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汪燮卿

双月刊

1001-8719

syxb8282.ripp@sinopec.com;syxb8282@163.com

010-62310752;82368282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18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Journal Acta Petrolei Sinica(Petroleum Processing S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原油的性质与组成、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工艺、炼油化工催化剂、燃料和石油化学品及助剂、化学工程、反应动力学、系统工程、环保油品分析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论文及研究结果的综合评述;优先报道上述各方面的最新成果,每期均有若干论文被国内外许多重要刊物所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Pt基催化剂上CO2辅助丙烷脱氢的反应机理

    杨倩聂小娃丁凡舒郭新闻...
    480-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Pt基双金属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丙烷脱氢催化剂,CO2在Pt基催化剂上辅助丙烷脱氢的微观反应机理与优势能量路径尚不明确,为此,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 Pt(111)表面及Pt3Mn(111)表面上丙烷直接脱氢反应(PDH)及CO2辅助丙烷脱氢反应(CO2-ODH)的反应网络与关键步骤.计算结果表明:CO2的加入可以降低PDH速控步骤的能垒,对于消耗表面H有利,促进了丙烷脱氢反应正向移动,有利于生成丙烯,从而改变了反应路径和反应动力学;CO2在消除积炭反应中的能垒较高,但是Mn的引入有利于CO2消除积炭.此外,第二金属组分Mn的引入,不但有利于产物丙烯脱附,还提高了 C—C裂解能垒,从而提高了丙烯的选择性.

    丙烷脱氢二氧化碳辅助Pt基催化剂密度泛函理论反应机理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梯度化膜电极的模型构建与设计

    王厚朋程涛彭茜张家康...
    493-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的方法定量研究膜电极内部传质等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梯度化膜电极的定量设计策略.建立了膜电极的极化曲线方程,基于试验与方程回归,得到了膜电极性能特征参数,此参数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膜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内阻和传质性能,为膜电极的优化提供直观依据.构建膜电极的三维空间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得到了氧气在膜电极内部的分布.基于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结果,提出梯度化膜电极的定量设计策略.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梯度化膜电极铂催化剂氧还原反应交换电流密度极限电流密度内阻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2-乙基蒽醌在Pd催化剂上的加氢机理

    叶蔚甄任强曲亚坤王春璐...
    501-50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 2-乙基蒽醌(eAQ)和H2分子在Pd(111)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eAQ平行吸附在Pd(111)表面,金属Pd转移了部分电子给eAQ;H2分子在Pd(111)面上发生了解离吸附,且解离能垒较低,表明金属Pd具有较强的H2催化解离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eAQ的Fukui(0)指数和前线轨道等电子结构性质分析,研究了 eAQ加氢机理,提出了 eAQ加氢生成2-乙基蒽氢醌(eAQH2)的2条可能的反应路径,路径1是H自由基先进攻离乙基近的羰基O原子,路径2是H自由基先进攻离乙基远的羰基O原子.研究发现,Pd催化剂催化蒽醌加氢选择性较高的原因,一是与eAQ自身电子结构性质相关,二是生成副产物的反应能垒远高于主反应.

    Pd催化剂2-乙基蒽醌吸附前线轨道蒽醌加氢机理密度泛函理论反应能垒

    微通道反应器中炔烃的选择性催化半加氢反应研究进展

    肖明慧张月成赵继全
    510-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炔烃选择性催化半加氢反应与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生产密切相关,传统上多采用间歇工艺进行,存在自动化程度不高、反应效率低下以及安全隐患等问题.微通道反应器技术的进步使得以连续工艺进行炔烃选择性催化半加氢反应成为可能,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间歇工艺所存在的问题.鉴于此,总结微通道反应器的类型以及相同反应器类型下催化剂的类别,对近年来微通道反应器中炔烃选择性催化半加氢反应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微通道反应器包括催化毛细管反应器、填充床反应器、蜂窝反应器、独体反应器等,在炔烃选择性催化半加氢反应中的应用促进了石化领域生产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总之,设备的微型化、过程的集成化是顺应可持续发展与高技术发展的需要,微通道反应器技术作为化工过程强化的一种新技术,在化学、化工、能源、环境等领域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微通道反应器炔烃选择性半加氢连续工艺多相催化

    油液多层过滤去固分离及特性分析

    龚海峰唐治知彭烨梁鑫鑫...
    523-5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油-固体系中单层滤网无法同时满足过滤精度高与使用寿命长的问题,采用多层过滤器并对其去固分离特性展开分析.通过耦合流场控制方程、颗粒运动方程、颗粒-壁面碰撞模型方程,建立了适用油-固体系的多层过滤数值分析模型,探究了油-固体系中多层过滤器的去固分离特性,分析了入口流速和滤网层数对流场特性及过滤比(β)的影响.结果表明:多层过滤器可有效过滤孔径与粒径比(kd)大于15的固体颗粒;增加滤网层数,d5和d20(β分别为5和20时对应的颗粒粒径)显著降低;增大入口流速,d5和d20变化较小;当β<5时,颗粒粒径的变化对过滤比的影响较小;当β>5时,颗粒粒径的小幅增大可能导致过滤比显著提高.

