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蔡立国

双月刊

0253-9985

ogg.syky@sinopec.com

010-82312982、82312050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Journal Oil & Gas Ge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刊载我国石油勘探、科研最新成果,反映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水平的学术性刊物,大16开本,双月刊。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以学术水平和学术导向作为期刊的特色。《石油与天然气地质》为我国中文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期刊,并被相关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及管理部门认定为学位、职称和评奖的重要的标志性期刊。本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石油文摘(PA)、美国地质文献库(GeoRef)、美国地质学题录与索引《BIG》、俄罗斯《文摘杂志》、日本《科学技术速报》、《中国石油文摘》、《中国地质文摘》等20家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1997年获全国优秀期刊,2001年获得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称号,多次获得湖北省优秀期刊,2001年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期刊一等奖。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3年12月发布的《200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年的影响因子达0.519,在所统计的1534种科技期刊中排位218,比2001年上升了126位,总被引频次达424。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鄂尔多斯盆地佳县地区深部煤层地应力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控制

    牟朋威李珮杰姚艳斌刘大锰...
    1640-1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佳县地区是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新区.目前该区地应力研究程度较低,地应力与煤层物性发育特征关系不明确,限制了该区煤层气高效开发.基于测井和岩心测试资料,构建了基于组合弹簧模型的测井地应力计算模型,研究了本区地应力分布特征,提出了地应力对储层裂隙、孔隙度和渗透率等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佳县地区8#煤层地应力平面分布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三向主应力具有垂向主应力(平均值56.72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平均值41.08 MPa)>最小水平主应力(平均值37.77 MPa)特征,为正断型应力机制.侧压系数平均值为0.70,表明煤层整体处于拉张环境,有利于张性裂隙发育.煤层物性特征与各地应力参数的关系表明,研究区8#煤层物性发育特征是三向主应力综合作用的结果,水平主应力起主要控制作用,煤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随侧压系数增大和水平主应力差减小而呈减小趋势.研究区深部煤层气含气量测试结果表明,侧压系数和水平主应力差对煤层物性发育情况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可用于有效地识别深部煤层气地质甜点区.

    孔隙度渗透率侧压系数地应力深部煤层气佳县地区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古隆起与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陈平李维周义军裴文瑞...
    1653-16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鄂尔多斯盆地最新二维格架大剖面,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与钻井资料,重新对盆地乌审旗古隆起与中央古隆起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再次厘定了盆地寒武纪—奥陶纪沉积构造格局,明确了古隆起变迁演化历程.研究结果表明:①证实奥陶纪乌审旗古隆起具有"北高南低"的构造格局.②乌审旗古隆起对寒武系沉积控制作用明显,而中央古隆起对奥陶系沉积控制作用明显.③三维地震资料证实怀远运动期(甚至怀远运动之前),乌审旗古隆起相较中央古隆起遭受了更为严重的暴露剥蚀,前奥陶纪乌审旗古隆起更高.④乌审旗古隆起活动期为前寒武纪,逐步消隐至奥陶纪基本不再活动.中央古隆起隆升于奥陶系马家沟组沉积前,在此之前盆地西南部的庆阳古隆起与北部的伊盟古隆起独立活动,马家沟组沉积前隆升形成北达伊盟古隆起、南连庆阳古隆起的"L型"中央古隆起.⑤两大古隆起共同控制了沉积相带分布,形成了盆地中、东部有利储-盖组合,前奥陶纪风化壳型气藏、中部岩性气藏及东部断缝型气藏可能是有利勘探领域.

    构造演化奥陶纪寒武纪中央古隆起庆阳古隆起乌审旗古隆起鄂尔多斯盆地

    复杂断陷盆地深层煤岩气地质特征、有利成藏因素及发育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大港探区为例

