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石油钻探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石油钻探技术
石油钻探技术

马开华

双月刊

1001-0890

syzt@vip.163.com

100083

北京海淀区学院路31号

石油钻探技术/Journal PETROLEUM DRILLING TECHNIQU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石油钻探技术》创刊于1973年,经国家科委批准,1979年在全国发行,1988年对国内外公开发行。《石油钻探技术》的办刊宗旨是:面向石油钻探科研和生产,促进钻井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普遍提高,加速科研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之进程,坚持为油气钻探系统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高校有关专业师生服务。本刊选题注重指导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多刊快刊应用性文章为特色。主要报道国内石油钻探工程(包括钻井、泥浆、固井、完井、开采等专业)以及钻探机械设备与自动化方面的科技进展和现场经验,适当介绍国外石油钻探技术发展的水平和动向。栏目众多,内容丰富,版面紧凑。适合于石油、海洋、地矿行业广大钻井工程技术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经营管理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苏北页岩油二氧化碳强压质换技术

    吴壮坤张宏录池宇璇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保持苏北页岩油藏能量,降低产量递减率,提高页岩油藏采收率,研究了苏北页岩油CO2强压质换技术.采用苏北页岩油藏岩心进行了室内试验,分析了 CO2注入压力、焖井时间对原油采出程度的影响,C O2注入量对原油采收率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 SD1J井注入时机、注入量、注入速度及焖井时间的优化,并进行了 SD1J井注超大量CO2强压质换技术现场试验.SD1J井措施后自喷正常生产,产液量由38.6 t/d降至30.3 t/d,产油量由14.0 t/d升至29.2 t/d,含水率由63.8%降至3.5%.研究表明,CO2强压质换技术能够提高页岩油藏地层能量和降低产量递减率,为提高页岩油藏开发效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页岩油二氧化碳强压质换采收率现场试验

    超临界CO2萃取页岩油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李邦国侯家鵾雷兆丰张博...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裂缝及压力对超临界CO2萃取页岩油的影响机理,在获取试验用页岩岩样孔径分布、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的基础上,进行了超临界CO2岩样萃取试验,采用改进的磁悬浮天平高压吸附仪,实时测定了高温高压下页岩岩样质量的变化;并结合页岩核磁共振T2谱,精确测定了超临界CO2对页岩油的萃取效率,明确了萃取过程中页岩孔隙动用特征及动用孔径下限.试验结果表明,目标储层页岩中介孔(孔径2~50 nm)发育程度最高,占总孔隙体积和总比表面积的69.72%和73.47%;而大孔(孔径>50nm)发育程度最差,仅占总孔隙体积和总比表面积的4.45%和10.77%.原油主要赋存于孔径1.4~120.0nm的小孔径孔隙中,CO2对大孔径(>86nm)孔隙中原油的萃取效果高于小孔径(≤86nm)孔隙;裂缝能够增大CO2与基质中页岩油的接触面积,加快油气传质速度,提高基质动用深度,降低页岩油渗流阻力和孔隙动用下限.然而,CO2萃取效率除与裂缝数量相关外,还受基质渗透率及裂缝-基质连通特征的影响.CO2动用孔隙孔径下限随注入压力升高而降低,由8 MPa时的6.54 nm减小至18 MPa的3.27 nm.研究成果可为注CO2提高页岩油采收率提供借鉴.

    页岩油裂缝CO2注入压力核磁共振萃取效率称重法

    粗糙裂缝内支撑剂运移与展布规律数值模拟

    刘善勇尹彪楼一珊张艳...
    104-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粗糙狭窄裂缝壁面造成水力压裂有效裂缝体积减小,极大地影响缝内支撑剂运移与铺置和压裂改造效果.为此,采用Matlab建立自相关高斯分布曲面,并结合分形理论识别分析裂缝粗糙面,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颗粒元(CFD-DEM)双向耦合方法,建立了不同粗糙度的裂缝三维模型,分析了不同支撑剂粒径组合在不同粗糙度缝道内的沉积和运移过程及规律.研究表明:随着缝面由平滑向粗糙变化,支撑剂堵塞明显;在重力作用下小粒径支撑剂(粒径与缝宽比为0.3)具有出更好的运移能力,但难以保证近井端支撑效果;大粒径支撑剂(粒径与缝宽比为0.8)覆盖面积增加158.1%,堵塞于缝口附近,影响后续支撑剂向远处运移,推荐粒径缝宽比为0.4;对于组合粒径加砂方式,推荐采用"先小后大"的注入顺序,以保证支撑剂运移距离和效率.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裂缝粗糙度对支撑剂在裂缝中运移的影响,对压裂设计及施工参数优化具有指导意义.

