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蔡立国

双月刊

0253-9985

ogg.syky@sinopec.com

010-82312982、82312050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ournal Oil & Gas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研最新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大16开本,双月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导向作为期刊的特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并被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管理部门认定为学位、职称和评奖的重要的标志性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库(GeoRef)、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BIG》、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速报》、《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20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1997年获全国优秀期刊,2001年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2001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发布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的影响因子达0.519,在所统计的1534种科技期刊中排位218,比2001年上升了126位,总被引频次达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华北北部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有机岩石学研究

    吴进罗情勇钟宁宁方子龙...
    1218-1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北北部中元古界下马岭组页岩是中国最古老的海相烃源岩之一,生源简单,有机质丰度高且成熟度低,但目前仍缺少对其显微组分面貌和成因的详细研究.通过有机岩石学方法,研究了下马岭组页岩中显微组分的组成、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下马岭组页岩中显微组分组成较复杂,包括沥青质体、层状藻类体、类镜质组颗粒、矿物沥青基质和沥青铀钍矿.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类镜质组颗粒、沥青质体和层状藻类体存在光性过渡变化,它们的随机反射率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荧光逐渐增强.这种光性的过渡变化与它们的成因紧密相关.随着缺氧微生物降解作用的逐渐增强,层状藻类体会逐步降解形成沥青质体和类镜质组颗粒.有机质遭受放射性矿物颗粒的离子辐射聚合作用后形成沥青铀钍矿,其中放射性矿物颗粒主要为独居石和钍石.放射性矿物颗粒的热辐射对有机质成熟度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范围较小.

    显微组分成因海相烃源岩页岩下马岭组中元古界华北北部

    轨道周期约束下海-陆过渡相页岩层系高精度层序界面识别及其地质意义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山西组23亚段为例

    梁岳立赵晓明张喜李树新...
    1231-1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但其产层多、单层厚度薄且岩相变化快等特点导致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构建难度大,而旋回地层学理论为高频旋回划分和对比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基于岩心分析测试及测井资料,结合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旋回地层学理论,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二叠系山西组23亚段海-陆过渡相页岩层系高精度层序界面.运用山23亚段GR值、Th/U元素含量比值及总有机碳含量(TOC)数据序列,滤波输出记录在沉积物中的天文轨道参数,通过对山23亚段岩性、测井数据及地化元素分析数据进行划分,识别了四级层序界面,405 kyr 长偏心率周期与四级层序耦合关系良好,山23亚段共划分为4个四级层序(PSQ1-4).依据短偏心率与五级层序的对应关系,山23亚段共划分为12个五级层序(FSQ1-12).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轨道周期与高分辨率层序、海平面升降、沉积环境演化及岩相组合规律的耦合关系,长偏心率周期通过调节0.4 Myr 尺度海平面变化控制沉积相演化,影响优势页岩储层段的发育;短偏心率周期通过调节0.1 Myr尺度海平面变化控制沉积亚相演化,影响页岩甜点层的发育.基于旋回地层学理论提出的页岩层系高精度地层划分与对比技术,能为精准识别优势页岩层段及水平井导向设计提供理论借鉴及技术支撑.

    天文轨道周期旋回地层学高分辨率层序海-陆过渡相页岩山西组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风化壳型铝土岩系发育过程及优势储层分布规律

    李涵付金华季汉成张雷...
    1243-1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陇东探区上古生界二叠系太原组铝土岩系天然气勘探近期取得重大突破,开辟了新的勘探领域.但是目前对于铝土岩系分布及储层发育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勘探进程.基于岩心观察、薄片、测录井及地震等资料,通过分析铝土岩系的物源、沉积环境及形成过程并探讨铝土岩系储层特征及形成机理,建立了铝土岩系形成分布模式及储层发育模式.研究认为:①陇东地区铝土岩系物源主要来自下古生界马家沟组碳酸盐岩.②铝土岩系发育在海退背景下温热多雨的沉积环境,垂向结构包括漏斗状、透镜状及似层状3种岩性组合类型,不同成因组合类型受岩溶的容积空间和淋滤程度等因素影响.平面上分布受古地貌控制,高地岩溶潜坑区发育漏斗状铝土岩系,垂向厚度大.斜坡区岩溶阶地以连续透镜状铝土岩为主,且横向分布具有一定范围.洼地区发育似层状铝土岩系.③岩溶负地形是控制铝土岩系发育的重要因素,泄水通道的存在是控制优势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高地潜坑和斜坡阶地微古地貌单元是理想的铝土岩系优势储层发育区.该研究成果可为盆地内寻找铝土岩系优质储层提供依据,对新类型天然气勘探提供借鉴.

