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蔡立国

双月刊

0253-9985

ogg.syky@sinopec.com

010-82312982、82312050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ournal Oil & Gas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研最新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大16开本,双月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导向作为期刊的特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并被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管理部门认定为学位、职称和评奖的重要的标志性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库(GeoRef)、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BIG》、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速报》、《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20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1997年获全国优秀期刊,2001年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2001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发布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的影响因子达0.519,在所统计的1534种科技期刊中排位218,比2001年上升了126位,总被引频次达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苏北盆地陆相"断块型"页岩油地质特征及勘探实践

    方志雄肖秋生张殿伟段宏亮...
    1468-1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东部陆相断陷盆地群中-新生代发育多套巨厚的湖相富有机质页岩,蕴含丰厚的页岩油资源,但富有机质页岩普遍受断层切割,形成若干独立断块,与北美连续稳定分布的页岩地层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能否获得稳定的商业油流是勘探面临的首要问题.基于苏北盆地高邮凹陷古近系阜(阜宁组)二段页岩岩性、烃源岩品质、储层品质研究与综合评价,研究认为阜二段发育3套厚层有利层,具备"多层楼"立体勘探开发条件;基于阜二段有利层、断层和断块发育地质现状,提出水平井在同一断块内或跨断块、在同一或多个有利层长距离穿行的"断块型"页岩油勘探思路;根据断层断距与有利层厚度之间的配置关系,将"断块型"页岩油划分为"连续稳定"型、"微断层切割"型和"跨断块多甜点"型等3种勘探目标类型.通过勘探实践,证实3种勘探目标类型均可获得稳定的商业油流.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陆相页岩油勘探领域和类型,对陆相断陷盆地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断块型"地质特征页岩油阜宁组二段古近系苏北盆地

    中国典型盆地陆相页岩油组分评价及意义

    李明王民张金友张宇辰...
    1479-1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油组分是揭示页岩油富集机制的基础,也是研究页岩孔隙内油-水-岩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参数.选择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纯页岩型页岩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纯上次亚段过渡型页岩油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3亚段纯页岩型页岩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保压取心、常规取心、页岩层段产出油及高压釜热模拟产物,开展全烃色谱、热解气相色谱等实验,进行不同成熟度和不同类型页岩油组分系统评价.总结获取页岩油组分的方法,对比不同方法评价结果,讨论页岩残留烃组分的控制因素,提出页岩油组分评价方案.明确了产出油组分、热释烃组分、抽提物组分和热模拟产物组分间的差异以及上述评价方法的局限,解释了高有机碳丰度层段高含油率原因,高有机碳丰度层段代表高含油率,但不一定代表页岩油可动比例高.页岩热演化程度直接控制页岩油组分,有机质丰度和孔隙结构对页岩残留烃组分有一定影响.在页岩含油率评价、流体赋存特征以及页岩油富集机制研究时需考虑烃类散失,尤其是中-高成熟页岩.不同成熟度页岩油的组分评价为揭示页岩纳米孔内流体赋存特征提供新的方法.

    赋存特征页岩油组分产出油热释烃中-高成熟页岩烃类散失陆相页岩油

    海相含气页岩水平层理类型、成因及其页岩气意义——以川南地区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施振生赵圣贤周天琪孙莎莎...
    1499-1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页岩发育多种成因类型水平层理,不同类型水平层理渗透性存在差异.综合岩心观察、大薄片全直径成像和氩离子抛光片扫描电镜分析发现,川南地区古生界五峰组-龙马溪组含气页岩发育递变型、砂-泥递变型、砂-泥互层型和书页型4种水平层理.递变型水平层理由多个粉砂层水平叠置而成,粉砂和泥混杂堆积,粒序发育.砂-泥递变型水平层理中粉砂纹层和泥纹层水平互层,粉砂纹层呈颗粒支撑结构,整体正递变,其底部为突变界面,顶部与上覆泥纹层渐变接触.砂-泥互层型水平层理由粉砂纹层和泥纹层水平互层构成,层和纹层界面均突变接触,粒序不发育.书页型水平层理由极薄层状泥纹层构成,发育微弱的正粒序.4种水平层理具有不同的成因机制.递变型和砂-泥递变型水平层理均为相对低能的泥质浊流成因,递变型水平层理形成的水动力更弱;砂-泥互层型水平层理为陆棚相等深流成因;书页型水平层理为远洋悬浮沉降成因.水平层理类型直接影响页岩渗透性.书页型水平层理页岩富含有机质和有机孔,页岩渗透性最好;砂-泥互层型水平层理页岩颗粒分选性较好,页岩渗透性次之;递变型和砂-泥递变型水平层理页岩颗粒分选性差、有机质含量低,渗透性最差.

