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实验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实验地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石油实验地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叶德燎

双月刊

1001-6112

sysydz.syky@sinopec.com;sysd@chinajournal.net.cn

0510-68787203,68787204

214126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2060号

石油实验地质/Journ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eri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报道我国油气普查、勘探及开发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技术性刊物。它创办于1963年,现为双月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化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承办。本刊遵循"双百"方针,提倡学术民主,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发展我国石油科技事业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服务。本刊紧密结合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战略,以石油工业上游所涉及的油气勘探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报道和分析,同时重点报道国内外油气实验测试的最新技术和方法。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所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来源期刊,并全文收录于"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洲组断裂—岩性复合圈闭发育模式与勘探实践

    胡德胜孙文钊满晓陈奎...
    215-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勘探目标搜索和油田可持续开发难度大的问题,对该区二号断裂带渐新统涠洲组三段构造圈闭发育层段开展了断裂—岩性复合圈闭研究.通过对控洼断裂演化与涠三段沉积特征关系的研究,发现涠三段沉积期二号断裂带活动性较弱,凹陷长轴方向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向洼中持续推进;涠二段、涠一段沉积期区域构造活动强烈,产生一系列雁列式断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形成的相对孤立的水下分流河道与呈雁列式断裂形成角度交错相互切割,从而形成了NE—SW向靠断层封堵、NW—SE向靠砂体尖灭的特色河道型构造—岩性圈闭群.研究表明:(1)涠三段发育"二号断裂带洼中断隆背景、低频摆动水道、雁列张扭断裂"三因素耦合的断裂—岩性型圈闭模式,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主流线与二号断裂带的交会区是构造—岩性圈闭有利发育区带;(2)近物源交会区主要发育复合型构造—岩性圈闭,远物源交会区主要发育孤立型构造—岩性圈闭,建立了凹陷轴向河道控砂,断裂、砂体复合控藏的成藏模式.断裂—岩性型圈闭模式和成藏模式应用效果好,搜索了一批NE—SW向靠断层封堵、NW—SE向靠砂体尖灭的有利断裂—岩性复合圈闭群,并在涠B-E构造得到很好的应用,WB-E 1 井钻遇油层近100 m,后续多口井钻探成功,新增油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万立方米,证实二号断裂带涠三段断裂—岩性复合圈闭是重要的勘探领域.

    断裂断裂—岩性复合圈闭油气成藏涠洲组渐新统涠西南凹陷北部湾盆地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花页1井古近系阜宁组裂缝脉体流体演化及其对页岩油充注过程的指示意义

    李超罗涛黄亚浩刘义承...
    228-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北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高邮凹陷花页1 井岩心观察发现,古近系阜宁组二段富有机质页岩中天然裂缝发育,脉体内保存了大量页岩油气流体活动迁移的信息.以阜二段页岩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脉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地质年代学以及地质流体技术,聚焦页岩裂缝脉体的古流体来源、脉体形成时间以及流体包裹体特征开展深入研究,提出页岩含油层埋藏、抬升剥蚀过程中古温度条件与对应地质时间.阜二段页岩裂缝主要产状类型为层理缝、滑脱缝、剪切缝、收缩缝和张性缝,裂缝内主要充填一期纤维状方解石脉体,方解石脉体表现为偏还原环境热液流体的来源;始新世中期阜二段裂缝脉体捕获原生绿色荧光油包裹体、始新世晚期捕获次生蓝色荧光油包裹体和第四纪晚期捕获次生绿色荧光油包裹体,分别指示了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存在三期页岩油的充注过程.页岩油的充注主要在页岩最大埋深时期形成,三垛构造运动对于该地区页岩油的调整运移具有重要作用.