    水力压裂计算流体动力学颗粒元粗糙裂缝粗糙度支撑剂运移

    基于管外光纤监测的页岩气水平井多簇压裂效果评价

    何乐朱炬辉梁兴赵智勇...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页岩气水平井分段压裂影响多簇进液的因素,采用套管外分布式光纤开展压裂过程实时监测.以昭通页岩气示范区龙马溪组页岩水平井压裂光纤实时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压裂设计数据和压裂施工数据,开展了分段多簇压裂过程中典型压裂事件和分布式光纤声波传感(DAS)信号的联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压裂初期孔眼欠完善、近井扭曲严重,容易激发强DAS信号,随着孔眼冲蚀,DAS信号减弱;多簇间流量分配呈随机动态变化,影响多簇进液的均衡性,有效进液簇数量与施工泵压具有一定相关性;暂堵、停泵-再启泵等措施能够干预簇间流量分配,暂堵效果受裂缝实时状态、暂堵参数等多因素影响;段间窜通存在2种光纤DAS信号响应模式,可揭示管内和水泥环2种段间窜漏路径.光纤监测手段和综合分析方法对于深入认识水平井分段多簇压裂机理、指导压裂方案优化和压裂实时调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分布式光纤孔眼冲蚀流量分配暂堵转向砂堵

    海上油田开发用抗温抗盐乳液聚合物研制与性能评价

    杨开吉张颖魏强程艳...
    118-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海上油田开发对聚合物溶解速度、抗温和抗盐性能的要求,使用自制的高效聚合物乳化剂和热稳定剂,采用低温复合引发体系多段引发,制备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的速溶抗温抗盐型乳液聚合物,分析了制备工艺,助溶剂、功能单体和热稳定剂加量对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工艺优化可制备得到相对分子质量2200万~2 400万的聚合物,尿素和硫酸钠可显著提高超高相对分子质量抗温抗盐乳液聚合物的溶解速度;聚合时添加N,N-二甲基丙烯酰胺、自制热稳定剂和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钠,可显著提高聚合物的抗温抗盐性能.采用电镜、激光粒度仪、GPC和TGA等方法,评价了超高相对分子质量抗温抗盐型乳液聚合物的结构及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聚合物乳胶粒粒径分布均匀、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窄和耐温性能好,在矿化度35000 mg/L、温度75 ℃条件下,乳液聚合物30 d的黏度保留率大于90%.研究表明,超高相对分子质量抗温抗盐型乳液聚合物具有速溶、相对分子质量高和抗温抗盐性能好的特点,可以用于海上油田驱油开发.

    海上油田反相乳液聚合聚合物驱油热稳定性抗盐特性

    智能化测井解释软件平台的架构研究

    高泽林王佳琦张启子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化测井解释技术为油气开发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但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受配置环境等因素影响算法运行效率低,为此开展了适用于智能化测井解释的分布式架构技术研究.从测井软件平台的应用开发角度出发,借鉴大数据相关技术在互联网行业应用的成功案例,采用分布式处理的技术思路,开展了系统设计与优化、人工智能支持模块开发及智能算法应用测试等工作,初步形成了基于测井软件平台的线上集群分布式处理机制,为智能算法与测井软件的高效融合提供了技术积累.算法测试结果表明,该机制能够减轻软件运行高迭代性智能算法时的内存、环境等压力,缩短大体量数据处理解释所需的时间.分布式架构可作为智能化测井解释软件的可行方案,也为智能化测井解释提供了技术支撑.

