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吕美立

季刊

1672-3848

szgymyxb@126.com

0512-66503163

215104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大道苏州国际教育园致能大道189号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Suzhou Art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胶州剪纸艺术融入高校"剪纸"课程的实践探索

    袁蜜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州剪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将胶州剪纸艺术融入高校"剪纸"课程,对于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拓展美育教育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以胶州剪纸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将其融入高校"剪纸"课程的实践方法,主要从胶州剪纸艺术融入课程的目标、内容、方式和方法,以及取得的效果和反馈等几个方面论述胶州剪纸艺术融入高校"剪纸"课程的创新价值.

    胶州剪纸高校"剪纸"课程实践探索

    画家风格创新与回应时代之问创作的社会影响力探究

    张建华
    54-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画家作为文化传承者与社会观察者,在塑造人们审美观念的同时,也承担着回应时代问题之责.通过对画家、作品、历史与时代的分析研究,探讨艺术家在风格创新与艺术创作中如何回应当代社会的重要问题.揭示了艺术家通过个性语言的创新,以及独特的创作风格,来把握住艺术发展的新时代脉搏,守住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表现及叙述伟大时代,深刻回应时代之问,推动社会进步.

    画家的风格创新艺术创作回应时代之问社会影响力

    敦煌石窟"三枝树"图像溯源研究

    戴浩羽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欧亚大陆两端的多个古老文明中都曾出现过圣树崇拜,无论是三星堆的青铜神树雕塑,还是西亚早期刻有对兽神树的浮雕,这些神树都曾是原始自然信仰时期寻求部族延续的图腾物."三枝树"是指公元10-11世纪,在比邻中亚东段的敦煌壁画中出现的,以主干为中心,两个分支形成绝对镜像对称的植物形象."三枝树"主要盛行于公元6-11世纪,形态起源于萨珊王室的神树体系,之后不断东传,在中亚、东亚多个文明中留下痕迹,特别是敦煌石窟的壁画中亦可见这种来自萨珊文明的神树符号.在丝绸之路的视阈下,通过对陆上丝绸之路沿途地区树形纹饰图像的对比分析来研究隋唐五代时期敦煌石窟中出现的"三枝树"神树的起源和演变.

    "三枝树"丝绸之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古意与心境——"身体符号"视域下赵孟頫《红衣罗汉图》再思考

    彭宇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孟頫《红衣罗汉图》出现了很多奇怪的意象符号,如"红色皮履""五叶牡丹""左手施印"等.这些奇怪"身体符号"的背后必然蕴含着赵孟頫不可言说的思想内涵,即赵孟頫深陷官场而又渴望归隐的矛盾心境,这种矛盾心境是贯穿他整个"仕元"经历的.在《红衣罗汉图》中,赵孟頫通过借用、改造晋唐以来"树下高士"的图式,并结合自己创新的"身体符号"来表达隐逸思想;同时他又不想失去"仕元"带来的现实物质基础,在"出仕"与"入仕"之间来回徘徊.但隐逸的理想最终还是让位于物质的现实.

    赵孟頫红衣罗汉图身体符号

    技术窥探与东方遐想——法国国家图书馆藏18世纪《瓷器制造与贸易图谱》图像考

    李柏言
    70-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瓷器制造与贸易图谱》(以下简称《图谱》)原作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由50帧连续绘画组合而成,表现的是清中期中国陶瓷的生产、运输与海外贸易,有着较强的纪实性.同时《图谱》也是外销画兴起时的产物,有着不可忽视的商品属性,其中不乏想象和误读的成分,而这种想象和误读不仅是在西方语境下"被选择的中国风",更是一种文化上的他者化.《图谱》纪实性和想象性的双重属性提供了一个研究文化差异性与文化交流复杂性的独特视角,以小见大地探讨了此类外销画中"异国凝视"的问题.

    外销画瓷器制造中国风他者想象

    贵州黎平侗族刺绣的文化结构与功能

    杨再旺李艳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是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而逐步形成的传统手工艺,与现实生活、社会活动相联系,是人类社会可利用的人文资源.贵州黎平的侗族刺绣有其民族特性,且历史底蕴悠久,展现出自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文章以黎平侗族刺绣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地侗族刺绣手工艺,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背景下,深入分析侗族刺绣的文化结构与功能,并试图以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进行阐释,以期为刺绣文化的研究提供学理上的支持.

    贵州黎平侗族刺绣文化结构文化功能

    清中期苏派砖雕门楼的典范——论苏州大石头巷吴宅"四时读书乐"门楼的价值与地位

    居由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时读书乐"门楼是清中期苏派地区砖雕门楼的代表作,其典型的门楼结构制式、精致的雕刻工艺、长卷式文人画的构图形式,以及将翁森"四时读书乐"诗的意境作为雕刻描绘内容,集中展现了清中期文人士大夫的真实生活场景,是苏州地域文化及江南文人风范的典型展现,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

    清中期苏派砖雕四时读书乐典范

    常州留青竹刻的工艺现状与问题探析

    李晓
    8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州留青竹刻是中国传统非遗技艺之一,面临传承困难、受众面小等问题.应从传承主体和产品创新两方面入手,通过政府支持、多元主体参与、产品创新等措施,提高传统技艺的现代生活适应性,扩大受众面,促进留青竹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制度建设、举办非遗技艺宣传和体验活动、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开发新产品等.作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留青竹刻应在技艺创新、材料与工艺探索、功能与应用场景拓展、市场定位与品牌建设、跨界合作与资源整合、营销推广与文化传播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以实现高质量的保护与传承,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非遗保护留青竹刻现状发展方向

    延续与创新——记苏州市第二届雕塑作品展

    吴立安钱亮
    91-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州自古便是人文荟萃之地,文人墨客多会于此,涵养出苏州儒雅含蓄的"江南气质"、文蕴醇厚的"江南文脉"、繁华雅致的"江南风物".继2022年苏州市首届的雕塑作品展获得广泛关注并赢得一致好评后,2024年5月"苏州市第二届雕塑作品展"以"延续与创新"为主题在苏州美术馆隆重举办,旨在探讨苏州的经典文本与基于经典文化创作的现代雕塑之间的相互关联.展览板块划分为"良辰美园""化古为景""水流转巷"三个篇章,其艺术特色为"抒情、品雅、言志",从一个立体且多维的视角解读江南文化的美丽画卷.

    苏州雕塑延续创新

    作品选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