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蔡立国

双月刊

0253-9985

ogg.syky@sinopec.com

010-82312982、82312050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ournal Oil & Gas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研最新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大16开本,双月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导向作为期刊的特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并被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管理部门认定为学位、职称和评奖的重要的标志性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库(GeoRef)、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BIG》、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速报》、《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20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1997年获全国优秀期刊,2001年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2001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发布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的影响因子达0.519,在所统计的1534种科技期刊中排位218,比2001年上升了126位,总被引频次达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中国碳中和与能源转型实现路径的思考

    金之钧张川王晓峰李想...
    593-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重大挑战.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能源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承担重要使命.针对中国化石能源占比高、能源需求刚性增长快的特殊条件,研究提出"两个轮子驱动,两大领域发力,一个核心抓手",未来化石能源占比与终端用能电气化占比2个关键指标的中国能源转型路径.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在能源转型和中国实现碳中和方面的作用,大力发展碳减排和碳消纳核心技术.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和碳中和的关系,国家层面减排目标和各省、市、企业之间减排目标的关系,传统化石能源公司和新能源公司的关系,碳减排短期行动与长期目标的关系,中国与全球协同推进的关系.

    路径优化实现路径能源转型碳中和中国

    提高油气田采收率技术协同方法与应用

    孙焕泉杨勇方吉超凡哲元...
    600-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阐述了提高油气采收率技术协同方法的内涵,研究形成了"3+2"(三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协同大幅度提高高含水老油田采收率技术,提出了"3+2"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建立了多元热复合技术协同大幅度提高稠油采收率方法,研究提出的提高油气田采收率技术协同方法在矿场应用,难开采稠油采收率提高了21.9%.多元热复合开发与分支井技术协同应用成功将稠油黏度动用上限扩展到750 000 mPa·s,储层厚度动用下限突破到1.5 m.提出了下一步技术协同发展方向:低渗透油藏压驱-注水协同开发、缝洞型油藏气-水-井网协同提高采收率、老油田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开采以及页岩气复合排水采气.

    分支井多元热复合技术"3+2"技术技术协同方法提高采收率

    中国含油气盆地不同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郭齐军邓铭哲张晨雨单帅强...
    609-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类型构造样式的控油气作用是油气勘探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基于前人研究认识成果、勘探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内不同构造样式的演化及成因模式进行了系统梳理,解析了不同构造样式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①中国含油气盆地主要发育伸展构造、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和叠加构造4种构造样式.伸展构造主要控制盆地建造过程,收缩构造、走滑构造主要控制盆地改造过程.②不同构造类型的控油气作用差异明显,伸展构造主要控制盆地烃源岩、有利储集体和盖层等油气聚集成藏要素的发育,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和叠加构造主要控制油气运移与圈闭条件的演化.③在构造与其他要素复合作用下,断裂自身也可以作为一类储集体,成为油气聚集的空间,这一类断裂油气藏是当前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控油气作用伸展构造收缩构造走滑构造叠加构造构造样式石油勘探含油气盆地

    页岩油富集可动性地球化学评价参数探讨——以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为例

    刘惠民包友书黎茂稳李政...
    62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球化学参数是页岩油富集可动性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矿物/页岩抽提残渣混油/烷烃热解实验,以及产油页岩有机试剂抽提前、后热解参数对比正演模拟,剖析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和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产油页岩的实例,分析页岩油富集特征与地球化学参数响应,研究评价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含油饱和度指数(OSI)及烃产率指数(PI)下限值.研究表明:页岩中的油在常规热解过程中,除了热解游离烃量(S1)之外,也对热解裂解烃量(S2)有贡献,影响了S2曲线的峰型及热解烃峰值温度(Tmax).页岩内由于原油富集,造成页岩热解参数呈现出异常高OSI和PI值、异常低Tmax值,OSI值、PI值及Tmax值之间具有协同变化的关系.富含油的贫有机质页岩的热解参数异常较为明显,富有机质页岩在总有机碳含量(TOC)达到特定值后OSI和PI值趋于稳定.这些页岩由于液-固相互作用影响了烃类可动性下限值.威利斯顿盆地Bakken组1口井和济阳坳陷沙河街组3口井系统解剖结果表明,这些井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OSI下限值为50~75 mg/g,对应PI下限值为0.12~0.20,页岩油富集可动性的OSI下限与页岩岩性和原油性质密切相关,富碳酸盐页岩具有较低的OSI下限值.

