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蔡立国

双月刊

0253-9985

ogg.syky@sinopec.com

010-82312982、82312050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ournal Oil & Gas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研最新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大16开本,双月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导向作为期刊的特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并被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管理部门认定为学位、职称和评奖的重要的标志性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库(GeoRef)、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BIG》、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速报》、《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20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1997年获全国优秀期刊,2001年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2001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发布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的影响因子达0.519,在所统计的1534种科技期刊中排位218,比2001年上升了126位,总被引频次达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

    曾联波巩磊宿晓岑毛哲...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裂缝是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影响着致密储层油气的运移、富集、单井产能、开发方式及开发效果.通过对近年来致密储层裂缝研究成果总结和文献综述,分析了深层-超深层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布特征及发育规律.将致密储层天然裂缝分为大尺度裂缝、中尺度裂缝、小尺度裂缝和微尺度裂缝4个级别.不同尺度裂缝分布具有幂律分布的特点,裂缝尺度越大,数量越少;裂缝尺度越小,数量越多.大、中尺度裂缝主要起渗流作用,小尺度裂缝主要起渗流和储集作用,而微尺度裂缝主要起储集作用.在地层埋藏过程中的应力体制演化决定了不同时期天然裂缝的类型、产状及其力学性质;构造应力大小、岩石力学层的力学性质和厚度差异控制了多尺度裂缝的形成分布及其发育程度.构造变形导致不同构造部位的局部应力和应变分布产生差异,增强了裂缝发育的非均质性.逆冲断层通过控制其上盘地层变形控制了"裂缝域"的分布规律;走滑断层的组合样式、活动方式和岩石力学层共同控制了相关裂缝的三维空间展布.裂缝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开启-闭合规律决定了裂缝的储集空间,记录了裂缝有效性的演化历史.

    断裂带结构有效性演化天然裂缝多尺度裂缝致密储层深层-超深层

    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为例

    田纳新龚承林吴高奎齐昆...
    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底地貌对重力流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并同时受到重力流沉积过程影响.针对重力流与海底地貌动态相互作用下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研究不足的问题,以大西洋赤道段菩提瓜尔盆地的局部沉积记录为解剖对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采用RGB三色融合技术,阐明了深水沉积体系发育演化特征,揭示了重力流与海底地貌的动态相互作用.研究区初始地貌中的主要地貌低点和次要地貌低点控制了早期深水水道和朵叶体的发育:①随着主要地貌低点斜坡坡度向远物源一端明显变缓,重力流的速度和能量逐渐减小,向下侵蚀能力变弱、侧向拓宽能力增强,水道剖面形态沿流向依次呈现V型、深U型及碟型;②因为水道限制性逐渐减弱,末端非限制性区域发育朵叶体沉积,朵页体上覆于水道充填沉积且向近物源一端生长,最终溢出到研究区西北角的次要地貌低点.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致使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的斜坡坡度进一步变缓,后期块体流被捕获时,其沿流向携带沉积物的能力更容易降低,导致块体搬运沉积复合体(MTCs)在主要地貌低点远物源一端广泛堆积.

    地貌低点动态相互作用海底地貌重力流深水沉积菩提瓜尔盆地大西洋赤道段

    琼东南盆地陆源海相烃源岩有机质富集机理

    侯读杰吴克强尤丽张自鸣...
    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是深水区的一套重要烃源岩.从盆地构造格局、古气候、沉积相和三角洲规模4个方面对琼东南盆地渐新统陆源海相烃源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盆地构造格局整体上控制了烃源岩的发育类型,断陷期的崖城组陆源有机质主要以近岸堆积形式形成煤系烃源岩;而陵水组(E3l)陆源有机质则以河流-三角洲搬运形式形成陆源海相烃源岩.崖城组三段(崖三段,E3y3)和三亚组二段(三二段,N1s2)沉积期陆源高等植物最繁盛;崖二段(E3y2)-崖一段(E3y1)和陵水组二段(陵二段,E3l2)-陵一段(E3l1)沉积期次之,陆源高等植物供给充足.沉积相带控制陆源有机质的差异,同时卸载的不同形成了明显差异的陆源海相烃源岩.陆源海相烃源岩有利的发育区域为三角洲前缘-内浅海以及海底扇.大规模的三角洲可以输送更高生物通量的陆源有机质,提高了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从而形成海域最为重要的一类有特色的气源岩.

