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实验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实验地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石油实验地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叶德燎

双月刊

1001-6112

sysydz.syky@sinopec.com;sysd@chinajournal.net.cn

0510-68787203,68787204

214126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2060号

石油实验地质/Journ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eri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报道我国油气普查、勘探及开发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技术性刊物。它创办于1963年,现为双月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化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承办。本刊遵循"双百"方针,提倡学术民主,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发展我国石油科技事业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服务。本刊紧密结合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战略,以石油工业上游所涉及的油气勘探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报道和分析,同时重点报道国内外油气实验测试的最新技术和方法。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所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来源期刊,并全文收录于"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不同期次油气成藏贡献

    徐勤琪储呈林郭小文刘永立...
    11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于多旋回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多期次的原油充注,但并非每一期原油充注都对现今油藏形成起到关键作用.流体包裹体方法只能对原油充注期次和时间进行限定,而无法确定各期充注原油对油藏的贡献.针对上述问题,以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为例,采用原油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法、荧光光谱和单井模拟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研究区原油的荧光特征、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其母质相同且沉积于海相弱还原环境,再通过与研究区烃源岩进行油源对比,确定了原油均来自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烃源岩.原油芳烃中甲基菲指数和二苯并噻吩参数是定量评价原油成熟度的有效指标,计算得到塔河油田盐下地区原油成熟度(Ro)在 0.90%~1.47%之间,可能对应了多期油气充注.此外,在对盐下地区奥陶系储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分析、共生盐水包裹体测温和测盐的基础上,结合单井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确定盐下地区存在加里东中期(420 Ma)、海西中期(318 Ma)和喜马拉雅晚期(10 Ma)3 期原油充注.对比原油和3 期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参数,认为喜马拉雅晚期是盐下地区的主成藏期,为盐下地区的奥陶系油藏贡献了最多的原油.

    油包裹体荧光光谱成熟度油气成藏地球化学特征原油塔里木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张迈宋到福王铁冠何发岐...
    12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鄂尔多斯盆地杭锦旗地区不同区带天然气特征及来源上的差异,通过天然气气体组分分析和碳同位素分析等手段,对杭锦旗地区3 个主要勘探区带天然气地球化学组成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剖析,并结合各区带天然气在成藏过程中的差异,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区天然气烃类气体含量较高(以甲烷为主),干燥系数多低于0.95,整体呈现出湿气特征,非烃类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氮气,含量较低;天然气碳同位素δ13C1、δ13C2和δ13C3组成表现为正碳序列分布,但不同区带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之间存在着差异,其中什股壕区带天然气δ13C1值最重,而新召区带天然气δ13C2和δ13C3值要明显重于其他 2 个区带.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3 个区带天然气均为有机成因气,呈现出煤型气(腐殖型气)的特征,主体为干酪根初次裂解气,且其气源岩处于高成熟—过成熟热演化阶段.结合气源对比结果与地质背景,推测新召区带天然气主要由下伏山西组烃源岩供烃,独贵加汗和什股壕区带天然气则来源于断裂南部太原组和山西组烃源岩的共同贡献,但前者太原组烃源岩贡献比例相对更高.

    成因类型气源对比天然气杭锦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缅甸英雄岛始新世孢粉组合及其古环境意义

    史德锋祝幼华
    136-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配合中缅合作的M区块油气勘探,确定该区块英雄岛含油气地层时代与沉积环境,对缅甸英雄岛R-3 井2 562~2 844 m井段10 个烃源岩样品进行了孢粉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在每个样品中均发现了较丰富的孢粉化石,共鉴定出85 属135 种或未定种.该井段的孢粉化石以Momipites和Quercoidites含量丰富,始新世常见分子Sabalpolllenites areolatus断续出现,并见有特征分子Schizaeoisporites eocenicus为主要特征,根据孢粉特征分子和优势属种的分布规律,命名为Schizaeoisporites eocenicus-Quercoidites-Momipites-Sabalpollenites areolatus组合;对比相同井段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时代,推测当前的孢粉组合时代为中晚始新世.依据孢粉组合面貌,对照我国油气区古近纪—新近纪孢粉序列的数据统计结果,系统研究后所建立的划分孢粉植物类型、气温带和干湿度带的3 个模式,并结合本钻井其他孢型化石分布特征,认为研究区中晚始新世地层为近海陆地环境,北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型古气候沉积.

