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马保根

月刊

1674-3474

hnzd@chinajournal.net.cn

0371-65580042

450003

河南省郑州市纬五路7号河南省人民医院内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hinese Practical Diagnosis and Therap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LIPH基因突变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1家系分析

    黄文萱周小慧于建斌刘莉娜...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致病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收集1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检测先证者皮肤病相关基因外显子区域基因突变情况,采用PCR-Sanger测序法验证致病基因突变情况。应用ClustalX 2。1软件分析先证者基因突变位点保守性,PyMOL软件预测基因突变位点的蛋白结构变化。结果 先证者,男,7岁,自1岁开始头发弥漫性减少,颜色逐渐变浅,3岁后头发生长缓慢。就诊时临床表现为头皮弥漫性毛发稀疏、细软、卷曲,呈浅褐色;头皮皮肤颜色及质地大致正常,眉毛、睫毛、体毛数量及颜色大致正常,皮肤出汗正常;指趾甲正常,掌跖皮肤未见角化过度等异常;上颌乳中切牙和左侧上颌乳侧切牙牙体缺损,右上乳1和左上乳2龋齿;皮肤镜检查显示皮肤大致正常,毛发稀疏,大量单根毛发,未见黑点征、断发及感叹号发。先证者存在LIPH基因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复合杂合突变,导致其编码蛋白的第177位氨基酸由亮氨酸变为精氨酸,第246位氨基酸由半胱氨酸变为丝氨酸;先证者母亲携带LIPH基因c。736T>A(p。Cys246Ser)杂合突变,先证者父亲携带LIPH基因c。530T>G(p。Leu177Arg)杂合突变;LIPH基因编码蛋白第177、246位氨基酸在3个物种(人、小鼠、狗)中均高度保守;LIPH基因突变位点对应蛋白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蛋白质功能。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家系遗传特征、基因测序及生物信息软件预测结果,诊断为LIPH基因突变所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结论 LIPH基因c。530T>G(p。Leu177Arg)和c。736T>A(p。Cys246Ser)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该家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羊毛状发患儿的致病原因。

    羊毛状发常染色体隐性遗传LIPH基因复合杂合突变

    FBN1和FGFR3基因突变导致马凡综合征和软骨发育不良罕见共病1家系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

    唐巧茵蒋劲嵩曹桂芝张莉雪...
    114-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FBN1和FGFR3基因突变导致马凡综合征(MFS)和软骨发育不良(HCH)罕见共病1家系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2021年6月13日山西省儿童医院诊治1个MFS和HCH罕见共病家系,收集该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法对先证者及其母亲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并鉴定基因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法对家系成员突变位点进行验证。应用Uniprot、Jalview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保守性分析,采用ACMG指南评级评估突变致病性。结果 先证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身材高大、漏斗胸、晶状体脱位等,先证者母亲和姐姐主要临床表现为身材矮小、弓形腿、晶状体脱位等。先证者存在FBN1基因c。364C>T(p。Arg122Cys)杂合错义突变,导致FBN1基因5号外显子EFG样结构域中第122位精氨酸(Arg)变为半胱氨酸(Cys);先证者母亲和姐姐存在FBN1基因c。364C>T(p。Arg122Cys)和FGFR3基因c。1620C>G(p。Asn540Lys)杂合错义突变,其中FGFR3基因突变导致12号外显子TK1结构域中第540位天冬酰胺(Asn)变为赖氨酸(Lys)。FBN1基因c。364位点在4个物种(人、小鼠、牛、猪)、FGFR3基因c。1620位点在4个物种(人、原鸡、小鼠、非洲爪蟾)中均高度保守,ACMG指南评级分别为致病、可能致病;FBN1基因突变导致先证者患MFS,FBN1合并FGFR3基因突变导致先证者母亲和姐姐罕见共患MFS和HCH。2021年12月先证者夫妇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2022年10月娩出1名健康男婴。结论 先证者身材高大由FBN1基因突变引起,先证者母亲和姐姐身材矮小等骨骼系统临床表现与FGFR3基因突变有关。

