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蔡立国

双月刊

0253-9985

ogg.syky@sinopec.com

010-82312982、82312050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ournal Oil & Gas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研最新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大16开本,双月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导向作为期刊的特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并被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管理部门认定为学位、职称和评奖的重要的标志性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库(GeoRef)、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BIG》、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速报》、《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20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1997年获全国优秀期刊,2001年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2001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发布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的影响因子达0.519,在所统计的1534种科技期刊中排位218,比2001年上升了126位,总被引频次达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致密气储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孙靖尤新才薛晶晶郑孟林...
    1046-1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寻找准噶尔盆地深层-超深层有利碎屑岩致密气储层,利用钻井、录井、薄片及化验资料,研究了碎屑岩致密气储层发育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物性变化特征及有利储层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深层-超深层有利碎屑岩致密气储层储集岩主要为三角洲砾岩和砂岩,以细砾(砂)岩、中砾(砂)岩及中-细砾(砂)岩为主,为岩屑类砂岩.砾石成分和砂岩岩屑以凝灰岩为主,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局部富集沸石类.②储集空间为孔隙和裂缝,以孔隙为主.储集空间有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裂缝混合型3种组合类型.孔隙主要为原生剩余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裂缝以成岩压实微裂缝和构造裂缝为主.③碎屑岩致密气储层垂向上形成了3个次生孔隙发育带.④岩石成分、建设型成岩作用和异常高压是控制有利储层的主要因素,3个主要因素控制了盆地深层-超深层碎屑岩致密气有利储层的发育和分布.

    异常高压控制因素储层特征致密气储层深层-超深层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烃源岩特征

    高永进尹成明刘丽红徐大融...
    1064-1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地区寒武系油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发现和突破,研究寒武系烃源岩特征对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前人研究普遍认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海相烃源岩主要集中在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为研究塔西北地区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新层系烃源岩特征,对4口钻井(BY1井、KTJ1井、KPN1井和XSC1井)和3条野外露头剖面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塔西北地区肖尔布拉克组烃源岩主要为泥质灰岩和泥岩,测试结果显示寒武系肖尔布拉克组下段总有机碳含量(TOC)平均值分别为1.55%,2.39%,0.45%,0.89%(钻井样品)和1.10%(露头样品),表明该组为好-较好烃源岩,有机质母质类型为腐泥型,沥青镜质体反射率(Rb)分布在2.23%~2.57%,有机质已经处于过成熟热演化阶段,为一套天然气气源岩.肖尔布拉克组烃源岩厚度约20~90 m,中-下段烃源岩优于上段.根据钻井及地震剖面发育特征,肖尔布拉克组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以BY1井和KTJ1井为中心的台内洼地,该区为烃源岩最有利发育区.

    地球化学分析生烃潜力烃源岩肖尔布拉克组柯坪断隆塔里木盆地

    湖相细粒沉积岩颗粒微观力学特征及类型划分——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7段页岩为例

    解馨慧邓虎成胡蓝霄李勇...
    1079-10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细粒沉积岩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为了研究细粒沉积岩颗粒微观结构及力学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7段细粒沉积岩为例,开展了扫描电镜观察和纳米压痕实验分析,据此研究细粒沉积颗粒的几何特征和微观力学性质.研究认为:用粒径、扁平度、棱角性、硬度和弹性模量5个特征参数,可将细粒沉积岩划分为粒度+棱角型、扁平度+棱角型、扁平度+棱角+弹性模量+硬度型、弹性模量+硬度型、棱角+弹性模量+硬度型和粒度+棱角+弹性模量型6种主要颗粒类型;接着,根据颗粒类型的相对含量,进一步将颗粒类型划分为5种组合类型;最后,分析了细粒沉积颗粒类型与矿物类型之间的耦合关系.细粒沉积岩颗粒微观分类方案的建立,有助于理解细粒沉积岩微观结构特征,预测地质"甜点"空间分布,对细粒沉积岩的油气资源评价和效益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科学意义.

    扫描电镜纳米压痕分类方案细粒沉积岩颗粒页岩延长组7段鄂尔多斯盆地

    下扬子地区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及微观孔隙发育特征

    张琴卢东连王凯刘畅...
    1089-1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微观孔隙发育特征不清楚制约了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基于普通薄片观察、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分析、物性测试、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及黏土矿物含量分析、N2及CO2等温吸附实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分析等实验资料,建立了荷塘组细粒沉积岩岩相划分方案,分析了不同岩相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研究表明:①荷塘组细粒沉积岩主要发育块状硅质泥岩相、纹层状硅质页岩相、块状含黏土硅质泥岩相、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和块状混合灰质泥岩相5种岩相类型.②荷塘组不同细粒沉积岩岩相孔隙度和渗透率差异较大.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以微米-纳米级孔隙为主.介孔孔径为2.0~10.0 nm,微孔孔径为0.4~0.9 nm.③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有机质和脆性矿物含量高,粒间孔与微裂缝发育,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孔隙连通性较好、比表面积较大,为荷塘组最有利的页岩气勘探开发细粒沉积岩岩相.块状含黏土硅质泥岩相孔隙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较高,脆性指数、孔隙度和渗透率低于块状硅/灰混合质泥岩相,为次要的有利岩相.

