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学报
石油学报

杨茁

双月刊

0253-2697

syxb3@cnpc.com.cn;syxb2@cnpc.com.cn;xyxb7@cnpc.com.cn

010-62067137;62067128;62067139

100724

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

石油学报/Journal Acta Petrolei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石油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石油学会主办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技术方面的综合性学术刊物。《石油学报》于1980年创刊,重点报道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成果,反映重大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开展学术评论,推广新技术和新方法,促进国内外石油科技学术交流。主要设有三大专栏,即地质勘探、油田开发和石油工程。《石油学报》为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在我国石油学术界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较大的影响力,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连续多年名列能源科学类期刊前茅。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5年底最新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055,在1608种统计源期刊中排序为第74位;总被引频次为1388,在1608种统计源期刊中排序为第83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番禺4洼古近系勘探重大发现及其意义

    徐长贵高阳东刘军彭光荣...
    1031-1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南部的番禺4洼是已证实的富生烃洼陷,早期的油气勘探发现主要分布在中新统珠江组以上的中—浅部层系(埋深小于3 000m).近期,中—深层古近系的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在番禺10-6构造带渐新统珠海组和始新统恩平组高含砂率地层中发现了大—中型油田.为进一步指导番禺4洼古近系油气勘探,综合高精度三维地震、钻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番禺4洼古近系砂岩油藏形成的烃源条件、储-盖组合、断层圈闭有效性及油气成藏模式等开展了系统研究,总结了珠江口盆地古近系富砂层系大—中型油气田的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文昌组中广泛发育的半深湖—深湖亚相优质烃源岩是深层油气规模聚集的烃源基础;恩平组、珠海组均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分别与湖(海)泛泥岩、钙质砂岩构成了两类优质储-盖组合;伸展-走滑背景下的张扭断裂增压区和断裂带上盘的钙质胶结作用有利于富砂层段断块圈闭的侧向封堵;与构造带相邻的主通源断裂决定了油气的近距离高效优势汇聚.研究成果有效地指导了番禺10-6构造带大—中型油气田的发现,实现了番禺4洼古近系新层系的勘探突破,揭示了珠江口盆地富生烃洼陷古近系的勘探潜力,对珠江口盆地其他地区古近系高含砂率地层的勘探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番禺4洼古近系高含砂率地层勘探突破大—中型油田

    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庞雄奇胡涛蒲庭玉徐帜...
    1044-1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量预测高达800×108t油当量,国家正在鼓励推进其产业化发展;这与国外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理论研究以及投入资金逐渐减少的情况恰恰相反.基于国内外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热情差异大,以及当前推进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风险和挑战等问题,结合全球和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的最新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评价与认识的差异及其原因.最新评价结果表明,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可采资源量模拟结果的众数值为300× 108t油当量、平均值为680× 108t油当量,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可采资源量模拟结果的众数值为10×108t油当量、平均值为26×108t油当量,其平均值不到全球和中国南海常规油气资源总量的5%和20%.由此可见,中国南海800× 108t油当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并不是其现实可采资源量,而是可采资源量的30~80倍,不能用于指导生产和发展战略研究.有关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的概念和表征方法不统一是导致对其发展前景认识不同的根本原因之一.当前条件下推动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发展面临着可采资源量规模小、关键技术不成熟、市场竞争力较弱、商业投资风险大以及大规模发展与国家"双碳"目标不协调5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因此,加快发展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需要深化4方面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增加可采资源量;降低开采成本,拓展有效资源范围;深化地质条件评价,厘清资源分布特征;联合多种油气资源地质调查,提高综合开发成效.随着科技进步,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势必将得到大规模开发利用,相关研究与探索应当得到支持和鼓励.

    中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产业化发展低碳清洁能源非常规油气化石能源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城地区寒武系大型台地边缘层序结构、沉积演化及油气勘探潜力

    朱永进郑剑锋俞广陈永权...
    1061-1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塔里木盆地轮南—古城地区寒武系台缘带规模储-盖组合的类型及时空分布不清的问题,利用最新采集/拼接处理的轮南—富满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体、30余条二维地震格架测线、9 口钻井的岩屑薄片和碳/氧稳定同位素曲线等资料,建立了台地内部—台地边缘—盆地的年代地层格架,开展了以层序或体系域为单元的沉积相研究,落实了规模储-盖组合和烃源岩分布特征,评价了有利勘探区带.研究结果表明:①寒武系台缘带可识别出4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横向上,层序结构差异明显,轮南地区结构完整,具典型侧向叠置的特征,而古城地区部分缺失纽芬兰统—第二统(SQ1-SQ3)层序且垂向加积"堆垛"特点突出;②时间上,轮南—古城地区依次经历了富泥质缓坡、低角度前积缓坡—弱镶边台地、垂向加积蒸发潟湖占主导镶边台地和侧向加积平顶镶边台地4个演化阶段,塔南古陆和古海平面等控制了空间差异;③轮南—古城地区发育9套台缘丘滩带(SQ3-SQ11)、3套膏盐岩(SQ5-SQ7)以及陆棚相和斜坡相两类烃源岩(SQ1、SQ6、SQ8-SQ11);④评价出膏下台缘丘滩带、泥下残余丘滩带、致密碳酸盐岩下丘滩带和泥间斜坡重力流4类有效储-盖组合,构建了 5类成藏模式,膏下台缘丘滩带和泥下残余丘滩带是近期实现勘探突破并实施万米深地钻探的最佳储-盖组合,泥间斜坡重力流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类型储-盖组合.

