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老年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老年医学
实用老年医学

黄祖瑚

月刊

1003-9198

sylnyx@126.com

025-86632917

210024

南京市珞珈路30号

实用老年医学/Journal Practical Geriatrics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全国唯一以实用为主,指导临床的综合性老年医学杂志,内容包括了老年医学的基础理论,临床医疗,预防保健及流行病学等方面,适合从事老年医学及医疗保健工作的医务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胸部CT对老年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的评估价值

    李艳窦彤王肖潇任小平...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肺气肿定量分析对无法耐受肺功能检查的老年重度COPD病人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共纳入85例住院治疗的老年COPD病人,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指南推荐标准分为GOLD Ⅰ、Ⅱ、Ⅲ及Ⅳ组,采用HRCT评估病人CT值小于-950 HU的低密度衰减区体积占全肺体积的百分比(LAA%-950HU).对4组间一般资料、血气分析指标、血常规及LAA%-950HU进行比较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GOLD分级的相关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相关影响因素对GOLD Ⅳ级病人的预测价值.结果 4组间病程、PaO2、PaCO2和LAA%-950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OLD分级与病程、PaCO2以及LAA%-950HU呈正相关,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数呈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LAA%-950HU、PaCO2预测GOLD Ⅳ级的AUC分别为0.751、0.870,截断值分别为34.8%、42.5 mmHg.结论 对于无法耐受肺功能检查的老年病人,尤其是GOLD Ⅳ级病人,可结合LAA%-950HU及PaCO2来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对病人治疗方案的制定及调整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分辨CT低密度衰减区

    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在老年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周晶孙洛阳王玲马加旭...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SGB)在老年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LT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2021-2023年收治的116例行LTH的老年病人,采用随机数表法分成2组,每组58例.在麻醉诱导前,对照组予以ESPB,联合组予以ESPB联合SGB.比较2组手术指标、麻醉药物用量、VAS评分、补救镇痛情况、术后恢复、应激指标、不良反应情况及麻醉诱导前(T0)、麻醉后5 min(T1)、术毕(T2)时刻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结果 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丙泊酚、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 h,2组VAS评分均逐渐下降,且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o 2组T1、T2时刻MAP、HR水平均较T0时刻升高,T2时刻较T1时刻下降,但联合组T1、T2时刻MAP、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组皮质醇(Cor)、P物质(SP)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行LTH的老年病人应用ESPB联合SGB可有效提升镇痛效果,减少镇痛药物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且安全可靠.

    竖脊肌平面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老年人镇痛效果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颈动脉结构正常的超重老年人群动脉功能的应用价值

    王美娟姜学忠王会刘小静...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评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正常的老年超重人群动脉僵硬度和动脉应变力变化.方法 将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就诊的124例≥60岁老年人,按照BMI水平分为2组:正常组65例(BMI<24)、超重组59例(BMI≥24),再将超重组分为cIMT1组(cIMT≤0.66 mm,n=32)和cIMT2组(cIMT>0.66 mm,n=27).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彩超及颈动脉2D-STI检查.结果 超重组搏动硬度指数(纵)、弹性模数(纵)、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纵)大于正常组(P<0.05),径向位应变(横、纵)小于正常组(P<0.05).cIMT1组横断面顺应性、扩张性高于cIMT2组(P<0.05),cIMT2组的横断面及纵断面搏动硬度指数、弹性模数、PWV均高于cIMT1组(P<0.05).结论 cIMT正常的老年超重人群动脉僵硬度增加、应变力下降,2D-STI可用于监测老年超重人群早期动脉僵硬度改变.

    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老年人超重颈动脉硬化

    老年病人记忆能力相关的脑电非线性分析研究

    尹鹏程王鑫智张林忠
    6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择期行全麻手术的老年病人术前与术后脑电非线性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及其在记忆能力研究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全麻下行择期非心脏手术治疗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有麻醉深度监测组(A组)和无麻醉深度监测组(N组).采集2组病人手术前后休息状态和记忆任务状态下的脑电信号,对2组脑电非线性分析指数(关联维数和近似熵)进行比较分析.采用记忆与执行筛查量表(MES)对病人术前、术后的记忆能力进行测评和比较.结果 术前2组病人休息状态、记忆任务状态下的关联维数和近似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2组两种状态下的关联维数和近似熵均下降,但A组均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人术前M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2组病人MES评分均下降(P<0.05),但A组高于N组(P<0.05).结论 对于老年病人来说,全麻手术后可能出现脑电非线性分析指数结果下降和短期记忆能力下降,尤其是术中无麻醉深度监测的病人下降更明显.