    马凡综合征软骨发育不良罕见共病FBN1基因FGFR3基因基因型表型

    早期生长反应因子3对高脂诱导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炎症及凋亡的影响

    王思晴祖姆热提·阿布都克依木刘芳马燕玲...
    119-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高脂损伤冠状动脉内皮细胞早期生长反应因子3(Egr3)表达变化,探讨Egr3对高脂诱导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炎症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对数生长期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高脂损伤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处理)、Egr3空载组(siRNA-NC慢病毒转染+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处理)、Egr3敲低组(siRNA-Egr3慢病毒转染+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处理)。转染后取4组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Egr3 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gr3、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高脂损伤组、Egr3空载组细胞Egr3 mRNA相对表达量(1。56±0。48、1。53±0。56),Egr3(1。65±0。35、1。55±0。45)、caspase-3(2。43±0。43、2。36±0。29)蛋白相对表达量,细胞上清液 TNF-α[(55。33±4。76)、(57。85±2。92)ng/L]、IL-6[(36。34±1。60)、(31。69±1。83)ng/L]水平及细胞凋亡率[(186。08±20。84)%、(174。34±29。98)%]均高于对照组[1。04±0。20、0。51±0。26、1。60±0。22、(46。10±1。52)ng/L、(23。35±1。69)ng/L、(100。01±8。64)%]、Egr3 敲低组[0。16±0。03、0。23±0。07、1。05±0。29、(33。67±3。26)ng/L、(19。75±1。54)ng/L、(12。24±7。51)%](P<0。05),对照组均高于 Egr3 敲低组(P<0。05),高脂损伤组与 Egr3 空载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脂可诱导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炎症和凋亡,可能与Egr3表达增高有关;敲低Egr3表达可抑制冠状动脉内皮细胞炎症和凋亡。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生长反应因子3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aspase-3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付宽王国兴
    123-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主要致病菌及预后情况,分析不同年龄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临床特征。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细菌性肝脓肿患者103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43例和非老年组(<65岁)60例,比较2组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人院时实验室指标、血培养和脓液培养结果、影像学表现(脓肿部位、个数、直径)、并发症(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发生情况、治疗方式、住院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 老年组高血压比率(58。1%)高于非老年组(36。7%)(x2=4。655,P=0。031),寒战比率(67。4%)低于非老年组(88。3%)(x2=6。735,P=0。009),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发热、恶心、腹痛、腹泻比率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14±7。29)%]高于非老年组[(83。00±7。08)%](t=2。193,P=0。031),淋巴细胞百分比[(7。75±5。55)%]低于非老年组[(10。27±5。97)%](t=2。178,P=0。032),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及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白蛋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血肌酐、血糖水平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患者行血液培养,67例患者行脓液培养,老年组血培养阳性率(46。5%)、脓液培养阳性率(83。3%)与非老年组(31。7%、86。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346,P=0。126;x2<0。001,P>0。999)。血培养或脓液培养检出肺炎克雷伯菌62例(60。2%),其中有糖尿病病史30例(48。4%);脓液培养检出大肠埃希菌2例;脓液或血培养检出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脆弱拟杆菌、人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多形拟杆菌、中间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星座链球菌各1例。2组脓肿部位、脓肿个数、脓肿直径及肺部感染、胸腔积液、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置管引流联合抗感染治疗,其中1例引流充分后行手术治疗;36例患者行抗感染保守治疗。2组治疗方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3例患者中治愈出院98例(95。1%)。结论 细菌性肝脓肿患者主要致病菌为肺炎克雷伯菌,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置管引流联合抗感染治疗或抗感染保守治疗均有效,总体预后较好;与非老年患者相比,老年患者高血压比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较高,寒战比率、淋巴细胞百分比较低,其他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