    孢粉组合古环境中晚始新世英雄岛缅甸

    准噶尔盆地东北缘上石炭统巴山组烃源岩沉积环境分析及物源示踪——来自泥岩地球化学的证据

    蔡倩茹王金铎张关龙宋智华...
    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烃源岩分布规律和生烃潜力是制约准噶尔盆地东北地区油气勘探的关键因素之一,而沉积背景和环境变化是控制烃源岩成因、分布以及有机质类型的主要因素,沉积岩中的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等在沉积过程中往往受古气候、古水体化学条件、古环境以及古物源的影响.因此,通过对沉积岩中元素分布规律的全面分析,有助于确定沉积环境和演变过程.对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富蕴地区上石炭统巴山组暗色泥岩样品的主微量元素、稀土元素进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样品的岩石学特征,揭示古沉积环境和物源区构造背景,为烃源岩形成和发育条件提供地质约束.泥岩的化学风化作用指标、元素含量和元素比值的综合分析表明,巴山组沉积期的古气候条件温暖湿润、水体属氧化条件下的半咸水—淡水,且水体较浅、沉积速率相对稳定.主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母岩类型主要为沉积岩和长英质火山岩,物源来自卡拉麦里岛弧酸性火成岩区的风化产物,反映了后碰撞阶段由挤压向伸展的构造转变.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控制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增多,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沉积环境巴山组准东北缘

    加权断层泥比率法(WSGR)定量判别断层封闭性——以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永安地区为例

    李储华于雯泉丁建荣
    158-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层封闭性评价是断块圈闭成藏条件分析的重要内容,在改进断层泥比率法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断层封闭性评价方法——加权断层泥比率法(WSGR).首先,通过不同的地质模型开展断层泥比率法计算参数及影响因素分析,明确了断层断距、泥质含量及泥岩分布特征是泥岩涂抹的重要影响因素;并认为断层断距范围内,滑过目标位置的对置盘所有泥质含量都具有涂抹贡献,但不同点的涂抹贡献不同,距离目标位置越近泥质含量越高的对置盘泥岩点,其涂抹贡献越大.为此引入了一个新的表征参数——距离系数,定义为断层断距与各泥岩点到目标位置距离的差与断层断距的比值,来表征泥岩分布对泥岩涂抹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加权断层泥比率计算方法,定义为各点的泥质含量与距离系数的乘积之和再与距离系数之和的比值.利用加权断层泥比率法对苏北盆地高邮凹陷上含油气系统已知的油水层进行封闭性验证,认为当加权断层泥比率值大于0.6 时,断层具有较好的封闭性,从而确定了该方法的封闭性判别标准.在高邮凹陷永安等地区始新统戴南组断层封闭性评价中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加权断层泥比率法距离系数断层封闭性永安地区高邮凹陷苏北盆地

    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及硫同位素联测方法

    杨华敏王萍陶成王杰...
    16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含硫化氢天然气勘探潜力巨大,硫化氢成因、来源、形成机制为石油工作者所关注.硫化氢含量及硫同位素是两项常用且重要的判识指标.因硫化氢的强毒性,国内很多实验室较少检测或取消了此类检测项目.通过前处理流程优选硫化氢转化试剂,同时通过改进同位素质谱仪配套设备——调试硫同位素法拉第杯离子束聚焦等参数,安装特制色谱柱、特氟龙管路、硫反应管等,搭建了硫化氢含量及硫同位素联测技术平台;其次将高纯二氧化硫标准气替换为低浓度、低压力、小体积的工作标准气,通过系统条件实验探索(稳定性,标样分析等),确定最优实验条件;最后将反应生成的固体沉淀物送入质谱仪中进行硫同位素组成信息的检测,通过与标准纯含硫物质同位素组成的信号对比,计算出待测气体中硫化氢含量.用该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富县气田、鄂西渝东红星地区部分含硫化氢天然气进行硫化氢含量和硫同位素测试,所测结果稳定、精度良好,同时与外部实验室比对结果吻合.与传统方法比,该方法一次进样可得到硫含量和硫同位素数值;优选醋酸银试剂一步化学法一次性转化,减少同位素分馏;另一方面将硫化氢转化为固态硫化银,与标准物质硫化银硫同位素直接对比,同位素溯源结果更具可靠性;以低浓度、低压力、小体积的二氧化硫作为工作标准气,降低了实验室安全风险和仪器损害,满足环保安全需求.

    硫化氢硫同位素联测方法天然气

    砂岩储层中凝灰质溶蚀效应的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以珠江口盆地惠州—陆丰地区古近系文昌组为例

    李晓艳彭光荣丁琳远光辉...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认识埋藏过程中酸性流体对碎屑岩储层中凝灰质的溶蚀改造效应及控制因素,选取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惠州—陆丰地区古近系文昌组凝灰质砂岩储层,设计开展了岩心尺度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模拟实验.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流体成分分析、物性表征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实验前后不同流体流速、不同凝灰质含量条件下砂岩储层的溶蚀作用和物性响应特征.结果表明,酸性流体环境中凝灰质溶蚀现象普遍,但不同实验条件下,凝灰质溶蚀强度及储层物性响应不同:成岩体系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决定凝灰质的溶蚀作用强弱.相同岩石和相同酸性流体条件下,高流速开放体系中凝灰质溶蚀量高于封闭体系,且低流速相对封闭体系中溶蚀产物趋于沉淀,溶蚀作用增孔效应有限.凝灰质含量显著影响溶蚀效应,富凝灰质砂岩中溶蚀作用有限,含凝灰质砂岩和贫凝灰质砂岩能够溶蚀增孔,且含凝灰质砂岩的溶蚀增孔效率更高.凝灰质含量相对中等—较低的储层中,中浅层埋藏阶段的开放成岩流体体系最有利于粒间凝灰质溶孔的发育.经历晚期酸性流体溶蚀改造后,较易形成次生溶蚀型优质储层,这一认识有助于不同地区的溶蚀型储层甜点预测.

