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 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天然气净化总厂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 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天然气净化总厂

颜廷昭

双月刊

1007-3426

ceog-cn@vip.sina.com

028-85604581 85604588

610213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华阳天研路218号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Journal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Oil and Gas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报道石油化工与天然气化工领域的科技成果,包括油气处理与加工、天然气及其凝液的下游产品开发、油田化学药剂、天然气分析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成果、技术开发展动向等。栏目有天然气及其凝液的利用、油气处理与加工、油田化学、分析测试、环境监测与保护、油气简讯等。读者对象是国内外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研究、生产、应用和管理的人员以及相关大专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相态下CO2管道输送技术经济评价分析

    杨继忠戴万能李茜刘恩斌...
    93-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明确不同相态下CO2 管道输送的适应性和经济性.方法 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碳酸盐岩气藏CCUS-EGR关键技术研究为背景,优化建立了气相、液相以及超临界相 3种相态的CO2 管道输送经济性估算模型,分析了流速、输送距离以及输送量对相对总成本的影响.结果 ①最低输送成本气相管道最高,液相管道次之,超临界相管道最低;②气相经济流速为 3.0~4.0 m/s,液相经济流速为 1.0~1.8 m/s,超临界相经济流速为 2.0~2.4 m/s;③在不同输送距离下,相对总成本随着输送距离的增加而增大;④在不同输送量下,相对总成本随着输送量的增加而增大,DN200以上规格的管道输送成本随输送量变化增长较慢,DN100的管道输送成本随输送量变化很大.结论 通过建立CO2 管道输送经济性估算模型,分析不同相态下的CO2 管道输送经济性,为CO2 管道输送工程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和参考.

    CCUSCO2管道管道工艺计算相态经济性分析

    锰系吸附剂在气田采出水提锂中的吸附性能

    昌枭凡龚建华熊颖何林...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绿色高效地回收气田采出水中的锂资源,采用锰系吸附剂开展Li+吸附研究.方法 考查了锰系吸附剂(主要成分为Li1.361 Mn1.639 O4)在气田采出水(ρ(Mg2+)∶ρ(Li+)=2.46)中不同实验条件(固液比、初始质量浓度、温度)下的吸附性能,并通过SEM、XRD、XPS、FT-IR等表征手段研究吸附材料在吸附前后物化性质的变化.结果 经过 5次循环吸脱附后,吸附剂吸附容量维持在 9.5~10.5 mg/g,锰溶损失率始终小于 2%;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且吸附行为契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存在一个饱和吸附容量.结论 在气田采出水的锂资源回收中,锰系吸附剂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未来可对吸附材料进行改性以降低其锰溶损率,并通过调控水化学环境进一步提升其吸附容量,以期在气田水中表现出更高的提锂效率.

    气田采出水锂资源回收吸附锰氧化物

    锂吸附剂在油气田卤水中的性能评价

    陈立马骏高源谭遥...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油气田卤水含有石油类、悬浮物等杂质,对锂资源的吸附分离存在潜在影响,考查了气田水吸附提锂的可行性及市面主流吸附剂的吸附提锂适应性.方法 研究对比了pH、温度对铝系、钛系和锰系 3种粉体吸附剂吸附、解吸效果的影响规律;对优选的铝系吸附剂,研究了其吸附剂形态、进卤量、进卤流量对成型吸附剂吸附、解吸效果的影响规律,并评估其循环稳定性.结果 在最优条件下,3种粉体吸附剂饱和吸附容量分别约为 7.9 mg/g、12.5 mg/g、15.3 mg/g.铝系吸附剂解吸液中钠锂比、钾锂比等要优于钛系和锰系,并且钛系和锰系吸附剂溶损率分别是铝系的 20倍和 70倍,长期运行情况下使用寿命要远低于铝系吸附剂.采用陶瓷膜去除卤水中的悬浮物和石油类,铝系成型吸附剂在进卤量为20 BV(1 BV=50 mL)、进卤流量为 12 BV/h、解吸水量为 10 BV、解吸流量为 10 BV/h的条件下,连续 10次循环单柱实验铝系吸附剂吸附容量和尾卤锂浓度保持稳定,平均锂吸附率为 79.2%.结论 综合证实采用吸附法提取龙王庙气田卤水中的锂资源是可行.

    油气田卤水吸附法提锂吸附剂

    油气田水伴生资源提取技术进展及应用

    高云云文绍牧范锐陈立...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力度的逐渐增大,油气田水量逐年增加,由此带来诸多环境问题,而部分油气田水中的伴生元素的含量均超过工业开采品位,适合综合开采或者单独开采.因此,分析油气田水中伴生元素综合利用的可行性并提出可行技术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对油气田水的水质特点和资源分布特征进行了总结,剖析了油气田水中伴生元素锂、溴、钾提取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阐述了目前盐湖卤水中锂、溴、钾提取技术对于油气田水的适用性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油气田水中伴生元素提取技术和应用现状,认为吸附法提锂+热溶冷结晶法(或冷分解-浮选工艺)提钾+电氧化法提溴是油气田水中伴生有价元素综合利用可行的技术路线.目前的油气田水产业化只针对提锂,应尽快打通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全流程,寻求环保经济的油气田水伴生资源综合利用和达标处理工艺,为进一步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油气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油气田采出水伴生元素提锂提溴提钾吸附剂

    天然气压差发电运行能效分析与优化

    于洋李彦苹周军蒋轩...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天然气压差发电是一种低碳能源创新技术,发电过程中无污水废气排放,是清洁高效的分布式能源,但需要解决压差发电系统运行效率模糊、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方法 提出了一种天然气压差发电运行能效计算分析模型,该模型结合了理论公式计算与仿真模型计算,考虑到实际投产中存在偏离测定流量运行的情况,建立轴功率修正公式,采用优化拟合的方式获得修正系数,最后采用三箱分析法进行能效分析.结果 将该模型应用于某配气站压差发电项目,结合现场典型运行工况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采集的 3类运行工况,得到不同工况下净发电量为 1 612.8~2 697.5 kW·h,系统㶲效率为 43.5%~50.5%.结论 机组进气流量应维持在 0.9~1.1 倍测定进气流量范围内,在最大发电功率范围内提高进气压力或压力比,能够输出更多轴功带动发电机发电,以确保最佳的系统能效和稳定运行.该研究对于天然气压差发电机组能效分析与优化运行具有指导意义.