    页岩裂缝脉体流体包裹体流体活动页岩油阜宁组古近系苏北盆地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新统阜宁组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储层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臧素华
    238-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山岩油气藏是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苏北盆地溱潼凹陷侵入岩分布广泛,油气显示活跃,已成为我国东部陆相盆地油气深化勘探和规模增储的重要领域,具备良好的勘探前景.然而,目前针对火山岩对泥页岩围岩储层及其成藏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泥页岩围岩变质带能否作为勘探重点领域有待深入评价.为了推动苏北盆地侵入岩围岩变质带新类型油藏勘探,以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薄片、全岩、测井等资料,系统揭示了泥页岩变质带储层特征,明确了岩浆侵入对阜二段变质带油气成藏的贡献.研究表明,溱潼凹陷阜二段泥页岩受岩浆侵入影响,泥页岩围岩发生蚀变形成环状变质带储层,岩浆的侵入具有明显"增储作用";变质带储层发育孔隙、裂缝两类储集空间,储层发育程度受侵入岩厚度及烘烤强度控制,岩浆的侵入具有"催熟作用",同等深度下泥页岩Ro可增加0.4%~0.5%;阜宁组侵入岩形成于吴堡期—三垛期,火成岩侵入形成环状变质带的时间早于油气充注期,具有良好的成藏匹配关系.受岩浆侵入、侵入岩空间分布以及源储匹配关系控制,溱潼凹陷阜二段侵入岩围岩变质带具有源储一体、近源富集的特征,是规模增储的新阵地.

    储层特征围岩变质带阜宁组二段古新统溱潼凹陷苏北盆地

    四川盆地元坝地区千佛崖组二段细粒沉积岩岩相特征及储集性分析

    彭军张新怡许天宇程立雪...
    247-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侏罗系千佛崖组页岩油气勘探前景良好,但目前对其细粒沉积岩基本沉积特征及发育规律的认识还不足.为此,利用细粒沉积学原理,依据岩心和测井资料,通过岩心精细描述、薄片鉴定、X衍射全岩分析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技术手段,精细描述了元坝地区千佛崖组二段(简称千二段)细粒沉积岩储层的物质组成、沉积构造、储集空间类型等地质特征,划分了岩相类型,并对主要岩相储层的物性特征和储集空间类型进行分析与比较,明确了有利层段发育位置.研究结果显示:(1)千二段陆相细粒沉积岩可划分成"黏土岩"和"粉砂岩"2 种岩石类型,15 种岩相类型.其中,富有机质块状黏土岩、富有机质块状含粉砂黏土岩、富有机质纹层状含粉砂黏土岩、富有机质条带状含粉砂黏土岩、富有机质块状粉砂质黏土岩和富有机质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为 6 种主要岩相类型.(2)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包括黏土矿物层间缝、层理缝、黏土矿物晶间孔、黄铁矿晶间孔、溶蚀孔及有机孔等,其中黏土矿物晶间孔分布最为广泛.(3)6 种主要岩相的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 2%和 0.023×10-3 μm2,富有机质纹层状含粉砂黏土岩、富有机质纹层状粉砂质黏土岩和富有机质块状粉砂质黏土岩的储集空间类型丰富,分布广、数量多,孔隙度与渗透率均高于其他岩相且TOC值较高,是最有利的储集岩相类型.(4)千二段有利层段位于其①小层全段、②小层的底部和③小层的中下部.

    储集空间岩相特征细粒沉积岩千佛崖组二段侏罗系四川盆地

    川东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深层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何陈诚赵永强俞凌杰卢龙飞...
    263-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储层特性是影响页岩气富集和开采的关键因素之一.四川盆地北部发育的上二叠统大隆组是重要的海相优质烃源岩,而针对川东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以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为研究对象,利用高分辨率场发射扫描电镜、二氧化碳吸附、氮吸附及高压压汞等技术,开展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不同孔径孔隙结构的定性—定量研究,并运用基于二氧化碳吸附的V-S模型、氮吸附的FHH模型和高压压汞的分形几何模型对不同孔径的孔隙进行分形拟合,表征页岩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和非均质性特征.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大隆组深层页岩储层发育丰富的纳米级有机孔和少量的无机孔,有机孔发育特征随有机质显微组分不同和分布形式差异而显示强的非均质性.大隆组深层页岩孔隙结构与龙马溪组深层页岩相似,以介孔和微孔为主,占总孔体积的90%以上;页岩孔隙结构主要受有机质丰度的影响.分形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深层页岩宏孔非均质性强于介孔和微孔.其原因可能为深层页岩微孔孔径较小,分布集中,成因单一,受成岩作用影响较小,孔隙结构较为简单,具有较小分形维数;而宏孔孔径较大,分布范围较广,成因多样,易受成岩作用影响,表现出强非均质性.深层页岩微孔—介孔因其丰富的储集空间和较强的自相似性,有利于页岩气的赋存、渗流和开采.