    凝灰质溶蚀蚀变成岩体系溶蚀模拟实验惠州—陆丰地区珠一坳陷珠江口盆地

    陆相页岩层系岩心中气态烃井场测定技术初步应用及展望

    贾梦瑶鲍云杰李志明申宝剑...
    183-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相页岩层系的流体分析是页岩油甜点评价的重要基础,针对岩心样品中气态烃易于散失的特性和页岩油钻井现场的需求,研发了井场岩心气态烃快速采集测定装置及方法,探讨了基于岩心气态烃分析和热解含油性分析资料快速计算视气油比和估算游离油损失的方法.研究表明,该装置适用于全直径岩心和块状样品的气态烃检测,既可以实现全直径岩心在常温、常压下逸散气态烃的采集测定,也可以测定块状岩心样品的气态烃总量,气态烃检测相对误差10%,测试结果可以转换为单位质量岩样气态烃含量.全直径岩心逸散气分析可实现岩心气态烃的非破坏式采集和测定,反映了页岩层系垂向上含油气性及其非均质性的变化特征.视气油比可反映页岩层系含油气性和可流动性的趋势,视气油比越大,代表相应页岩层系页岩油可流动性越好.利用视气油比可估算岩心经历降压降温脱气过程中游离烃的损失量,在建立岩心降温降压脱气过程的热解游离烃损失恢复方法中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岩心气态烃井场测定技术丰富了适用于井场的岩心流体分析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为陆相页岩层系流体评价及甜点确定提供数据支撑.

    气态烃含量视气油比游离油损失恢复可流动性评价页岩油气陆相页岩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储层甜点分类评价

    张琳琳王孔杰赖枫鹏郭伟...
    191-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甜点评价对页岩气藏高效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页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薄片分析、X射线衍射、SEM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温吸附、总有机碳(TOC)含量、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o)测试和三轴岩石力学测试8 个实验,得到目标区岩石类型为灰褐色泥页岩,孔径集中分布在 2~4 nm和 35~61 nm,主要发育粒间孔、黏土矿物层间孔和粒内孔;总有机碳含量平均为1.01%,Ro值平均为 1.75%,脆性指数平均为 47.8%.通过分析不同因素对页岩储层甜点区评选及评价的影响,认为硅质矿物含量、黏土矿物含量、孔比表面积、总有机碳含量和Ro值对储层的吸附性能起决定作用,孔径大小和孔隙类型数量控制储层的储集性能,脆性矿物含量和岩石力学参数影响储层的可压性.根据地质甜点评价的吸附性能和储集性能两个指标以及工程甜点的可压性指标,完成了不同特征对应的参数指标细分类,初步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乌拉力克组海相页岩气储层 3 个等级的地质甜点和可压性甜点的分类评价方案,结果表明目标区各特征参数均达到Ⅱ级标准,可以作为页岩气开发甜点区.

    评价分类室内实验储层甜点海相页岩气乌拉力克组奥陶系鄂尔多斯盆地

    致密砂岩孔喉结构分析与渗透率预测方法——以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为例

    陈少云杨勇强邱隆伟王小娟...
    202-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致密砂岩储层孔喉结构精细表征和渗透性预测是优质储层评价和开发的关键.以川中地区侏罗系沙溪庙组为例,利用高压压汞实验和分形理论,对孔喉结构进行静态表征,探讨孔喉结构、分形维数、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孔喉结构对渗透率的贡献,建立渗透率预测模型.沙溪庙组样品可分为4 种类型:Ⅰ类样品排驱压力低、物性好、孔隙连通性好、平均分形维数为 2.11,孔隙以半径大于0.1 μm的大孔和中孔为主,半径大于1μm的孔喉贡献了90%以上的渗透率;Ⅱ类样品排驱压力在0.4~1.0 MPa之间,平均孔渗分别为9.72%、0.375×10-3 μm2,分形维数为 2.20,半径大于0.1 μm的中孔含量上升,并贡献了大部分渗透率;Ⅲ、Ⅳ类样品排驱压力与分形维数明显高于Ⅰ、Ⅱ类样品,孔隙度低且缺乏大孔导致渗透率较低.半径大于 0.1 μm的大孔和中孔贡献了沙溪庙组98%以上的渗透率.分形维数是指示孔喉结构的良好标志,分形维数与孔喉半径、最大进汞饱和度、渗透率均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排驱压力、孔喉相对分选系数呈正相关关系.分形维数与孔喉组成有着强相关性,基于分形维数、孔隙度、最大孔喉半径建立了"孔隙型"储层渗透率定量预测模型.

    分形维数孔喉结构渗透率致密砂岩沙溪庙组侏罗系川中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