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 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天然气净化总厂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 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天然气净化总厂

颜廷昭

双月刊

1007-3426

ceog-cn@vip.sina.com

028-85604581 85604588

610213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华阳天研路218号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 and Gas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石油化工与天然气化工领域的科技成果,包括油气处理与加工、天然气及其凝液的下游产品开发、油田化学药剂、天然气分析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技术开发展动向等。栏目有天然气及其凝液的利用、油气处理与加工、油田化学、分析测试、环境监测与保护、油气简讯等。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生产、应用和管理的人员以及相关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程序驱动的常减压蒸馏-加氢裂化全流程模拟与分析

    杨阳张桥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石油作为传统的化石能源,其组成较为复杂,导致很难对炼油过程进行精确控制.在智能制造的要求下,建立合理可靠的炼油过程模型,并对炼油过程中来自上下游的影响进行准确的预测,有助于实现炼油过程的智能调控及优化.方法 基于Aspen HYSYS软件,依托集成了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反应器模块,建立从原油到产品的常减压蒸馏-加氢裂化严格模拟流程,并在模拟的基础上探究含氢气体与油品的体积比对反应产物的流量及氢气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驱动流程模拟的方式,在上游原油配比波动的情况下,获得下游加氢裂化装置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 模拟结果准确度很高,平均相对误差为 0.41%.当国内原油占比从 20%提升至 50%时,柴油产品产量降低了 13.9%,石脑油产品产量提升了 6.1%,总产量降低了 8.7%.结论 基于程序驱动Aspen HYSYS软件建立的常减压-加氢裂化模型包括了从炼厂原油到产品的完整流程,并能对炼油过程进行分析与调优.该模型有助于智能炼化的实现及传统炼化企业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

    炼油常减压蒸馏加氢裂化流程模拟HYSYS

    旋流后置型超声速分离器激波控制方法数值模拟

    蒋文明韩晨玉门惠云刘杨...
    8-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超声速分离是一种基于收缩-扩张喷管的新型气体净化与燃料气加工技术.旋流后置型超声速分离器中的旋流器通常设置在扩压段前,易诱发正激波并破坏分离器内部低温环境,同时,激波难以控制.因此,拟通过优化超声速分离器结构的方式削弱激波的影响.方法 ①基于热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原理,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旋流后置型超声速分离器的激波控制理论;②根据该理论设计了一种能够控制激波的跨旋流结构,建立了该结构的普适性设计公式;③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跨旋流结构的倾斜角度、渐扩段长度、旋流器的叶片扭转角度 3个重要结构参数对激波控制的影响.结果 当跨旋流结构的倾斜角度为 3.3°、渐扩段长度为 107 mm、旋流器的叶片扭转角度为 120°时,分离器具有最佳性能.结论 相比传统的旋流后置型分离器,添加跨旋流结构可以保证流体流通面积在渐扩段持续增加,从而实现对激波的有效控制,以提高分离器的冷凝和分离效率.

    超声速流动激波控制纯化旋流后置数值模拟跨旋流结构

    下期要目

    18页

    用于捕集CO2的相变吸收剂与乙醇胺吸收剂性能对比

    白雨鑫郑润芬魏立新赵福君...
    19-2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解决传统吸收剂捕集二氧化碳(CO2)存在的再生能耗和经济成本较高等问题,研发新型相变吸收剂.方法 对4种相变吸收剂体系:DETA-1-propanol、MMEA-DEG、DEEA-MEA和DEEA-AEEA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以传统吸收剂质量分数为 30%的乙醇胺(MEA)溶液作为参考基准,进行吸收、解吸、发泡、腐蚀、循环吸收-解吸实验研究以及再生能耗和成本估算.结果 DETA-1-propanol体系的富相体积占总体积的 66%,最大吸收负荷为 3.34 mol/kg,与MEA吸收剂相比提高了54.6%.溶剂成本为 11 500元/t,相比MEA吸收剂增加了 35.5%,再生显热(以每 1tCO2 计)为 0.28 GJ/t,再生潜热为1.1 GJ/t,与MEA吸收剂相比分别降低了 73.3%和 12.0%.结论 DETA-1-propanol吸收剂体系具有较高的吸收、解吸性能和较高的循环稳定性,以及较低的再生能耗和溶剂成本.

    二氧化碳碳捕集相变吸收剂吸收解吸腐蚀再生能耗

    克劳斯分流-直接氧化组合工艺的应用

    李澜旭黄守清
    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提高中国石化川西气田X号脱硫站总硫回收率,确保尾气排放达标.方法 考查克劳斯分流-直接氧化组合工艺在X号脱硫站的实际应用情况,对比其与常规克劳斯工艺的区别与优势,并通过列举现场生产数据及计算总硫回收率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 ①克劳斯分流-直接氧化组合工艺的总硫回收率达到 98%以上,比常规工艺提升了 2~3个百分点;②碱洗后排放尾气中SO2 质量浓度<1 mg/m3,可满足GB 39728-2020《陆上石油天然气开采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规定的排放尾气中SO2 质量浓度≤400 mg/m3 的要求;③年产硫磺 1.1×104 t,硫磺品质达到GB 2449.2-2015《工业硫磺第 2部分:液体产品》规定的一等品质量标准.结论 中国石化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克劳斯分流与直接氧化组合工艺有效提升了装置总硫回收率及环保效果,可实现尾气达标排放,确保装置的长周期高效、环保运行.

