,常用的卷积和递归神经网络在捕捉流体连通性方面存在不足.基于ViT构建了一个高维视觉转换器(HD-ViT),该转换器先忽略孔隙的空间位置仅根据其大小进行排驱,再在后处理步骤中追加流体连通要求,这种方法允许在任何坐标方向预设出入口,并使用不同尺寸和不同分辨率的图像进行渗流状态推断.通过在砂岩和碳酸盐岩大图像上验证,并与微流控驱替测试的实验结果比较,证实了 HD-ViT模型的有效性、精确性和速度优势,且在捕捉孔隙尺度三维流动方面存在较大的潜力.

    两相驱替流体分布深度神经网络视觉转换器孔隙形态模拟器大数据集

    深层页岩气井拉链式压裂裂缝扩展及窜通规律

    王强王玉丰胡永全赵金洲...
    1141-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深层页岩气井工厂开发模式下拉链式压裂裂缝扩展及窜扰规律认识不清的问题,基于有限元-离散元方法,建立了考虑天然裂缝带影响的拉链式压裂裂缝扩展流-固耦合模型,采用实验数据与现场监测压力涨幅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并以川南深层页岩气储层为例,研究了不同特征天然裂缝带影响下压裂裂缝的扩展及窜扰规律.结果表明:大逼近角裂缝带对压裂裂缝正向扩展及井间窜通具有阻挡作用,停泵期间水力裂缝在净压力驱动下存在继续扩展行为;高应力差下,随裂缝带逼近角增加,响应井压力涨幅、压裂裂缝总长度分别呈先减小再增加及先增加再减小的趋势;与小逼近角裂缝带相比,大逼近角天然裂缝带发生窜通所需时间更长,窜通难度更大;响应井压力涨幅与裂缝带带宽负相关,与天然裂缝长度正相关;窜通时间、压裂裂缝总长及压裂效率则与裂缝带带宽正相关,与天然裂缝长度负相关;随布孔错位距离增加,裂缝窜通概率减小,但错位距离与响应井压力涨幅、裂缝总长度之间的规律性不明显.

    深层页岩气拉链式压裂有限-离散单元天然裂缝带裂缝扩展与窜扰规律

    苏里格砂泥薄互储层缝控压裂造缝机制及穿层判别准则

    谢锦阳侯冰何明舫刘欣佳...
    1150-1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苏里格气田二叠系盒8段砂泥薄互储层压裂施工中裂缝穿层扩展判别与压裂效果评价存在的问题,建立考虑层间非均质性的砂泥薄互储层地质力学模型,开展水力裂缝穿层扩展实验,揭示砂泥薄互储层中人工裂缝的起裂-延伸-交互-穿层机制.基于非常规裂缝模型的数值模拟,阐明了裂缝在薄互层中的垂向起裂与扩展特征,构建了裂缝穿层的判别准则与压裂效果评价方法.研究表明:层间应力差是直接影响穿层压裂裂缝形态的主要地质因素,苏里格气田层间应力差异系数(ξIL)小于0.40时,裂缝可突破隔层在目标砂岩层内扩展;0.40≤ξIL<0.45时,裂缝突破隔层但无法在目标砂层内有效扩展;ξIL≥0.45时,裂缝仅在射孔储层扩展,无法实现穿层扩展.提高压裂液黏度与排量能弥补能量损耗并突破隔层限制,苏里格气田压裂施工参数控制区域内采用高黏度(50~100 mPa·s)压裂液、高排量(12~18 m3/min)施工条件有利于裂缝穿层.

    砂泥薄互储层穿层压裂压裂模拟实验数值模拟穿层判别准则压裂效果评价

    《石油勘探与开发》2024年第6期部分文章预告

    1159页

    氦气富集理论及富氦资源勘探思路

    秦胜飞窦立荣陶刚李济远...
    1160-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国内外重要含油气盆地天然气样品和岩石样品,进行氦气含量、组分、同位素及岩石样品中U、Th含量分析,对氦气富集机理、富集模式、分布规律和勘探思路等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能否形成富氦气藏取决于气藏中氦气的供给量和天然气对氦气的稀释程度,其富集成藏特征可以概括为"多源供氦、主源富氦;氦氮伴生、同溶共聚".氦气主要来自岩石中U和Th的放射性衰变,所有岩石都含有微量的U和Th,都可为气藏提供一定的氦源,但以花岗岩或变质岩为主的大型古老基底往往是富氦气藏的主力氦源.古老基底中的U和Th经历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的衰变生成的氦气连同基底岩石中无机含氮化合物裂解生成的氮气溶解在水中,随构造抬升,地层水沿断裂往上运移至气藏并释放出氦和氮气,使气藏同时富集氦和氮气,氦氮的伴生关系十分明显.在东部拉张型盆地,构造活动强烈,天然气中混有一定比例的幔源氦气.富氦气藏大多发育于有断裂沟通的古老基底之上、后期经历大幅度构造抬升、盖层封盖能力适中、天然气充注强度中等、地下水比较活跃的常压或低压区.氦气勘探须放弃以寻找天然气甜点和高产大气田的传统"兼探"思路,根据氦气富集特点,寻找有断裂并与古老基底沟通、晚期构造抬升幅度较大、盖层封盖能力相对较弱、天然气充注强度不高、古老地层水较丰富的气藏.

    氦气富氦气藏富集理论分布规律主控因素勘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