    多层过滤油-固分离流场特性碰撞模型过滤比分布云图

    三聚氰胺基疏水海绵的制备及其吸油性能

    张静静李艳香李望良王文辰...
    534-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单宁酸(TA)/Fe3+复合物(TA/Fe3+)对三聚氰胺海绵(MS)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生物蜡乳液浸渍法对三聚氰胺海绵进行疏水改性,制备了高吸油倍率的疏水三聚氰胺海绵(MS-TA/Fe3+-Wax).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接触角测试等手段对三聚氰胺海绵改性前后样品进行微观形貌、结构组成和表面润湿性表征,并考察其对不同油品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MS-TA/Fe3+-Wax具有高度疏水性,水接触角可达141.5°;在常温常压条件下,MS-TA/Fe3+-Wax对正辛烷、二氯甲烷、甲苯、柴油、泵油和菜籽油的吸油量为54.91~97.46 g/g,吸油过程符合拟二级动力学.疏水改性的三聚氰胺海绵材料通过挤压解吸附可实现循环使用,在处理油-水污染物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生物蜡油-水混合物吸附吸油性能水接触角

    3D打印聚乳酸膜及其油-水分离性能

    郜阳张桐赫高腾飞周有慧...
    546-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3D(3-Dimension)打印技术制备了具有规则孔道结构且孔径可控的多孔聚乳酸(PLA)膜,然后以聚乙烯醇(PVA)为表面改性剂,利用氢键交联作用制备了 PVA/PLA复合膜.当PLA膜基底填充率为70%时制备的PVA/PLA-70%复合膜的水下油接触角为165.9°,具有超疏油特性.在使用微量水润湿油-水分离膜条件下,PVA/PLA-70%复合膜的油-水分离实验结果表明:PVA/PLA-70%复合膜的油-水分离效率大于99%、水通量高达73.12 L/(m2·s);油-水分离循环使用80次后,分离效率仍大于97%,且水通量稳定在56.10 L/(m2·s),PVA改性PLA膜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利用3D打印技术为制备可生物降解的油-水分离膜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3D打印油-水分离聚乙烯醇聚乳酸膜疏油特性分离效率生物降解

    光腔衰荡光谱法测定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氢气中的痕量氨

    杨孟智王亚敏万伟刘雅琼...
    554-5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氨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氢气杂质控制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但现行检测方法存在检测限高或前处理繁琐等问题.为提升检测灵敏度和效率,应用光腔衰荡光谱技术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氢气中痕量氨进行测定.实验结果表明:光腔衰荡光谱法的测定结果受管路死体积及测试压力影响较小;光腔衰荡光谱法的平衡时间受管路死体积及测试流量影响较大.在氨摩尔分数0.01~10.20 μmol/mol范围内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确性,不受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氢气中水、硫化氢、一氧化碳等杂质的干扰,是一种操作简便、灵敏度高、准确性好的测试方法,对完善燃料电池车用氢气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一定意义.

    光腔衰荡光谱法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氢气痕量

    锂基脂静态热氧化老化行为的红外吸收光谱定量分析

    孙一平赵启龙苏怀刚于泓渊...
    560-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锂基润滑脂在高温使用工况下的热老化行为,以不同矿物油、合成油PAO为基础油,以12-羟基硬脂酸锂为稠化剂制备润滑脂样品.使用自行设计的红外光谱定量分析设备,采用静态热老化方式模拟并系统研究了不同老化温度、不同基础油种类的锂基润滑脂老化过程.探索了该老化过程中的润滑脂中关键组分分子结构变化及其规律,并分析建立了可用于有效评定润滑脂热老化程度的综合性能指标E.结果表明:锂基润滑脂的热老化过程中,首先基础油发生氧化、硝化、硫化等反应,随着老化程度的加剧,稠化剂发生降解;对于140 ℃下静态热老化的1#锂基脂样品,E值上升至新脂的1~23倍时为初级氧化阶段,上升至23~38倍时为氧化的平台阶段,结合其他理化指标,前2个阶段为影响润滑脂寿命的主要部分,随老化时间增加,E值继续上升,润滑脂结构开始降解失效.另外,润滑脂老化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速.基础油种类对老化速率有一定影响,聚α烯烃规整的长链烷烃结构在老化过程后期能够保持稠化剂结构的稳定,制备的润滑脂样品具有更好的高温性能.

    锂基脂热老化红外光谱定量分析基础油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投稿须知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