    台地边缘层序结构沉积演化储-盖组合寒武系塔里木盆地

    从储层、烃源岩到输导体勘探——以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为例

    郭彤楼熊亮杨映涛叶素娟...
    1078-1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资源潜力大,长期以来由于储层致密,断缝体高产难稳产,储量规模有限,致密砂岩层产量低,有储量无效益.为了解决"高产、稳产、规模"3个制约效益勘探的关键问题,融合以储层为勘探对象的常规天然气、以烃源岩为勘探对象的页岩气的勘探思路,形成了致密砂岩气输导体勘探新思路,建立了"双源供烃、断缝砂输导、复合成藏"的成藏模式,明确了"构造-输导体时空叠合控富、晚期有效裂缝控产、烃源岩-低渗透基质储层-输导体复合控稳"的富集高产规律.以致密砂岩气输导体成藏模式及富集高产规律为指导,在川西坳陷部署实施的15 口井均获高产,破解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长期以来存在的"有资源无储量、有储量低产量、有产量无气田"的难题,落实了川西坳陷合兴场地区千亿立方米级探明储量阵地,实现了川西坳陷须家河组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勘探开发,对四川盆地乃至同类型沉积盆地致密砂岩气藏效益勘探开发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成藏模式富集高产规律致密砂岩气输导体三叠系须家河组川西坳陷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孢粉相及其沉积古环境恢复

    李剑锋李相博马博黄军平...
    1092-1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优质烃源岩有机质来源,对三叠系延长组的岩心开展了孢粉相分析和沉积古环境恢复.①延长组9段—6段可识别出3种孢粉相:孢粉相Ⅰ以无定形有机质(AOM)为主;孢粉相Ⅱ以AOM和植物碎屑共同发育为特征;孢粉相Ⅲ以发育植物碎屑为主.②延长组可划分出3种孢粉相组合:组合A中以孢粉相Ⅲ为主,可见少量孢粉相Ⅰ和孢粉相Ⅱ,形成于河/湖三角洲和滨湖沉积,为近源富氧的高能环境产物;组合B中以孢粉相Ⅱ为主,可见少量孢粉相Ⅰ和孢粉相Ⅲ,是浅湖—半深湖亚相产物,反映低氧—缺氧的近源—远源环境;组合C中以孢粉相Ⅰ为主,仅出现于延长组7段3亚段,形成于半深湖—深湖亚相静水缺氧环境.③元素地球化学古环境分析显示:研究区在延长组7段3亚段沉积期为持续的高度湿润气候,在延长组9段1亚段、延长组7段1亚段和延长组6段3亚段沉积期可出现不连续的潮湿气候,其余时段为半干旱—半潮湿气候;湖平面在延长组7段3亚段沉积期达到最高;湖泊生产力在延长组8段1亚段沉积期开始升高,至延长组7段3亚段沉积期达到高峰;高度湿润气候、湖泊最大水深与最高生产力的同期出现,指示印支期盆地的快速沉降事件与卡尼期全球潮湿气候事件耦合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7段3亚段沉积期藻类勃发和降解AOM大规模聚集的关键因素,并导致发育优质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孢粉相古环境古气候烃源岩

    油页岩局部化学反应法原位转化技术及松辽盆地先导试验工程

    郭威孙友宏李强邓孙华...
    1104-1121,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油页岩资源储量巨大,地下原位转化是实现油页岩资源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其中,局部化学反应法原位转化技术(TSA法)具有能量投入低、加热速度快和采收率高的特点.近年来,通过建立TSA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体系,设计了工艺实施方案,并通过松辽盆地先导试验工程验证了技术可行性.通过系统梳理总结围绕TSA法的研究成果,包括TSA法触发和裂解机理、室内物理模拟、关键技术研发以及松辽盆地先导试验,综合讨论了 TSA法工业化优势和所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包括高温高压条件储层渗流能力损伤、群井工艺调控策略、水力压裂缝网局限性、地面和井下关键装备的长期可靠性、原位催化提质增效方法以及开采全过程安全问题,并针对性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与攻关方向.结合TSA法工艺特征、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和地热能源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TSA法的油页岩资源原位油气转化-余热利用-CO2地质封存的地质—工程一体化开发创新体系,这一研究结论可进一步促进油页岩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开发利用.

