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物探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物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石油物探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

管路平

双月刊

1000-1441

njsywt@163.net

025-68109811

211103

南京市江宁区上高路219号

石油物探/Journal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Petroleum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62年,是一份最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石油物探专业技术期刊。创刊40年来,坚持既定的办刊宗旨和办刊方针,始终站在技术发展的前沿,及时推出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理论和方法技术,以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和推广先进的方法技术为已任,深深赢得了广大石油物探技术人员的喜爱。《石油物探》已被多家数据库收录,连续多年进入“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并数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山前带地震技术攻关进展及发展方向

    赵邦六刘依谋李大军师骏...
    265-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复杂山地山前带处于西昆仑造山带与天山造山带的交汇处,强烈挤压作用造成地下构造高陡破碎,与复杂多变的近地表地震地质条件共同造成地震原始数据信噪比极低,构造成像困难,是国内少有的超高难度探区.受地震资料品质影响,该区油气勘探长期未取得实质性突破.近年来持续开展了地震勘探攻关,采集方面加强近地表调查及激发接收参数优选,优化观测系统设计,开展线束地震及高密度宽方位三维地震采集技术攻关;处理方面探索多重联合约束初至层析反演、黄土区"黑三角"带强能量噪声压制、真地表速度建模和深度偏移成像等技术.经过技术攻关,地震资料品质不断得到提高,发现和落实了一批钻探目标,首次在侏罗系砂岩和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取得两项重大突破,打开了塔西南山前带油气勘探新局面.

    塔西南双复杂超高难度极低信噪比地震攻关

    海底节点同步源高效混叠采集随机延迟时间序列分布原则研究

    张鹏陈磅吴旭光王海昆...
    279-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海底节点(OBN)同步震源高效采集方法的研究成为地震勘探领域的热点之一.陆地可控震源数据分离激发参数的选择有时间延迟、相位、扫描长度等3种编码方式.但是,由于海上空气枪激发的特点,相位和扫描长度编码适用性差.只能采用时间延迟编码方式.海上混叠采集时间延迟序列的编码是影响数据分离效果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提出了一种基于正态分布约束的均匀随机时间分布定量编码准则,通过目标函数约束构建最优时间序列,并对比分析了实际自然随机激发时间和其它2种理论模拟的随机时间分布方式在共检波点域的分布特征.利用频率-波数-波数(FKK)域迭代反演方法进行混叠数据分离,单炮模拟测试结果表明,构建的最优时间序列比其它3种分布方式更能有效地分离混叠地震数据.海上三维工区高效混叠采集试验结果表明,根据最优准则构建的延迟时间序列,能够取得较好的数据分离效果.该研究结果为后续野外混叠采集的延迟激发时间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

    海底节点同步激发延迟时间序列同步激发源间距

    基于拉东变换的多尺度断裂识别方法及其应用

    易浩张卫卫肖张波张明...
    289-3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中深层低信噪比区断裂识别难的问题,研究形成一套基于拉东变换多尺度断裂识别技术组合,即对叠后地震数据进行压噪处理以提高初始地震资料信噪比,压制随机干扰和高频噪声,去掉岩性扰动等造成的弱边界信息;通过分频处理检测不同频带地震数据对不同序级断裂的响应,然后利用敏感性分析优选不同尺度断裂的敏感地震属性;最后利用拉东变换技术进行边缘检测增强,提高断层边缘效应.其核心思路是将基于图像重建理论的拉东变换引入到断裂三维解释中,以区别常规边缘检测梯度算法,拉东变换是一种积分运算,具有线性增强、抗噪性强的特点.将该方法应用于珠江口盆地珠一坳陷浅水区断裂解释,对不同序级断裂研究认为:①相比于常规蚂蚁体切片,显著提高了裂缝预测的精度和分辨率,指示了陆丰13洼LF_A潜山构造主要发育北北西和北东向两组裂缝,指导了花岗岩优质储层分布预测与评价;②精细落实了阳江东凹EP_B构造断裂发育条件,认为是受走滑作用控制的左阶雁列构造;③陆丰C洼存在一条大型北东东向中央走滑断裂带,与北西向调节断裂共同控制中央鼻状带圈闭形成,新模式下发现了一批构造圈闭,提高了洼陷勘探潜力.