    构造格局沉积相三角洲规模有机质丰度陆源海相烃源岩琼东南盆地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古近系深层高变温背景下储层成岩作用与低渗致密化机制

    远光辉彭光荣张丽丽孙辉...
    4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油气勘探逐渐从中-浅层韩江组-珠江组的常规储层转向深层-超深层珠海组-恩平组的低渗致密储层,特殊的高变地温地质背景使得储层成岩作用以及致密化机制与常规储层差别较大.综合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测试、成岩过程重建和物性恢复等技术,系统分析了白云凹陷西北部低隆起-中部洼陷带古近系珠海组下段-恩平组砂岩储层的成岩过程及差异,结合构造演化背景、地层埋藏史和现今物性数据,研究了影响储层物性关系的主要因素以及储层致密化过程与机理.结果表明:珠海组下段-恩平组储层经历了较强的压实作用、2期碳酸盐胶结、3期硅质胶结和3期长石溶解作用.储层成岩作用过程中,地温梯度变化导致压实速率不同,经历不同开放-封闭体系的水-岩反应过程是不同区带物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压实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的主要因素,硅质胶结和碳酸盐胶结进一步增强了储层致密程度,溶解作用改善了储层物性.从低隆起到洼陷带,伴随地温梯度升高和埋藏深度增加,低隆起储层成岩阶段为中成岩A2期,斜坡带为中成岩B期,洼陷带为晚成岩期,成岩强度不断增加;成岩作用的差异使得储层物性演化显著不同.洼陷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前已致密化,斜坡带储层在晚期烃类充注阶段逐渐致密,而低隆起区储层目前仍为低渗储层.斜坡带整体埋深小于5 km,且上覆地层具备良好封盖能力,是下部勘探的重点.

    致密化差异成岩作用深层储层古近系白云凹陷珠江口盆地

    典型海相砂质临滨坝沉积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

    赵俊威孙海航张东伟王恒...
    6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滩坝砂体是重要的油气储层,其形成的水动力机制复杂多变,受露头及现代沉积等资料的局限性影响,坝体的发育过程、几何形态、动态演化模式及构型叠置关系尚不明确.针对以上问题,利用沉积数值模拟与现代沉积相结合的方法,对典型正向线性临滨坝的沉积演化过程及成因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典型海相临滨坝完整的发育阶段包括锥形坝形成期、弯月坝发育期、条带状复合坝形成期、条带状复合坝扩大生长期以及条带状复合坝停止发育期,现代沉积中可见不同发育阶段的坝体.不同演化阶段的坝体受向岸流、环流、沿岸流和底流等水动力控制.锥形坝及弯月坝为多个小规模、近等间距规则排列的坝体,受向岸流及沿岸环流不断冲刷,锥形坝演化为弯月坝.锥形坝及弯月坝间发育裂流凹槽,坝顶可发育回流沟槽,为典型的顶积式沉积过程.弯月坝坝体及坝间凹槽不断被沉积充填,形成相对整一的条带状复合坝,此阶段表现为典型的侧积式沉积过程.复合坝在向岸流及底流改造下变宽、变厚,最终出露水面形成障壁型滨岸.复合坝内部构型可由多个锥形坝、弯月坝及坝间凹槽构成,呈锥形坝-裂流凹槽-锥形坝或弯月坝-裂流凹槽-弯月坝的构型叠置关系,剖面上呈厚—薄—厚的叠置特征.

    沉积数值模拟沉积构型沉积水动力机制临滨坝海相滩坝现代沉积

    渤海海域辽中凹陷南部古近系东营组三段重力流砂岩优质储层特征及成因

    王冠民庞小军黄晓波张雪芳...
    8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渤海海域中-深层重力流砂岩储层物性差异大、优质储层预测较难的勘探难题,基于常规物性、铸体薄片、黏土矿物和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手段,结合测井、录井、岩心和地震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海域辽中凹陷古近系东营组三段(东三段)深水重力流砂岩储层的沉积特征及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渤海海域辽中凹陷东三段重力流的沉积类型为砂质碎屑流,储层以中-低孔、中-低渗为主.储集空间中的粒间溶蚀孔最发育,原生孔次之.中砂岩和粗砂岩储层物性最好,细砂岩次之,粉砂岩较差.控制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是:①物质基础好,表现为分选好、泥质含量低、富含长石.②东营组早成岩期的快速沉降形成欠压实超压条件,使原生孔隙得以大量保存;超压延长了有机酸的生成时间,为砂岩中的钾长石和方解石等矿物溶解提供了充足的酸性流体.③断层沟通了储层和烃源岩,进一步促进了中-深层储层的溶解作用,有利于大量溶蚀孔的形成.④构造抬升和侧向挤压造成的储层破裂作用又形成了大量裂缝和溶缝带,改善了储层物性.