    人工智能测井解释分布式处理平台架构设计

    基于IBC和CBL/VDL测井的微间隙识别方法

    朱雷陈雪莲张鑫磊袁仕俊...
    135-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微间隙厚度对不同测井仪器固井质量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了 CBL/VDL测井的套管波、IBC激发的共振波与挠曲波对微间隙的响应特征,分析了套管与水泥环间微间隙、水泥浆密度等因素对3种模式波的影响规律.分析表明,CBL/VDL测井的套管波对微间隙一直敏感,幅度随微间隙(充液微间隙)厚度增加而增大,厚度0.01 mm的微间隙也会使套管波相对幅度达到30%~50%,此响应结果导致判定水泥胶结差;共振波幅度对厚度小于0.10 mm的微间隙不敏感;挠曲波在套后胶结低阻抗水泥时,衰减稍有降低,但在套后耦合高阻抗水泥(一般指常规水泥和加重水泥)时,微间隙会使衰减明显增大,可见微间隙导致挠曲波的衰减均是高值,在气液固相态识别时会判定为套后介质是固体水泥,因此联合CBL/VDL和IBC测井结果可识别井下微间隙井段.现场多口井试油结果表明,CBL套管波幅度高、但挠曲波衰减值也高的井段在试油过程中均显示了较好的水泥封隔能力,表明该测井结果是微间隙的响应特征.基于IBC和CBL/VDL测井的微间隙识别方法避免了传统的井筒加压测井方式,现场应用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微间隙挠曲波套管波衰减

    井下表面电磁波协同中继传输方法

    王万江李伟勤刘昌岷吴育涵...
    143-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井下进行表面电磁波通信时,中继器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信号强度减弱,为此,提出了表面电磁波的协同中继传输方法.首先,结合数值模拟与模拟试验结果,分析了表面电磁波的传播特性;然后,利用电场积分方法,建立了井下表面电磁波中继传输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中继器布局和数量对接收机信号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电磁波比传统无线电磁波具有更小的衰减和更高的传输速率,可成为一种高效的井下通信方式;应用表面电磁波协同中继传输技术,信号强度可平均提高5.91 dB.研究结果为增大表面电磁波井下通信的传输距离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井下通信表面电磁波协同中继数值模拟信号传输

    能源转型背景下油气工程技术发展新方向

    光新军闫娜
    151-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能源转型背景下,能源市场已经开始向低碳和新能源方向发生根本性改变.为了保证油气在能源行业的竞争性,油气公司坚守油气主营业务,实施"油气+低碳、负碳技术"的能源转型路径,油气工程技术作为支撑油气和新能源高效开发的重要手段,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总结能源转型发展形势及其对油气工程技术创新影响的基础上,分析了油气工程技术创新发展新方向;结合我国油气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技术研发由经济效益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变、持续加强降本增效技术推广应用力度、强化低碳油气工程技术研发、分类施策推动油气与新能源的深度融合和注重技术创新管理模式的探索等发展建议.这对于尽快形成我国油气工程新型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体系、提升油气行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能源转型油气工程技术创新绿色低碳发展对策

    中国盐穴储氢关键技术现状及展望

    纪文栋万继方贺育贤李景翠...
    158-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推进,传统化石能源正向可再生清洁能源转型.氢能具有来源广、能量密度高和高效清洁等特点,已成为未来重要的能源构成.盐穴的气密性优势明显,且盐与氢气不发生反应,是地下大规模储氢的首选.为聚焦中国盐穴储氢技术研究和未来发展,分析了储氢地质类型及特征,详细阐述了盐穴储氢研究进展和国外运营现状;围绕盐穴储氢技术,深入剖析了大尺寸钻完井、盐穴造腔及形态控制、腔体密封性评价、井筒完整性检测及评价、管材腐蚀及氢脆控制等关键技术;总结了近年来各国制定的相关氢能政策和战略目标,结合我国盐穴储氢未来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对盐穴储氢地质选择和评估、大尺寸井筒完整性、盐穴造腔形态控制和密封性检测、氢能和盐业有机协同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推进氢能规模化应用与产业链发展.研究结果为中国盐穴储氢发展和规划提供了技术参考.

    盐穴储氢造腔腔体密封井筒完整性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