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勘探与开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石油勘探与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

戴金星

双月刊

1000-0747

skykeg@Petrochina.com.cn

010-83593349;8884; 8167; 7424

100083

北京市910信箱

石油勘探与开发/Journa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刊1974年创刊,为国家级技术类科技期刊,1992年获全国第一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1996年获全国第二届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本刊是我国石油勘探开发界著名专业技术期刊,聘请权威专家组成编辑委员会,以促进石油勘探、开发科学技术发展为办刊宗旨,以传播、交流最新石油科研信息为办刊目的,侧重于报道石油勘探地持、油藏工程及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刊出论文注重创新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级坡折带对颗粒滩储层的控制及有利勘探区带

    马涛谭秀成罗冰和源...
    1317-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二维、三维地震和测录井资料,开展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南斜坡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井-震地层充填及滩控储层分布规律研究,以揭示地层充填、古地貌与规模颗粒滩的成因联系.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洗象池组渐次向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超覆充填,仅在古隆起剥蚀尖灭线附近,地层因削顶而急剧减薄,因此识别出2个超覆坡折带和1个削蚀坡折带,并将区内洗象池组由下至上划分为4段;②底超顶削的地层充填模式表明,洗象池组厚度可反映其沉积前古地貌,揭示了研究区具有向东南倾伏的、多级坡折控制的单斜式地貌特征;③规模颗粒滩及滩控储层纵向上主要发育于洗三段和洗四段中,横向上主要发育于多级超覆坡折带附近;④超覆坡折带与北西倾向的逆断层密切相关,中晚寒武世华南板块西缘与羌塘—喜马拉雅地块聚合,导致扬子板块西北缘快速抬升,并向东南扩展,形成逐渐倾伏的多级坡折地貌,进而形成多条北东向展布的规模颗粒滩储层发育带.结合油气测试结果,预测滩控储层有利勘探区带面积可达3 340 km2.

    有利勘探区带超覆坡折带颗粒滩洗象池组南斜坡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2023年度全球油气开发现状、形势及启示

    王作乾范喆陈希李勇...
    1331-1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2023年全球油气田分布及生产概况、剩余可采储量分布及变化特征、不同区域及国家间油气生产差异对比、未建产与待建产油气田开发潜力4个方面的分析,梳理了全球油气开发现状与特征,总结了全球油气的开发形势.2023年全球油气上游生产版图不断扩大,在产油气田数显著增长;油气可采储量同比提升,新项目发现与储量复算贡献突出;油气产量持续增长,新项目投产和产能建设项目贡献显著;未建产/待建产油气田可采储量丰富,集中于陆上常规大油田与低经济性海域气田.以疫情叠加俄乌冲突重塑全球油气产区、地缘政治危机、油气勘探开发领域资本支出结构、油气伴生资源超前布局等视角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为后疫情时代及能源转型趋势下中国石油公司聚焦主营业务领域和明确战略发展方向提出4点启示与建议:全球油气格局深刻调整,把握发展趋势聚焦主营业务;上游业务开发潜力强劲,涉足新兴领域助力接续发展;致密/页岩油气前景可期,探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新路;战新产业实现前沿突破,建立综合能源协同保供体系.

    全球油气开发开发现状开发潜力非常规油气油气伴生资源海域油气

    不同气介质-原油热辅助混相实验

    席长丰赵芳王伯军刘彤...
    1347-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界面消失法"开展高温高压可视化PVT(压力-容积-温度)筒实验,研究不同气介质-原油热混相规律.实验表明:恒压升温过程中CO2-原油混相存在两个混相温度域,实验压力为15 MPa时,温度低于140 ℃,混相带呈液相特征,温度对混相过程起抑制作用;温度高于230 ℃,混相带趋向气相特征,提高温度有利于形成混相.恒压条件下,温度足够高时,烟道气、N2与原油可以实现混相;温度较低时,CO2促混效果明显,混相温度以N2最高,烟道气居中,CO2最低;温度较高时,CO2促混效果逐渐下降,N2、烟道气与原油混相温度值逐渐接近,混相过程以原油轻组分蒸馏挥发混相为主,相平衡时气相中存在大量轻烃组分,混相带呈气相特征.

