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实验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实验地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石油实验地质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叶德燎

双月刊

1001-6112

sysydz.syky@sinopec.com;sysd@chinajournal.net.cn

0510-68787203,68787204

214126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2060号

石油实验地质/Journal Petroleum Geology and Experiment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报道我国油气普查、勘探及开发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技术性刊物。它创办于1963年,现为双月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石化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承办。本刊遵循"双百"方针,提倡学术民主,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发展我国石油科技事业和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服务。本刊紧密结合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战略,以石油工业上游所涉及的油气勘探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报道和分析,同时重点报道国内外油气实验测试的最新技术和方法。本刊为中文核心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和"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所收录,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来源期刊,并全文收录于"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逆冲背斜区奥陶系古暗河系统发育特征

    张长建蒋林文欢吕晶...
    33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古暗河系统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主要从暗河的深浅分布、结构样式等特征开展暗河洞穴的划分,较少从构造、断裂、古地貌、地下水位等地质方面综合分析复杂暗河系统的空间发育规律,致使暗河的主次从属关系、空间叠置样式、原始连通关系难以厘清,从而制约了塔河油田开发后期的综合治理研究.为了明确塔河油田主体区逆冲背斜区奥陶系古暗河系统发育特征,利用构造断裂解析、古地貌恢复、地震属性刻画、纵断剖面解读等方法进行了S67 井区古暗河的类型识别、系统划分和地质成因研究,尤其首次识别并剖析了潜流回流暗河.结果表明,S67 井区处于塔河主体区岩溶台原南缘的低地势区,发育幅差较小的峰丛洼地、溶丘洼地,地表水系下切深度较浅;逆冲背斜为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样式,逆冲背斜之上的网格状断裂为多层状暗河系统提供有利溶蚀通道.研究区奥陶系发育相对独立的、树枝状结构的地下水位暗河系统和潜流带暗河系统,地下水位型暗河可分为主干型、支流型和废弃型,潜流回流暗河可分为上升型、对称型.控制逆冲背斜区古暗河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古地貌、地下水位、逆冲背斜构造和次级断裂网络等.

    走滑断裂逆冲断裂古地貌暗河潜流回路地下水位奥陶系塔河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旬宜地区下古生界走滑断裂特征与油气勘探意义

    王启超刘光祥吴疆岳欣欣...
    342-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勘探和认识程度的加深,鄂尔多斯盆地不再被认为是"铁板"一块,盆地内多期多套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越来越受重视.选取盆地南部旬邑—宜君(旬宜)地区,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应用走滑断裂理论模型,开展了断裂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预测了断裂形成机制,并探讨了其对深层碳酸盐岩成储、成藏的控制作用.旬宜地区发育 3 套断裂系统,且存在深、浅层脱耦现象,下古生界走滑断裂在剖面上呈高陡直立、倾向摆动、"花"状构造等典型特征,平面上表现为"北西部挤压剪切、中部拉张剪切、主干断裂分段变形".下古生界走滑断裂经历了两期构造活动,其中晚奥陶世至志留纪活动强度较大,为断层主要发育期,中—晚二叠世活动强度较弱,断层呈继承性走滑,形成北东、北西走向两组左行走滑断裂.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可能存在北东和北西向的基底薄弱带,加里东期Ⅱ幕洋盆俯冲闭合向盆内传递应力,斜向挤压导致旬宜地区基底断裂活化,是下古生界走滑断裂系统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下古生界走滑断裂可有效改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形成岩溶型或构造裂缝型优质储层,沿走滑断裂带形成"上生下储—旁生侧储"型成藏组合,是旬宜地区深层油气勘探值得关注的重点领域.

    走滑断裂断裂特征形成机制油气勘探下古生界旬宜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页岩含油性及烃类赋存特征

    金芸芸李楚雄王勇严永新...
    354-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襄盆地泌阳凹陷古近系核桃园组发育优质湖相页岩层系,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前人针对该层系页岩含油性及烃类赋存状态的研究相对薄弱,可能是制约泌阳凹陷页岩油勘探突破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泌阳凹陷南部Y1 井核三段Ⅲ亚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热解、多温阶热解、X射线衍射等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系统开展了页岩含油性、烃类赋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核三段Ⅲ亚段页岩岩相组合主要包括长英质页岩相、云灰质页岩相和混合质页岩相,纹层结构发育.烃源岩类型整体处于好—优质范围,热演化程度处于生油阶段.有机显微组分以腐泥型为主,有机质类型为Ⅰ—Ⅱ1型.页岩含油性随埋深增大呈递增趋势,烃类赋存特征由中上部以吸附烃为主,过渡至下部以游离烃为主.碎屑矿物及有机碳含量是控制游离烃和吸附烃含量的主要因素.总体认为,核桃园组下部页岩含油饱和度指数整体高于100 mg/g,游离烃含量平均高于3 mg/g,具备较好的页岩油勘探开发前景.

