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

杨茁

双月刊

0253-2697

syxb3@cnpc.com.cn;syxb2@cnpc.com.cn;xyxb7@cnpc.com.cn

010-62067137;62067128;62067139

100724

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

石油学报/Journal Acta Petrolei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石油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技术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石油学报》于1980年创刊,重点报道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反映重大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开展学术评论,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石油科技学术交流。主要设有三大专栏,即地质勘探、油田开发和石油工程。《石油学报》为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在我国石油学术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大的影响力,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连续多年名列能源科学类期刊前茅。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5年底最新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055,在1608种统计源期刊中排序为第74位;总被引频次为1388,在1608种统计源期刊中排序为第83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能源新兴产业在推动新质生产力中的地位与作用

    邹才能李士祥熊波刘翰林...
    889-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化、碳中和共识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新能源新兴产业已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重点方向.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新兴产业在主导产业下创新发展,同时孕育未来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产业.新能源是重要的新兴产业,在中国"洁煤、稳油、增气、强新,多能互补、智慧协同"的能源战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源体系在制造能力、基建能力和智慧化能力的推动下,正在由基于地下资源禀赋的现行能源体系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型能源体系.新质生产力促进新能源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技术创新+双碳目标"前轮牵引、"能源经济+能源安全"后轮驱动的"四轮驱动"下,向着新能源引领下箭头向前的新能源"可实现三角"转变,将成功破解一直困扰化石能源领域的"不可能三角"矛盾.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创新驱动、创新联合组建、人才队伍发展和产业链条建设等系列举措,涌现一批科技领袖,可促进新能源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有望使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更多回归化工材料属性,奋力实现新能源"技术独立",助推中国力争"能源独立".

    新能源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新型能源体系能源转型能源战略科技创新化石能源"不可能三角"新能源"可实现三角"

    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学术出版道德公约

    899页

    松辽盆地北部嫩江组中—低成熟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突破

    何文渊崔宝文张金友赵莹...
    900-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辽盆地嫩江组发育陆相湖盆页岩,其分布面积广,烃源岩品质好,页岩油潜在资源规模大.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青山口组中—高成熟页岩储层,对于嫩江组的中—低成熟度典型湖相页岩鲜有涉及.基于全岩矿物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和氮气吸附实验等测试资料,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沉积特征,对嫩江组页岩的分布和烃源岩特征、含油性、储集性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嫩江组页岩油的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嫩江组一段和嫩江组二段广泛发育页岩,其厚度大且分布稳定;嫩江组在纵向上发育3套有机质含量高的页岩层段,其有机质类型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有机质演化程度主体处于中等成熟—低成熟阶段;页岩以发育粒间孔、粒内孔和黄铁矿晶间孔等多类型纳米级储集空间为主,孔径主要分布在64~128 nm;嫩江组温暖湿润的古环境奠定了页岩有机质发育的物质基础,同时优质的烃源岩与多类型纳米级储集空间的耦合共同制约了页岩油的富集.综合评价表明:纵向上,嫩江组二段为最优质的"甜点层",嫩江组一段的中部次之;初步估算嫩江组的石油资源量超过100×108t.2021年,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在嫩江组部署了 NY1H井,累积产油量为2160t,实现了嫩江组中—低成熟页岩油在初期相对高产阶段的稳产,证实了嫩江组具备良好的页岩油资源基础和动用潜力.

    松辽盆地嫩江组页岩油有机质类型资源量勘探突破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含海泡石层系古环境与沉积格局指示意义

