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炼制与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炼制与化工
石油炼制与化工

汪燮卿 李才英(执行)

月刊

1005-2399

sylz.ripp@sinopec.com

010-62311582

100083

北京海淀学院路18号(北京914信箱9分箱)

石油炼制与化工/Journal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国炼油和石化界历史最久的技术类科技杂志。1992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1999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003年、2005年分别获得第二、三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获得“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被世界著名检索性期刊CA和EI EnCompass、API等收录。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分析与统计》、《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等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藻生物固碳技术在碳中和中的应用及潜在价值

    莫壮洪朱俊英荣峻峰宗保宁...
    98-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碳中和将对未来30年人类的经济、社会、科技开发和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CO2排放的关键措施和技术.微藻CCUS技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并生成高附加值产品,具有环境友好及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优势.基于碳捕集、利用技术现状,重点阐述了微藻生物固定CO2技术的应用潜力,分析了 CO2在养殖体系内的溶解传输及转化过程,深入讨论了提高微藻固碳效率的有效手段,包括强化CO2传质、高效反应器的优化调控等,并对信息化技术助力微藻高效养殖生产进行了介绍;此外,还总结了微藻生物质在生物能源、蛋白替代及高价值产品等领域的多元化利用途径;最后,系统探讨了微藻生物固碳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市场前景及成本优化的策略,以期推动微藻CCUS技术在碳中和中发挥更多作用.

    微藻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气液传质养殖系统经济可行性

    天津大学的CO2加氢制甲醇固溶体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中国石化有机原料科技情报中心站
    111页

    两步干凝胶转化法制备UiO-66膜并用于己烷异构体的高效分离

    王宇轩花敬贤潘宜昌徐南平...
    112-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己烷异构体是石化行业重要的基础原料,对其进行高效低能耗分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金属-有机骨架(MOF)材料由于其精准可调的孔道结构和表面功能,在解决挑战性的己烷异构体分离方面备受关注.本文报道了一种以两步干凝胶转化策略制备连续致密UiO-66薄膜的方法.对UiO-66膜的形成过程与微结构的表征结果表明,两次引入锆凝胶是形成致密膜的关键,一方面锆凝胶和晶种的混合相作为前躯体层为膜的初步生长提供了均匀且丰富的多尺度成核位点,另一方面锆凝胶的二次自转化可以密封UiO-66膜的晶间缺陷.渗透汽化试验证实了两步干凝胶转化法制备的UiO-66膜能够优先渗透直链和单支链烷烃而排阻双支链烷烃.

    膜分离UiO-66膜干凝胶转化己烷异构体渗透汽化

    从基础研究到工业转化应用的实践——甲醇制烯烃SMTO催化技术开发

    刘红星丁佳佳申学峰王传明...
    12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基甲醇制烯烃(MTO)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经过20余年的研究,在催化反应机制、高性能分子筛催化剂以及反应-再生工艺技术等方面持续创新,开发了高效甲醇制烯烃SMTO工艺技术,实现了从导向性基础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贯通式创新.

    甲醇制烯烃分子筛反应机制反应-再生过程流化床催化剂

    吉林大学的苯乙炔制苯乙烯催化剂研究获进展

    中国石化有机原料科技情报中心站
    129页

    中国石化双氧水法制环氧丙烷工业开发及关键科技问题

    夏长久于佳元林民朱斌...
    130-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克服现有环氧丙烷(PO)生产技术弊端,中国石化采用表面富硅空心钛硅分子筛为活性组元的催化剂,开发了新型双氧水法制备环氧丙烷(HPPO)成套技术,建成了国内首套100 kt/a HPPO工业装置.催化剂以表面富硅多空心钛硅分子筛为活性组元,采用高效羟基偶联黏结剂,提高了活性组元含量和催化剂强度.开发了器内低温原位复活技术.以复合助剂调控双氧水与骨架钛形成"五元环"过渡态,大幅提升PO选择性.开发出PO低温分离、萃取蒸馏和化学脱杂耦合的产品分离精制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将PO废水作为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的终止剂,使有机物裂解成乙烯、丙烯等低碳烃.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双氧水转化率高3.3%,PO选择性高3.6%;产品中杂质总醛含量低80%,水分低50%;产品纯度达99.99%,优级品率达到100%.