    浊流沉积远洋沉积等深流沉积水平层理五峰组-龙马溪组古生界川南地区

    四川盆地东南部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藏类型、特征及勘探方向

    边瑞康孙川翔聂海宽刘珠江...
    1515-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东南部是中国石化五峰组-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勘探的主战场,钻井受工程技术约束目前深度主要集中在小于4 500 m的深层,大于4 500 m的超深层尚未取得实质性勘探突破.构造类型是该地区页岩气藏局部深度差异的主控因素,同时也是保存条件和工程技术条件的重要控制因素,开展页岩气藏构造类型划分和特征研究,查明该地区页岩气藏深度分布的整体特征对后续勘探评价与部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将研究区深层页岩气藏划分为盆缘背斜型、盆缘斜坡型、盆内高陡型和盆内向斜型4种主要类型,明确了不同类型深层页岩气藏的特征和主要勘探目标.盆缘背斜型的阳春沟、新场西部、丁山、林滩场、桂花,以及盆缘斜坡型的新场东部、东溪东部、良村北、永乐-古蔺等目标最为有利.构造类型对储层含气性及产量也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控制作用具有盆缘背斜型>盆缘斜坡型>盆内高陡型的特征.同时构造类型还控制着深层页岩气的深度分布特征以及工程改造的效果和资源分布特征,其中改造效果较好的3 500~4 500 m深层主要分布在盆缘背斜型和盆缘斜坡型,但其资源量占比相对较小,深度大于4 500 m的超深层在4种构造类型中都有分布,其资源量占主体地位.综合考虑构造类型、深度分段、资源规模和工程技术条件,认为研究区深层页岩气的勘探应分3个层次逐步开展:①效益攻关盆缘背斜型和盆缘斜坡型3 500~4 500 m深度段;②突破攻关盆缘背斜型、盆缘斜坡型和盆内高陡型4 500~5 000 m深度段;③跟踪评价盆内向斜型大于5 000 m深度段.

    深度分布勘探方向构造类型深层页岩气五峰组-龙马溪组四川盆地东南部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及周缘二叠系芦草沟组异重流沉积

    陈轩陶鑫覃建华许长福...
    1530-1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储层的沉积成因一直存在争议.基于芦草沟组露头、岩心、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开展沉积学分析.研究表明:①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储层岩性为粉-细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发育对偶粒序及内部侵蚀面、块状层理及陆源植物碎片,为湖泊异重流成因.②异重流水道亚相主要由块状及交错层理粉-细砂岩组成,单层厚度0.8~2.8 m,平均1.6 m,核磁孔隙度值6.0%~12.0%,平均9.5%;朵叶体亚相主要由粒序层理、爬升波纹层理粉砂岩组成,单层厚度0.5~1.4 m,平均0.9 m,核磁孔隙度3.5%~7.8%、平均5.2%.③水道亚相具有透镜状充填地震反射特征,砂体厚层状加积充填,平面上为条带状或舌状,横向宽度1~3 km;朵叶体亚相具有披覆状地震反射特征,砂体薄层状侧积、前积发育,平面为扇形,长度及宽度均超过10 km.④芦草沟组沉积时期,南部山区频繁发生的洪水异重流携带陆源碎屑及有机质在吉木萨尔凹陷快速沉积,形成了砂岩储层与优质烃源岩,造成了水道-朵叶体砂体与异重流侧缘-深湖烃源岩大面积接触、频繁互层.湖泊异重流沉积模式为吉木萨尔凹陷"粗-细共存、源-储共生"高品质页岩油的成因提供了新的沉积学解释机制.