    压差发电余压利用㶲分析能效分析低碳节能

    基于正交试验的天然气脱硫工艺多目标优化

    尹晓云李静林冬黄薪宇...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针对天然气净化厂处理含硫天然气时常出现能耗较高、净化气流量较低、脱硫选择性较差等问题,基于Aspen HYSYS流程模拟软件,搭建含硫天然气净化厂脱硫单元稳态模拟模型.方法 采用多目标正交试验法与综合频率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工艺总能耗、净化气流量和选择因子 3个指标作为综合评判指标,对脱硫单元的吸收塔塔板数、吸收塔压力、胺液循环量和胺液进料温度 4个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确定了脱硫单元工艺参数的最优组合方案,并对优化前后脱硫单元的综合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 ①所搭建的稳态模拟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脱硫单元的运行特性,满足工程应用的要求;②各因素对工艺总能耗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胺液循环量、吸收塔塔板数、吸收塔压力和胺液进料温度;各因素对净化气流量和选择因子的影响从大到小的顺序一致,均为吸收塔塔板数、吸收塔压力、胺液循环量和胺液进料温度;③脱硫单元关键工艺参数的最优组合为:吸收塔塔板数12块、吸收塔压力5.5 MPa、胺液循环量75 t/h、胺液进料温度28℃;④相较于优化前,优化后的工艺总能耗由11 316.54 kW降至9 590.61 kW,降幅为15.25%;净化气流量由4 164.53 kmol/h增至 4 175.54 kmol/h,增幅为 0.26%;选择因子由 1.32增至 2.20,增幅为 66.67%.结论 经过工艺参数优化后,脱硫单元的能耗显著降低,净化气流量得到一定的提升,脱硫选择性得到明显改善.

    天然气脱硫正交试验能耗分析净化气流量脱硫选择性工艺优化

    天然气脱硫脱碳用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韩旭晖诸林曾行艳王梓...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气田开采出的天然气采用离子液体进行脱硫脱碳处理,以期能达到GB 17820-2018《天然气》的要求.方法 离子液体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溶剂,其理化性质可通过阴、阳离子进行调控.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对离子液体取代或补充天然气净化的传统吸收溶剂的潜力进行了探讨.结果 离子液体净化工艺具有较好的酸气吸收效果,虽常规型与功能型离子液体的黏度高且价格昂贵,但复配胺类溶剂后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此类问题.结论 综述了近年来离子液体吸收CO2、H2S的研究进展,可为其在天然气脱硫脱碳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天然气醇胺溶液离子液体酸气吸收脱硫脱碳

    天然气中二氧化碳与羰基硫脱除机理研究进展

    薛靖文朱雯钊高峰冉龙超...
    155-162,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料天然气中二氧化碳(CO2)、羰基硫(COS)、硫化氢(H2S)和甲硫醇(CH3SH)等酸性气体需要采用碱性溶剂予以脱除,在吸收过程中,以瞬时质子机理反应的H2S脱除速率远远大于COS和CO2,故尽管原料气中COS含量通常远低于H2S,但用于脱除H2S的常规技术不能完全有效地脱除COS.COS与CO2 化学结构相似,但CO2 吸收速率远大于COS,因此,要深度脱除COS且保留部分CO2 难度较高.目前,对COS和CO2 吸收机理差异性的研究较少,导致在大量CO2 和COS共存的条件下,COS选择性吸收溶剂的设计缺乏理论依据.因此,需深入研究COS的吸收机理.对有机胺法吸收CO2 及COS的机理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以下认识:①在机理研究方面,普遍认为COS在伯胺和仲胺中的吸收机理与CO2吸收机理相同;②醇胺吸收CO2 的机理通常认为是通过形成氨基甲酸盐而脱除CO2,进一步的加热分解即是CO2 的释放与吸收液的循环使用;③COS与CO2 均为线性分子,物理化学性质也非常接近,使得在二者共存的条件下,COS选择性吸收的难度较大.

    羰基硫二氧化碳天然气净化吸收机理醇胺

    复合金属氧化物固体脱硫剂对烟气脱硫反应性能的研究

    赵晓玲刘宗社李超群范锐...
    16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Fe、Ce金属助剂添加量及工艺条件对复合金属氧化物脱硫反应活性的影响,以有效提高固体脱硫剂的硫容及再生反应性能.方法 基于氧化吸附和还原再生反应机理,利用控制变量法考查了活性金属助剂添加量、体积空速、反应温度、原料气组成和还原气类型等工艺条件对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 在反应温度为 500℃、体积空速为 3 000 h-1 的条件下,当Fe2O3 和Ce2O3 的添加量(w)分别为 2a%和 3b%时,固体脱硫剂硫容(w)可高达 24.0%,还原反应时间为 65 min.另外,降低体积空速、升高反应温度、降低SO2 含量或提高O2 含量可进一步提高固体脱硫剂的硫容.还原气的类型对再生反应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结论 明确了金属助剂及工艺反应条件对脱硫反应活性的影响,可为高温可再生固体脱硫剂的研发及工业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金属助剂烟气脱硫复合金属氧化物可再生固体脱硫剂

    下期要目

    168-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