    形成模式优势储层分布铝土岩系天然气勘探太原组陇东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古近系花港组气藏"先汇后聚"机制及地质意义

    张迎朝邹玮陈忠云蒋一鸣...
    1256-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转构造带作为圈闭发育的优势构造带在国内外诸多盆地已揭示了丰富的油气资源,但对于海上盆地来说,由于钻井成本较高、钻井较少,对反转构造带油气成藏规律的研究相对薄弱.以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为例,重点关注烃源岩层系内部的原始汇烃能力及从源到储的动态油气富集过程,以期揭示反转构造带油气富集规律.通过构造演化史-生烃演化史-储层演化史-油气充注史匹配关系分析认为,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北部地区烃源岩大量生烃期和油气充注时间早于圈闭形成时间,早期天然气在源内层系先形成聚集气或丰度较高的"半聚集"气,即"先汇";晚期构造运动伴随圈闭形成使得早期气向上运移至圈闭中聚集成藏,即"后聚",成藏后表现为天然气成熟度由深向浅呈增大的趋势.因此提出"先汇后聚"成藏新机制,该机制不仅阐释了源上古近系花港组主力勘探层系生烃期-圈闭形成期-油气充注期时间不匹配的问题,而且揭示了源内古构造背景对源上现今油气成藏富集的控制作用.在该模式指导下指出了中央构造带大型圈闭天然气成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B构造具备良好的"先汇后聚"条件."先汇后聚"成藏模式具有一定普遍性,不仅对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对有类似地质条件的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先汇后聚成藏机制动态成藏过程天然气藏花港组西湖凹陷东海陆架盆地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宝岛21-1气田天然气来源及输导体系

    尤丽权永彬庹雷滕长宇...
    1270-1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宝岛21-1气田的发现是琼东南盆地宝岛凹陷近30年以来油气勘探取得的最大突破,打开了勘探新局面,有关其天然气来源和输导体系的认识,对宝岛凹陷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宝岛21-1气田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油气地球化学及断裂体系刻画等手段,详细分析了天然气组成、碳同位素特征和凝析油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精细刻画了主控断层几何形态和运动学特征,并分析了其对天然气富集的贡献.结果显示,宝岛21-1气田具有重烃气含量高、干燥系数低及碳同位素轻的特点,与Y13气田和L17气田具有明显差异,揭示除陆源有机质的贡献外,还有明显的腐泥型有机质贡献,主要为海相藻类的贡献.宝岛21-1构造经历了3期油气充注,断裂与陵水组三段三角洲砂体构成了高效输导体系,断裂形态与差异活动性控制油气汇聚-输导,使该构造所在位置成为优势聚集区.建立了紧邻生烃主洼,沿"大型构造脊+断面脊汇聚,长期活动的大型沟源断裂与三角洲砂岩配置高效输导"的天然气富集模式,为宝岛凹陷及琼东南盆地勘探提供重要依据.

    输导体系充注期次富集模式天然气来源深水区宝岛凹陷琼东南盆地

    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17洼油气动态成藏过程

    史玉玲龙祖烈张向涛温华华...
    1279-1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地化分析明确了珠江口盆地恩平凹陷恩平17洼油气来源及分布特征,优选断层属性有效参数,定量评价了不同时期断层的输导性;借助MOVE软件再现了23.03 Ma以来主要层面的古构造形态,揭示了T70古构造面形态变化对纵向上及不同构造带间油气调整分配的影响,最终恢复了油气动态成藏过程,也预测了潜在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认为:恩平17洼原油主要来自始新统文昌组三段、四段及五段烃源岩,断距在100~130 m的断层可以向恩平组输导油气,断距大于130 m的断层有利于油气穿过恩平组向中、浅层垂向输导.恩平17洼油气经历了早期近源、中期南向、晚期南-北双向3个阶段的运聚过程,由于洼陷带晚期断层垂向输导油气能力较弱,使得恩平组成为纵向上及不同构造带间油气调整分配的枢纽.10.00 Ma之前,油气主要在T70古构造面之下近源运聚;10.00~5.33 Ma,油气主要沿恩平组输导层向南部构造带运聚;5.33 Ma之后,油气开始在洼陷带T70古构造面之下向北运移调整,整体油气运移趋势进入南-北双向运聚阶段.沿NW向构造脊发育的古近系构造圈闭及北部古隆起周缘恩平组构造-岩性或地层-岩性圈闭是今后较为有利的勘探方向.