    细菌性肝脓肿老年血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预后

    左心室心尖部间隔起搏与基底部间隔起搏的临床疗效比较

    贾莹王云鹏王现青张静...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行左束支起搏失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左心室心尖部间隔起搏(LVASP)或左心室基底部间隔起搏(LVBSP)治疗的效果,为此类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2月—2021年10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诊治行左束支起搏失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伴基线QRS时程(QRSd)<120 ms患者40例,其中行LVASP者20例为LVASP组,行LVBSP者20例为LVBSP组。比较2组术后1周右心室间隔面电极植入点至三尖瓣隔瓣距离、电极植入室间隔深度、电极植入部位室间隔厚度;比较2组术中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时起搏参数(阈值、感知、阻抗)。术中起搏状态下行12导联心电图及腔内心电图,分别记录QRSd、V5导联左心室达峰时间(LVAT)。术前心脏自身工作状态下及术后1周、3个月、6个月时起搏状态下行12导联心电图记录QRSd,行超声心动图记录应变达峰时间离散度(PSD)。随访6个月,记录2组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再发心力衰竭住院及生存情况。结果 LVASP组右心室间隔面电极植入点至三尖瓣隔瓣距离[(37。68±8。48)mm]大于LVBSP组[(16。52±2。55)mm](t=10。676,P<0。001),电极植入室间隔深度、电极植入部位室间隔厚度与LVBSP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ASP组术中及术后 1 周、术后 3 个月、术后 6 个月时起搏阈值[(0。67±0。19)、(0。67±0。12)、(0。65±0。11)、(0。62±0。21)V/0。4 ms]、感知[(13。05±3。25)、(13。99±3。59)、(15。41±3。56)、(16。14±5。61)mV]、阻抗[(742。00±172。40)、(588。80±82。28)、(570。55±73。18)、(560。55±93。94)Ω]与 LVBSP 组[阈值(0。66±0。14)、(0。65±0。18)、(0。64±0。11)、(0。67± 0。16)V/0。4 ms,感知(13。11±3。00)、(12。87±3。80)、(13。81±4。11)、(14。84±4。51)mV,阻抗(764。05±160。90)、(623。30±99。66)、(584。60±68。30)、(598。30±74。11)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术后 1 周、术后 3 个月、术后6个月时起搏阈值与术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ASP组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起搏感知均高于术中(P<0。05),术后1周时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BSP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起搏感知与术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起搏阻抗均低于术中(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VASP组术中LVAT[(56。20±12。31)ms]短于 LVBSP 组[(71。75±15。16)ms](t=3。561,P<0。001)。LVASP 组术前 QRSd[(95。20± 14。29)ms]与LVBSP组[(95。60±14。38)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 QRSd[(136。95±17。80)、(138。65±18。59)、(137。25±16。81)、(136。60±17。11)ms]均长于 LVBSP 组[(115。95±16。31)、(114。95±16。37)、(116。35±14。89)、(116。50±13。41)ms](P<0。05);2 组术中及术后 1 周、术后 3个月、术后 6 个月时 QRSd 均长于术前(P<0。05)。LVASP 组术前 PSD[(53。35±7。55)ms]与 LVBSP 组[(53。95± 8。97)m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PSD[(62。05±11。72)、(63。95± 10。45)、(63。45±13。00)ms]均小于 LVBSP 组[(71。15±12。27)、(71。35±11。18)、(71。55±10。81)ms](P<0。05);2 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时PSD均大于术前(P<0。05)。随访6个月,2组均未发生起搏器相关并发症及再发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结论 行左束支起搏失败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行LVASP和LVBSP治疗时短期内起搏参数相对稳定,无不良事件发生,而LVASP的心脏机械同步性优于LVBSP,可作为此类患者的备选治疗方案。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左束支起搏左心室心尖部间隔起搏左心室基底部间隔起搏电学同步性机械同步性