    空心钛硅分子筛HPPO环氧丙烷环氧化

    "双碳"目标下基于多能融合的炼化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孙丽丽吴群英
    135-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炼化工业是以化石原料为主的流程工业,能源消耗量大,Co2排放量多,"双碳"目标下亟需加快推进多能融合发展,高效支撑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基于炼化生产工艺特点和新能源属性特征,提出我国炼化工业多能融合高质量发展思路,建立以"电、热、氢"为载体的能源属性融合和以"碳、氢、氧"为载体的资源属性融合的两种模式,研究构建炼化新型动热力系统、新型氢气系统和新型生产工艺系统,为我国炼化工业高质量发展、多领域产业融合和技术创新等提供指导.多能融合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能源与炼化企业耦合在助力炼化过程的降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应加快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进一步降低成本,推进绿电绿氢替代,实现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目标.

    炼化工业多能融合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非噻吩类硫化物吸附剂制备及烯烃对吸附效果影响

    张国豪李海争赵亮高金森...
    145-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开发非噻吩类硫化物高效吸附脱硫吸附剂,采用浸渍法分别制备了 CuY,CrY,CoY,NiY吸附剂,并用相关表征技术考察了不同金属对吸附剂形貌和酸性质的影响,并与吸附剂吸附脱硫效果相关联.结果表明:负载金属Cu和Ni使得吸附剂Lewis酸性位明显增加,有利于形成硫与金属配位的S—M键,从而具有更优的吸附脱硫效果;但金属Ni易团聚堵塞吸附剂孔道,影响硫化物扩散,使得其吸附脱硫效果弱于CuY;当Cu的负载量(w)为10%时,Cu10/Y样品的穿透吸附硫容最大(14.24 mg/g).此外,还考察了烯烃对非噻吩类硫化物吸附脱除的影响,随着烯烃含量的增加,吸附剂的穿透吸附硫容呈下降趋势.由偶极矩和静电势计算可知,1-己烯和硫化物均可与金属形成配合物,从而产生竞争吸附,影响吸附脱硫效果.

    非噻吩类硫化物吸附脱硫金属改性烯烃竞争吸附

    纳米LEV分子筛的简易合成

    付文华赵胜利张铁柱王振东...
    152-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异丙基三甲基铵为结构导向剂制备了不同硅铝比的纳米LEV分子筛,考察铝源种类、碱金属离子、硅铝比、碱度等合成条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偏铝酸钠为铝源、氢氧化钠为碱源有利于纳米LEV分子筛的合成;通过调控碱度可以在n(SiO2)/n(Al2O3)为20~150的范围内制备得到纳米LEV分子筛;随着硅铝比升高,LEV分子筛总酸量降低,而酸强度则逐渐升高.合成的纳米LEV分子筛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总孔体积可达1.0 cm3/g以上,有望在吸附分离及有机物选择性催化转化方面实现应用.

    LEV分子筛纳米晶体简易合成酸性孔结构性质

    催化剂喷雾成型雾化过程分步式模拟技术及验证

    张络明焦阳苑志伟梁维军...
    158-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雾化过程是催化剂喷雾干燥成型技术中的关键控制步骤,雾化结果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粒径分布等性质.针对瞬态雾化过程难以采用试验方法测定其中间过程,且因过程复杂导致无法有效模拟计算的问题,采用将雾化过程分为一级雾化和二级雾化两部分进行分步模拟的方法,分别采用流体体积(VOF)模型对一级雾化的液膜撕裂过程进行模拟,采用流体体积-可变形组件模型(VOF-to-DPM)对二次雾化进行模拟,大幅降低了模拟计算量.结果表明:进料压力为4 MPa以上时,一次雾化足够充分,雾化液滴粒径基本不变;雾化液滴粒径呈双峰分布,较小粒径主要集中于40 μm左右,较大粒径主要集中于95~100 μm;进料压力越高,一次雾化越充分、雾化液滴初始速度越大,二次雾化产生的小粒径雾滴更多.对比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可知,二者一致性较好,说明模拟计算结果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催化剂成型喷雾干燥雾化过程分步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