    原油成因类型古构造面形态输导体系成藏过程恩平17洼珠江口盆地

    深层缝洞型油藏井间连通路径智能预测技术

    康志江张冬梅张振坤王睿奇...
    1290-1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是多期地质构造和岩溶作用改造形成的油藏,缝洞体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常规的碎屑岩油藏井间连通预测技术不适用.基于静、动态数据结合多重分形、曲线相似度分析等技术,自动提取缝洞单元不同机理下相邻井响应程度等生产动态特征参数,实现井间连通程度自动评价.利用深度残差网络实现地震多属性融合刻画储集体空间结构,采用强化学习和多目标算法自动搜索三维连通路径.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不同岩溶背景典型缝洞单元为例,自动提取的动态响应特征及三维连通路径的展布形态说明裂缝网络是风化壳岩溶井间主要连通通道,多向连通性好;主断裂和次级断裂是断控岩溶井间的主要通道,沿断裂呈条带状连通;古暗河岩溶沿多层暗河连通,局部充填垮塌具有分段性.研究成果对深层缝洞型油藏剩余油与提高采收率研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强化学习多目标优化三维连通路径地震多属性融合岩溶系统缝洞型油藏塔河油田塔里木盆地

    断裂诱发砂体输导油气变径部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

    何春波张亚雄于英华袁红旗...
    1300-13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揭示含油气盆地斜坡区浅层油气分布规律,研究了断裂在改变砂体输导油气运移路径方面的作用.通过将盖层渗漏部位、断裂输导油气优势运移路径和砂体输导油气优势运移路径三者叠合,建立了一套预测断裂诱发砂体输导油气运移路径变化(变径)部位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预测赵北断裂诱发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砂体输导的油气变径进入浅层馆陶组的部位.结果表明:赵北断裂诱发的变径部位仅有1处,分布在沙一下亚段的中部,沙一下亚段砂体输导的油气在此处变径沿赵北断裂运移至上覆的浅层馆陶组中汇聚成藏.这一预测结果与赵北断裂附近浅层馆陶组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中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断裂诱发砂体输导油气变径部位是可行的.

    砂体输导油气变径部位预测方法断裂油气运移歧口凹陷渤海湾盆地

    成岩作用控制下低渗透砂岩润湿性演化过程及机制 ——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为例

    王鑫曾溅辉贾昆昆王伟庆...
    1308-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润湿性对低渗透砂岩中流体的渗流能力具有关键的控制作用.在成岩演化过程中,低渗透砂岩储层流体性质、矿物类型及成分变化频繁,导致润湿性演化机制尚不明确,严重制约了低渗透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工作.以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为例,基于地质资料分析,采用铸体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矿物组分分析、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高温高压Amott法润湿性实验和高温高压固-油-水接触角实验,系统分析成岩作用对低渗透砂岩储层润湿性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复杂多样的成岩作用导致不同成岩阶段发育的主要孔隙类型存在差异.在早成岩A期、B期及中成岩A1期、A2期和B期的这5个成岩阶段,低渗透砂岩储层发育的主要孔隙类型依次为压实残余孔、长石溶蚀粒内孔-碳酸盐溶蚀粒间孔、石英边缘溶蚀孔、长石溶蚀粒内孔-碳酸盐溶蚀粒间孔和裂缝.随着成岩演化的进行,压实残余孔、石英边缘溶蚀孔和长石溶蚀粒内孔亲水性变强,而方解石溶蚀粒间孔亲油性变强,白云石溶蚀粒间孔由水润湿变为中性润湿.同时,不同成岩阶段发育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表面润湿特性决定了低渗透砂岩整体的润湿性.在成岩过程中低渗透砂岩润湿性主要表现为水润湿的特性,在从早到晚的5个成岩阶段依次为强亲水性、弱亲水性、亲水性、中性和亲水性.最后,建立了成岩作用控制下砂岩储层润湿性演化模式,对指导低渗透砂岩储层的甜点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润湿性成岩作用滩坝砂深层油藏低渗透砂岩东营凹陷渤海湾盆地

    温-压耦合作用下深层盐岩盖层封闭能力演化特征

    赵珊刘华杨宪章朱永峰...
    1321-1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温-压耦合作用对盐岩盖层封闭能力演化的影响,选择中国金坛盐洞的盐岩样品,利用高温-高压三轴岩石力学测试系统实验装置,设计开展恒温变压、恒压变温以及温-压耦合3组实验,模拟温度、压力条件对盐岩盖层封闭能力演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温-压耦合作用导致盐岩短期强度大幅减弱,塑性大幅增强,缩短了脆-塑性转化时间,其中,由温度引起的盐岩短期强度降低百分比(Ti)大于35.06%;压力引起的盐岩短期强度降低百分比(pi)最大只有38.25%,表明埋藏过程中,盐岩力学性质主要受控于温度.②单一压力作用下,盐岩裂缝具有逐渐减少、愈合的趋势;而温-压耦合作用下,盐岩会出现"裂缝再次发育"现象,其中,低温阶段(温度<90℃),压力占主导地位,高温阶段(温度≥90℃),温度占主导地位,盐岩出现蠕变损伤.③建立"深层盐岩"脆性—脆-塑性—塑性—蠕变损伤—损伤愈合"演化模式,其中,蠕变损伤阶段对于盐下油气藏的保存极为不利.因此,准确厘定盐岩封闭能力的演化特征可为深层盐下油气藏的富集规律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温-压耦合三轴应力-应变实验脆-塑性转化热损伤封闭能力演化深层盐岩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