    砂质碎屑流超压裂缝优质储层东营组辽中凹陷渤海海域

    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洼古近系东营组超压分布特征及成因

    杨小艺刘成林王飞龙李国雄...
    9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西南洼古近系东营组超压广泛发育,但压力分布特征、超压形成机理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基于实测地层压力和测井资料,对渤中凹陷西南洼地区东营组现今地层压力进行研究,分析现今地层压力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测井曲线综合分析法及声波速度-密度交会图法分析超压成因类型,根据盆地模拟技术恢复成藏时期古压力演化,研究地层古压力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东营组纵向上发育一套完整的超压系统,平面上超压围绕生烃洼陷分布,越靠近凹陷中心超压越大.②超压由浅层欠压实主导型转化为深层欠压实-生烃膨胀复合型.③东营组三段和东营组二段下亚段烃源岩层内发育的超压不仅为油气运移提供充足动力,同时向下形成超压流体封盖,阻止油气向上逸散.最后提出古潜山是渤中凹陷西南洼下一步深层和超深层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超压成因异常高压油气成藏东营组古近系渤中凹陷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深层砂砾岩多类型油气藏成藏机理及模式

    雷文智陈冬霞王永诗巩建强...
    11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部深层砂砾岩油气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深层油气藏类型多样且成藏地质条件与中、浅层差异显著,其差异化地质特征的形成机理制约着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进程.采用镜下薄片观察、储层流体包裹体分析和盆地模拟等方法,分析了深层储层孔隙类型及地层压力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而建立了济阳坳陷深层砂砾岩多类型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储层成岩演化揭示了深层储层不同孔隙类型的形成机制,深层砂砾岩储层中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为早期油气充注和超压流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烃源岩生烃充注酸性 流体引发的溶蚀反应是次生溶蚀孔隙形成的关键,储层中超压环境有助于微裂缝发育,形成孔-缝型储集空间.②深层流体超压演化受到生烃作用和沉积过程的控制,超压环境的形成取决于保存条件,构造-岩性油气藏中压力的分布受断-砂输导体系调配.在深层常压-弱超压储层中,源-储剩余压力差为稳定和充足的成藏动力;而在超压储层中,源-储剩余压力差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在断层发育区和垂向连通性强的砂体中浮力是油气二次运移、调整的主要动力.③基于生烃-储层-压力对济阳坳陷东部深层砂砾岩油气成藏的耦合控制作用,建立了多期叠置近岸水下扇油气相态垂向分异型、近岸水下扇泥岩顶部及侧向联合封堵型、近岸水下扇-浊积扇近源成藏型3种油气成藏模式.济阳坳陷深层多类型砂砾岩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模式的揭示为后续深入勘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储层成岩演化压力演化深层砂砾岩体深层油气成藏济阳坳陷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冷家—雷家地区中-深层超压成因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陈昌邱楠生高荣锦周晓龙...
    13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冷家—雷家地区中-深层超压发育形成机制及油气运移和成藏对该地区中-深层油气勘探的意义,基于实测地层压力和温度数据、测井数据及构造分析,对冷家—雷家地区中-深层超压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超压在成藏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表明:①冷家—雷家地区发育超压型、常压型和低压型3类地层温度-压力系统,其超压段主要集中在洼陷带的沙河街组三段(沙三段)和沙河街组四段(沙四段),深度约为2 500~4 000 m;②超压形成机制以欠压实作用为主,伴有生烃增压、成岩作用和构造挤压作用贡献;③冷家—雷家地区主要存在超压带内部的油气自生自储型运聚和油气从超压带向常压/低压带的跨压力系统运聚2种运聚模式,前者主要发生在洼陷带内的沙三段和沙四段超压带内部,后者则为断裂活动期陈家洼陷沙四段烃源岩中的油气在超压驱动下向雷家和高升构造带充注,及冷家地区沙三段下亚段-沙三段中亚段超压带中的油气通过砂体和断裂输导向东部陡坡带和兴隆台潜山运聚.

    超压成因机制成藏模式中-深层冷家—雷家地区辽河坳陷

    鄂尔多斯盆地古峰庄地区疑似侵入岩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杨丽华刘池洋黄雷周义军...
    142-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岩浆岩体的发现对于构造-热事件重建、古地温场恢复及油气地质作用解析有重要意义.基于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的处理与解释,首次在盆地内部古峰庄地区发现疑似浅层侵入岩体,刻画了其空间展布并探讨了油气地质意义.研究显示,古峰庄地区存在6个疑似侵入岩体,在平面上多呈环状或云朵状,剖面上愈临近岩体核部,地层杂乱反射和丘状构造特征愈明显.据岩体分布形式和地震反射特征,可将其分为"岩浆深分散浅集中上涌型"疑似侵入岩体和"岩浆浅集中上涌型"疑似侵入岩体.前者由深及浅均有杂乱反射现象,与围岩反射特征明显有别,产状近直立,伴生断裂发育.后者仅在1 000 ms等时切片以上的浅部层系呈杂乱丘状反射,其下地层呈正常的层状反射、几乎不见地层扰动现象.分析认为先存断裂的存在及其数量、规模、垂向叠置程度、核部与端部断距以及地层压力,是造成岩浆差异式上涌的主因.结合盆内其他岩浆岩体发育特征和形成时代,认为古峰庄疑似侵入岩体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与古生界-中生界油气规模成烃期和成藏期一致,此阶段的热液活动对该区油气生成、保存和成藏具有重大意义.

    构造-热事件侵入岩体古峰庄地区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