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

杨茁

双月刊

0253-2697

syxb3@cnpc.com.cn;syxb2@cnpc.com.cn;xyxb7@cnpc.com.cn

010-62067137;62067128;62067139

100724

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

石油学报/Journal Acta Petrolei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石油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技术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石油学报》于1980年创刊,重点报道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反映重大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开展学术评论,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石油科技学术交流。主要设有三大专栏,即地质勘探、油田开发和石油工程。《石油学报》为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在我国石油学术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大的影响力,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连续多年名列能源科学类期刊前茅。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5年底最新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055,在1608种统计源期刊中排序为第74位;总被引频次为1388,在1608种统计源期刊中排序为第83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陆相断陷盆地深凹区致密油气成藏模式与勘探实践——以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为例

    周立宏陈长伟杨飞李宏军...
    755-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陷盆地是中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随着勘探工作的日益深入,中浅层(深度<3500 m)常规油气资源探明程度超过70%,寻找大规模油气藏的难度增加,勘探重点逐步转向深凹区.基于黄骅坳陷深凹区成因机制、岩性储集体发育条件和生烃条件等研究,系统梳理了断陷盆地深凹区致密油气的成藏条件.研究认为:受断陷活动、湖平面升降和物源供给强度控制,近物源区发育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近岸水下扇,湖盆中部发育湖底扇、斜坡扇、远岸水下扇、滑塌浊积体和退积型三角洲前缘等多类型岩性储层;当埋深大于3 500m后,储层受压实作用控制而逐渐致密化;深凹区在湖泛期具有相对较大的可容纳空间,有利于富有机质页岩的形成和保存,具备更好的源岩条件.通过建立孔西斜坡、板桥次凹和歧口主凹区的油气成藏模式,提出了孔西次凹孔店组二段扇三角洲前缘、歧口主凹东营组三段盆底扇—斜坡扇等有利目标区.2023年,部署实施的CT1井和HT1井分别获得118.9t/d和33.2~35.7t/d的高产工业油流,即发现2个亿吨级规模增储战场,证实黄骅坳陷深凹区具备大型致密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为老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

    黄骅坳陷古近系深凹区成因机制岩性油气藏油气成藏勘探实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中部地区多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前景

    张磊魏小松唐勇郑孟林...
    771-786,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玛湖凹陷中部(玛中)地区油气勘探在二叠系—侏罗系获得了工业油流和良好的油气显示,但目前其整体勘探程度较低,油气富集条件、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的系统研究较为薄弱,深入认识玛中地区多层系油气的成藏条件与有利区分布,是提高油气勘探成效的关键.基于最新岩心、测井、连井和地震资料分析以及岩石薄片观察等,系统论述了玛中地区的烃源岩特征、主要目的层系(二叠系下乌尔禾组、三叠系百口泉组和白碱滩组以及侏罗系八道湾组)的沉积特征和储层控制因素,明确了多层系油气富集层位及油气的立体成藏模式,为下一步勘探提供了前瞻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发育的走滑断裂体系沟通了下伏二叠系烃源岩,断层和不整合面将油气垂向或侧向输运到二叠系下乌尔禾组和三叠系百口泉组,并进一步通过断层输送至浅层形成油气聚集;下乌尔禾组和百口泉组中,呈广覆式分布的扇三角洲前缘相贫泥砾岩储层和退积型扇三角洲相与晚期大套泥岩组成的良好储-盖组合是玛湖凹陷获得大面积油气成藏的关键;白碱滩组和八道湾组的薄层砂砾岩储层与大套泥岩组成的良好储-盖组合是玛中地区浅层油气成藏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玛中地区百口泉组一段上亚段及下乌尔禾组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可发育优质储层,具备形成大型地层圈闭的条件;玛中地区白碱滩组二段和八道湾组一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薄层砂砾岩发育优质储层,具备形成岩性圈闭的条件;以上均为玛中地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重点层系.

    玛湖凹陷百口泉组下乌尔禾组白碱滩组八道湾组成藏模式

    三塘湖盆地侏罗系富油煤特征及沉积环境控制

    师庆民赵奔王双明李新...
    787-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地区广泛分布通过低温热解提取油气的富油煤资源,但其在不同沉积位置的热解焦油产率存在较大差异,制约了富油煤精细勘查评价.以三塘湖盆地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煤样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认识以亚甲基、次甲基等形式存在的脂肪链结构是富油煤关键微观特点的基础上,阐释了煤显微组分的微观分子结构特点及其对焦油产率的影响,揭示了泥炭沼泽环境对煤分子结构及其焦油产率的控制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镜质组的长链脂肪结构更加丰富有利于提高煤焦油产率,覆水较深、还原性强、植物组织结构降解程度高的泥炭沼泽环境形成的富油煤包含更多的脂肪氢结构,尤其是亚甲基和次甲基结构等,从而产出更高的热解焦油.八道湾组煤具备上述关键物质特点及成煤环境特点,从而比西山窑组煤具有更高的焦油产率.同时,不同成煤期植物类型及其对古地温的热演化响应差异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富油煤微观分子结构显微组分成煤环境三塘湖盆地