    细粒岩相孔径定量表征孔隙类型页岩气荷塘组下扬子地区

    渤海湾盆地桩海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二段混积岩优质储层特征与控制因素

    佟欢朱世发崔航蔡文典...
    1106-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渤海湾盆地桩海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二段广泛发育混积岩.近年来桩海地区混积岩油气勘探不断取得突破,已逐渐成为古近系重要的勘探目标.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及孔-渗分析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桩海地区混积岩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混积岩中的陆源碎屑颗粒多为近源沉积,岩石成分成熟度低.来自长堤凸起的岩屑主要为中-酸性喷出岩岩屑,来自埕岛凸起的岩屑主要为石英岩等变质岩岩屑.用陆源碎屑、化学成因泥晶碳酸盐、生物成因碳酸盐颗粒为三端元,将混积岩划分为以陆源碎屑为主的混积岩(陆源碎屑含量在50%~85%)、以化学沉淀碳酸盐为主的混积岩(化学沉淀碳酸盐含量在50%~90%)、正混积岩(三组分均<50%)、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4类.其中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储层物性最好,平均孔隙度为15%~25%,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和生物碎屑孔.泥晶化作用和环边亮晶胶结作用在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中发育程度最高,二者形成的刚性格架使得原生孔隙得以保留.大气水淋滤和有机酸充注有利于储层次生孔隙的发育.碳酸盐嵌晶胶结在正混积岩中最发育,持续的压实作用对以化学沉淀碳酸盐为主的混积岩影响最大.沉积期较高的岩石结构成熟度和较高的生物碎屑含量,准同生期泥晶包壳的发育、大气淡水的淋滤以及环边亮晶胶结物的发育,埋藏成岩期发生的较强有机酸溶蚀是优质混积岩储层形成的有利条件.

    成岩作用沙河街组一段-二段混积岩储层古近系桩海地区渤海湾盆地

    高精度层序约束下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精细刻画与岩性圈闭分布规律——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

    刘成龙王艳忠杨怀宇操应长...
    1121-1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断陷盆地斜坡带低位体系域岩性圈闭发育,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沙四上亚段)低位体系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测录井资料,开展了高精度层序划分对比、层序动态演化和沉积微相平面精细刻画研究.研究表明:沙四上亚段低位体系域划分为3个准层序组、9个准层序,发育6种准层序、4种准层序组以及5种体系域地层叠加样式,经历9次准层序级别相对湖平面升降,在相对湖平面下降期物源供给充足,平面上由盆缘进积为主型向盆内进积型过渡分布.主要发育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包括扇三角洲、三角洲和滩坝3种沉积相以及7种沉积微相类型.东营凹陷南坡东段沙四上亚段低位体系域内部以坝主体和滩脊微相尖灭砂体为储集体,以准层序和准层序组底部湖侵泥岩为局部盖层、水进体系域泥岩为区域盖层,形成岩性圈闭.

    岩性圈闭三角洲-滩坝沉积体系准层序低位体系域断陷盆地斜坡带东营凹陷渤海湾盆地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储层润湿性及其主控因素

    李倩文
    1142-1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润湿性影响储层页岩油的赋存状态和渗流规律,是评价页岩储层的重要内容.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页岩开展接触角测定和自发渗吸实验,定量表征储层的润湿性特征,分析研究润湿性的主控因素,从而对储层进行优选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沙河街组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中等,具有斑状润湿特征,总体为水湿-弱水湿.储层润湿性受有机质特征、矿物组成、孔隙孔径大小和页岩油组分控制.有机质和矿物组成对润湿性的影响由固体颗粒本身的界面张力决定.有机质丰度越高,矿物组成中钙质含量越高,储层的水湿性越差,油湿性越好.含油性和页岩油组分改变了液体的表面张力,从而影响储层润湿性.储层含油性越好,原油中极性组分越多,油湿性越好.孔隙结构通过毛细管力作用影响固、液表面的界面张力,进而影响润湿性.储层孔隙孔径越大,水湿性越差,油湿性越好.从润湿性特征评价,纹层状富有机质富钙质页岩的亲油性最好,且在弱水湿条件下页岩油较易富集成藏,相对容易开采,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有利选择.