    川西气田硫磺回收尾气达标排放克劳斯分流直接氧化

    溶气原油CO2溶解度预测模型

    王春兰王毅杰刘文臣黄启玉...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解决目前气体溶解度模型难以应用于溶气(CO2)原油等问题.方法 利用自行设计建设的可承压搅拌釜装置研究了集输温度和压力对CO2 溶解度的影响规律,利用亨利定律对实验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适用于集输环境下的CO2 溶解度计算模型.结果 该模型创造性地引入了与实际压力和常压比值相关的 4个参数,消除了已有模型的量纲问题.经过实验及文献数据验证,发现新的CO2 溶解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最大为 32.5%,与 3种经典预测模型计算误差动辄超过 50%相比有了明显改善,且绝对误差可以控制在 2 L/L(以原油计)以内.结论 基于该模型预测效果的显著提升,可以有效应用于溶气原油工业集输过程,对保障原油输运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CO2驱油集输管道溶气原油溶解度

    烷基化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失活原因分析及对策

    陈晓梅曹吉伟李敏
    4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硫酸法烷基化装置中,通过分析 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反应器的运行情况,研究导致加氢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催化剂失活前后的原料性质,并考查原料性质变化对 1,3-丁二烯脱除率的影响.结果 对于1,3-丁二烯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来说,原料pH高、NaOH和总硫含量高,均会造成催化剂活性中心受到抑制.结论 通过优化操作以脱除原料中的有害杂质,并对失活的催化剂进行纯氢在线活化处理后再次投用于选择性加氢反应器,发现催化剂活性显著恢复,并实现了长周期运行.

    烷基化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失活在线活化

    熔融法甲烷热裂解耦合化学链燃烧技术低碳联产工艺

    谢娜张政诸林彭昭...
    49-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熔融法甲烷热裂解耦合化学链燃烧技术联产氢气、电、碳材料新工艺.方法 利用Aspen Plus对联产工艺进行建模计算,并从经济效益方面分析了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讨论了热裂解反应甲烷转化率、热裂解反应温度和变压吸附分离效率等主要因素对系统的影响.结果 在 600 kmol/h进料条件下,氢气和碳材料产量分别为956 kmol/h和 503 kmol/h,系统发电量为 9.43 MW,CO2 捕集量为 208 kmol/h,捕集率达到 99.75%.制氢效率、制碳材料效率和产电效率分别为 41.059%、31.453%和 4.532%,系统总效率达到 77.044%.结论 提高甲烷转化率和变压吸附效率、降低热裂解反应温度有助于提高产品产量和系统总效率.

    熔融催化甲烷热裂解耦合化学链燃烧碳材料氢气

    氢气纯化过程能量分析与工艺优化

    吴冰倩黄钰杰张煜李福顺...
    57-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氢气纯化体系中,为分析过程能量,考查原料气中氧气摩尔分数变化对氢氧反应放热量和反应器温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模型计算的方法,计算电加热器能耗和冷却器消耗的冷量,进而对工艺流程做出优化.据此提出新型换热再生气体纯化流程,分析氧气摩尔分数和物流流量对体系温度的影响.结果 当氧气摩尔分数大于 0.13%时,才能满足体系的供热需要.新型换热再生气体纯化流程与原有流程比较可节约 88%以上的冷量,且不需要电加热即可维持体系运行温度.结论 新型换热再生气体纯化流程可充分利用氢氧反应放出的热量为冷物流加热,从而实现节约电能耗和冷量、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氢气纯化模型计算节能氢能

    CO2干法压裂用支化硅氧烷及含氟聚合物类增稠剂研究现状与应用进展

    杜代军李金涛蒲万芬赵金洲...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CO2 干法压裂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无水压裂技术已成为致密油气藏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经调研发现,CO2 干法压裂技术尚未成熟,主要是因液态或超临界CO2 黏度低而存在滤失量大、携砂性能差等问题,需要加入增稠剂来提高CO2 的黏度.针对硅氧烷类增稠剂需借助大量助溶剂、其他增稠剂而增稠效果不理想、温度压力适应性差等问题,从增稠机理和增稠特性两方面概述了目前支化硅氧烷类(不使用或少量使用助溶剂)及含氟类增稠剂CO2 压裂液增稠剂的研究进展,并在增稠特性部分综述了这两类增稠剂的结构特征和性能特点.其次,对国内相关液态CO2 和超临界CO2 干法压裂技术现场应用进行综述.最后,分别从增稠机理、增稠性能和现场应用方面对干法压裂CO2 增稠剂及其压裂液体系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干法压裂超临界CO2增稠剂压裂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