    热混相驱混相规律混相带PVT实验蒸馏相变最小混相压力最小混相温度

    耦合高压降吸附作用的压驱非线性渗流模型

    王凤娇徐贺刘义坤孟详昊...
    1355-1362,1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压驱剂在基质内的吸附耗损,提出压驱剂动态饱和吸附量随压差和渗透率变化的表征方法,耦合压驱剂黏度-浓度变化关系,建立考虑高压降吸附作用的压驱非线性渗流模型,并开展了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压驱技术补能效果主要受基质渗透率、裂缝长度、压驱剂初始浓度影响,补能效果与基质渗透率、裂缝长度呈正相关,与压驱剂初始浓度呈负相关;高压驱剂初始浓度和注入量有利于提高基质内压驱剂浓度从而增强洗油效率,但较长裂缝不利于保持基质内较高的压驱剂浓度;裂缝长度和泵注排量是影响压驱后基质内流体渗流速度的直接因素,可控制驱替相前缘位置,从而影响压驱波及面积.合理选择上述参数,可有效补充地层能量,扩大压驱剂波及体积,提高压驱采收率,并节约开发成本.

    压驱吸附耗损动态饱和吸附非线性渗流提高采收率

    水气分散体系中微气泡振动提高微观驱油效率机理

    张墨习陈兴隆吕伟峰韩海水...
    1363-1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球-棍标准孔道和孔隙结构两种刻蚀模型开展水气分散体系驱替实验,观察微气泡形态变化和运动特点,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实验现象及驱油机理进行定量分析.实验中观察发现:微气泡群可以打破横向孔隙内流体的压力平衡状态,增强流体整体的流动性;气泡在渗流过程中呈现特有的膨胀-收缩的振动现象,该现象在水驱和气驱过程中几乎观察不到,气泡振动可加速油滴吸附、加快油滴膨胀和促进原油乳化,进而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结合实验数据进行气泡振动作用的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微气泡振动具有正弦函数特点,能量释放过程满足指数衰减规律;与气驱前缘界面相比较,微气泡表现出明显的"刚性"特点;微气泡振动所释放的能量改变渗流流场的稳定性,使流线显著变化;在驱油过程中,数量巨大的微气泡能充分发挥振动作用,促使剩余油运移,验证了水气分散体系提高微观驱油效率的机理.

    水气分散体系微观刻蚀模型微气泡振动弹性能量驱油机理

    自支撑相变压裂技术中相变热对裂缝温度的影响

    张楠林刘福深姜亮亮罗志锋...
    1374-1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了相变流体热通量曲线,以此建立反映相变转化率与温度、时间关系的反应动力学模型,进而构建了考虑相变热的裂缝和岩体温度场模型,采用前人建立的温度场模型验证了本模型的可靠性,利用新模型研究了不同注入参数、相变压裂液性能参数对裂缝和岩体温度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缝内温度在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受注入冷流体的冷却效应和相变过程中的放热效应交替主导;压裂液注入初期,缝内温度较高、相变速度较快,相变放热对储层岩石温度影响较大;注入后期,缝内温度降低,相变放热速度减慢、压裂液对储层岩石的冷却效应增强.相变热对裂缝温度的影响较大,与不考虑相变热相比,当考虑相变热时,注液结束时缝内温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当相变热由20 J/g上升至60 J/g时,缝内温度上升最大值由2.1 ℃升至6.2 ℃.相变热和相变流体(PF)体积分数与裂缝温度变化呈正相关,比热容则与温度变化呈负相关.随着注入时间的增加,缝口温度、相变速度逐渐降低,最大相变速度和最大温度差值位置逐渐从缝口转移到距缝口约10m处.