    接触角自发渗吸储层润湿性页岩沙河街组东营凹陷渤海湾盆地

    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YA区花岗岩潜山风化壳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

    郭原草郭建华劳海港李智宇...
    1155-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琼东南盆地松南低凸起YA区花岗岩潜山型油气藏发育机理与成藏规模,运用岩心、物性、元素、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测试资料及测井-地震解释,研究了区内花岗岩潜山风化壳储层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风化壳发育史及残余厚度分布.研究表明:YA区花岗岩系形成于印支期早三叠世,盆地基底在古新世—中新世经历多次构造抬升及沉降,风化壳分两期形成并得以保存,区内热带季风型古气候促进了花岗岩系化学风化作用.区域构造演化、古气候及岩石类型是控制区内古潜山风化壳发育的主要因素.风化壳发育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性,区内古构造高点处的花岗岩风化壳残余厚度大.YA区花岗岩具有显著的钙碱性-碱性、准铝质-过铝质特征,属于易风化岩石类型.区内风化壳垂向上可分为残积-坡积层、砂化层、风化裂缝层、水平潜流层和基岩层.风化裂缝层是最有利储层,平均孔隙度为11.46%,平均渗透率为5.98×10-3 μm2,物性随深度增加逐渐变差.花岗岩风化壳在测井曲线上呈现高自然伽马值、高电阻率、低密度和高声波时差等特征,测井指标变化趋势与物性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地震波反射属性高异常程度与风化壳裂缝发育程度基本呈正相关规律.

    风化裂缝层储层特征储层发育风化壳花岗岩潜山松南低凸起琼东南盆地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与利用新进展

    王光付李阳王锐周银邦...
    1168-1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推动碳减排,实现碳中和目标,分析研究了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进展,提出了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全球CCUS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23年底,全球大型CCUS项目数量达到392个,比2022年增加了一倍,已初步具备商业化运营的技术条件.CO2封存与利用研究应用不断取得新进展:①CO2地质封存体表征和建模采用表征体元(REV)技术,将微观尺度的属性应用于宏观尺度的地质模型,用应变张量数据进行封存体动态表征和监测.综合应用地球化学成像、微地震、地温以及大气监测技术方法进行封存体泄漏监测.建立不同沉积类型储层模拟技术,模拟封存体内不同CO2羽流迁移情景和封存潜力.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CCUS.建立了基于深度学习和耦合地质力学的CO2封存风险快速评估代理模型.用机器学习预测或评估剩余油区CO2提高采收率和封存效率.③CO2驱油新技术及应用新领域取得新进展.发展了CO2驱与低矿化度水驱交替注入、CO2微纳米气泡驱油、CO2加增黏剂驱油和CO2泡沫驱油等技术,应用于矿场试验取得良好效果.CO2驱油领域从中-低渗透砂岩油藏、致密砂岩油藏拓展到残余油带、页岩油藏及天然气藏.CCUS也面临长期封存安全性、经济性、技术不确定性等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开展多学科研究与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CO2地质封存与利用新技术,保障CO2长期封存安全性,提高商业运营经济性.

    安全性评价表征体元(REV)微纳米气泡残余油带(ROZ)地质封存体CO2驱油CO2捕集与封存(CCS)CO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

    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

    李一波陈耀旺赵金洲王志强...
    1180-1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临界二氧化碳与页岩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律对页岩油气开发非常重要.目前缺少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注入页岩储层后页岩润湿性、孔隙度和渗透率变化规律的研究.为了明确在不同条件下经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矿物成分和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以四川盆地龙马溪地区页岩为研究对象,对其总有机碳含量、矿物成分、表面形貌及低压N2和CO2吸附进行了测试.通过对不同浸泡时间、压力和含水条件下页岩处理前、后的物理性质和微观结构进行定量表征,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对页岩孔隙度、渗透率以及润湿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浸泡时间和浸泡压力的增加,页岩中的黏土矿物和碳酸盐矿物(方解石和白云石)含量降低,石英含量增加,有机质含量降低明显.②扫描电镜图像显示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变化受萃取作用、溶蚀作用和吸附膨胀作用共同影响.页岩中微观孔隙结构的变化导致了页岩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改变.页岩渗透率变化受到黏土矿物、碳酸盐矿物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③超临界二氧化碳浸泡处理后页岩的润湿性发生改变,随着浸泡时间和压力的增加,页岩-水接触角增大,页岩的润湿性由强水湿转变为弱水湿和中等润湿.

    溶蚀萃取渗透率润湿性超临界二氧化碳页岩四川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