    油页岩原位转化局部化学反应法井下加热储层改造地下环境封闭松辽盆地先导试验工程

    孔隙介质中超临界CO2泡沫稳态传输机制及数值模拟方法

    魏兵杨孟珂赵金洲Kadet Valeriy...
    1122-1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CO2泡沫是降低气相流度,扩大气体波及体积和提高CO2封存效率的现实手段,其孔隙介质中的稳态传输行为对表征泡沫流变特征和流度控制能力至关重要.针对超临界CO2泡沫稳态传输机制不清的问题,建立了模拟超临界CO2泡沫长期稳态流动的实验装置及方法,系统研究了气液表观流速、泡沫质量对其传输行为的影响规律,绘制了稳态压力梯度等值线图版,创建了表征低干度区域上翘行为的液膜拖拽力函数模型,建立了描述孔隙介质中超临界CO2泡沫稳态传输机制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渗透率为302 mD的孔隙介质中,超临界CO2泡沫稳态传输产生的压力梯度在0.620~1.872 Mpa/m;②超临界CO2泡沫的稳态传输不符合传统的高、低干度机制,低干度区域压力梯度等值线上翘,即随着液相流速增大,压力梯度逐渐降低;③在传统隐性泡沫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液膜拖拽力函数模型,可以准确描述超临界CO2泡沫的稳态传输机制,特别是低干度区域的上翘行为;④在高、低干度区域,超临界CO2泡沫均表现出剪切变稠的流变特征.

    CO2驱油和封存流动控制超临界CO2泡沫稳态传输机制数值模拟方法

    管土耦合作用下超临界CO2管道裂纹动态扩展模拟方法

    甄莹曹宇光张振永白芳...
    1130-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现有流固耦合模型建模难度高、计算效率低而无法广泛用于CO2管道裂纹扩展预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减压模型的管土耦合作用下CO2管道裂纹动态扩展模拟方法.在该方法中管道断裂与流体减压间复杂的流固耦合作用由基于爆破实验及模拟所得压力数据提出的CO2三维减压模型结合加载子程序代替实现,大变形下管土耦合关系采用光滑粒子流方法描述.为验证所构建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将其用于再现管道爆破实验,同时基于该方法对半回填、无回填及完全回填状态下CO2管道韧性断裂行为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拟方法较为可靠,两种工况下裂纹扩展速度模拟值与实验值误差分别为21.6%与7.6%,证明所构建的减压模型可有效描述裂纹扩展过程中管内压力时空演化规律,同时可避免对复杂流固耦合问题的求解,为后续超临界CO2管道断裂行为参数化研究及止裂预测模型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回填效应对管道裂纹扩展长度、速度、管道整体变形等断裂行为影响显著,相较于无回填管道,完全回填管道裂纹扩展速度下降了 19m/s,且管道变形受到明显限制,有利于裂纹止裂.

    超临界CO2管道管土耦合止裂预测减压模型光滑粒子流体方法

    高压注空气驱油过程中油气爆炸风险分析及特性实验

    黄丽娟陈志伟李宗法周小淞...
    1141-1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注空气驱油是一项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同时油气—空气混合物的防爆安全备受关注.目前爆炸风险评估多是基于低温低压条件下油气爆炸特性进行的,缺乏针对实际油田高温高压工况下的研究.采用自行研制的高温高压油气爆炸实验装置,模拟井筒注空气工况,研究了压力、密度、气体组分对天然气爆炸极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00 ℃时压力从5 MPa升高至15MPa,爆炸极限范围扩大了 10.25%,爆炸风险增加.通过进行稀油和稠油的自燃爆实验表明,高温导致轻质组分蒸发,稀油和稠油的自燃爆温度随密度增加均升高,在15 MPa条件下,自燃爆温度可低至190~207℃.针对不同注空气工艺流程和油气爆炸机理进行了爆炸风险分析,当注气井压力低于油藏压力时,油气回流进入井筒与空气混合是发生爆炸的主要原因;生产井中,由于原油氧化不完全或气窜导致氧浓度超过临界氧含量是导致爆炸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最后,基于实验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不同注空气工艺过程中有效的井筒防爆措施.

    注空气油气爆炸自燃爆高温高压密度

    油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一体化内涵及发展趋势

    计秉玉张文彪何应付段太忠...
    1152-1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质建模与油藏数值模拟是现代油藏研究与管理的重要工具,推动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发展与应用对油气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阐述建模—数值模拟学科的形成、发展及深度融合的历程,剖析了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在理念、流程、算法和应用上的内涵,分析了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地质建模技术要向地震多信息驱动、多点统计学新算法、地质过程模拟、人工智能技术等方面继续探索;数值模拟技术要更加注重多相多组分多场耦合、物理化学渗流、全油藏一体化模拟、人工智能自动历史拟合等方向的深化研究.提出了实现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的主要做法,包括搭建一体化软件平台、建立规范流程标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及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认为多维多尺度数据同化、构建油气藏开发大模型以及数字孪生是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建模—数值模拟一体化地质建模油藏数值模拟人工智能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