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资源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资源保护
河海大学 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研究会
水资源保护

河海大学 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研究会

黄振平

双月刊

1004-6933

bh@hhu.edu.cn

025-83786642

210098

南京西康路1号

水资源保护/Journal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宣传贯彻国家的水资源保护方针政策,反映国内外水资源保护的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保护工作为宗旨。它是一份以技术性为主兼顾学术性和管理性的技术性期刊。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主要任务是探讨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政策、科学技术及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反映国内外在水资源保护领域中的新颖实用技术和科技信息;推广全国各地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的成果和经验;报导有关国内外学术会议、技术交流等消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研究进展及黄河水源涵养区研究展望

    王国庆张建云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变化环境下黄河流域实测径流大幅度锐减,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与生态安全的问题,面向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梳理了变化环境下径流效应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以黄河水源涵养区为对象,以环境变化的径流效应和水资源预测为核心,细化了数据集构建、机理解析、模型研发、趋势预估4 项具体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预期研究成果将揭示黄河水源涵养区水文-生态过程的互馈耦合机理、创新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的模拟和预测技术,科学预测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安全和生态环境风险趋势,有效支撑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决策。

    环境变化生态水文过程水资源生态安全黄河水源涵养区

    《水资源保护》征订启事

    8页

    基于BP-DEMATEL的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影响因素识别

    韩宇平马伏枥贾冬冬黄会平...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历史演变及关键影响因素识别问题,分析了 1993-2021 年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历史演变规律,利用BP神经网络-决策实验室(BP-DEMATEL)模型对冬小麦水足迹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将其分为驱动型因素及特征型因素,并揭示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993-2021 年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及单位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2021 年山西省冬小麦总水足迹为27 亿m3(蓝水占比57%),单位水足迹为1122 m3/t,与前期高点相比分别下降38%(较1994 年)和21%(较1993 年);气温、相对湿度和灌溉面积为冬小麦水足迹演变的关键驱动型因素,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为关键特征型因素。

    BP神经网络-决策实验室模型水足迹冬小麦山西省

    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生态修复机制与实践效果

    陈文龙吴琼李一平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的水生态修复机制,开展了垂向监测水和底泥理化指标、定量监测微生物功能基因、测定微生物活性等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泥-水界面环境因子及底泥溶解氧的变化特征,研究了底泥主要污染物和功能微生物的变化特征,揭示了低水位运行下污染底泥上层硝化和下层反硝化的协同耦合过程。结果表明:低水位运行可改变底泥的"源-汇"属性,高水位时的"源"转变成低水位的"汇",继而实现水质的提升;伴随着污染底泥的修复,可逐步形成"底栖动物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昆虫-鸟类"的多营养级完整水生态系统;污染底泥治理是生态修复的关键,城市河流在低水位运行模式下可实现底泥自修复和生态系统构建。

    城市河流低水位运行底泥污染生态修复

    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的创新管理模式

    褚俊英李孟泽周祖昊周添红...
    23-2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系统识别了我国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精准严格的管控指标、权威统一的监测系统、明确有力的管理体制、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以及协同高效的管理机制为五大核心体系,以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智慧水务管控平台为一个平台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创新管理"5+1"模式;指出未来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管理的发展趋势包括统筹协调现有的水管理系统并实现升级,水量与水权结合面向"四水四定"激活交易市场,规范化建立"四水四定"的执行标准体系以及开展基于微观决策行为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特定制度设计等方面。