    高尿酸血症与老年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预后的关系

    王琳娜阎磊尹忠蔡广研...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年龄>60岁)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老年IMN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201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诊治老年IMN患者336例,其中发生高尿酸血症者80例为高尿酸血症组,血尿酸水平正常者256例为尿酸正常组。比较2组体质量指数、肾脏病病程、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脏病分期及人院时血压、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肌酐、血白蛋白、血尿酸、血清尿素和总胆固醇等临床资料。2组均行经皮肾穿刺活检组织病理检查,记录Ehrenreich-Churg分期、肾小球球性硬化评分、肾小球节段硬化/球囊粘连评分、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评分、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评分、肾小管间质评分、肾血管病变评分及补体C3沉积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IMN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2组均采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高尿酸血症患者给予降尿酸治疗,随访6~24个月,记录末次随访时总缓解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老年IMN患者治疗后未缓解的影响因素。结果 (1)高尿酸血症组体质量指数[(26。52±3。83)kg/m2]及血清尿素[(6。52(5。38,8。69)mmol/L]、总胆固醇[(6。90±2。34)mmol/L]水平均高于尿酸正常组[(25。11±4。53)kg/m2、5。52(4。39,7。24)mmol/L、(6。21±2。07)mmol/L](P<0。05),肾脏病病程、高血压及糖尿病比率、慢性肾脏病分期、肾病综合征发生率,人院时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血肌酐、血白蛋白、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磷脂酶A2受体抗体阳性率、24 h尿蛋白定量、胱抑素C、N-乙酰葡萄糖苷酶、IgA、IgG、IgM、补体C3、补体C4、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尿酸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尿酸血症组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评分0分比率(6。3%)低于尿酸正常组(16。8%)(x2=5。537,P=0。019),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评分1分(86。2%)、补体C3沉积强度++(20。0%)比率均高于尿酸正常组(74。2%、10。6%)(x2=4。995,P=0。025;x2=4。881,P=0。027),治疗方案、Ehrenreich-Churg分期、肾小球球性硬化评分、肾小球节段硬化/球囊粘连评分、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评分、肾小管间质评分、肾血管病变评分及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评分2分和3分、补体C3沉积强度0和+比率与尿酸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体质量指数(OR=1。076,95%CI:1。003~1。048,P=0。045)、血清尿素(OR=3。424,95%CI:1。275~9。195,P=0。015)是老年IMN患者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因素。(4)随访至2018年4月,失访221例,余115例(高尿酸血症组27例、尿酸正常组88例)随访8(6,17)个月,高尿酸血症组总缓解率(59。3%)低于尿酸正常组(81。8%)(x2=5。852,P=0。016)。(5)血清总胆固醇(HR=0。781,95%CI:0。612~0。996,P=0。047)、补体 C3 沉积强度(HR=0。259,95%CI:0。075~0。892,P=0。032)是老年 IMN 患者治疗后未缓解的影响因素。结论 体质量指数和血清尿素水平升高的老年IMN患者易发生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影响老年IMN患者预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补体C3沉积强度升高时预后不良的风险增大。

    特发性膜性肾病高尿酸血症老年预后

    卵圆孔未闭患者介入封堵术中导丝通过卵圆孔困难的影响因素分析

    钱晨旭王平毛治尉闫振富...
    141-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卵圆孔未闭(PFO)患者术前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c-TCD)右向左分流(RLS)分级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的PFO宽度,探讨PFO患者介入封堵术中导丝通过卵圆孔困难的影响因素。方法 2021年1月—2022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行经皮介入封堵术的PFO患者286例,术前均行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声学造影(c-TTE)评定RLS分级,行TEE检查测量PFO宽度、长度。286例PFO患者中,术中导丝顺利通过卵圆孔者260例为通过顺利组,应用Swartz鞘协助导丝通过者26例为通过困难组。比较2组术前c-TCD RLS、c-TTE RLS、PFO宽度、PFO长度、PFO分型及手术时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FO患者介入封堵术中导丝通过卵圆孔困难的影响因素。结果 通过顺利组手术时间[(34。20±12。80)min]短于通过困难组[(61。07±30。33)min](t=8。597,P<0。001),PFO 宽度[(1。53±0。61)mm]大于通过困难组[(1。14±0。20)mm](t=-3。047,P=0。018),c-TCD RLS Ⅳ级比率(71。92%)、c-TTE RLS Ⅲ级比率(81。15%)均高于通过困难组(11。54%、38。46%)(x2=111。374,P<0。001;x2=24。603,P<0。001),PFO长度、PFO分型与通过困难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TCD RLS 0级(OR=944。684,95%CI:75。962~11 748。277,P<0。001)、c-TCD RLS Ⅱ 级(OR=72。026,95%CI:10。102~513。544,P<0。001)、PFO 宽度≤1。14 mm(OR=0。265,95%CI:0。078~0。900,P=0。033)是卵圆孔患者介入封堵术中导丝通过卵圆孔困难的危险因素。结论 c-TCD RLS≤ Ⅱ级、PFO宽度≤1。14 mm的PFO患者介入封堵术中导丝通过卵圆孔困难的风险增大,需Swartz鞘协助。