    宋金民江青春刘树根金鑫...
    914-9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一段(茅一段)灰岩-泥质灰岩韵律层发育含海泡石层系.基于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主/微量元素与碳/氧同位素测定等分析方法,对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的古环境与沉积模式进行研究,揭示其蕴含的沉积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二叠统茅一段的海泡石主要存在4种形态:透镜状、星点状、层状与生物碎屑状.其中,透镜状和星点状海泡石主要发育在灰岩层中,层状海泡石则发育在泥质灰岩层中,生物碎屑状海泡石在灰岩和泥质灰岩中均有发育.灰岩沉积期,利用氧同位素(818O)恢复的古海水温度(T1)集中分布于3.71~12.45℃,利用Mg/Ca恢复的古海水温度(T2)集中分布于13.78~14.20℃;灰岩中的Sr/Ba集中分布于16.57~659.18,古盐度平均为131.97,Sr/Cu平均为2 175.43,V/(V+Ni)平均为0.9044,Ni/Co平均为14.32,指示沉积环境为高盐度、干旱、贫氧—缺氧的凉水环境;泥质灰岩沉积期的T1集中分布于6.98~14.48℃,T2分布于13.80~15.14℃,Sr/Ba 集中分布于 77.34~819.59,古盐度平均为 131.76,Sr/Cu 平均为 1 511.73,V/(V+Ni)平均为 0.9122,Ni/Co 平均为16.42,反映沉积环境为相对低盐度、相对湿润、缺氧的凉水环境.在贫Al、富Mg的凉水环境下(T1<12℃),断裂沟通的富Si流体在重力与浓度势的驱动下在低洼区形成大量海泡石沉积.随着埋深增大,海泡石发生不同程度的成岩转化,形成海泡石-滑石-白云石-石英的矿物组合序列.茅一段含海泡石层系的沉积模式为:灰岩沉积期,海水温度较低,淡水及陆源输入量少,海水盐度高,硅质流体少,由此沉积透镜状、星点状海泡石;泥质灰岩沉积期,海水温度升高,淡水及陆源输入量增加,盐度随之降低,火山活动频发,硅质流体注入,由此沉积层状海泡石.含海泡石层系的厚度分布特征揭示四川盆地茅口组具有"两台一凹"的沉积格局,"C"形通江—长寿凹陷内含海泡石层系的厚度大.

    中二叠统含海泡石层系古环境沉积模式通江—长寿凹陷四川盆地

    油气运移约束陆相页岩油富集——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刘胜男朱如凯靳军张婧雅...
    932-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研究对象,结合地层岩性特征与储层孔隙特征,应用地球化学分析资料厘定了芦草沟组页岩油的运移特征和富集机制.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表明:芦草沟组下甜点段和中部厚层泥岩段作为独立的含油气系统,页岩油在纵向上不存在不同油源混合现象,储层砂体内的原油均来自邻近烃源岩,具有近源运移和原位聚集的特征,为自生自储、近源成藏模式;上甜点段的页岩油除来自邻近烃源岩外,主要来源于深部烃源岩,具有侧向运移富集的特征,为远距离侧向运移和近源垂向运移混合成藏模式.连井剖面、岩石薄片和高压压汞实验分析表明:上甜点段具有原油密度低、储层厚度大(单层砂体厚度>1.6m)、粒间孔隙发育以及水平渗透性好的特征,为页岩油的侧向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中部泥岩段和下甜点段的原油密度较大,储层厚度较薄,粒间孔隙不发育,不利于页岩油的侧向运移富集.研究结果确定了芦草沟组上甜点段的2个页岩油有利开发深度段,即浅部高孔隙度深度段和深部次生溶蚀孔隙发育段,这两个深度段的页岩油在富集过程中的侧向运移距离分别为7300m和4100m.芦草沟组下甜点段和中部厚层泥岩段页岩油的富集需要考虑邻近烃源岩的生烃强度和排烃量,下甜点段的有利勘探层段在生油高峰深度以下(>3300m).研究成果对寻找夹层型页岩油甜点和页岩油开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芦草沟组吉木萨尔凹陷成藏模式油源对比页岩油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深层—超深层油气成藏过程

    黄亚浩汪如军文志刚张银涛...
    947-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其中,富满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鹰山组油气成藏过程复杂,油气相态在平面上的分布差异明显.基于碳酸盐胶结物原生油包裹体和碳酸盐脉体的微区U-Pb同位素定年结果,确定了富满油田储层充填3期缝洞型脉体,主要存在3期原油充注和1期天然气充注.第1期原油充注发生在加里东中期(473.3~447.4 Ma),第2期原油充注发生在海西中—晚期(348.2~273.9 Ma),第3期原油充注发生在印支期—燕山早期(217.6~205.2 Ma);1期天然气大规模充注在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期(90~20Ma);3期缝洞充填脉体对应3期原油充注时期和构造活动时间.富满油田南部与北部不同区域充注的古原油的成熟度和类型不同,主要受控于不同区域寒武系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寒武系烃源岩的热演化过程和台盆区构造活动时间与油气充注过程具有时空匹配关系.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对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机理和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