    沧东凹陷深湖亚相纹层状页岩成因及页岩油可动性影响因素

    解德录赵贤正金凤鸣蒲秀刚...
    804-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纹层是深湖亚相页岩的重要沉积结构,对页岩油的可动性具有重要影响.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孔二段)为例,综合X射线衍射、岩石热解、X射线荧光光谱、全自动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等测试技术,从微米—纳米尺度探讨了纹层状页岩中页岩油的特征和成因,并深入分析了页岩油可动性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孔二段页岩主要有5类纹层,即长英质纹层、灰云质纹层、黏土质纹层、方沸石质纹层和混合质纹层,其中,前3类纹层的平均厚度分别约为250μm、125μm和65 μm.这些纹层主要构成了 3类纹层状页岩: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和纹层状混合质页岩.根据细粒沉积的有机相分类,纹层状长英质页岩形成于强外源输入的淡水沉积环境,而纹层状灰云质页岩形成于高含硫的碳酸盐/蒸发岩等相对咸水沉积环境,这反映二者在高效生烃机理上存在差异.进一步研究表明,有机-无机地质因素共同影响纹层状页岩中页岩油的可动性.有利于页岩油流动的因素包括:页岩具有适中的总有机碳含量(1%~4%)和最高热解峰温(435~450℃),发育产气型干酪根而非产油型干酪根,具有更高的碳酸盐含量而非长英质含量、大孔径和更低的孔隙比表面积.研究成果有望为深化陆相页岩油"甜点"评价、指导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纹层深湖亚相页岩油沧东凹陷渤海湾盆地

    四川盆地侏罗系大安寨段页岩油特征及可动性评价

    熊钰郭美娟王羚鸿吴道铭...
    817-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动页岩油综合定量评价是优选研究区有利区块、有利层段、有利岩性组合的基本依据,侏罗系页岩油是四川盆地当前勘探的重点层系,但对其大安寨段页岩油可动性的综合评价和可采层段预测还未见报道.以大安寨段储层为研究对象,通过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微观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岩性组合的储集空间、赋存机理及孔隙结构特征;在烃源岩特征基础上,分析大安寨段储层的含油性和吸附差异性;根据基础含油性分析,进一步通过动态岩心实验深入分析目标储层的可动性,并明确其可动性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可动性影响因素分析,依据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积法、平移极差变换法,建立了大安寨段页岩油可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量化方法,筛选了页岩油可动性主要影响因素,优选了大安寨段有利岩性组合,并预测了相应的有利开采层段和可动资源量,通过勘探突破井获得了证实.研究结果表明:大安寨段介壳灰岩致密、泥页岩微裂缝欠发育,含油性最好的纹层状灰质介壳页岩的OSI(即热解游离烃量S1与有机碳含量的比值)可达121.86 mg/g,页岩油可动性最好的是不等厚泥页岩与介壳灰岩互层,其采油指数达34mg/g.因此,大安寨段可开采的页岩油为互层型/夹层型岩性组合页岩油,致密介壳灰岩顶底板间夹层频率高的大安寨段一亚段下部和大安寨段二a亚段上部、以及大安寨段二b亚段为预测可开采层段,平面上分布在南充—阆中—仪陇—平昌一带、涪陵和三台地区,Ⅰ类有利区页岩凝析油可动资源为1.91×108t、凝析气可动资源为3232.39×108m3,具有良好的前景.