    非均质性分形维数孔隙结构页岩储层大隆组二叠系川东北地区

    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中二叠统栖霞组地层沉积特征

    王东王海军杨成张俊辉...
    27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西龙门山前带栖霞组是近期油气勘探的热点,龙门山中段栖霞组勘探程度低,明确其地层沉积特征,对于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对龙门山中段北川通口剖面实测,结合薄片鉴定和主量、微量元素分析,对栖霞组层序地层及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沉积环境.北川通口剖面梁山组—栖霞组识别出2 个三级和1 个四级层序界面,划分为1 个三级层序和2 个四级层序.梁山组—栖霞组发育滨岸—沼泽、开阔台地及台地边缘3 种沉积相,开阔海、滩间海、台内滩和台缘滩 4 种亚相,台内生屑滩、台缘生屑滩和台缘砂屑、生屑滩3 种微相.栖一段至栖二段下部整体处于开阔台地,栖二段中上部则处于台地边缘,建立了龙门山中段栖霞组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模式.栖霞组沉积期整体处于温暖、湿润、富氧、古生物大量繁殖的海水—陆表海沉积环境,栖二段中上部高位体系域Sr/Ba比值整体最低,MgO/CaO比值最高,平均古水温高,V/(V+Ni)、V/Cr低值,古盐度m值明显较高,代表远离陆地的浅水、高能台地边缘沉积环境,厚大高能台缘砂屑、生屑滩发育,是规模优质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发育有利部位.龙门山中段栖二段与北段、南段具有相似的沉积相带和储集条件,是栖霞组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有望成为实现规模增储的重要战略接替阵地.

    主量、微量元素层序地层沉积相沉积模式栖霞组中二叠统龙门山

    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理——以车家坝剖面为例

    曾杰董少峰
    288-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岩石学观察为基础,结合稳定同位素与团簇同位素分析,探讨了川西北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形成机理.川西北车家坝剖面白云岩集中发育于栖霞组上段,可识别出基质白云石与白云石胶结物 2 种不同类型的白云石.基质白云岩呈灰白色,与灰岩接触界线截然,呈指状交错接触;白云石胶结物呈乳白色,局限分布于溶蚀孔洞的边缘.镜下可进一步划分为 3 种类型基质白云石,即漂浮状细晶直面自形—半自形基质白云石(Md1)、细—中晶直面自形—半自形基质白云石(Md2)、中—粗晶它形曲面基质白云石(Md3),以及一种鞍形白云石胶结物(Sd).Md1 沿缝合线呈漂浮状分布于灰泥基质中,可能为浅埋藏环境下压溶作用的产物.Md2 与Md3 具有与宿主灰岩相似的δ13C、δ18O和87 Sr/86 Sr同位素特征,指示白云石化流体主要来源于二叠纪同期海水,而相对较高的成岩温度说明受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活动的影响显著.鞍形白云石及其后的方解石胶结物具有明显偏负的δ18O值和放射性87 Sr/86 Sr值,说明它们形成于高温外源富放射性锶的白云石化流体中,可能为来自或穿过碎屑岩地层的深部热流体.川西北地区栖霞组白云岩的形成受原始沉积相与断裂活动的双重控制,热流体的注入使原始滩相地层发生白云石化作用,形成大量溶洞与晶间溶孔,对储层的改造起到了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热流体稳定同位素团簇同位素白云岩栖霞组中二叠统川西北地区

    川中地区北部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一段风暴岩特征及沉积地质意义

    田立洲宋金民叶玥豪刘树根...
    299-3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中地区北部下寒武统沧浪铺组风暴岩发育,但对该风暴岩沉积以及该区早寒武世沉积环境、古地理和沉积古地貌的研究较为薄弱.通过详细岩心观察及镜下薄片鉴定,研究了沧浪铺组风暴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并揭示其地质意义.研究区沧浪铺组发育砾屑层、粒序段、平行层理和丘状交错层理等风暴沉积构造,可划分出 5 个风暴沉积序列,即:序列Ⅰ由砾屑段(A)、平行层理段(C)和丘状交错层理段(D)组成,在正常浪基面之上沉积;序列Ⅱ由平行层理段(C)、丘状交错层理段(D)和水平层理泥岩段(E)组成,位于风暴浪基面附近;序列Ⅲ由底冲刷面和砾屑段(A)和粒序段(B)构成,于正常浪基面和风暴浪基面之间;序列Ⅳ由粒序段(B)和平行层理段(C)组成,距离风暴中心远,沉积环境更靠近风暴浪基面附近;序列Ⅴ由底冲刷面和砾屑段(A)构成,位于平均海平面与正常浪基面之间且靠近正常浪基面.川中地区北部风暴岩的发现证实,沧浪铺组一段为陆棚—斜坡—台地边缘沉积,指示上扬子板块在沧浪铺组沉积期处于低纬度地区,这为岩相古地理恢复提供了约束;同时风暴作用形成连片分布的颗粒滩,有效提升储集相带的规模,有助于对颗粒滩相带的分布进行预测.