    含油饱和度指数烃产率指数页岩油可动性Bakken组威利斯顿盆地沙河街组渤海湾盆地

    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协同演化控制下的塔里木台盆区油气富集效应

    何治亮杨鑫高键云露...
    637-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显生宙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2大构造域演化历史对塔里木盆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效应包括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沉积充填过程及油气成藏与调整改造等.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分别经历了扩张、俯冲-消减和关闭-碰撞造山过程.特提斯域经历了原特提斯、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3个阶段,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古亚洲洋在新元古代—古生代多陆-岛-洋的格架下经历了复杂的伸展—聚敛过程.受特提斯洋(昆仑-阿尔金分支洋)和古亚洲洋(南天山洋分支)协同演化控制,塔里木盆地经历了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新生代2个从伸展—聚敛的巨型盆地旋回,与海平面升降和气候旋回匹配,形成了优质烃源岩、多类型规模性储层和盖层,构成了油气形成的优越物质基础.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多圈层协同演化控制的油气富集效应体现在:①多类型盆地原型与后期构造改造决定了塔里木台盆区不同部位油气成藏与富集的差异性;②北部坳陷广泛分布的优质烃源岩,是塔北—顺托—塔中地区大型油气富集区形成的基础;③多期构造运动伴随的构造破裂与古岩溶作用造就了断控缝洞型和岩溶缝洞型2类各具特点且规模发育的储集体;④区内构造与地温场差异演化决定了油气聚集区内油气相态与次生改造的规律性变化.台盆区大型古隆起和不整合面、走滑断裂带、高能相带及其叠加区是油气有利目标区.

    富集效应成藏要素变形改造盆地原型构造演化古亚洲洋特提斯洋

    白垩纪特提斯域原型盆地与岩相古地理及其控油气作用

    黄彤飞张光亚罗贝维喻志骅...
    658-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特提斯域在白垩纪的古构造格局、原型盆地及岩相古地理特征,对于深化特提斯域油气富集规律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在聚焦早白垩世(125 Ma±)和晚白垩世(90 Ma±)特提斯域原型盆地和岩相古地理发育特征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白垩纪构造、沉积演化对特提斯域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早白垩世(125 Ma±),新特提洋处于快速张开阶段,在特提斯域近劳亚大陆一侧的欧洲—北非段、中东—中亚段主要发育被动陆缘盆地、裂谷盆地和弧后盆地,在中国西部—印度段主要发育被动陆缘盆地和弧后盆地,中国东部—东南亚段主要发育克拉通内盆地.在特提斯域近冈瓦纳大陆一侧广泛发育被动陆缘盆地.②晚白垩世(90 Ma±),新特提洋处于萎缩早期阶段,特提斯域近冈瓦纳大陆一侧被动陆缘盆地及近劳亚大陆一侧裂谷盆地与弧后盆地继承发展.③特提斯域北缘与南缘在早、晚白垩世均广泛发育厚层以砂岩+泥岩+碳酸盐岩为主的岩相组合,纵向上形成多套有利生-储-盖组合,在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北非、中东及澳大利亚板块北部地区,油气成藏条件更为优越.④中东波斯湾地区白垩纪在相对稳定的板块构造背景下发育了被动陆缘原型盆地及滨浅海-半深海沉积,加之阿拉伯板块持续位于低纬度环境,由此形成和保存了白垩系富有机质烃源岩和多套优质储-盖组合,为大规模油气富集提供了优越的成藏条件.