    周立宏陈长伟韩国猛李宏军...
    1665-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深层煤岩气勘探逐渐成为热门的非常规勘探领域,中国深层煤岩气的勘探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盆地,勘探与开发先导试验取得了重要突破,渤海湾盆地深层煤岩气勘探尚处于起步阶段.通过煤层岩心、测井和录井等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大港探区上古生界深层煤层特征和有利成藏因素等,剖析了深层煤层生气、存储和保存机制,明确了上古生界深层煤岩气的发育模式.研究认为:①大港探区上古生界深层煤岩气发育多套有利的甜点层段,煤层有机质丰度高,演化程度中等,生气强度较大.②煤层具有多尺度孔缝结构,密集微裂缝规模发育提供了有效的储集空间.③煤层顶、底板以泥岩为主,保存条件较好.④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煤层两次规模生气,复杂断陷背景下存在煤层风化-降解带、饱和吸附带和构造成藏带,深层煤层具有"超饱和"含气特征,煤层吸附气与游离气并存.据此建立了复杂断陷盆地深层煤岩气复式聚集发育模式,大港探区上古生界深层煤岩气理论研究与勘探实践对于渤海湾盆地深层煤岩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地质特征有利成藏因素发育模式深层煤岩气上古生界大港探区渤海湾盆地

    四川盆地二叠系龙潭组深层煤岩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以NT1H井为例

    文龙明盈孙豪飞张本健...
    1678-1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四川盆地二叠系龙潭组深层煤岩气勘探潜力,利用风险探井NT1H井煤层取心样品,进行龙潭组煤岩煤质、储层物性、吸附性和含气性实验测试,研究了龙潭组深层煤岩气地质特征与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龙潭组深煤层煤体结构完整、割理发育,镜质体反射率(Ro)为2.70%~3.13%,镜质组、惰质组和无机组分平均含量分别为60.6%,23.4%和16.0%,矿物组分以黏土矿物为主.②煤层总孔隙度较高,孔隙度为4.83%~10.13%,有效孔隙度为2.82%~9.66%,平均值为6.53%.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孔隙以粒径小于2 nm的微孔为主,其次为粒径大于10μm的宏孔或裂隙,粒径2~50 nm介孔相对不发育.③120 ℃温度条件下煤岩兰氏体积普遍大于25 m3/t,兰氏压力平均值为3.24 MPa.④保压取心煤层含气量26.52~31.24 m3/t,含气饱和度123%~146%,游离气含量约5~10m3/t,原位含水饱和度相对较低,为18.2%~48.6%.总含气量随埋深加大而增高.综合研究认为深层煤储层含气条件优越.四川盆地龙潭组深层超饱和煤岩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建议通过以小间距煤层组为整装对象进行体积压裂立体改造开发煤岩气.

    储层特征资源潜力深层煤岩气龙潭组四川盆地

    深部煤-岩组合体力学特征及裂隙扩展规律——以沁水盆地武乡区块为例

    蔡益栋李倩肖帆刘大锰...
    1686-1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层及其顶、底板的岩石力学性质是影响煤储层压裂、起裂和裂缝延伸的关键因素,制约深部煤层气的规模效益开发.为研究煤-岩组合体破裂过程中的力学特征及其裂隙扩展行为,根据声发射信号监测,开展了沁水盆地中、东部武乡区块煤-岩组合体的单轴压缩实验和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了煤-岩组合体中不同厚度比、不同岩性类别和不同交界面倾角对组合体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声发射信号特征和破裂特征的影响规律,探究不同组合配置下的裂缝扩展行为.研究结果表明:①煤-岩组合体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煤-岩厚度比和煤-岩交界面接触倾角的增大而减小,不同岩性的组合体弹性模量介于1.75~5.44 GPa,抗压强度为11.20~20.60 MPa,其中煤岩-泥页岩组合体力学性质最弱,煤岩-砂岩组合体最强.②煤-岩厚度比增大会加剧组合体的破坏程度和裂隙数量,当煤-岩厚度比达到一定程度时,煤体发生破裂后能量会继续扩散到邻层,使整个组合体破碎.在不同岩性的组合体中,破坏难易程度为煤岩-砂岩组合>煤岩-灰岩组合>煤岩-泥页岩组合.随着煤-岩组合体交界面接触倾角增大,整体更容易被破坏失稳、产生裂隙.③随着组合体中煤岩厚度增大,发育的裂缝由张性裂隙演变为X型剪切裂隙,且由只在煤岩内部扩展逐渐过渡到整个组合体.不同岩性组合体的力学强度愈大,其裂隙越倾向于从X型剪切裂隙演变为张性裂隙,展布范围由整个组合体变为局限于煤岩内部.煤-岩交界面接触倾角的增大使组合体内部的X型剪切裂隙尺度相应增加,加剧破坏程度.