    低信噪比频谱分解拉东变换边缘检测断裂识别

    巴西桑托斯盆地S油田盐下地层的OBN地震数据与拖缆地震数据的对比

    曹树春李春鹏曹向阳覃天...
    302-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相较于拖缆地震数据,OBN地震数据品质较高,但OBN地震采集施工复杂、费用高昂,因此有必要厘清拖缆地震数据和OBN地震数据在成像质量以及构造和储层的刻画能力,了解OBN地震数据的相对优势,进而指导油气勘探、开发地震数据的优选.深入对比了针对深水盐下目标的OBN地震数据和拖缆地震数据:首先根据二者观测方式的特点,对比分析二者在偏移距、方位范围、照明度、信噪比和地震速度场方面的差异;然后针对复杂盐下地层成像难的特点,全面分析了两种数据的绕射波成像、断层成像、基底成像、纵横向分辨率等数据特征以及构造深度、地震反演等解释结果特征;最后针对OBN地震数据低频信号丰富的特点,通过测井数据滤波分析了丰富的低频信号对地质体轮廓刻画的作用,并提出了利用统计子波计算地震分辨率的方法.研究发现相较于拖缆地震,OBN地震作为大偏移距、宽方位的采集方式,使得其地震照明度更好和速度场精度更高,OBN地震数据品质更好;拖缆地震数据和OBN地震数据在盐下的构造形态和地震反演趋势大体一致,但OBN地震数据在构造和储层细节刻画上优势明显.OBN地震数据具有成像效果佳、断层反射清楚、基底响应清晰、地震分辨率高、地震频带宽且低频信号丰富、构造深度误差小、地震反演细节多等优点,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油田研究和应用拖缆地震和OBN地震提供较高的参考价值.

    海上地震数据采集拖缆地震数据OBN地震数据盐丘成像地震照明分辨率地震反演储层刻画

    南海北部中生界地震成像制约因素分析

    曾婷郑金云张青林李洪博...
    318-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北部中生界油气勘探积累了多个年度、多次采集、多种处理方案的地震资料,但地震成像品质总体上仍难以满足目前中生界油气勘探研究需求,对制约地震成像的影响因素认识不一,缺乏系统对比论证.通过对地质背景及沉积特征的分析,以现有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建立典型地质结构模型并正演模拟,对制约中生界地震成像品质的地质、地球物理因素进行剖析对比和论证,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明确了不同地质条件下造成现有地震资料品质差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制约中生界地震成像的主要因素是海底及中-新生界之间的两个强反射界面、中生界地层内部波阻抗差异小所导致的低信噪比;绕射波、多次波等各种干扰波异常发育使有效信号难以识别和成像;崎岖海底造成照明能量散射等.南海北部中生界制约地震成像因素的明确为后续中生界地震数据采集、处理提供了有效指导及技术支持,并进一步提出通过适当加大震源容量、提高覆盖次数、深沉放枪缆、高维度,获得更多深层有效反射波能量的采集建议;通过自适应鬼波压制、多域提高信噪比处理及基于频率谐振能量补偿等技术解决弱反射问题,宽频组合解决多次波发育问题,基于地质、折射波增强速度规律认识,沿层高密度速度拾取提高速度分析精度等处理建议.

    南海北部中生界地震资料品质强反射界面波阻抗差异崎岖海底地震照明能量

    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凝灰质砂岩的识别与刻画——以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砂岩储层为例

    刘灵张卫卫朱焱辉何叶...
    336-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惠州H5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古近系恩平组下段砂岩储层是其主力油层,但储层中因火山作用而发育了致密的凝灰质砂岩.此类致密砂岩导致储层性能下降,使得优质储层的预测面临挑战.准确识别凝灰质砂岩并刻画其分布范围是惠州H5油田优质储层预测的关键.为此,根据已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了含凝灰质砂岩的岩石物理建模,得到了识别凝灰质砂岩的敏感岩石物理弹性参数;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地震资料叠前反演和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储层定量预测;在储层预测结果的基础上,识别并刻画了致密的凝灰质砂岩及其分布范围,从而突出优质砂岩储层.提出了凝灰质砂岩岩石物理建模和岩石物理模型驱动下的人工智能储层预测技术及其流程.该技术应用于惠州H5油田的储层评价,在钻前成功识别了H5-3d井区和H5-5d井区恩平组下段发育的凝灰质砂岩,准确刻画了其分布范围和边界,为后续评价井的钻探和储量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