    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定年深层油气碳酸盐岩塔里木盆地

    页岩储集性与含油性的毫米级精细评价及意义——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一段为例

    王鑫蒙启安白云风张金友...
    961-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页岩储集性与含油性的毫米级精细评价对研究页岩油的富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以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 口组一段(青一段)中—高成熟页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岩石薄片观察、低温氮气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岩石热解分析和总有机碳含量测定等一系列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古龙凹陷青一段重点勘探层段的纹层状和层状页岩中主要发育方解石+黏土矿物纹层、黏土矿物纹层、方解石纹层、长英质纹层、黏土矿物层、黄铁矿层和白云石+黏土矿物层;黏土矿物常与有机质构成有机-黏土矿物复合体,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使得黏土矿物纹层/层和方解石/白云石+黏土矿物纹层/层相对于方解石纹层、长英质纹层和黄铁矿层具有更大的孔体积和比表面积,即该类纹层/层中具有更大的页岩油赋存空间,且游离烃含量和轻烃的占比也相对更高.研究明确了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古龙凹陷青一段页岩储集性和含油性的主要因素,建议将富有机质、富黏土矿物页岩层段作为勘探首选对象.

    页岩储集性含油性毫米级精细评价青山口组一段松辽盆地

    驱油用乳液聚合物性能评价与现场试验

    王正茂韩旭潘峰樊宇...
    976-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庆油田清配污稀干粉聚合物(P-HPAM)比清配清稀增加聚合物用量40%~65%,致使聚合物驱技术效果变差,经济效益下滑.同时,配制干粉聚合物耗时较长,地面设施投资高.因此,降低聚合物用量,改善聚合物驱技术效果,快速分散、溶解,降低地面设施投资,对聚合物驱提质增效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系统评价乳液聚合物(E-AM/AA/AMPS)的理化性能和驱油效果,并与干粉聚合物(P-HPAM)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乳液聚合物增黏性、黏度稳定性、抗剪切性、界面性能和乳化性能等优于干粉聚合物.采用清配污稀方式,在聚合物质量浓度为1 600mg/L、用量为960 mg/L条件下,天然岩心驱油实验乳液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为18.8%(以原始地质储量计),比干粉聚合物驱提高6.9%(以原始地质储量计).在提高采收率值约为13%(以原始地质储量计)时,乳液聚合物比干粉聚合物降低聚合物用量1 080mg/L.同时,乳液聚合物20 min即可完全溶解,是干粉聚合物溶解时间的1/4,并可实现在线熟化,简化配注工艺流程.目前,乳液聚合物驱油现场试验已见到显著的增油降水效果.

    乳液聚合物聚合物驱实验室研究现场试验提高采收率

    渤海油田非连续化学驱提高采收率机理

    张健李宜强李先杰管错...
    988-9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水驱油田以高孔高渗疏松砂岩为主,分大段强注强采至高含水阶段非均质性进一步加剧,存在水驱及常规聚合物驱方式难以动用更多小层、持续有效扩大波及等问题.按照化学体系调驱强度的差异,分别将凝胶、弹性分散流体和聚合物定义为强、中、弱3级调驱体系.根据连续化学驱(持续注入单一段塞体系)过程中渗流阻力动态变化规律,结合非均质岩心有效注入压力测试研究由强、中、弱3种调驱体系组合而成的非连续化学驱(DCF)扩大波及体积的动态特征;基于微流控实验揭示其扩大波及体积的微观机理,利用并联岩心驱替实验优化了 DCF段塞组合注入方式;最后通过海上油田矿场试验验证DCF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化学驱过程中油水两相总流度持续增加,非均质岩心中的高渗区域总流度占比增大,扩大波及体积能力受限,不同药剂体系段塞组合的DCF驱替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单一段塞增阻能力不足、过强或不均匀的问题;微流控实验表明,强—弱组合和弱—强组合DCF可较连续注入单一体系分别扩大波及29.2%和14.0%;岩心驱替实验表明,中—强—弱—强—弱DCF组合方式效果较好,可以在连续聚合物驱基础上提高采收率4.41%.有效调控注采压差和持续扩大微观波及体积是非连续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DCF模式在渤海BZ油田2 口井的先导试验受效井含水率最大降低14%,增油量为6.97×104t,控水增油效果良好.

    渗流阻力非连续化学驱波及体积注采压差段塞组合

    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英文国际期刊Petroleum Research被ESCI收录

    9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