    单轴压缩实验声发射信号监测力学行为数值模拟裂隙扩展煤-岩组合体武乡区块沁水盆地

    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断层输导有效性定量评价

    刘景东任成刚王小娟潘珂...
    1705-1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断层输导有效性是中浅层油气成藏和富集的关键因素.开展断层输导有效性评价对四川盆地中部(川中)中浅层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以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为例,在断层分布与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活动速率、挤压应力方向和断面正压力等方法,评价了气源断层输导性,研究了断-砂配置及其演化,揭示了断-砂配置对天然气运移及富集差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川中地区分别切割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下侏罗统烃源岩的逆断层和正断层,为沙溪庙组的气源断层,其中逆断层受控于不同构造运动期的构造挤压,正断层成因是沙溪庙组沉积早-中期"弱伸展背景下的隆-坳差异沉降";川中地区龙泉山、角①和简阳①逆断层及正断层在晚燕山期和晚喜马拉雅期具有较好的输导性,受断层规模和下伏气源供给等因素影响,龙泉山断层和角①断层为最重要的输导断层;川中地区气源断层多数表现为早-晚继承型,有利于天然气在不同充注期向有利砂体持续充注,而角①断层为早-晚反转型,早期和晚期的天然气充注方向不同,在断层两侧均可发生天然气充注;气源断层规模、断-砂配置关系及烃源岩生烃强度是天然气富集差异的主控因素.

    断-砂配置演化定量评价断层输导性天然气运移沙溪庙组中侏罗统中浅层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泸州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连通性特征及模式

    赵圣贤刘勇李博陈鑫...
    1720-1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传统靶体优选指标优选的页岩甜点仍然存在产量低的情况,诸多学者和工程师认为是孔隙连通性制约了产能.虽然水力压裂能够扩大页岩储层开发的有效面积,但页岩气从基质向水力裂缝中的运移完全取决于页岩孔隙的连通性.揭示四川盆地泸州区块页岩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建立页岩储层识别评价模式对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判断和靶体优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选取典型钻井样品,利用核磁共振(NMR)、压汞法(MIP)、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和大面积图像拼接技术(MAPS)实验测试方法,以连通性孔隙度和连通性孔隙占比为依据,将泸州区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划分为3级:A类储层(连通性孔隙体积>0.006 7cm3/g;连通孔隙度>1.75%)NMR孔径分布曲线基本呈三峰分布,小孔、中孔和大孔之间的连通性好,发育大量连通性气胀型有机质孔和大量无机矿物孔隙;B类储层(连通性孔隙体积=0.005 7~0.006 7 cm3/g;连通孔隙度=1.55%~1.70%)NMR孔径分布曲线呈近似双峰分布,小孔和中孔之间的连通性较好,但中孔和大孔之间的连通性差,以发育孤立海绵状有机质孔隙为主,同时发育大量无机矿物孔隙;C类储层(连通性孔隙体积<0.005 7cm3/g;连通孔隙度<1.55%)NMR孔径分布曲线呈单峰分布,不同孔径孔隙之间的连通性差,有机质多不发育孔隙,无机矿物孔隙也不甚发育.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孔径孔隙之间的合理配置有助于页岩孔隙连通性的改善,大量发育的无机矿物孔隙起到了沟通各局部连通的有机质孔隙的作用,共同构成了页岩的连通性孔隙网络.②为富泥硅质页岩相的孔隙连通性最好.③基于储层孔隙连通性特征与MAPS和FIB-SEM数据建立的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定性-定量识别图版及揭示的3类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模式,将为今后页岩储层孔隙连通性判断提供依据和为优质页岩储层靶体优选提供支撑.

