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蔡立国

双月刊

0253-9985

ogg.syky@sinopec.com

010-82312982、82312050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ournal Oil & Gas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研最新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大16开本,双月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导向作为期刊的特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并被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管理部门认定为学位、职称和评奖的重要的标志性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库(GeoRef)、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BIG》、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速报》、《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20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1997年获全国优秀期刊,2001年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2001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发布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的影响因子达0.519,在所统计的1534种科技期刊中排位218,比2001年上升了126位,总被引频次达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源-储组合类型与致密(低渗)砂岩油差异富集模式

    韩载华刘华赵兰全刘景东...
    722-7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渤海湾盆地临南洼陷古近系沙河街组致密(低渗)砂岩油的差异富集机理,在依据空间配置和岩性组合划分源-储组合类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测井、录井、试油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不同源-储组合类型含油性及其供烃条件、储集条件、输导条件和运聚动力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致密(低渗)砂岩油差异富集模式.结果显示:①研究区存在源-储共生型(夹层型、互层型)、源-储紧邻型(源上型、源间型和源下型)、源-储间隔型(源下型)3大类6亚类源-储组合,对应3种致密(低渗)砂岩油富集模式.②源-储共生型具有"强供烃-强动力-高效充注-储集控富"模式,供烃条件和运聚动力最优,油气通过孔缝高效充注,储层含油性最好;相较于互层型,砂体厚度制约了夹层型油气富集规模.③源-储紧邻型具有"较强供烃-差异动力-联合输导-多元控富"模式,供烃条件较好,运聚动力变化大,油气通过孔缝-断裂-砂体联合输导,优先充注物性和孔隙结构好的储层,储层含油性较好;亚类中,源间型供烃条件和运聚动力优于源上型和源下型,含油性最好.④源-储间隔型具有"弱供烃-弱动力-断砂输导-输储控富"模式,供烃和运聚动力较弱,断裂、砂体组成的有效输导通道和优质储层发育对于油气富集至关重要,含油性整体较差.

    富集条件富集模式源-储组合致密(低渗)砂岩油古近系临南洼陷渤海湾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二叠系石千峰组5段致密气富集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吴伟涛冯炎松费世祥王一妃...
    739-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致密砂岩气富集主控因素不清、有利区预测难度大的关键问题,以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二叠系石千峰组5段(千5段)为研究对象,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和测试分析资料,研究了致密气气藏特征,分析了断裂、储层、盖层、隔层、烃源岩和海拔条件对致密气富集的影响,预测了致密气勘探有利区.研究表明:千5段砂体为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流河道砂体,继承性走滑断裂起到改善储层和输导天然气的作用.气层孔隙度为6.0%~12.0%,平均9.1%,渗透率为(0.20~0.80)×10-3 μm2,中值为0.49×10-3 μm2,气藏为透镜状致密气藏,具有横向连片、纵向叠置的准连续型分布特征.断裂和储层物性是致密气富集的主要因素,盖层厚度、隔层厚度和源岩煤层厚度的控气作用相对微弱,海拔条件对天然气分布不具有控制作用.当气井与断裂的距离大于9 km、储层泥质含量大于12%、隔层泥岩厚度大于210 m时,随着参数值的减小,天然气富集程度增强;当孔隙度小于9%、渗透率小于0.5×10-3 μm2、盖层泥岩厚度小于120 m、源岩煤层厚度小于15 m时,随着参数值的增加,天然气富集程度增强.提出气层富集指数预测致密气藏有利区,优选出14个Ⅰ类有利区和22个Ⅱ类有利区,它们主要分布在神木气田东部.

    富集因素有利区预测致密气石千峰组神木气田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不同岩性组合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可动性

    方锐蒋裕强杨长城邓海波...
    752-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系统分析钻井取心资料,将四川盆地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细分为纯页岩型组合、介壳型页岩组合和粉砂型页岩组合等3类5种岩性组合,在此基础上,总结不同岩性组合页岩储层宏观、微观特征差异,识别并评价不同岩性组合页岩油储层流体赋存状态特征及可动性,优选有利岩性组合类型.研究表明:①凉高山组页岩油分为游离油和吸附油,游离油具有易流动油和束缚油2种赋存状态,页岩孔隙中,小孔主要赋存吸附油和束缚油,中孔主要赋存束缚油和易流动油,大孔主要为易流动油;二维核磁共振T2≥0.2 ms,1≤T1/T2<10的区域为易流动油以及束缚油信号,T2<0.2 ms,10≤T1/T2<100的区域则为吸附油信号,并建立了凉高山组不同赋存状态流体二维核磁共振T1-T2识别图版;核磁共振孔径转换揭示了凉高山组页岩油游离油孔径下限为60 nm,建立了基于孔径大小和流体赋存状态的页岩油储层孔隙划分方案.②有机质含量、流体流动能力、矿物组成及孔隙结构是凉高山组页岩油赋存及可动性的直接影响因素.③粉砂型页岩组合大孔及微裂缝发育,易流动孔隙占比高,可动油更容易富集;粉砂纹层构造发育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储集空间,也会提高孔隙连通性,有利于页岩油聚集、赋存及流动,指示了粉砂型页岩组合为凉高山组有利岩性组合类型,其发育层段即为四川盆地凉高山组页岩油勘探开发有利层段.明确粉砂型页岩组合孔-缝配置关系是未来凉高山组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突破的主要攻关研究方向.