    水资源保护利用"四水四定"管理模式

    产流模式空间分布对城市雨洪过程模拟的影响

    刘成帅许营营孙悦赵晨晨...
    28-34,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耦合网格产流计算模型(GRGM)和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汇流计算模块构建了GRGM-SWMM模型。以贾鲁河中牟水文站控制流域(包括郑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 18 场实测暴雨洪水资料探究了产流模式空间分布对洪水过程模拟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超渗产流模式空间分布面积占比高达72%,城市下垫面仍以超渗产流模式为主;相较于仅考虑超渗产流计算的SWMM,考虑超渗、蓄满和混合等不同产流模式空间分布的GRGM-SWMM模型场次洪水产流量、流量过程模拟精度明显提高,产流量模拟相对误差平均降低 33。26%、决定系数平均提高0。089,流量过程模拟均方根误差平均降低 5。13 m3/s、纳什效率系数和决定系数分别平均提高0。227、0。207。

    城市雨洪过程模拟产流模式SWMMGRGM-SWMM郑州市

    高度城镇化背景下深圳市易涝点驱动因子分析

    张晨钰王伟黄莉张攀...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深圳市2018-2022 年易涝点统计资料,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深圳市易涝点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将分别利用优化热点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方法所得的内涝易发度作为因变量,运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连续型驱动因子最优离散化处理,探测易涝点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深圳市易涝点空间分布差异性显著,其分布的方向性减弱,集聚特征明显;人口经济类驱动因子对易涝点空间分布有最强解释力,气候特征类次之,暴雨日数和人口驱动因子的协同作用可以解释59。50%的易涝点分布;核密度估计所得的易发度具有更好的代表性,且对连续型因子最优离散化处理能显著提升其解释力。

    城市内涝易涝点优化热点分析核密度估计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深圳市

    基于PSO-SVM的鹤盛溪流域山洪风险评价

    王如锴练继建苑希民田福昌...
    46-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温州市鹤盛溪流域山洪风险空间分布,综合考虑山洪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3 方面的山洪影响因子,建立基于粒子群优化-支持向量机(PSO-SVM)混合算法的山洪风险评价模型。选取准确度、灵敏度、特异性、F-score值、Kappa系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等 6 个指标,采用学习矢量量化(LVQ)算法量化山洪影响因子对山洪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并将PSO-SVM混合算法模型与单一算法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混合算法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山洪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验证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指标、Kappa 系数和准确度分别为0。934、0。833、0。912,PSO-SVM混合算法模型能显著提高山洪风险评价精度。

    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山洪影响因子PSO-SVM鹤盛溪流域

    沿海中小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研究:Ⅱ.实例应用

    王坤王宗志王敏慎白莹...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山东半岛乳山河流域为例,构建了时、日、月多时间尺度嵌套的乳山河流域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通过对地表水库泄流、河道闸坝控制水位、地表-地下水库供水等调控规则的优化,提出了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洪水资源利用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洪水来临之前通过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抬升河道控制水位、加大地下水库供水比例、增加河道入渗量,可将地表水库多余水量适时转移到地下水库,腾空地表水库拦洪库容,有效增加流域洪水资源利用量;联合调控方案下,乳山河流域洪水资源的丰(2007 年)、平(1994 年)、枯(1967 年)年,洪水资源利用量分别增加了846。96 万、728。77 万、106。35 万m3,验证了地表-地下水库联合调控模型的实际应用效果。

    洪水资源利用联合调控地下水库多时间尺度乳山河流域

    我国城市工业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秩匹配度原理及特征解析

    刘波张璐然王文鹏孙成文...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现有基于数列的匹配度指标进行改进,提出了秩匹配度概念和计算方法,将匹配度内涵拓展为欠匹配、匹配、过匹配3 种状态及高、中、低匹配3 个层次,以更加全面地反映特征指标与影响因素的相对发展水平与匹配状况。采用秩匹配度分析了全国 336 个城市 2017 年工业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匹配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用水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匹配状态的城市占比为28。27%,全国各区域均有分布;高层次匹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低层次匹配的城市主要分布于鄂、闽、桂等南方地区;呈过匹配状态的城市占比为36。31%,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地区;呈欠匹配状态的城市占比为35。42%,主要分布在华中、东南等经济较发达、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

    秩匹配度工业用水效率经济发展水平匹配状态匹配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