    凝灰质砂岩物理模型叠前反演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储层定量预测

    复杂断裂精细成像技术在南海东部惠州21洼的应用

    何叶张卫卫刘培罗明...
    346-3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惠州21洼地下构造及断裂极为复杂,以前的地震采集方式和处理技术相对落后,地震资料存在断层成像不清、断点不落实、断层下降盘成像模糊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对圈闭形态、构造高点及构造圈闭幅度的准确判断,导致构造圈闭难以识别和落实.为此,提出针对断裂发育区地震信号的深入挖潜处理技术,通过开展精细的信号处理,充分挖掘常规拖缆采集地震数据潜力,获得能够有效改善复杂断裂区成像的中、低频信号及大入射角范围内的有效地震反射,提高了断裂发育区地震资料信噪比.利用高保真的地震信号,开展基于数据与地质模式相约束的高精度叠前深度偏移速度建模,针对复杂断裂区,较好地利用大炮检距地震信息和中、低频有效信号,采取优势信号驱动下的高精度网格层析速度建模,极大地提高了速度拾取精度.同时,利用地质模式对速度模型进行有效约束,将成像效果与速度模型的相关性相结合,确定最终的成像速度模型,改善了惠州21洼复杂断裂区的构造成像效果.该项技术在惠州21洼勘探研究中得到较好应用,极大地降低了断层不落实对构造圈闭评价带来的影响,提高了构造圈闭解释的准确性,有效推动了该区勘探进程.

    复杂断裂信号处理信噪比速度建模构造圈闭

    改善古近系内幕成像的关键技术及应用——以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缓坡带古近系为例

    史运华陈人杰徐颖晶杨建锋...
    357-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西侧缓坡带古近系地震数据处理中信号弱、多次波干扰及低信噪比等问题,研究采用了多项关键技术,包括三维τ-p变换鬼波压制和浅水多次波压制等技术.这些技术旨在通过增强地震资料的信噪比来提高解释精度,尤其在洼陷内部地层接触关系和基底成像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发现,研究区地震资料有效反射通常集中在6~36Hz,由于低频和高频端信号的缺失,地层接触关系的精细刻画受到限制.因此,提出利用上述关键技术改善地震资料品质,其中鬼波压制技术成功分离和抑制了鬼波噪声,而浅水多次波压制技术则针对性地预测和衰减了多次波.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后,成像剖面显示古近系内幕成像得到显著改善,波组特征更明显,地层接触关系更合理,并且中深层复杂断裂的成像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结果表明,鬼波压制和浅水区去多次波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中深层地震资料的品质,对珠江口盆地特别是番禺4洼及其邻近地区的油气勘探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相似沉积环境下地震成像剖面品质改善提供了新的技术路线.

    三维τ-p变换鬼波压制浅水多次波压制珠江口盆地番禺4洼古近系成像

    基于改进波形聚类方法的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以渤海A油田为例

    董建华杜昕伊硕周建楠...
    370-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新近系河-湖过渡带复合河道砂体叠置关系复杂、相带变化剧烈,利用传统地震属性划分沉积微相多解性较强.提出了改进振幅谱距离-K中心聚类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复合河道砂体沉积微相预测.方法包括两个方面:①以测井标定沉积微相对应的典型波形作为初始聚类中心以及聚类中心更新过程中的约束条件;②利用振幅谱距离评价波形之间的差异,进一步提升波形聚类精度.根据渤海新近系A油田地质条件设计复合河道砂体三维模型,模型试验结果证实改进后的方法微相预测准确率达95%,相比传统K均值聚类算法精度提升15%,较好地区分了泥岩、单期河道边部、单期河道主体、河道边部叠置、河道边部与主体叠置、河道主体叠置(或多期叠置)共6种河道不同部位或叠置样式.利用改进后的方法指导A油田10个砂体沉积微相划分,将大型砂体S沉积微相划分为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决口河道、分流间湾、天然堤6类,指导开发方案中优先动用分流河道、河口坝等优势微相的地质储量,证明了方法的实用价值.

    波形聚类振幅谱距离复合河道沉积微相河-湖过渡带渤海新近系

    节点仪巡检质控技术及软件研发

    张伟张剑丁钢彬张旭...
    380-391,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节点地震采集技术发展迅速,在油气勘探中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相对于有缆地震仪器,节点地震仪在带道能力、排列布设以及施工效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它无法实时获取采集的地震数据,给质量监控和数据评价带来一定困难.如何确保节点地震采集质量,保证节点地震仪工作状态良好成为采集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即保证设备的稳定性与安全性.结合野外地震采集施工模式和作业流程,介绍了多类型节点质控手机APP及质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设计思路,开展了节点通讯、手机定位及导航、节点位置监控、多模式巡检、数据可视化及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并基于Visual Studio 2022集成开发环境,采用MVC设计模式研发了多类型节点质控手机APP及质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解决了当前节点质控软件通用性不强,质控数据综合评价分析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在实际生产应用中,软件性能稳定、运行流畅,大幅提高了节点地震仪质控效率及效果,可有效保障节点数据采集质量和资料品质,降低施工成本.

    多类型节点仪巡检质控数据可视化手机APP综合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