    水道朵叶体异重流页岩油芦草沟组吉木萨尔凹陷准噶尔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氦源岩特征及生氦潜力

    刘成林丁振刚陈践发范立勇...
    1546-15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氦源是氦气资源形成的首要条件,盆地基底变质岩、泥岩、泥质白云岩、煤和铝土岩等沉积岩为潜在氦源岩.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重磁资料解释、岩心描述与主、微量元素测试等方法,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2大类5套潜在氦源岩及其成氦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的潜在氦源岩分为基底型和沉积型两大类.基底型氦源岩发育在太古宇陆块及其上叠加的古元古界之中,岩性主要为高级变质片麻岩-变粒岩、大理岩、混合岩和花岗片麻岩,U和Th元素平均丰度分别为3.15×10-6和12.38×10-6,生氦强度为0.735×10-6 cm3/(a·g).沉积型氦源岩主要发育在中元古界长城系沉积变质岩和古生界沉积岩之中.长城系黑色板岩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和西南部,U和Th平均丰度分别为2.36×10-6和8.28×10-6,生氦强度为0.522×10-6 cm3/(a·g);下古生界下奥陶统马家沟组泥质白云岩分布在盆地中部及东部,U和Th平均丰度分别为1.71×10-6和9.80×10-6,生氦强度为0.487×10-6 cm3/(a·g);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泥岩和煤在全盆地广泛分布,太原组泥岩U和Th平均丰度分别为9.69×10-6和22.68×10-6,生氦强度为1.82×10-6 cm3/(a·g),太原组煤U和Th平均丰度分别为16.12×10-6和44.13×10-6,生氦强度为3.21×10-6 cm3/(a·g);上古生界石炭系铝土岩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和西南部,U和Th平均丰度分别为7.14×10-6和38.57×10-6,生氦强度为1.97×10-6 cm3/(a·g).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发育各类氦源岩,具有"多源供氦"特征.该研究为鄂尔多斯盆地氦气资源勘查奠定了基础.

    生氦潜力氦源岩氦气天然气藏鄂尔多斯盆地

    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三叠系盐下超深层油气成藏条件与勘探方向

    李双建李智张磊李英强...
    1555-15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盆地川西坳陷三叠系盐下海相层系埋深普遍超过7 000 m,油气勘探程度低,但是油气基本成藏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依据最新的钻探成果和地震资料,系统分析了川西坳陷超深层烃源岩、储层、构造变形样式和油气动态成藏匹配关系,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川西坳陷超深层发育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中二叠统茅口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3套区域烃源岩,生烃强度均超过20×108 m3/km2,具有形成大、中型油气田的资源潜力.坳陷内发育震旦系灯影组台缘丘滩和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颗粒滩白云岩储层,受高能相带和多期岩溶作用控制,具有规模性储集体成储基础.山前带推覆体下盘发育盐下准原地背斜构造,山前坳陷带发育高陡断裂和走滑压扭构造,形成了良好的油气圈闭.山前隐伏构造与坳陷内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均形成于印支期,与寒武系烃源岩主生烃期及基底断裂活动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具备油气早期成藏条件.综合评价认为坳陷内震旦系灯影组台缘带、与基底高陡断裂沟通的二叠系高能相带和山前带推覆体下盘原位构造是下一步勘探有利目标.

