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水资源保护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水资源保护
河海大学 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研究会
水资源保护

河海大学 中国水利学会环境水利研究会

黄振平

双月刊

1004-6933

bh@hhu.edu.cn

025-83786642

210098

南京西康路1号

水资源保护/Journal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宣传贯彻国家的水资源保护方针政策,反映国内外水资源保护的先进科学技术,促进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保护工作为宗旨。它是一份以技术性为主兼顾学术性和管理性的技术性期刊。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主要任务是探讨我国水资源保护的技术政策、科学技术及实践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反映国内外在水资源保护领域中的新颖实用技术和科技信息;推广全国各地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的成果和经验;报导有关国内外学术会议、技术交流等消息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改进阻隔系数法的全国主要河流纵向连通性评价

    侯佳明曾庆慧胡鹏蒋云钟...
    181-187,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河流纵向连通性评价的合理性,在传统阻隔系数法的基础上,引入阻隔物位置和类型修正系数,提出了一种综合考虑拦河建筑物位置和类型的改进阻隔系数法,并采用改进阻隔系数法评价了全国流域面积超过1万km2的215条主要河流的纵向连通性.评价结果表明:2020年评价河流的平均纵向连通性指数为1.08,等级为差;在时间维度上,自1960年以来全国主要河流纵向连通性呈加速受损趋势,且2000年以后受损程度最为强烈;在空间维度上,东南诸河区、珠江区和长江区现状纵向连通性等级为劣,海河区和辽河区等级为差,松花江区是唯一综合评价等级为优的一级区.

    水系连通纵向连通性阻隔系数法水利工程河流健康评价

    跨流域调水工程"用户枢纽"群联合优化调配

    贾丹妮武连洲粟晓玲朱兴宇...
    188-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跨流域调水工程运行中存在枢纽群调水与用户群需水不匹配的问题,构建了兼顾水源区枢纽工程运行关键指标和受水区用户侧多目标需求的"用户-枢纽"群联合优化调配模型,用户侧量化了受水区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子系统间函数关系,嵌套于供水子系统的水量配置模型中,枢纽侧考虑水源区枢纽侧调水、发电、能耗等多重效益目标,确保最大化实现用户侧需水过程和枢纽侧调水过程的匹配.将模型应用于陕西省引汉济渭调水工程联合调配模拟,结果表明:联合优化调配模型可提高跨流域调水工程的整体运行效率,灵活调控"用户-枢纽"群的需水与运行需求;水量联合优化调配后,各用户缺水率约为7%,经济效益提升了 3.6%,水库群基本完成了调水任务,电站群发电量超过5.43亿kW·h,库空率约为8%,降低了系统缺水风险.

    跨流域调水水量联合调配多阶段耦合模型引汉济渭调水工程

    基于SWAT模型的南方水稻灌区全生育期面源污染特征及控制模拟

    陈丽娜张文硕徐俊增孙一淼...
    198-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水稻生育期内灌区面源污染的输出特征及其对下游控制断面水质的影响,选取某典型南方水稻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WAT模型构建田-沟-塘-控制断面的面源污染全过程数值模拟模型,量化分析水稻全生育期9种污染控制方案下控制断面水质动态响应.结果表明:退水和氮、磷污染物均呈脉冲式排放,水稻生育期前半段,即移植返青期、分蘖期和拔节孕穗期是稻田面源污染发生的高峰期;控制灌溉、生态工程和控制排水措施在水稻生育期前半段对氮、磷污染物的削减效果较好,实施综合措施后削减效果显著提升,对TN和TP全生育期的削减率超过90%;单项措施的水质提升效果有限,施肥管理导致分蘖期出现更多脉冲式TN质量浓度峰值,综合措施可显著提升水质达标率,其中施肥管理、控制排水、生态工程的组合措施和控制灌溉、施肥管理、控制排水、生态工程的组合措施可以实现TN和TP质量浓度稳定达标.

    水稻灌区面源污染水稻全生育期控制断面SWAT模型

    浦阳江中下游氮分布特征及来源解析

    张毅敏桂浩翔陈婷张志伟...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2-2023年绍兴市浦阳江中下游水体中TN、N03-、NO2-和NH4+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氮污染的主要形态、质量浓度和负荷的空间分布,并通过正向溯源法(现场监测、产排污系数法、SWAT模型)及反向溯源法(氮氧稳定同位素方法)探析了氮污染来源.结果表明:地表水氮污染以硝态氮为主,旱季TN质量浓度显著高于雨季(p<0.05),城镇及农业分布地区氮素指标质量浓度高于其他区域;2022年流域内TN负荷以生活源(58.7%)为主,其次为农业源(39.5%);TN高负荷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浦阳江下游干流沿岸以及农田分布较多的子流域;TN负荷与降水量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p<0.01),并在雨季的6月达到最高值;城市化程度和生活区集群对δ15N-NO3-值有较大影响,流域硝酸盐来源以生活污水为主(平均占比54.5%);不同支流的硝酸盐来源也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及城镇化水平是主要驱动因素.