    记忆脑电图非线性分析老年人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参数与老年冠心病病人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

    黄建梅郑永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周围脂肪(PCAT)相关参数与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2022年在遂宁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CHD病人13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病人进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将冠状动脉斑块稳定的病人划分至稳定组,将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病人划分至不稳定组.收集并比较2组病人一般资料、PCAT体积、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密度(FAI),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因素,并绘制ROC曲线,探讨各影响因素对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预测价值.结果 30例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纳入不稳定组(n=30),其余为稳定组(n=105).2组病人PCAT体积、F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AT体积、FAI为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危险因素,其预测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AUC分别为0.829、0.814,灵敏度为0.867、0.700,特异度为0.686、0.838,最佳阈值为63.050 cm3、-76.620 HU.结论 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为PCAT体积、FAI,两者对老年CHD病人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冠心病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

    氟马替尼二线治疗老年慢性髓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司琪孙晓星杨世礼葛洪峰...
    70-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氟马替尼二线治疗老年慢性髓性白血病(CML-CP)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2023年在我院接受氟马替尼作为二线药物治疗3个月以上的25例老年CML-CP病人的病例资料,评估氟马替尼治疗后的疗效、影响因素和安全性.结果 25例病人中位随访24(2~48)个月,22例(88.0%)获得完全血液学缓解(CHR),10例(40.0%)获得主要分子学反应(MMR),中位PFS和OS分别为19.4个月和22.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okal积分为影响病人MMR的因素,Sokal积分、伊马替尼治疗时间和治疗前耐药状态是获得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的影响因素.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7/25),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5/25).结论 氟马替尼二线治疗老年CML-CP安全有效.

    慢性髓性白血病老年人氟马替尼疗效

    埋线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病人的疗效观察

    朱博艺欧阳钢葛伟何睿...
    74-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埋线疗法对老年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老年医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老年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病人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予埋线治疗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级、Peen评分、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杨氏模量绝对值.结果 治疗前,2组MAS评级、Peen评分、下肢FMA评分和杨氏模量绝对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治疗组MAS评级、Peen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10天,治疗组MAS评分、Peen评分、下肢FMA评分和杨氏模量绝对值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埋线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显著提升老年脑卒中后下肢肌痉挛的治疗效果.

    埋线脑卒中肌痉挛

    老年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建立

    肖琼胡泽福邓安彬余丽华...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IP)病人继发肺部感染(P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于达州市达川区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老年IIP病人248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继发PI分为IIP组和IIP-PI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IIP病人继发PI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对老年IIP病人继发PI的评估价值.结果 248例老年IIP病人中75例(30.24%)发生PI,纳入IIP-PI组,其余173例纳入IIP组.IIP-PI组年龄、病程、白细胞计数、CRP、合并糖尿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日均激素使用量≥30 mg比例大于IIP组,白蛋白水平低于IIP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病程、日均激素使用量、白细胞计数、CRP均是IIP继发PI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是其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IIP继发PI的AUC为0.929(95%CI:0.889~0.958).结论 年龄、合并糖尿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病程、日均激素使用量、白细胞计数、CRP、白蛋白是老年IIP继发PI的影响因素,根据以上因素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可作为继发PI的重要预测工具.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肺部感染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老年肺部感染病人致病菌耐药情况及耐药程度对血清IL-6、IL-10、CRP水平的影响

    李婷裴军芳孙珊珊
    83-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肺部感染病人致病菌耐药情况及耐药程度对血清IL-6、IL-10、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14例老年肺部感染病人,分析其致病菌耐药情况,并探讨致病菌种类、耐药程度对血清IL-6、IL-10、CRP水平的影响,采用Spearman法分析血清IL-6、IL-10、CRP水平与不同致病菌耐药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214例老年肺部感染病人的痰标本共检出病原菌265株,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占比分别为76.23%(202/265)、23.77%(63/265).其中,一般耐药47例(21.96%),多重耐药105例(49.07%),广泛耐药62例(28.97%).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病人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病人的耐药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病人血清IL-6、IL-10、CRP水平均高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病人(P<0.05),且在同种类致病菌感染病人中,一般耐药病人IL-6、IL-10、CRP水平低于多重耐药病人,多重耐药病人低于广泛耐药病人(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革兰氏阴性菌或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病人血清IL-6、IL-10、CRP水平与致病菌耐药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老年肺部感染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且多重耐药菌占比较高.血清IL-6、IL-10、CRP水平与致病菌耐药程度存在相关性,临床可根据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初步判定致病菌耐药程度,合理使用抗生素.

    老年人肺部感染致病菌耐药程度白细胞介素-10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

    不同膳食结构对老年高血压病人早餐后低血压的影响

    邬王怡赵春艳孙玉肖
    88-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进食不同膳食结构早餐对餐后血压、心率、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发生率及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8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分组,最终纳入高碳水组61例、高蛋白组62例、对照组62例.高碳水组接受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85%的早餐,高蛋白组接受蛋白质供能比为28%的早餐,对照组接受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57%、蛋白质供能比为14%的早餐.记录并比较3组病人餐前和餐后30、60、90、120 min的血压、心率,PPH发生率和PPH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 高碳水组病人餐后血压在餐后30~120 min呈连续下降趋势,餐后60~120 min SBP水平显著低于高蛋白组和对照组.高碳水组PPH发生率为67.2%,显著高于高蛋白组(32.3%)和对照组(4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减少碳水化合物含量、增加蛋白质含量的膳食能减少老年高血压病人早餐后血压下降幅度,降低PPH发生率.

    膳食结构高血压老年人餐后低血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