    筇竹寺组龙潭组灯影组栖霞组茅口组盐下深层成藏条件川西坳陷四川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致密储层含气系统压力演化

    李勇朱治同吴鹏申陈州...
    1568-1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多层系致密气发育,准确认识气藏压力演化过程对深化致密气成藏认识和实现气井高产稳产具有指导意义.综合应用钻测井资料和岩心流体包裹体测试,结合盆地埋藏史和热演化史模拟,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上古生界含气系统压力演化.结果显示,研究区自下而上发育欠压、略微欠压和常压系统.均一温度和盐度总体上连续分布,反映了油气连续充注过程.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均一温度和盐度正相关,反映近源生烃后快速充注;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均一温度和盐度负相关,受流体远距离运移充注和紫金山构造热事件作用下的气藏再平衡影响.研究区在白垩纪中期大量生烃,形成了异常高压,储层压力在34.89~38.26 MPa.后期地层抬升造成储层压力降低,其中地层降温贡献了50.31%~57.85%;天然气膨胀引起的气体运移贡献了28.25%~41.95%,且以上部地层降低为主;孔隙反弹贡献了0.37%~0.79%.相关成果系统揭示了上古生界致密气藏压力系统演化及现今气藏压力成因,对于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和类似盆地致密气富集成藏规律具有借鉴意义.

    流体包裹体压力系统致密气上古生界临兴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塔北地区奥陶系地下河溶洞充填规律与储集性能

    张三金强史今雄胡明毅...
    1582-1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野外露头、油田钻井、测井及地震资料,从溶洞充填物类型及旋回组合分析入手,开展古岩溶地下河溶洞充填序列及规律研究,同时探讨其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地下河溶洞充填率达89.9%,且以沉积砂泥岩和垮塌角砾岩充填为主,发育下粗上细多个组合旋回,构成多旋回沉积充填组合和多旋回垮塌-沉积充填组合2种类型.前者分布于岩溶斜坡下游地貌平坦区,放空漏失井比例小、低产井比例高;后者分布于地貌落差较大的岩溶斜坡上游区,放空漏失井比例大,出现大量高产井.分析认为,地下河迂回曲折的空间结构及其径流强搬运能力,使大量岩溶碎屑物质充填其中,导致其超高充填率;潜水面季节性升降使其充填物具旋回性及可对比性,加之水流冲蚀和构造活动,导致溶洞多期垮塌,构成了上游区多旋回垮塌-沉积充填组合,未充填空间发育;地下相对封闭的碳酸钙过饱和环境,使其充填物钙质胶结严重,孔隙度降低;未充填空间将是油气挖潜的重点靶区.

    地下河溶洞充填沉积旋回奥陶系塔河油田塔里木盆地

    砂质辫状河心滩沉积演化规律与沉积构型特征——基于沉积数值模拟的认识

    雷涛任广磊李晓慧冯文杰...
    1595-16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砂质辫状河心滩砂体规模大、连通性强、物性较好,是一类重要的油气储层.受到复杂多变的水动力条件影响,心滩呈现出类型多样、内部构型特征复杂等特征,制约了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为探索砂质辫状河心滩沉积演化规律及其控制的沉积构型特征,采用基于水动力场实时求解的沉积数值模拟方法,开展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动态模拟和过程解析,结果表明:①砂质辫状河心滩的演化过程包括5个阶段,表现为菱形坝、舌形坝、单元坝、复合坝及改造复合坝的顺次形成和连续转换,各类心滩平面形态、剖面结构样式及定量规模存在显著差异;②水流与心滩的交互作用是主导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的主控机理,即水流聚散特征与分布样式的持续变化导致心滩形成、增生、迁移、形变并遭受频繁、复杂的叠切,而心滩的演化又进一步导致水流聚散特征与分布样式的变化;③心滩内部发育前积、侧积及加积3类增生体,从菱形坝形成到改造复合坝发育,心滩内部增生体类型由前积主导转变为前积与侧积共生并最终变为前积、侧积及加积复杂复合,心滩长度、宽度由快速增加转变为缓慢增加并最终维持稳定,沉积记录中终止于不同演化阶段的辫状河心滩储层平面分布样式、内部构型特征及定量规模存在较大差异.

    定量规模沉积数值模拟沉积演化沉积构型心滩砂质辫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