    卵圆孔未闭介入封堵术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声学造影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右向左分流卵圆孔未闭宽度

    6例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变异型吉兰巴雷谱系病患儿临床分析

    李婷婷刘艳萍高丽禹霖...
    146-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的变异型吉兰巴雷谱系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2022年8月—2023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变异型吉兰巴雷谱系病患儿6例,分析患儿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包括临床症状和体征、脑脊液生化检查、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IL-1β、-5、-6、-8、-17)、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神经电生理和头颅MRI检查结果及治疗转归情况等。结果 6例患儿中Miller-Fisher综合征3例,Bickerstaff's脑干脑炎2例,面瘫合并瞳孔散大1例。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4例,眼球活动障碍2例,合并眼睑下垂2例,球麻痹2例,肢体无力和腱反射减弱2例,感觉过敏1例,痛性眼麻痹1例,面瘫合并瞳孔散大1例。2例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1例,EB病毒抗体阳性1例,单纯疱疹病毒Ⅰ抗体阳性2例,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3例,风疹病毒抗体阳性3例;5例IL-1β、-5、-6、-8、-17不同程度升高;单一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3例,2种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2例,6种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1例。5例行神经电生理检查,其中3例面神经传导波幅低平、潜伏时间延长;1例上肢运动神经传导波幅低平,传导速度减慢;1例下肢H波消失。6例患儿头颅MRI检查均未见特异性改变。6例患儿糖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随访1年,GBS残疾量表评分≤2分,预后均良好,其中2例分别于病程第1、2个月后复发,再次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合并癫痫1例,联合应用抗癫痫药物(左乙拉西坦片+丙戊酸镁缓释片)规律口服3年余,目前癫痫无临床发作。结论 变异型吉兰巴雷谱系病呈多样性、重叠性特点;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种类越多,其临床症状越严重;部分病例有复发,总体预后良好。

    吉兰巴雷谱系病变异型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糖皮质激素神经电生理检查儿童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老年主动脉瓣狭窄疗效分析