    连通性模式孔隙连通性页岩气储层五峰组-龙马溪组泸州区块四川盆地

    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深层煤岩气赋存条件及勘探方向

    白雪峰高庚王彪李敬生...
    1736-1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拉尔盆地呼和湖凹陷白垩系南屯组二段(南二段)已发现油气藏,但对其中的深层煤岩气赋存条件及勘探方向研究较少.分析了烃源岩、沉积和构造等油气成藏基础条件,研究了深层煤储层发育特征及含气规律,探讨了呼和湖凹陷深层煤岩气赋存条件,提出了下一步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南屯组发育泥岩及煤岩2套成熟源岩,深层煤岩气具有良好的气源物质基础.②断陷湖盆沼泽发育,成煤环境优越,初始期煤岩厚度大,煤-泥共生;稳定期和萎缩期煤岩厚度小,砂-煤共生.③缓坡断阶带煤岩厚度小,含气量低;洼槽带及陡坡带煤岩厚度大,割理裂隙发育,微裂隙沟通有机孔,连通性好,孔-缝体系发育,富游离气.④早期断裂体系为深层煤岩气垂向与侧向运移提供通道.⑤呼和湖凹陷预测深层煤岩气资源量1.79×1012m3,勘探潜力大,将成为断陷盆地重要风险勘探新领域,洼槽带和陡坡带是深层煤岩气最有利的勘探方向.

    风险勘探洼槽带陡坡带深层煤岩气南屯组二段呼和湖凹陷海拉尔盆地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水西沟群成烃环境演变对煤系烃源岩分布及煤岩气保存的影响

    赵振宇张华林潼李攀...
    1755-1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吐哈陆相聚煤盆地是中国西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侏罗系水西沟群发育多套含煤优质烃源岩层,具有多套优质的砂岩储层和煤岩储层,是盆地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和深层煤岩气战略突破领域.通过研究盆地构造-沉积演化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以及微量元素对沉积环境的响应特征,分析了不同类型烃源岩的发育和分布规律,指出了煤岩储层中天然气(煤岩气)保存的有利空间位置.研究认为:①水西沟群沉积时期,构造抬升与沉降作用控制了台北凹陷沉积中心的形成与演化,沉积中心由北向南逐渐迁移;在晚侏罗世末期,北部发生强烈构造抬升,沉积中心继续向腹部迁移并造成东高、西低的地势特征,形成了现今胜北、丘东和小草湖洼陷3个逐渐向东抬升变浅的沉降中心.②沉积中心演化控制凹陷内不同次洼水体深度和盐度的变化.水西沟群八道湾组—三工河组沉积时期水体加深,盐度变小,三工河组—西山窑组沉积时期水体逐渐变浅,盐度增大.泥岩主要位于盆地的北部,具有自西向东加厚的特征.纵向上受古水体盐度的影响,八道湾组—西山窑组有机质类型和丰度具有逐渐变好的趋势.③水西沟群沉积期发生频繁的水体变动,煤形成于水体相对较浅的沉积环境.在八道湾组早期的水进初期阶段、八道湾组晚期和西山窑组早-中期的水退晚期阶段,水体相对较浅,为有利的聚煤环境,是吐哈盆地煤岩发育的主要层段.④在煤的发育区划分了 10种不同类型的煤层顶-底板组合,提出了 5个有利于煤岩气保存的煤层顶-底板组合类型及其分布位置,这些分布区是下一步煤岩气勘探方向.

    成烃环境微量元素煤岩顶-底板组合煤系烃源岩煤岩气水西沟群台北凹陷吐哈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深部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测井评价技术

    王舵刘之的王成旺刘天定...
    1772-1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部煤层气由于储层非均质性强、应力大、压力高和可改造性差,因此,其规模化开发要求对甜点开展精细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法)提出了深部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的12项评价指标,建立了测井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鄂尔多斯盆地DJ区块20余口井的深部煤储层甜点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煤储层地质-工程甜点主控因素与产能施工压力比(Ip)存在良好的相关性.DJ区块深部煤储层的上部甜点类别普遍优于中、下部,上部主要为Ⅰ类甜点,中部为Ⅲ类甜点,下部为Ⅱ类甜点.②含气量和脆性指数分别是储层及工程品质的主控因素.③煤储层顶、底板发育较厚的灰岩和泥岩,煤储层与灰岩和泥岩的力学特性差异较大,能有效封隔压裂缝在煤储层中扩展.压裂工况和试气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地质-工程甜点测井评价方法应用效果良好,可用于深部煤储层压裂射孔选段和测井优选评价.

    产能施工压力比含气量脆性指数地质-工程一体化甜点评价深部煤储层气鄂尔多斯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