    氮负荷硝酸盐来源稳定同位素SWAT模型浦阳江流域

    流域水生态环境补偿研究进展

    孟钰魏剑林管新建王慧亮...
    215-223,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围绕补偿机制、控制阈值、标准与价值3个维度梳理了流域水生态环境补偿国内外研究成果.流域补偿问题需要突破单一水量或水质控制因素的限制,兼顾水污染与水生态两方面,建立水质与水量阈值联合控制下的流域水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架构;补偿标准需要实现实际价格到经济价格,再到与生态经济价格的属性叠加与内涵拓展.提出未来应在点面结合的多源河流水环境损害补偿控制阈值、考虑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态水量补偿控制阈值、水质与水量相互作用机理与双控演化博弈下多模式补偿策略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水生态环境补偿补偿机制补偿控制阈值补偿标准补偿价值

    填海条件下地下水氮素污染的动力学特征

    余晓萍郝玉洁郑西来曹敏...
    224-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研究滨海地下水环境中氮素污染的动态变化特征,以青岛欢乐滨海城填海区为研究对象,在改进和完善氮素反应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变密度条件下反应性溶质运移模型,定量分析了填海长度和填海区含水层渗透系数对地下水中氮素的迁移转化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填海造陆加剧了地下水中的硝酸盐污染,地下水中NH4+-N质量浓度逐渐升高,NH4+-N在初始含水层底部小范围聚集,其质量浓度可以达到饮用水标准的3倍;随着填海长度的增加,NO3--N和NH4+-N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而初始含水层中NO3--N的平均质量浓度和增加幅度不断升高,NH4+-N的平均质量浓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填海区含水层渗透系数高于初始含水层时,在稳态条件下填海材料渗透性对初始含水层中NO3--N和NH4+-N的平均质量浓度影响不大,当填海区含水层渗透系数低于初始含水层时,初始含水层中NO3--N的平均质量浓度明显升高,而NH4+-N的平均质量浓度显著降低.

    填海造陆氮素污染动力学特征滨海含水层

    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影响

    李沁园陈默张思九任玉峰...
    23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影响,构建了水电开发下河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指标体系,以澜沧江与怒江为有无水电开发的典型河流,核算了澜沧江与怒江2016年和2021年河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2021年价格为不变价格计算,2016-2021年澜沧江和怒江河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分别从1 165.61亿元和385.53亿元增加至1264.22亿元和394.24亿元;调节服务价值始终占据河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主要地位,水电开发提高了河流水电能源和洪水调蓄价值,降低了河流输沙、生境多样性及固碳增汇价值;水电开发提升了河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使单位面积河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平均增加了 0.87亿元/km2,促进了河流生态系统产品价值的实现,产生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河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生态产品价值水电开发澜沧江怒江

    干湿交替频率影响下非饱和带有机氮转化的生物学机制

    邱英英郑西来刘乐成郝玉洁...
    242-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非饱和带中溶解性有机氮(DON)在干湿交替频率影响下的转化机制,以大沽河流域集约化农业区为研究区,开展了不同干湿交替频率的室内批次试验,分析了氮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指标)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冗余分析识别了氮素生物转化的驱动因子,基于环境因子、功能基因和氮素转化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路径模型.结果表明:施加DON后快速发生氨化,干期NO3--N逐渐累积,而湿期NO3--N逐渐转化为NO2--N和NH4+-N,不同频率下干期均以硝化为主、湿期均以反硝化为主;随着非饱和带干湿循环次数从1次提高至3次,每个干期NO3--N累积量有所减少,但湿期NO3-N消耗量减少更为显著,导致最终土壤中NO3--N的赋存含量(每千克干土壤中NO3--N的质量)从14.28mg/kg提高至34.16mg/kg,频繁干湿交替增加了 DON对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潜在风险;随着干湿交替频率的提高,干期硝化菌属Nitrospira和湿期反硝化菌属Pseudarthrobacter相对丰度均逐渐下降,相关功能基因丰度也呈现下降趋势;含水率、氧化还原电位和溶解性有机碳会影响氮素转化相关基因表达,从而间接调节干湿交替下DON的转化行为.

    溶解性有机氮非饱和带干湿交替氮素转化微生物群落大沽河流域

    《水资源保护》2024年总目次

    后插1-后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