    风暴沉积沉积模式沉积序列风暴岩沧浪铺组下寒武统川中北部

    川东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三段白云岩成因机理

    杨浩潘磊全力李让彬...
    31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云岩是四川盆地海相层系最为重要的天然气储层类型之一,也是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重点,白云岩成因机理的研究是预测深层优质白云岩储层分布的基础.通过川东南地区茅口组三段白云岩露头、岩心、薄片等资料,结合碳氧同位素、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研究了白云岩的成因机理.川东南地区茅三段白云岩可分为层状粉晶白云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以及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是最主要的白云岩类型,未受热液影响的该类型白云岩δ18 OVPDB值为-7.04‰~-6.08‰,与泥晶灰岩相似,87Sr/86Sr比值为0.707 550~0.707 740,处于同期海水范围值内,主要成因为准同生—埋藏期封闭局限海水渗透回流白云岩化;受到热液影响的该类型白云岩δ18 OVPDB值为-7.33‰~-7.11‰,与泥晶灰岩相比略微偏负,87 Sr/86 Sr比值为 0.707 950~0.708 171,高于同期海水.层状粉晶白云岩未明显受到热液影响改造,其成因与上述未受热液影响的层状细—中晶白云岩一致.而溶洞、裂缝中的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则是热液流体直接沉淀或重结晶所形成,具有较高的87 Sr/86 Sr比值(均值 0.707 970)、明显偏负的δ18 OVPDB值(均值-7.32‰)以及Eu的正异常.从层状粉晶白云岩、层状细—中晶白云岩到鞍形白云石胶结物,呈现出一种受控于封闭局限海水到热液流体的梯度性变化,研究区内的白云岩是由多期次流体、多次成岩作用的结果.

    地球化学特征成因机理白云岩茅口组中二叠统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纹层型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

    王道军陈超刘珠江杨殊凡...
    319-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发育多套富有机质页岩,多口井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明确不同页岩岩相沉积储层特征及富集主控因素对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岩心精细描述、实验分析及钻井勘探实践,开展了陆相地层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与对比、储层精细表征、油气藏类型及富集高产主控因素解剖,形成了以下几点认识:(1)复兴地区侏罗系发育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一亚段、凉高山组二段下亚段两套半深湖相优质页岩,具有多层叠置、中等有机碳含量、纹层发育、源储一体及高气油比特征;两套目的层页岩岩性复杂,为此,建立了基于"颜色—有机碳含量—沉积结构—矿物成分"四元岩相划分方案,明确了灰黑色高碳粉砂纹层型黏土页岩为凉二段下亚段有利岩相,灰黑色高碳介屑纹层、粉砂介屑纹层型黏土页岩为东一亚段有利岩相,3 种有利岩相在研究区横向分布稳定.(2)灰黑色高碳粉砂纹层、介屑纹层、粉砂介屑纹层型黏土页岩具有"多孔共生、大孔大喉、孔缝一体"的储集特征,储集物性好、渗透率高,利于页岩油气在孔—缝储集体系中高效储集流动.(3)东一亚段为凝析气藏,凉二段下亚段为挥发性油藏.(4)明确了陆相页岩油气富集主控因素:中高生烃潜力、强滞留率为纹层型页岩油气富集提供物质基础;良好的成烃—成岩—成储—成藏配置关系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微裂缝发育及合适的热演化程度利于烃类富集及流动;大型宽缓向斜及高压—超压条件利于烃类持续保存.

    纹层型页岩岩相划分储层特征富集主控因素侏罗系复兴地区四川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