    自支撑相变压裂原位自生支撑剂反应动力学相变热相变速度裂缝温度

    干热岩柔性压裂裂缝起裂与扩展规律

    周小夏李根生马正超黄中伟...
    1384-1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岩石热孔隙弹性效应、循环载荷下岩石强度疲劳劣化本构关系、弹脆性破坏准则和井筒应力叠加效应,建立并验证了热流固-疲劳损伤耦合的干热岩柔性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数值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展数值模拟研究,探究不同温度和循环载荷共同作用下干热岩裂缝起裂及扩展特征.研究表明:①周期注入、流体渗透、孔隙压力累积与岩石强度劣化共同引发柔性压裂岩石疲劳破坏;②干热岩柔性压裂裂缝扩展模式由温差和循环载荷共同控制,温差越大,热应力越强,利于形成复杂缝网;循环载荷降低,热应力波及范围增大,循环载荷为90%pb和80%pb(pb为常规水力压裂时岩石破裂压力)时,改造面积相较于常规水力压裂分别提升88.33%和120%(注入温度为25 ℃);③随着循环载荷的进一步降低,储层改造效果减弱,循环载荷降低至70%pb时,距离井筒较远处流体压力无法达到岩石最低破裂压力,不会产生宏观水力裂缝.

    干热岩柔性压裂热流固-疲劳损伤耦合热应力疲劳劣化裂缝扩展

    新质生产力下"能源绿色转型"革命及意义

    邹才能李士祥熊波刘翰林...
    1395-14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碳中和目标与能源转型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总结了世界能源绿色转型进程与中国新能源革命取得的成就及意义,提出了"能源三角"理论.研究表明:能源技术革命引领全球能源正历经北美黑色"页岩油气革命"和中国绿色"新能源革命".中国风光氢储绿色新能源革命取得历史性成就,光伏风电技术水平全球领先,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和最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清洁电力供应体系.新质生产力代表绿色生产力,中国绿色新能源革命,加速了中国能源结构转型和全球清洁能源转型的步伐,构建了世界绿色低碳转型共赢新模式.新质生产力下的"能源三角"理论诠释了碳中和目标驱动能源绿色转型背景下,能源安全性、经济性、绿色性三要素在由化石能源到新型能源体系再到能源革命演变过程中的关联与发展.与世界能源资源禀赋比,中国能源资源特征是"煤炭较多、油气较少、风光无限",未来中国能源发展思路要坚持科技驱动、洁煤降碳、稳油增气、强新增绿、智能互融.大力发展新能源是解决中国能源安全的必然趋势,建设碳中和"超级能源系统"是必然选择,要持续提升中国新能源发展的国际领先优势,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支撑中国建设"能源强国",奋力"能源独立".

    新能源革命页岩油气革命能源绿色转型能源战略新型能源体系不可能三角可实现三角可持续三角"能源三角"理论绿色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碳中和

    鄂尔多斯能源超级盆地模型构建与实现途径

    贾爱林陈方轩冯乃超孟德伟...
    1409-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提出建设能源超级盆地应遵循"量增碳减结构优"的基本原则,形成了能源超级盆地建模流程,基于鄂尔多斯盆地资源储量、开发现状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评估盆地未来的发展潜力,分析建设能源超级盆地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提出鄂尔多斯能源超级盆地的目标愿景和实现路径.研究表明:①鄂尔多斯盆地具有能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碳源汇匹配好、地广人稀、距离能源消纳地近的优点,具备建成能源超级盆地的有利条件.②预计2050年盆地能源供给量达到23×108 t标准煤,化石能源占能源供给比例下降至41%,与2023年相比,碳排放量下降20×108t.③盆地未来建设应重点保障新能源发电装机和配储,集中攻关碳捕集、利用和埋存技术.

    能源超级盆地盆地模型鄂尔多斯盆地能源发展规划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CCS/CCUS

    《石油勘探与开发》2025年第1期部分文章预告

    14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