    页岩油含油性烃类赋存状态核桃园组古近系泌阳凹陷南襄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致密气轻烃地球化学特征

    倪春华吴小奇王萍王付斌...
    366-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牛地气田是鄂尔多斯盆地典型致密砂岩大气田之一.为了更深入了解该区天然气的成因和来源,揭示天然气运移相态,对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致密气开展了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该区上古生界致密气C5-7轻烃组成具有异构烷烃优势分布,C6-7轻烃组成中芳烃含量整体偏低(<10%),甚至未检出芳烃,C7轻烃组成具有甲基环己烷优势分布特征,甲基环己烷相对含量均超过 50%.上二叠统下石盒子组天然气K1值、K2值均与二叠系山西组和石炭系太原组天然气一致,而δ13C1值则与山西组天然气一致,与太原组天然气有明显不同.与山西组天然气相比,下石盒子组天然气整体具有偏低的苯/正己烷、苯/环己烷和甲苯/正庚烷比值,以及明显偏高的正庚烷/甲基环己烷比值.轻烃地球化学特征及烷烃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综合表明,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天然气为典型煤成气,其中山西组和太原组天然气均为原地自生自储,而下石盒子组天然气为下伏山西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经历了游离相垂向运移聚集形成,太原组烃源岩不具有显著贡献.受天然气运移和水溶等作用影响,庚烷值、异庚烷值、苯/正己烷比值等轻烃指标直接用于判识大牛地气田致密气成熟度会存在偏差.

    轻烃化合物成熟度天然气成因气源对比运移相态大牛地气田鄂尔多斯盆地

    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评价与有效烃源灶分布预测

    杨帆曹正林刘海磊陶树...
    380-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蕴含丰富的油气资源,已于多个层位取得油气勘探发现.然而,上三叠统厚层泥岩能否作为盆地有效烃源岩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亟需开展全盆范围内上三叠统烃源岩评价工作并进行有效源灶分布预测,为该层系下一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明确准噶尔盆地上三叠统烃源岩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生烃潜力,落实有效烃源灶分布范围内生烃强度,基于资料收集、剖面实测、钻孔岩屑观察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利用多个地化参数开展了全盆范围上三叠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评价,优选关键参数利用多层次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圈定有效源灶范围.结果表明,上三叠统烃源岩分布范围广(基本全盆分布)、厚度大(可达350 m)、腹部埋深大(最大埋深 11 km);烃源岩TOC含量为 0.75%~8.3%,平均值为 1.74%;S1+S2平均为2.78 mg/g,氯仿沥青"A"平均为0.354%;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占优,相对较好的母质类型主要沿盆1 井西凹陷—阜康凹陷方向分布,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成熟热演化阶段,局部达高—过成熟阶段.按照中国煤系泥岩生烃潜力评价标准,上三叠统泥岩整体为一套差—中等质量烃源岩,烃源岩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特别是生气潜力.有效烃源灶分布于中央坳陷腹部的阜康凹陷西部—沙湾凹陷东部一带以及南缘冲断带的霍玛吐背斜带,有效烃源灶范围内烃源岩Ro大于1.3%,生油强度在 50×104 t/km2以上,生气强度在 3×108 m3/km2以上.

    烃源岩评价有效源灶上三叠统准噶尔盆地

    含油砂岩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指标的有效性分析

    朱楠王爱国郭凯吴春燕...
    393-4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油样匮乏地区鲜见利用含氮化合物示踪油气运移的报道,究其原因是含油砂岩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指标的有效性还不清楚,为此,设计了2 组、5 种抽提方法的对比实验,探讨了含氮化合物指标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抽提强度的增大,抽提物的 1-/4-甲基咔唑和 1,8-/2,7-二甲基咔唑的比值逐渐减小,但始终高于对照石油;苯并咔唑[a]/[c]比值则保持相对稳定并接近对照石油.分析认为,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咔唑类异构体吸附能力的差异.在地表条件下,该差异导致咔唑类异构体在游离烃—吸附烃之间发生分馏;在抽提时,该差异还导致它们在抽提物—岩石之间发生分馏.这 2 种分馏作用控制了含油砂岩抽提物中含氮化合物指标的变化.相较于 1-/4-甲基咔唑和 1,8-/2,7-二甲基咔唑,苯并咔唑[a]/[c]受这 2 种分馏作用的影响较小,比值的变化主要受控于运移分馏作用,所指示的油气运移方向也符合地质实际,因而成为含油砂岩抽提物中有效的含氮化合物指标,可将其用于油样匮乏地区的石油运移示踪研究.

