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蔡立国

双月刊

0253-9985

ogg.syky@sinopec.com

010-82312982、82312050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ournal Oil & Gas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研最新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大16开本,双月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导向作为期刊的特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并被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管理部门认定为学位、职称和评奖的重要的标志性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库(GeoRef)、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BIG》、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速报》、《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20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1997年获全国优秀期刊,2001年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2001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发布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的影响因子达0.519,在所统计的1534种科技期刊中排位218,比2001年上升了126位,总被引频次达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形成环境及控制因素

    裴健翔郭潇潇薛海涛吴杨瑜...
    937-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莺歌海盆地中钻遇中新统海相烃源岩的探井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及斜坡带,中新统海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尚不明确.从生物和环境地球化学的角度,系统剖析了莺歌海盆地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形成时期古海洋生产力、陆源有机质输入与氧化还原环境,揭示了烃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并预测了优质烃源岩分布.研究区中新统海相烃源岩中P/Ti值揭示古海洋生产力整体偏低,其中乐东区有增大的趋势.由于莺歌海盆地周围发育多条河流,陆源有机质供给充足,其中被子植物来源的奥利烷在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尤其是三亚组烃源岩)中普遍存在;莺北区、莺东斜坡、东方区和乐东区中新统海相烃源岩中Ni/Co值揭示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偏氧化的沉积水体中,乐东区沉积环境有变好的趋势.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TOC)与P/Ti和Ni/Co相关性揭示古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环境仅对乐东区L30-1井区烃源岩发育具有一定控制作用;TOC值与奥利烷指数(奥利烷/C30藿烷)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表明陆源有机质输入对中新统海相烃源岩发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受海南岛和红河双物源影响的莺北区H29-1井区陆源有机质供给充足,为中新统高有机质丰度海相陆源型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场所;D29-2井区和L30-1井区附近古海洋生产力和保存条件较好,可发育内源型优质烃源岩.

    氧化还原环境古海洋生产力陆源有机质输入中新统海相烃源岩莺歌海盆地

    细粒沉积岩典型低阻油层成因及甜点分布

    印森林陈旭杨毅章彤...
    946-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粒沉积岩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普遍发育了低电阻率油气层.利用测井、录井、地震和薄片电镜测试等资料,结合相控储层参数分布技术,揭示了细粒沉积岩典型低阻油层成因机制,并提出了3类基于低阻成因的甜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①低阻油层成因主要包括大比表面积、高含量伊/蒙混层矿物、发达的微孔隙网络及其内部束缚水、高矿化度水以及高含量导电矿物等5个方面.②识别出了3类细粒沉积岩低阻类型,包括高泥质含量致密型低阻油层(致密低阻型)、高含量导电矿物型低阻油层(导电矿物低阻型)和疏松砂岩强连通水网型低阻油层(强连通水网导电低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成因分析.③明确了低阻隐蔽油层的甜点分布特征.致密型低阻油层甜点主要发育在电阻率相对较高的储层中,导电矿物型低阻油层甜点主要发育在白云质粉砂岩基质溶蚀段与白云质泥/页岩裂缝发育段,而强连通水网导电型低阻油层甜点主要发育在具有双模态孔隙结构的极细粒岩性中.研究结果对于指导下一步细粒沉积岩储层油气勘探意义重大.

    油气甜点导电矿物页岩致密储层细粒沉积岩低阻油层非常规油气勘探

    塔里木盆地博孜—大北地区被动走滑构造特征及其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

    郭宏辉冯建伟赵力彬
    962-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库车坳陷位于南天山山前,受多期造山作用、基底先存构造与盐构造等因素的影响,构造格局复杂.明确此类复杂构造系统对裂缝发育的控制作用,对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最新地震、露头调查、成像与岩心资料等,系统性总结分析了博孜—大北地区构造模式及裂缝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以来研究区在天山造山运动与塔里木板块旋转联合控制作用下,构造系统在冲断的基础上发生被动走滑;在多条NEE向逆冲断层控制下,研究区构造体系南北方向上具有显著差异,呈现明显的分带特征;在走滑调节构造控制下,东西方向上走滑与逆冲相互转化,呈现明显的构造分段特征;断层被动走滑是有效缝发育的主控因素,断层走滑扰动应力场控制下的裂缝发育呈现分带特征;断层走滑作用下形成的断-缝系统是提高井产能的关键.此外,探讨了博孜—大北地区被动走滑构造控制下的裂缝发育规律及井产能特征,为裂缝发育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此类油气田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被动走滑有效缝断层扰动应力场裂缝分布构造模式库车坳陷塔里木盆地

    基于岩相的致密砂岩差异成岩作用及其储层物性响应——以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为例

