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双足与保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双足与保健
双足与保健

廖海涛

双月刊

1004-6569

010-64038112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14号

双足与保健/
查看更多>>《双足与保健》的宗旨是普及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反射疗法)及其它自然疗法,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作出贡献。本刊是国内专门介绍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国外称为反射学或反射疗法,国内一般简称为“足疗”)的唯一刊物,其销量多年来稳定在每期12000份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本专业刊物的总和。本刊的主要特色是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其主要内容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选登国外资料和历史资料,既介绍足反射法和手、耳、脊背等反射法,也介绍其他自然保健法。它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业余学习和提高的教科书,也是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近年来随着足疗市场的蓬勃发展, 开辟了《足坊寄语》、《足疗行业》等专栏,发表各地足疗保健工作者的经验心得,回答他们感到困扰的问题,在学术上指导足疗保健事业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足疗保健行业内部交流的园地,也是足疗保健行业的喉舌和对外橱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糖尿病足5年并发黑色素瘤合并下肢丹毒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选择

    张文俊
    4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足5年并发黑色素瘤合并下肢丹毒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选择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120例糖尿病足5年并发黑色素瘤合并下肢丹毒患者,依据不同的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56)与试验组(n=64),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试验组施以临床护理路径的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与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明显提升,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足5年并发黑色素瘤合并下肢丹毒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选择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同时能够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糖尿病足5年黑色素瘤合并下肢丹症临床护理路径选择

    糖尿病足护理单对糖尿病患者足部评估与护理指导的效果及意义

    王晓华
    4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临床分析糖尿病足护理单对糖尿病患者足部评估与护理指导的效果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病例,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选择糖尿病足护理单方式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以后,观察组血糖水平、糖尿病足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糖尿病病例,糖尿病足护理单作为危险因素防范的重要护理手段,比单纯护理方式优势更为明显,可减少血糖水平,有效促进溃疡愈合,促使患者提升知识掌握度,在临床上应大力推广运用.

    糖尿病糖尿病足护理单

    延续性护理在降低糖尿病足并发症风险中的价值分析

    刘超
    45-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糖尿病足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形式的并发症风险降低作用.方法 选择70例于该院接受糖尿病足治疗的患者,纳入时间为2017年8月—2018年8月,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35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糖尿病足护理模式,实验组行延续性护理形式,对比2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指标、相关知识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2组患者血糖指标、相关知识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护理后实验组皮肤清洁、鞋袜选择、感染护理等评分极高,实验组足部溃疡(5.71%)、足部感染(2.86%)发生率与参照组(22.86%、17.14%)相比较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足患者通过延续性护理模式能够提升其血糖控制水平,并增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方式,应予以临床推广.

    糖尿病足延续性护理并发症

    延续性护理在降低糖尿病足并发症风险中的价值

    张景淑
    4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对并发症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糖尿病足患者,以护理模式不同为依据分组,对两组并发症及生活质量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糖尿病足并发症发生率4.44%(2/45)显著低于对照组17.78%(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86.67%(39/45)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2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护理为糖尿病足患者提供出院后的持续性护理指导,叮嘱患者院外开展自我保健护理、增强防范意识、控制饮食,帮助患者提高自我护理技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减少足部感染、溃疡等,提高患者院外生活质量.

    糖尿病足延续性护理并发症风险

    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足临床效果探讨

    刘聪王靖侯洁
    4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 将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4例糖尿病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患者行常规治疗,观察组47例患者行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糖尿病足患者积极开展中医辨证治疗,可有效控制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中医糖尿病足治疗效果

    低分子肝素预防ICU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观察

    李安庆王春郭敏何勇...
    51-5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ICU长期卧床患者中应用低分子肝素,分析低分子肝素应用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起到的预防治疗作用.方法 于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在该院选取200例ICU长期卧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探讨分析,遵照均匀分组的原则实施分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ICU长期卧床患者应用氢氯吡格雷,观察组ICU长期卧床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予以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人数为14例,所占比例为14.00%,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人数为4例,所占比例为4.00%,由此可见,组内比较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长期卧床患者中应用低分子肝素的预防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低分子肝素ICU长期卧床下肢深静脉血栓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高瑞婷
    5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经不同剂量甲泼尼龙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随机平行分组方法,将该院2013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均为51例.甲组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乙组采用小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 甲组和乙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数据对比为:96.08%、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84%,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与乙组临床相关指标(发热消退时间、心率恢复正常时间、高血压持续时间)实行对比,前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中,采用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患儿及早退热、恢复心率,并确保血压为稳定的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不同剂量甲泼尼龙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效果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软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石玉珍
    5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对于产后下肢静脉软血栓形成患者通过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DVT患者联用低分子肝素钙与阿司匹林可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提升总体疗效.

    下肢深静脉软血栓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

    干扰素雾化剂联合利巴韦林在手足口病治疗中的疗效观察及不良反应分析

    张莉
    5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干扰素雾化剂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该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8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参照组44例和研究组44例,参照组静脉注射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进行治疗,研究组静脉注射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 mg/(kg.d),再给予干扰素雾化剂吸入治疗,两组患儿疗程均为1周,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72%,显著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8.6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0.2754,P<0.05);研究组和参照组的血红蛋白的下降度>10g/L的比率分别为2.27%、27.27%,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070,P<0.01).结论 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应用干扰素雾化剂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所取得的临床疗效显著,引发的不良反应少,方便给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干扰素雾化剂利巴韦林手足口病不良反应疗效观察

    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喜炎平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方案的临床效果分析

    郑文慧
    5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喜炎平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方案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280例作为该次分析对象,将所有患儿根据电脑随机选取法进行分组,其中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有14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患儿给予喜炎平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方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也较短,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用药期间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经计算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用喜炎平与利巴韦林联合用药方案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均较高,可帮助患儿尽早改善临床症状.

    小儿手足口病喜炎平利巴韦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