    梁善福张申伟程帅李琳...
    150-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或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术后氧化应激及炎症、心肌损伤、心功能指标变化,比较2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20年1月—2022年10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诊治老年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65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TAVR组92例和SAVR组73例。比较2组年龄、体质量指数、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等临床资料;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时血清氧化应激及炎症指标、心肌损伤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时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全因死亡、脑卒中、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新发心房颤动、新发传导阻滞、永久性起搏器植入、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TAVR组年龄[(70。12±6。12)岁]大于 SAVR 组[(66。71±6。23)岁](t=3。527,P=0。001),STS 评分[(6。42±0。81)分]高于 SAVR组[(4。85±0。72)分](t=12。980,P<0。001),体质量指数、NYHA心功能分级、合并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与SA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VR组术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96。24±13。21)ku/L]、丙二醛(MDA)[(6。45±1。02)μmol/L]、白细胞介素-1β(IL-1β)[(22。45±3。24)μg/L]、肿瘤坏死因子-a(TNF-a)[(46。74± 6。25)ng/L]、心肌肌钙蛋白 T(cTnT)[(0。45±0。12)μg/L]、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0。36±0。10)mg/L]、N 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556。24±81。36)ng/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4。25±4。12)ku/L]与 SV AR 组[(94。15±12。30)ku/L、(6。22±1。13)μmol/L、(21。85±3。56)μg/L、(45。16±6。30)ng/L、(0。42±0。14)μg/L、(0。34± 0。11)mg/L、(542。36±80。54)ng/L、(23。36±4。20)ku/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VR 组术后 1 周时血清 SOD水平[(81。36±11。42)ku/L]高于 SAVR 组[(75。45±10。22)ku/L](t=3。457,P=0。001),MDA[(7。56± 1。10)μmol/L]、IL-1β[(26。42±4。15)μg/L]、TNF-a[(51。32±5。05)ng/L]、cTnT[(0。67±0。20)μg/L]、H-FABP[(0。56±0。21)mg/L]、NT-proBNP[(632。45±71。42)ng/L]、CK-MB[(36。12±5。34)ku/L]水平均低于 SAVR 组[(8。25±1。06)μmol/L、(30。45±4。32)μg/L、(53。78±5。32)ng/L、(0。78±0。23)μg/L、(0。72±0。24)mg/L、(712。24± 68。56)ng/L、(43。65±5。42)ku/L](P<0。05);2 组术后 1 周时血清 SOD 水平均低于术前(P<0。05),MDA、IL-1β、TNF-a、cTnT、H-FABP、NT-proBNP、CK-MB水平均高于术前(P<0。05)。TAVR组术前及术后12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MPG)、主动脉瓣峰值流速(Vmax)与SA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AVR组术后1个月时LVEF[(60。42±6。34)%]高于SAVR组[(58。15±6。22)%](t=2。303,P=0。023),LVEDD[(47。15±6。25)mm]、MPG[(11。35±2。34)mmHg]、Vmax[(2。15±0。42)m/s]均低于SAVR 组[(49。24±6。43)mm、(12。21±2。25)mmHg、(2。32±0。45)m/s](P<0。05);2 组术前、术后 1 个月、术后 12 个月时LVEF均依次升高(P<0。05),LVEDD、MPG、Vmax均依次降低(P<0。05)。TAVR组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7。61%)低于SAVR组(19。18%)(x2=4。905,P=0。027),新发传导阻滞(27。17%)、永久性起搏器植入(10。87%)发生率均高于SAVR组(9。59%、2。74%)(x2=8。051,P=0。005;x2=3。989,P=0。046),全因死亡、脑卒中、因心力衰竭再住院、主要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与SAVR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SAVR相比,老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行TAVR可减轻术后早期氧化应激、炎症及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术后1年疗效与SAVR相近;但有可能增加新发传导阻滞、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发生概率。

    主动脉瓣狭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氧化应激炎症心肌损伤心功能

    内镜下金属夹辅助静脉曲张套扎术治疗胃静脉曲张疗效分析

    李佳鑫全润钊王艺张昊...
    156-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内镜下金属夹辅助静脉曲张套扎术(MEVL)与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ETAI)治疗胃静脉曲张(GV)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7年1月—2023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诊治肝硬化伴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患者8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MEVL组44例和ETAI组38例,比较2组病因、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腹腔积液、门静脉血栓、肝性脑病、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食管静脉曲张(EV)严重程度、GV直径、实验室指标等;比较2组GV金属夹数量、GV套扎环数、GV组织胶用量、EV套扎环数、内镜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内镜治疗成功率;记录2组术后发热、胸痛、恶心呕吐、脱环、异位栓塞、排胶溃疡、再出血及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2组病因、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腹腔积液、门静脉血栓、肝性脑病、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EV严重程度、GV直径、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总胆红素、白蛋白、血肌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EVL组GV金属夹数量为3(2,4)个,GV套扎环数为4(3,7)环,ETAI组GV组织胶用量为3。3(2。0,4。5)mL;MEVL组EV套扎环数[8(5,12)环]、内镜治疗时间[27(21,34)min]、住院时间[10(7,13)d]、内镜治疗成功率(100。0%)与 ETAI 组[7(6,10)环、25(21,45)min、13(9,15)d、94。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EVL组术后发生再出血5例,死亡5例;ETAI组术后发生异位栓塞1例,排胶溃疡22例,再出血17例,死亡3例;MEVL组恶心呕吐、再出血发生率(2。3%、11。4%)均低于ETAI组(15。8%、44。7%)(P=0。045;x2=11。568,P=0。001),发热、胸痛发生率及病死率与ETAI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GV采用MEVL治疗成功率高,术后恶心呕吐、再出血发生率较ETAI低。

    胃静脉曲张内镜下金属夹辅助静脉曲张套扎术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