    湖相页岩油赋存机理吸附差异性含油性特征可动性综合评价

    深部煤系气合采产层组合判识方法及效果评价

    李伟申建汪跃跃黄强...
    84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部煤系气产层具有跨度大、多种类型储层叠置且层间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合层开发层间干扰问题严重,亟需建立科学的煤系气产层组合判识方法以支撑煤系气经济高效共探共采.以鄂尔多斯盆地临兴西区块本溪组—山西组煤层和砂岩层为例,考虑产层组合的产能效果与经济性,提出了煤系气产层组合的基本原则,建立了产层组合判识的数学模型,确定了满足经济效益的产量下限及产层厚度;提出了将煤系气产能转换成产层厚度并以此分析煤系气合采产层组合的研究思路,提出了多层合采关键参数的校正系数,形成了简单、可靠的合采评价体系.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满足经济极限的单井产量为9.8582 × 106m3,煤层、砂岩层满足经济要求的产层厚度分别为4.34 m和6.45 m.考虑到单井产能的敏感性,引入了产层厚度、渗透率、含气量以及储层压力的校正系数,由此构建了煤系气合采产层组合判识体系.以L-01井为例,划分出7种最优产层组合,指出2个产层组合适宜合采,其煤系气合层开发模拟结果与产层组合判识结果一致,验证了产层组合判识模型的可靠性.煤系气合采产层组合判识体系可通过产层厚度、渗透率、含气量和储层压力等参数,将产能转换为产层厚度后进行合采可行性评价,简单有效地指导煤系多产层合采开发.

    深部煤系气多层合采产层组合判识模型经济评价临兴西区块

    碎软低渗煤层煤矿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及发展方向

    张群孙四清降文萍
    85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2011-2020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了碎软低渗煤层煤矿区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梳理形成了适合于碎软低渗煤层的煤层气高效开发方式、储层参数确定技术、抽采效果预测模拟技术、抽采关键技术的成果体系,提出 了压裂煤层顶底板岩层、煤炭采动卸压两种途径能实现碎软低渗煤层煤层气高效开发的认识.研发了地面井煤层密闭取心-气含量精确测试技术,提出 了基于温度—压力综合吸附模型的气含量预测技术、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与采动井煤层气抽采的预测模拟技术.这些成果为准确预评价碎软低渗煤层含气性和开发潜力提供了有效手段.建立了地面顶板水平井分段压裂与煤矿井下长钻孔分段压裂的技术工艺流程.基于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安徽省、山西省、陕西省等地区的多个煤矿进行了现场工程试验,获得了碎软低渗煤层煤层气地面开发和井下抽采的重大突破.综合碎软低渗煤层煤层气储层特性及煤矿区实际需求,提出在煤矿区今后应重点关注深井保压密闭取心技术、钻孔轨迹精准控制技术、智能压裂与排采技术、煤矿井上下联合分段压裂技术等领域.

    煤矿区碎软低渗煤层煤层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发展方向

    固溶时效处理对钻杆用Ti-6Al-4V-1Mo-1Zr合金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冯春张凯张芳芳朱丽娟...
    86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力学性能测试、组织观察等方法研究了固溶时效热处理工艺对钻杆用Ti-6Al-4V-1Mo-1Zr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两相区固溶时效后实验材料得到双态组织,初生a相体积分数随固溶温度升高而减少,β转变组织及次生a相尺寸和体积分数随固溶温度升高而增加;相变点以上固溶时效后实验材料得到片层组织,使断裂过程中裂纹路径发生偏转,提高了裂纹的扩展路径,增大了冲击过程中钛合金可吸收的能量,提高了钛合金的冲击韧性;两阶段固溶时效热处理后的钛合金屈服强度达932 MPa以上、伸长率为14.1%、冲击功大于45 J,具备良好的强韧性匹配.

    石油钻杆Ti-6Al-4V-1Mo-1Zr钛合金固溶时效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冲击功

    深部破碎地层井壁失稳机理研究进展与攻关对策

    杨斌许成元张浩郭予凡...
    875-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部破碎地层井壁失稳极易诱发卡钻和井眼填埋等事故,威胁安全高效钻井.基于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总结阐述了井壁失稳的地层—井眼跨尺度建模与静/动力学模拟研究思路,并提出后续研究着力点:①攻关离散—连续耦合建模与数值模拟方法,实现地层—井眼跨尺度建模和井周岩体破碎特征精细表征;②明确深部高应力高温与钻井液耦合作用下岩块摩擦系数变化规律,揭示其对破碎井壁应力传递和稳定性影响机制;③开展岩石裂缝亚临界扩展机理探索,在分子尺度上阐明岩石裂缝尖端胶结破坏与亚临界扩展力学机制,揭示井壁失稳时间滞后效应;④从轨迹延伸和动载荷冲击等方面开展失稳动态演化模拟,揭示钻井工程因素对井壁静/动力学失稳的影响机制;⑤升级井壁失稳大尺寸物理模拟实验设备与方法,结合力链理论探索破碎井壁承压演化机制和掉块/垮塌规律.最后,提出基于地层参数、工程静力学和动力学参数的井壁失稳风险评价框架思路,支撑破碎地层井壁失稳预测与防控.

    破碎地层井壁失稳跨尺度建模离散—连续亚临界扩展

    《石油学报》征稿简则

    《石油学报》编辑部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