    油气富集岩相古地理古构造格局白垩纪原型盆地特提斯域

    琼东南盆地陵水北坡LS13-2区勘探思路与突破方向

    周荔青江东辉杨鹏程张如凤...
    673-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南坡已发现了中央峡谷千亿方级气田,证实了陵水凹陷为富生烃凹陷.而陵水凹陷北坡LS13-2区的岩性圈闭勘探虽然也取得了"点"上的突破,但"见气不见田",勘探效果不佳.为了明确该地区的油气富集规律和有利区带,以含油气盆地分析为基础,聚焦关键成藏要素,提出了新的勘探思路,并明确了有利成藏区带.研究结果表明:工区成藏条件整体有利,具备"充足烃源、规模储层、高效输导、整体保存"的大-中型油气田形成基础,但对于中新统岩性圈闭勘探来讲,也存在"烃源岩主排烃期早于圈闭定型期,断层垂向输导能力低"的不利因素,据此建立了"早期成藏、岩性圈闭、断-砂输导"三元勘探评价要素,并评价认为探区西部断坡海底扇带具备"原生油气藏、规模岩性圈闭、断-砂高效输导"的有利成藏条件,为最有利成藏区带.

    富集规律成藏条件有利区带梅山组陵水凹陷琼东南盆地

    鄂西渝东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制约

    易积正包汉勇李以严张道洪...
    684-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油气成藏跟构造息息相关,研究构造及油气保存条件在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了鄂西渝东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构造样式的差异分布,划分了构造单元,描述了断裂、构造类型及演化,分析了构造对保存条件的影响.研究表明:鄂西渝东中扬子地块南部构造带西部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盆-山耦合构造作用,构造变形强度大,发育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断层.提出了该复杂构造区油气保存条件评价的方法.评价认为齐岳山断层以西保存条件好于东侧,以万县复向斜的保存条件最好,其次为石柱复向斜.湘鄂西褶皱带以利川构造带保存条件最好,其次为恩施构造带,南北镇-桑植石门构造带最差.该研究成果在红星地区、宜恩地区页岩气、致密气、岩溶体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保存条件构造样式复杂构造中-新生代红星地区鄂西渝东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页岩高丰度有机质富集模式

    蒲秀刚董姜畅柴公权宋舜尧...
    696-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孔二段)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勘探潜力,但由于缺乏精细的地球化学研究,有机质富集机理尚不清晰.通过开展全岩X射线衍射、全岩光片显微组分、岩石热解、总有机碳含量(TOC)、饱和烃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主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研究了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因素与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孔二段页岩有机质富集受陆源碎屑输入、古生产力、古气候、古水深和古盐度多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通过控制湖盆中菌藻类生物的生长、发育,在五级层序T-R旋回转换期形成高丰度有机质富集段.陆源碎屑输入为湖盆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提高了湖盆生产力;古气候、古水深与古盐度主导了湖盆中水生/陆源有机质贡献比例的变化;细菌活动对有机质的改造提高了页岩H/C原子量比与"腐泥化"程度.以C3开发层系T-R旋回转换期为主的⑧号小层页岩形成于温湿气候、低盐度和水体较深的沉积古环境,TOC平均为2.7%,游离烃含量(S1)为3.7 mg/g,可动油指数(OSI)为215 mg/g,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较好,是页岩油有利靶窗.

    生烃母质沉积环境有机质富集页岩油孔店组古近系沧东凹陷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西段低角度正断层分段生长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娄瑞孙永河张中巧
    710-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渤南低凸起低角度正断层分段生长诱发的时空差异演化特征及控藏机制,基于最新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表征了断层分段生长过程及差异演化特征,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探讨断层成因机制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渤南低凸起南边界F1断层和F2断层均为低角度正断层,源于中生代NWW—近EW向先存逆冲断层发生负反转,在新生代发生再次活化.F1断层具有平面上分段连接、垂向上多幕活动的特征,中段继承原有断面持续活动,西段和东段分别与裂陷Ⅱ幕新生NEE向断层和裂陷Ⅲ幕新生近EW向断层垂向搭接形成现今形态.低角度正断层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①低角度正断层断控侧沉积规模大,可提供充足的可容纳空间,形成规模陡坡砂体;②长期活动的低角度正断层是垂向油气运移通道,控制了油气垂向上的富集层位;③低角度正断层多期活动改造了深部储层物性,断层活动强度与优质储层的发育密切相关.

    差异演化分段生长控藏机制低角度正断层渤南低凸起渤海湾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