    含氮化合物抽提实验抽提物含油砂岩油气运移油气地球化学

    原油中咔唑类参数运移示踪效应的驱替模拟实验

    赵守钰徐耀辉严刚韩欣...
    402-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运移研究对油气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受原油黏度、复杂化学组成及潜在的多种地质因素影响,原油运移方向与路径的确定难度较大.分子地球化学参数是研究油气运移规律的有效方法之一,实际成藏过程中的这些参数受其形成、相对组成以及演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室条件下可实现单一因素控制下的分子参数效应,采用室内驱替模拟实验的方法,在填砂管上进行油驱水实验,利用C18固相萃取柱分离与富集不同运移距离吸附油中的咔唑类化合物,考察原油中咔唑类化合物的运移示踪规律.结果表明,咔唑类参数 1-/4-MCA、1,8-/1,7-DMCA、1,8-/2,4-DMCA、1,8-/2,5-DMCA、1,8-/2,7-DMCA比值均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大,特别是全屏蔽型与全裸露型异构体比值 1,8-/2,4-DMCA和 1,8-/2,5-DMCA的增长幅度可达63.97%和35.50%,这些参数具备作为良好的运移示踪参数的潜质;而参数苯并[a]/[c]咔唑所表现出的运移示踪规律与前人部分实际油藏运移研究不符,可能是苯并咔唑类化合物的运移受其本身构型和其他地质条件的影响,建议该参数在应用到油气运移示踪研究时须谨慎使用.实验结果可为原油运移示踪参数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借鉴,但在实际地质应用时仍需结合分子动力学等手段对相关参数进行验证与优选.

    咔唑类化合物驱替模拟地质色层分馏效应原油运移

    新型产甲烷菌系提高极限含水油藏采收率技术

    丁明山林军章冯云孙楠...
    412-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东部老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呈含水上升快、采油速度低、水驱效益低等开发特征,现有提高采收率技术已无法实现原油的经济采出,亟需建立接替技术.为此,以胜利油田某聚驱后油藏为试验区,开展了油藏菌群结构分析、新型产甲烷菌系的激活产气、油藏适应性及驱油性能研究,探索新型产甲烷菌系在这类油藏的应用潜力.研究结果显示,试验区油藏具有丰富的石油烃降解菌,有利于生物气化技术的实施.模拟试验区油藏条件下,新型产甲烷菌系与油藏内源微生物有较好的相容性,90 d每克原油的产气量达到3.12 mmol,是单独激活油藏微生物产气量的4.5 倍,且产生的气体中甲烷气占比达到78%.菌群结构分析显示,新型产甲烷菌系占比达到35.9%,是产气速率大幅提升的关键.适应性研究结果显示,在油藏温度低于 65℃、原油黏度小于1 356 mPa·s条件下,新型产甲烷菌系均展示了良好的产气性能.利用实验室设计的物理模型,评价了该菌系产气提高驱油性能,结果显示,注入该菌系后产气作用有效动用了模型顶部的剩余油,极限含水条件下驱油效率提高 5.4 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气化技术提高极限含水油藏采收率的机理.

    甲烷气生物气化新型产甲烷菌系提高采收率极限含水油藏

    陆相页岩层系岩心含水量现场分析技术及初步应用

    贾梦瑶鲍云杰李志明冷筠滢...
    420-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相页岩层系的流体分析是页岩油选层评价的重要基础.针对陆相页岩层系流体表征技术的现状和钻井现场的需求,基于岩心样品中水分易于散失的特性,探索建立了适用于井场基于微波的岩样含水快速测试方法.岩心出筒擦除表面的钻井液之后,第一时间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块状岩样加载到破碎主机上破碎处理呈颗粒状,将颗粒状的样品倒入加载到微波含水测定仪的样品杯中,2 s后即可得到岩样水分的质量分数,测试绝对误差平均0.15%.初步应用研究表明:一是岩样水分检测结果可以转换为水分在样品孔隙系统中占据的孔隙空间,结合井场热解等资料快速计算样品的视孔隙度,为井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结合岩样块密度和热解数据等资料,计算岩心样品的视含油饱和度和视含水饱和度,实现井场岩样流体的快速评价.该方法的应用不需要对岩样进行洗油和烘干处理,缩短了分析周期,丰富了适用于井场的岩心孔隙度、流体分析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

    岩心含水量视含油饱和度视含水饱和度视孔隙度陆相页岩井场分析技术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预测油气资源丰度——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

    杨子杰陈冬霞王翘楚王福伟...
    428-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资源丰度通常受多个因素控制,其相关参数信息种类繁杂、数据量庞大,应用传统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定量预测准确度不高.为了快速预测油气资源量丰度并明确其主控因素,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文留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为例,采用基于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MLP)方法对油气资源丰度进行定量预测,同时采用Boosting集成学习算法优化预测模型,分别对 66 组样本油气资源丰度数据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训练集数据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 0.789 和 0.989,验证集数据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0.618 和 0.825,测试数据中实测值和预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0.689 和 0.845;有效厚度、平均渗透率、有效孔隙度是影响油气资源丰度最主要的3 个地质因素,重要性系数分别为 33.93%、20.12%和 19.53%,圈闭面积、地面原油密度、生烃中心贡献等参数为次要影响因素.采用Boosting集成学习算法优化之后的多层感知器模型预测准确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能为有利目标优选及勘探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可靠依据,为凹陷内其他区块油气资源评价提供较好的参考和借鉴.

    机器学习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资源丰度东濮凹陷渤海湾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