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蔡立国

双月刊

0253-9985

ogg.syky@sinopec.com

010-82312982、82312050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ournal Oil & Gas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研最新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大16开本,双月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导向作为期刊的特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并被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管理部门认定为学位、职称和评奖的重要的标志性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库(GeoRef)、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BIG》、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速报》、《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20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1997年获全国优秀期刊,2001年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2001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发布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的影响因子达0.519,在所统计的1534种科技期刊中排位218,比2001年上升了126位,总被引频次达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技术

    吕心瑞孙建芳李红凯夏东领...
    1195-12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层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受古地貌、构造及岩溶作用控制,储集体类型多样,尺度差异大,高度离散,非均质性极强,传统建模方法难以直接应用.以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为研究对象,针对此类油藏建模缺乏储集体发育模式指导、真实统计规律约束、缝洞结构模拟及优化算法等关键问题,攻关形成了以"成因分类、多元约束、多点统计"为核心的缝洞结构精细建模技术系列.在储集体结构表征、物性模拟和分类融合等方面构建5大特色技术,包括:①古暗河结构多点统计建模方法;②分区带多元约束断控岩溶建模方法;③成因控制表层岩溶协同模拟方法;④岩溶相控与等效计算相结合的物性模拟方法;⑤基于成因次序的分类模型融合及动态优化方法.缝洞型油藏地质建模实现了4个转变:①建模对象从储集体外部形态轮廓转向缝洞内部成因结构;②井间模拟实现了单一约束到多元控制;③建模方法由以地震雕刻为主发展为多学科协同表征;④建模工具由商业软件发展为与自研模块相结合的方式.结果表明:地质模型与实钻井符合率显著提升,支撑了15个单元的地质建模,覆盖地质储量1.5×108 t.模型应用于细化储量构成、油藏数值模拟和开发方案调整等,效果显著,为此类油藏剩余油挖潜和提高采收率措施制定奠定了地质基础.

    古暗河系统断控岩溶表层岩溶缝洞结构精细地质建模碳酸盐岩储层深层-超深层塔里木盆地

    克拉通内走滑断裂成因与控藏机制研究进展——以塔里木盆地北部为例

    邓尚邱华标刘大卫韩俊...
    1211-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中国多个克拉通盆地腹部识别出成体系发育的走滑断裂系统,这是克拉通盆地内部一种重要的构造样式.针对塔里木盆地北部走滑断裂体系,应用断裂构造解析、断裂发育演化离散元数值模拟、断裂形变有限元数值模拟及断裂核-带结构解剖等技术方法,结合油气井生产动态资料,分析了走滑断裂体系成因与控藏机制,并总结了研究取得的新进展与新认识.研究表明:①塔里木盆地北部走滑断裂体系是盆地中部大型逆冲带向北推挤时形成的伴生调节构造,具有"非共轴挤压、调节区域变形"动力学成因机制;②随着走滑断裂滑移距增大,核部角砾岩类型由裂隙角砾岩、破碎角砾岩演变为杂乱角砾岩和碎裂岩,高阶演化程度的角砾岩可降低断层核部渗透性;③强压扭背景下形成的走滑压脊构造具有"上张下压"纵向应力分布特征,断控储集体主要沿断裂带在深部发育;④走滑断裂相关盐构造耦合-解耦变形特征对油气垂向输导具有重要控制作用;⑤分层变形是小滑移距走滑断裂在深埋条件下的变形特征,可控制油气沿走滑断裂垂向输导后在多个层系分层聚集.

    分层变形核-带结构控储、控藏特征成因机制克拉通内走滑断裂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北部富满地区超深层走滑断裂带碳酸盐岩油气差异成藏成因探讨

    乔俊程常少英曾溅辉曹鹏...
    1226-1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北部超深层走滑断裂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近年来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富满油田油气分布与富集特征差异显著,走滑断裂控制下的超深层油气差异成藏机理尚不清楚.研究了富满地区走滑断裂几何结构及其演化过程,探讨其在油气运聚成藏中的作用,分析油气成藏富集机理,提出了油气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走滑断裂经历了早期伸展或弱挤压,中期压扭、伸展或平移走滑,晚期定型、继承发育或张扭反转的动力学演化过程.FI5断裂带和FI17断裂带挤压、剪切和拉张应力交替发育,不同部位演化差异明显,FI7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以剪切应力和拉张应力为主,演化过程相对简单.②演化过程不同的断裂形成了不同的几何结构,造成通源性、输导性与储集性强弱差异配置不同,从而形成了3种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FI5断裂带和FI16断裂带油气以垂向充注为主,FI7断裂带油气以侧向运移调整为主,FI17断裂带为垂向充注-侧向运移复合型.③断裂演化过程差异控制了油气充注过程.东部断裂晚期活动性强,喜马拉雅期高成熟裂解气大量充注成藏,形成了"西油东气"的格局.断裂带内不同部位演化过程差异加剧了断裂内油气性质变化的复杂性.④垂向充注型油气藏中通源性、输导性和储集性的耦合配置关系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充注期次差异控制了油气性质变化,油气侧向运移为主的油气藏中储集性及侧向连通程度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及油气性质的变化.