    王宏博马存飞曹铮李志鹏...
    976-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综合利用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样品孔渗测试和压汞分析等资料,结合区域埋藏史和油气充注史,对准噶尔盆地莫西庄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储层成岩作用、岩相差异成岩机理及储层孔隙结构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工河组在成岩演化过程中主要经历了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不同岩相储层成岩机理差异明显,钙质砂岩相、含泥质炭质纹层砂岩相和富火山凝灰质杂基砂岩相在早成岩阶段储层就趋于致密,至中成岩阶段成岩作用强度较弱;块状砂岩相在早成岩阶段孔隙保存完好,中成岩阶段流体运移通畅,经历了多期次的胶结作用和溶蚀作用;含砾砂岩和砾岩相砾石含量高,流体运移不畅,早成岩阶段压实作用弱,中成岩阶段表现为弱胶结、弱溶蚀的特征.岩相间不同的成岩机理对孔隙结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钙质砂岩相与含泥质炭质纹层砂岩相的孔隙连通性差、结构复杂,整体物性较差,不利于油气富集;块状砂岩相的孔喉分选性好,孔隙在所有岩相中最为发育且连通性强,整体物性好,有利于油气富集;含砾砂岩和砾岩相的颗粒分选差并紧密接触,孔隙连通性受到一定限制,但破坏性成岩作用强度较弱,总体物性较好,可以形成有效的油气储层.

    差异成岩演化成岩作用机理孔隙结构岩相致密砂岩储层三工河组莫西庄地区准噶尔盆地

    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孤峰段展布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刘昇范存辉张本健张亚...
    993-10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钻井岩-电特征和野外露头特征,结合区域沉积-构造格局,利用宏观及微观观察、主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测定等手段对四川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茅口组孤峰段展布特征、沉积环境和成藏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川东地区茅口组孤峰段的存在,证实茅口中、晚期受构造-沉积分异的影响,出现槽台格局.在茅口组二段B亚段沉积期(茅二B沉积期),川东地区孤峰段主要分布在盆地东北角.在茅口组二段A亚段沉积期(茅二A沉积期),孤峰段向南扩大到渠县—大竹—梁平,呈北西-南东向带状展布,厚度在0.8~26.6 m,川西北-川北则对应茅口组三段(茅三段)或茅口组四段(茅四段).②孤峰段硅质页岩富含硅质放射虫,有机质含量高,具有典型的深水海槽相沉积特征.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反映硅质页岩为深水缺氧还原环境且盐度较高,硅质来源以生物硅为主.③孤峰段烃源岩为一套富有机质的优质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整体较高、变化范围大,分布在1.69%~38.27%,平均值为11.51%,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④川东地区孤峰段优质烃源岩可通过断裂与开江-梁平海槽礁滩相储层沟通,构成"下生上储"的源-储关系;此外,也可与茅口组优势滩相储层形成"旁生侧储"的成藏组合.川东地区孤峰段有望作为区域内优质烃源岩的接力勘探层系,对研究区内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下生上储旁生侧储硅质页岩深水沉积孤峰段茅口组四川盆地东部

    陆相页岩压裂试验与数值模拟——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为例

    李晓郭鹏胡彦智李士祥...
    1009-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长7段)页岩油资源潜力巨大,是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然而由于陆相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纹层发育、结构和力学非均质性强,压裂改造难度大,亟需针对其压裂缝网演化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开展压裂试验与非连续数值模拟,获取了地应力和压裂液黏度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认为:①当垂向应力差为15 MPa时,水力裂缝扩展主要受陆相页岩层理弱面控制,裂缝高度较小;当垂向应力差高于20 MPa时,水力裂缝扩展高度逐渐增大.②提高压裂液黏度能促进水力裂缝穿过层理弱面垂向扩展.③陆相页岩储层岩体结构是形成复杂缝网的基础,压裂裂缝最主要为被激活的天然裂缝.④压裂缝网主要由水平层理缝和与层理近似垂直的裂缝构成,当水平缝和垂直缝占比接近时,压裂改造效果较好.

    压裂试验数值模拟水力裂缝陆相页岩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岩石热解方法应用于页岩油气研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张谦金之钧朱如凯刘全有...
    1020-1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石热解方法自问世以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烃源岩的研究,其可以简便、快捷地评价岩石的含油特性、干酪根的生烃特征以及有机质的丰度、类型和成熟度,但该方法有其适用的范围,且岩石热解数据不合理的解释会增加页岩油气勘探的风险.基于近年来发表的大量实验测试数据,总结了在岩石热解分析数据解释中经常出现的3个问题.①对于高-过成熟的样品,其应用性受到限制;利用氢指数(HI)、氧指数(OI)、岩石最高热解峰温(Tmax)以及热解过程中产生的烃类(S2)与二氧化碳(S3)数量的比值(S2/S3)来划分有机质的类型,应尽量针对有机质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低于1.35%的烃源岩.② Tmax的有效性取决于S2峰的大小及其是否对称,Tmax的准确性依赖于有机质的类型和Ro;残余烃与黄铁矿含量会对Tmax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Ⅰ,Ⅱ和Ⅲ型有机质,为确保测试获得的Tmax准确、有效,烃源岩的Ro应不高于1.70%.③含油饱和度指数(OSI)被用来表征页岩油的可动潜力,OSI大于100 mg/g指示页岩油甜点.值得注意的是,OSI并不能直接指示页岩中的含油饱和度,对于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层段,OSI通常低于100 mg/g,而较低的总有机碳含量也能导致OSI大于100 mg/g.目前,大多数论文所报道的极具潜力的页岩油储层,只有极少数OSI高于100 mg/g.因此,将OSI大于100 mg/g作为一个评价页岩油可动性和甜点的参数值是否合适值得进一步思考.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沉积盆地和不同的页岩地层建立各自的OSI评价标准.此外,不同岩性的样品在存储和制备过程中轻烃损失量差异较大,应对多岩相共生页岩油储层采用分岩相评价方法.