    可动性赋存状态二维核磁共振T1-T2谱岩性组合页岩油凉高山组,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S80走滑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奥陶系储层的控制作用

    韩鹏远丁文龙杨德彬张娟...
    770-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运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单井漏失段宽度和漏失量数据,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数据,结合多层相干属性开展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S80走滑断裂带精细解析,厘定了其空间展布特征、活动强度特性及活动期次,探讨了S80走滑断裂对奥陶系储层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S80走滑断裂带沿走向可分为西带、中带和东带,3个分带整体具有纵向上由寒武系至奥陶系叠接段数量显著增多、段长和段宽明显增加的特点,平面上由SW向NE张扭段规模减小、压扭段规模增强、平移段逐渐消失.具有"中带断裂活动强、两侧断裂活动弱"的特征.②S80走滑断裂带活动主要经历了加里东中期、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支期—喜马拉雅早期4个阶段.加里东中期和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为主要活动期.为"前两期左行,后两期右行"的走滑性质.③围绕S80走滑断裂带发育洞穴型、复合型(裂缝-孔洞型、孔洞-裂缝型)以及裂缝型3类储层.溶蚀孔洞的发育与走滑断裂分段性活动密切相关,活动性强的压扭段、平移段及活动性弱的张扭段主干断裂周缘是溶蚀孔洞发育的有利部位.④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压扭段裂缝线密度高,中奥陶统一间房组至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纵向上裂缝线密度显著降低,溶蚀能力局限性大.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张扭段裂缝线密度适中,中奥陶统一间房组至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在纵向上裂缝均较发育,溶蚀孔洞数量和规模相对更大,为储层的有利发育区.

    断裂分段性断裂活动性断裂控储S80走滑断裂带奥陶系塔河油田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走滑断裂带通源性评价

    张艳秋陈红汉王燮培王彭...
    787-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走滑断裂带对油气藏形成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带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运移、聚集非常重要.基于3D地震资料,运用Riedel剪切离散元模型和完全塑性介质-应力上升函数模型,对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Ⅱ区块FI17走滑断裂带油源连通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①FI17走滑断裂带海西晚期雁列断裂拖曳点深度(h)理论计算值远小于实测值,表明其走滑断裂T张破裂成因,而非R剪切断裂.②FI17走滑断裂带通源深度平均达9~18 km,表明该断裂能够将其下伏埋深10 km以下的玉尔吐斯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直接输导至上覆奥陶系断(缝)溶体圈闭中聚集成藏.③FI17走滑断裂带通源深度(H)自北而南增加,其断控形成油气藏中的原油密度、天然气干燥系数、油气充注期次及各期次贡献度与油源连通性密切相关,表明油源连通性对油气聚集具有控制作用.走滑断裂级别、走向分段性、活动强度和断穿地层不同,控制作用也不同.油源连通性会沿着走向发生显著变化,影响油气垂向输导效能.

    通源性古老烃源岩超深层走滑断裂富满油田塔里木盆地

    松辽盆地深层中-基性火山岩有利相带及储层"甜点"逐级识别

    李宁李瑞磊苗贺曹开芳...
    801-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松辽盆地深层下白垩统火石岭组中-基性火山岩广泛发育,岩性-岩相复杂,储层横向非均质性强,储层"甜点"识别难,制约了油气勘探和开发.以查干花地区为例,研究了松辽盆地深层中-基性火山岩岩相及储层特征,提出了火山通道、有利岩相、有利岩性及储层甜点识别方法.研究表明:①火山岩岩相主要为3相6亚相,优质储层岩性主要为粗粒、细粒凝灰岩和凝灰质砂岩,在近-中源相带中火山爆发相储层最为发育,相带控制了有利岩性凝灰岩的分布区域,物性和含气性是火山岩"甜点"的主要控制因素.②通过分析每个喷发期次的裂缝密度,结合蚂蚁体与地震数据的叠合剖面,识别出了不同喷发期次的火山通道,以判断火山近源相带,再结合火山机构厚度和能量半衰时属性划分中源与远源相带的边界,实现储层"甜点"发育区的定性刻画.③为降低地震反演定量预测中-基性火山岩储层的多解性,优选出低波阻抗表征沉凝灰岩,低密度表征高核磁孔隙度储层,低拉梅常数表征气层,基于此,在叠前反演密度预测孔隙度数据体的基础上,逐级剔除干扰沉凝灰岩、低孔隙度层及非气层,得到较为可靠的火山岩储层"甜点"空间分布预测结果.经验证,预测结果符合有利相带分布规律,且与已钻井气层解释结论吻合.应用有利相带定性认识及逐级定量刻画"甜点"空间分布,部署井取得较好效果,该方法可在深层火山岩"甜点"分布地震预测中广泛推广.