    运聚能力成藏富集机理走滑断裂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富满地区塔里木盆地

    盆-山耦合控制下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层序地层特征

    王正和张荣虎岳勇程锦翔...
    1247-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导致对其内部关键界面性质及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各异.基于库车坳陷野外露头的精细观察与分析重新划分了黄山街组的三级层序.结果表明:①黄山街组的4个岩性段构成2个三级层序.黄(黄山街组)一段—黄三段构成东薄、西厚的三级层序SQ1,黄四段构成东厚、西薄三级层序SQ2.2个三级层序均发育低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②三级层序界面SB1,SB2和SB3分别对应于黄山街组底界、黄三段顶界及黄山街组顶界.SB1和SB3都为岩性和岩相突变转换面,SB3也是侵蚀与沉积间断面.SB2是区域抬升形成的沉积间断,有区域可对比的古土壤.③盆-山耦合变化控制了黄山街组所包含的2个三级层序的形成.古天山在SQ1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之初分别经历了2幕强烈的快速隆升,在SQ1末期被侵蚀夷平.盆地沉积响应由强烈拗陷快速沉积充填过渡为稳定拗陷沉积充填,再次强烈拗陷快速沉积充填形成SQ1.发生沉积间断后,在弱拗陷背景下持续稳定沉积充填形成SQ2.

    层序地层盆-山耦合黄山街组上三叠统库车坳陷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盆地兰尕与和田河断裂带变形特征及成藏演化模式

    马海陇蒋林丁文龙韩鹏远...
    1259-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塔里木盆地中部发育北北东向—近南北向"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形逆冲滑脱断裂,其构造样式与邻区断裂差异较大,两侧断裂体系也不同,目前对其形成机制和构造演化特征的认识尚不清楚.通过对和田河与兰尕断裂带的构造解析,研究其形成机制与演化特征;通过与塔河油田兰尕断裂带油气成藏特征对比,分析和田河断裂带油气运移聚集特征.研究表明:兰尕及和田河半走滑-半逆冲的"Y"字型逆冲滑脱断裂带形成于加里东晚期,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形成断背斜.区域地应力是这2条断裂带形成的主要原因.早奥陶世末,受西南、东南和北部 3 面应力作用,塔北隆起形成大规模北北东向和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巴楚隆起形成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加里东运动晚期,受东昆仑和南天山洋挤压作用,形成向下收敛为走滑断裂、向上逆冲至志留纪地层内的逆冲滑脱断裂,并切割走滑断裂,使逆冲断裂上盘走滑断裂再活动,形成的缝网规模及破碎程度远比下盘及其他区域大.在后期构造运动作用下,逆冲断裂带内走滑断裂继承发育,并错断逆冲断裂.兰尕断裂带内发育两种有利成藏模式:① 主干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横向交切上倾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② 油气沿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分段富集的断溶体油气成藏模式.海西运动晚期,和田河构造带沿主干断裂充注的油气向次级北北东向走滑断裂控制的缝洞型储层侧向调整,发育断溶体油气藏,油气沿断裂带分段富集.因此,南部背斜区北北东向断溶体为有利勘探目标.

    断溶体构造演化成藏模式和田河构造带兰尕构造带巴楚隆起塔里木盆地

    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为例

    宋璠孔庆圆张学才曹海防...
    1275-1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浅水三角洲是沉积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但是干旱气候背景、水体间歇振荡、沉积特征与沉积过程较为复杂的浅水三角洲研究报道较少.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分析化验和地震等资料,根据现代沉积分析与沉积数值模拟,对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侏罗系齐古组开展系统的沉积相研究,建立了齐古组沉积模式.研究表明:①中-晚侏罗世准噶尔盆地气候转为干旱,齐古组沉积水体变浅且频繁振荡,1砂组—3砂组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沉积,4砂组物源供给减弱、气候持续干旱,沉积相转变为曲流河三角洲.②与湿润气候背景下的浅水三角洲相比干旱型浅水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变化较快,随着河道延伸逐渐分叉、改道出多种类型的河道砂.三角洲砂体颜色呈红灰间互的变化规律,砂岩岩性较细、成熟度低、分布规模不大.持续干旱的气候条件导致湖盆可容空间不断减小,三角洲朵叶体中几乎不发育河口砂坝,沉积砂体主要为多种形态类型的水下分流河道砂.③单一供给河道控制的沉积体规模有限且顺水流方向分异明显,发育高能水下主干河道、中-高能网状分流河道和低能改造型分流河道3种沉积微相.单砂体间连通性较差、储集空间非均质性强,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

    干旱气候沉积模式浅水三角洲齐古组侏罗系永进地区准噶尔盆地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二叠统咸化湖相烃源岩生气潜力及天然气勘探意义