    甜点评价含油饱和度指数成熟度有机质类型岩石热解页岩油气

    地应力测井评价方法及其地质与工程意义

    赖锦白天宇肖露赵飞...
    1033-1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应力场研究可为井网部署、油气井压裂和裂缝有效性评价等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系统归纳地应力场分析以及测井评价方法流程至关重要.总结了地应力场构成及其测井响应机理,并指出对地应力响应较灵敏的测井序列为声波时差、电阻率和成像测井.在声发射实验确定古构造应力场期次及大小的基础上,通过电阻率、声波时差测井和裂缝密度恢复最大古构造应力.现今地应力场一般从地应力方向和大小两个方面进行描述,确定地应力方向的测井方法是成像测井拾取井壁崩落和诱导缝、阵列声波测井横波分裂,获取地应力场大小的手段是水力压裂法和声发射实验.在现今地应力场描述的基础上,利用组合弹簧模型等模型或方法计算现今地应力大小,实现地应力场分析.地应力场分析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开展断层性质分析、储层质量和裂缝有效性评价以及油气藏分布预测,此外在非常规油气储层压裂改造等工程领域也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地应力测井评价断层性质储层品质裂缝有效性压裂改造非常规油气

    塔里木盆地超深油气藏流体相行为变化特征

    胡伟徐婷杨阳伦增珉...
    1044-1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深储层复杂的地质条件导致流体相态特征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为勘探开发带来了极大挑战.以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为例,通过建立超深油气藏流体相态研究方法,采用等时间间隔井下取样方法,在获取不同生产阶段地层流体样品的基础上,研究了典型油气井地层流体的相行为变化特征,并通过开展两期充注流体混合开发沥青质沉积实验,揭示了凝析气井发生沥青质沉积的原因,从流体相变角度提出了合理开采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顺北4号断裂带D1井钻遇的断溶体存在深部原油供给,垂向上呈现上气下油的组分梯度变化,开采过程中地层流体类型由凝析气向近临界态凝析气、再向挥发油转变.反凝析后的凝析油来源于两期充注流体,一是凝析气中自含的凝析油,另一小部分来自于深部原油被凝析气抽提出的轻质组分.而D2井钻遇断溶体为单一封闭凝析气藏,其相态变化规律与常规凝析气相近.D1井出现的沥青质沉积与上部凝析气和深部原油被同时动用有关,当凝析气与深部原油混合开采时,会导致沥青质沉积起始压力和沉积量大幅增加,加剧沥青质在储层和井筒中沉积.建议采用先油藏后气藏、保压方式开采上气下油型断溶体油气藏.取得的成果为超深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沥青质两期充注相行为断溶体凝析气超深层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年代标尺及地层剥蚀厚度精细计算

    张坦姚威赵永强周雨双...
    1054-1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地貌的精确恢复对于寻找优质储层及烃源岩优势相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剥蚀厚度计算又是古地貌恢复研究中的核心步骤.基于自然伽马曲线数据,利用频谱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和经验模态分解等技术手段,建立了塔里木盆地巴麦地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具有相对时间概念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和高精度的地层层序格架,并进一步精确计算了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剥蚀厚度.结果显示:①巴麦地区石炭系卡拉沙依组沉积时受天文轨道周期的控制,保存有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旋回;②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得出的固有模态分量imf3与长偏心率(e1)控制下的地层旋回个数基本一致,据此建立了研究区具有相对时间概念的"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和高精度的地层层序格架;③基于经验模态分解方法计算的结果,结合不同地区钻井缺失旋回数量和平均旋回厚度之间的关系,精确计算了研究区内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剥蚀厚度;④研究区内石炭系卡拉沙依组剥蚀厚度在0~390 m,剥蚀强度整体表现为"西强东弱"的特征,中部BT5井附近斜坡区域,易形成良好的储集体,是下一步有利的勘探区域.研究提出的思路和方法为类似地区高频地层层序格架的构建、"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的建立及地层剥蚀厚度的精细计算等提供了参考.

    连续小波变换频谱分析米兰科维奇旋回"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层序地层卡拉沙依组巴麦地区塔里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