    逐级识别火山通道有利相带储层"甜点"中-基性火山岩松辽盆地

    陆相页岩油储层可动油含量测井评价方法——以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为例

    李军邹友龙路菁
    816-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页岩油勘探开发取得重大进展,但制约页岩油产能评价的关键因素是油可动性.研究苏北盆地页岩油提出了二维核磁共振法和常规测井法2种测井评价页岩可动油含量的方法.建立了二维核磁共振测量纵向弛豫时间(T1)-横向弛豫时间(T2)可动油识别图版,评价吸附油及束缚水等流体类型,通过游离烃含量(S1)与沉积环境、沉积构造的关系及测井响应的关联性,分析常规测井电阻率及声波时差对游离烃含量、有机质含量响应灵敏度,建立了游离烃含量测井定量评价模型.提出了测井资料评价游离烃含量的方法,计算可动油饱和度及含油量.咸化环境和纹层状构造有利于有机质成烃和运移,游离烃含量高.

    含油性可动性可动油含量测井评价页岩油苏北盆地

    碳酸盐岩储层高精度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多参数分布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丁文龙李云涛韩俊黄诚...
    827-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造裂缝是碳酸盐岩的主要储集空间之一,局部应力导致的构造破裂是影响裂缝发育的重要因素.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构造应力场模拟已成为构造裂缝预测的重要方法,但尚未能解决模型设置与实际地质情况相差较大、最优边界条件获取效率低以及构造裂缝发育的主控因素不清晰等问题.①引入非均质岩石力学模型构建方法和自适应边界条件约束算法以提升应力场模拟的精度,根据储层破裂率和断裂活动性等参数定量表征储层裂缝发育特征;②定量探讨走滑断裂变形特征的差异和应力扰动对构造裂缝发育的影响,优选控制构造裂缝发育的最强因素构建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体发育指数并定量研究其主控因素;③以储集体发育规模预测为基础,结合单井裂缝测井和岩心解释成果,建立不同级别碳酸盐岩裂缝型储集体的地质模式.将该方法在中国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18号断裂带及邻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应用.结果表明,张扭段、平移段与压扭段的裂缝发育程度依次降低.地层变形幅度越大,裂缝发育程度越高.储层岩石力学参数、距断裂的距离、水平两向应力差、应力非均质性系数和综合破裂率被用于构建裂缝型储集体发育指数,其分级结果与实际地质情况匹配度较高.

    裂缝发育主控因素构造应力场模拟裂缝定量预测储集体定量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奥陶系顺北地区塔里木盆地

    基于成像测井的深层陆相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有效性评价

    杜晓宇金之钧曾联波刘国平...
    852-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陆相页岩油储层埋深超过4 500 m,天然裂缝作为重要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页岩油的富集和高产至关重要.尽管前人对风城组裂缝进行了表征,但是在裂缝有效性评价方面缺少系统研究,严重制约了玛湖凹陷页岩油下一步的勘探开发.基于微电阻率成像测井资料,对研究区天然裂缝的发育规律和有效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风城组陆相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有穿层裂缝和层内裂缝两类.穿层裂缝规模较大,裂缝高度通常超过米级,受断层的控制;层内裂缝发育在脆性地层内,裂缝高度受岩层厚度的控制,多小于50 cm.垂向上单井裂缝发育程度与脆性矿物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平面上随距断层距离的增加,裂缝发育程度逐渐降低.不同方位裂缝的充填情况差异较大,北西-南东向裂缝多数未被矿物充填,有效性好.随着埋深增加,裂缝开度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评价认为北东东-南西西向裂缝的开度最大,有效性最好.

    有效性成像测井天然裂缝页岩油风城组玛湖凹陷准噶尔盆地

    断裂岩石排替压力预测方法的改进及其应用

    徐海轩李江海
    86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目前断裂岩石排替压力预测方法尚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准确、科学地反映地下实际情况,根据断裂岩石和围岩排替压力与压实成岩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利用断裂岩石与相同埋深围岩排替压力之比应等于断裂岩石与相同埋深围岩压实成岩程度之比的关系,推导出了断裂岩石与相同埋深围岩排替压力之间关系,进而改进了目前断裂岩石排替压力的预测方法.利用该方法预测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呼和诺仁背斜带F1断裂在大磨拐河组一段下亚段区域性泥岩盖层内的断裂岩石排替压力,结果表明改进后方法的预测结果明显小于改进前方法的预测结果,更符合F1断裂处南屯组二段油气仅分布在构造高部位的实际情况.改进后的断裂岩石排替压力预测方法适用于碎屑岩含油气盆地张性断裂在脆性地层中的断裂岩石排替压力预测.

    围岩盖层排替压力断裂岩石海拉尔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