    冯德浩刘成林杨海波韩杨...
    1289-1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二叠统咸化湖相页岩是准噶尔盆地东部最重要的烃源岩,研究其生气潜力及成藏贡献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近年来新钻井的录井、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半开放体系热模拟实验及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系统评价了中二叠统咸化湖相烃源岩的生气潜力,研究了天然气成因和来源,提出了有利的天然气勘探领域.研究表明:①东道海子凹陷中二叠统咸化湖相烃源岩厚度自边缘向凹陷中心逐渐增大,凹陷中部厚度普遍超过350 m,最厚可达600 m.阜康凹陷存在2个中二叠统咸化湖相烃源岩厚度高值区,其中东北缘烃源岩厚度主要为200~250 m,中南部烃源岩厚度超过400 m.阜康凹陷和东道海子凹陷中二叠统咸化湖相烃源岩以中等—极好烃源岩为主,发育倾油型生烃母质,具有厚度大、滞留烃含量高、普遍达到生气窗的特点,具备规模生气潜力.②准噶尔盆地东部发现来自于咸化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型气,主要分布在阜康凹陷、东道海子凹陷和阜康断裂带,克拉美丽气田和彩南油气田煤型气也混有中二叠统生成的油型气.③阜康凹陷和东道海子凹陷超深层是油型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主要包括源外常规气、源内致密气和源内页岩气3个有利的天然气勘探领域.

    烃源岩生气潜力油型气页岩中二叠统咸化湖盆准噶尔盆地

    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页岩层系优势岩相及其控储因素

    张洪冯有良刘畅杨智...
    1305-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柴达木盆地干柴沟地区页岩油勘探近年获得重要突破,研究高原咸化湖盆岩相与储层特征对甜点识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全岩矿物组成和原位微量元素分布测试、大面积视域扫描拼接成像、高压压汞与氮气吸附实验以及一维核磁共振分析,判识了岩相类型,系统研究了页岩储集性和含油性差异,提出了优势岩相和控储主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有块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70%)、层状灰云岩(碳酸盐矿物含量50%~70%)、纹层状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和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碳酸盐矿物含量10%~50%)4种岩相.块状灰云岩和层状灰云岩孔隙以晶间孔为主,储集空间大且连通性好,孔隙中含油指数高,为优势岩相;纹层状混积岩基质孔隙发育较差,纹层密集发育的混积岩渗透性较好;断续状水平层理混积岩孔、缝不发育,储集性较差.优势岩相成储过程受3方面因素控制:①碳酸盐矿物组构决定宏孔发育程度;②陆源长英质细粒沉积物和黏土矿物含量控制比表面吸附性;③纹层发育程度最终改善储层渗透性能.

    优势岩相控储因素储层特征页岩油下干柴沟组上段古近系干柴沟地区柴达木盆地

    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及其主控因素

    蒋前前吴娟王恒匡龙伟...
    1321-1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川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特征,根据钻井、岩性和温度实验数据,研究了现今地温场特征,利用激光拉曼光谱测定计算了龙马溪组页岩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以镜质体反射率(Ro)为约束,用BasinMod盆地数值模拟技术重建了该区热流史及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龙马溪组储层沥青激光拉曼镜质体反射率(RmcRo)为2.7%~3.9%,有机质现均已到过成熟阶段,平面上从威远—泸州—长宁区块成熟度逐渐增加.加里东期大部分有机质尚未进入生烃门限.东吴期—印支期威远北部及渝西北部有机质处于低成熟-成熟阶段,同期长宁—宁西及泸州南部有机质分别进入高成熟和过成熟阶段.燕山期川南龙马溪组有机质普遍达到过成熟阶段.川南地区龙马溪组有机质热演化受古地貌、古埋深、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及构造隆升等地质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古埋深及峨眉山玄武岩喷发是有机质热演化最主要的控制因素.

    热演化有机质页岩龙马溪组下志留统川南地区

    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

    彭军刘芳兰张连进郑斌嵩...
    1337-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川中龙女寺地区JT1井和MX145井等多口钻井在中二叠统茅口组获得高产工业气流,展现出茅口组良好的勘探开发潜力,但由于储层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不清楚,严重制约了龙女寺地区茅口组进一步的油气勘探.以川中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为对象,开展储层岩性、物性和孔喉结构等地质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提出了川中龙女寺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优质储层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龙女寺地区茅口组储层岩性为白云岩及灰岩2类,晶粒白云岩、角砾白云岩和颗粒灰岩为主要储层岩石类型.白云岩储层可划分为3大类、6个亚类,灰岩储层可划分为4大类、5个亚类.②晶间孔、非选择性溶孔和溶洞为茅口组储层主要储集空间类型,裂缝-孔洞型储层的构造-溶蚀缝、洞体系储集空间大,分布广泛且连通性好,为有利储层.③茅口组储层具有"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构建骨架,岩溶作用-构造作用叠加改造"的形成与发育模式.沉积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和构造作用是优质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角砾白云岩为优质储集岩.

    主控因素演化模式储层特征茅口组中二叠统龙女寺地区四川盆地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