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双足与保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双足与保健
双足与保健

廖海涛

双月刊

1004-6569

010-64038112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14号

双足与保健/
查看更多>>《双足与保健》的宗旨是普及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反射疗法)及其它自然疗法,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作出贡献。本刊是国内专门介绍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国外称为反射学或反射疗法,国内一般简称为“足疗”)的唯一刊物,其销量多年来稳定在每期12000份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本专业刊物的总和。本刊的主要特色是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其主要内容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选登国外资料和历史资料,既介绍足反射法和手、耳、脊背等反射法,也介绍其他自然保健法。它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业余学习和提高的教科书,也是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近年来随着足疗市场的蓬勃发展, 开辟了《足坊寄语》、《足疗行业》等专栏,发表各地足疗保健工作者的经验心得,回答他们感到困扰的问题,在学术上指导足疗保健事业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足疗保健行业内部交流的园地,也是足疗保健行业的喉舌和对外橱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防治

    杨爱萍
    6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选择2017年7月—2018年10月收治的181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观察组,给予两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干预.结果 观察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情绪状态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凝血功能指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与血液高凝状态及血凝系统异常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干预的引入,可改善产妇预后.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凝状态早期体位干预

    长期卧床压疮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和护理价值体会

    瞿松梅
    6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长期卧床压疮患者行护理模式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价值.方法 纳入该院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接收的卧床压疮患者80例,以计算机表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基础的卧床指导等护理,实验组行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心理状况改善程度、各项评分改善情况.结果 (1)实验组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15%低于对照组3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护理前SAS以及SD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SAS(24.2±4.8)分和SDS(19.4±3.6)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8.5±5.5)分、(24.3±4.0)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对比,实验组各项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科学的护理模式应用于长期卧床压疮患者中,有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临床护理价值可行.

    卧床压疮基础护理预见性护理心理评分并发率效果分析

    分析普外科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对策

    肖丽丽
    6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普外科患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总结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普外科在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诊治的153例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明确普外科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结果 153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6例,发生率为10.46%,血流缓慢,静脉血管壁被损伤以及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三个最重要的原因.结论 在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整个阶段,配合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降低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普外科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对策

    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效果分析

    何玮
    6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82例于该院手术治疗的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均41例.其中参照组采用常规围术期护理形式,实验组行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对比2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手术前2组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手术后实验组D-D、FIB、FDP、PT水平较低,实验组肝胆胰恶性肿瘤术后下肢肿胀(19.51%)、下肢静脉血栓(2.44%)发生率与参照组(43.90%、17.07%)相比较低,可见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胆胰恶性肿瘤患者予以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患者术后凝血相关指标更为稳定,应予以临床推广.

    肝胆胰恶性肿瘤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

    护理干预预防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静脉曲张的效果分析

    牛燕青
    6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此次研究分析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采用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效果.方法 该次研究样本从该院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选取100例,研究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3月,将护理方式作为分组依据,实验组患者采用优质性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基础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结果.结果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统计数据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研究得知,实验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可得,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采用护理干预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程度,降低患者静脉曲张发生率,并且还能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消化道肿瘤护理干预术后下肢静脉曲张预防效果

    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价值评价

    秦显荣张丽霞
    7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进行价值.方法 对200例2014年3月—2018年9月在该院进行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情以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结合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诊断和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测并以此为标准,判断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诊断的敏感性、阴性阳性预测值以及特异性,对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诊断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2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诊断和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测的结果表明采用2种检查结果对比,其中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诊断的敏感性为特异性为81.5%.结论 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较高,可以比较准确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检出,但是仍存在一定的漏诊率.

    间接下肢CT静脉成像下肢深静脉血栓价值评价

    经下肢静脉穿刺置入PICC的临床护理路径选择

    韩冰冰
    7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对患者在准备PICC(中心静脉导管)经下肢静脉穿刺置入期间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该院2017年9月—2019年2月收治的143例PICC置管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后探究每组置管期间护理配合方法;比照组(71例):选择基础护理服务展开对应干预;实验组(72例):选择基础护理服务+临床护理路径方式展开对应干预;就两组PICC置管患者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健康教育达标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置管护理满意度(护理服务针对性、穿刺熟练度、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完善性、护理服务专业性)评分展开对比.结果 实验组PICC置管患者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98.61%)、健康教育达标率(97.22%)均高于比照组(74.65%)、(70.42%)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ICC置管患者置管并发症发生率(6.94%)低于比照组(32.39%)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PICC置管患者置管护理满意度(护理服务针对性、穿刺熟练度、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完善性、护理服务专业性)评分均高于比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患者在准备PICC经下肢静脉穿刺置入期间给予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于患者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健康教育达标率提升,置管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置管护理满意度(护理服务针对性、穿刺熟练度、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服务完善性、护理服务专业性)评分提升,均获得显著效果,最终对于PICC置管患者康复状态的提升,奠定基础.

    经下肢静脉穿刺PICC临床护理路径应用效果

    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观察

    李欢欢
    75-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对患者予以良好的护理.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该院收治的90例肿瘤化疗患者,依据不同的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n=43)与试验组(n=47),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试验组施以整体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化疗静脉炎的程度情况.结果试验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并且化疗静脉炎的程度明显较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下肢外周静脉穿刺至深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配合整体护理具有显著效果.

    下肢外周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整体护理

    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产后下肢手术中的临床分析

    张新菊
    7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产后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8年2月—2019年2月进行治疗的产后下肢手术患者70例,由于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均35例,其中对照组实施罗哌卡溶液进行硬-腰麻醉,研究组实施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后生命体征与不良反应.结果 麻醉前两组患者MAP与HR水平均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研究组组各项水平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2.86%低于对照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产后下肢手术患者可采取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患者生命体征较稳定,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应用.

    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产后下肢手术

    尿素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防治妇科肿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仝欢欢
    7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尿素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对妇科肿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防治价值.方法 纳入该院妇科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接收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64例,以入院时间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低分子肝素抗凝针处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行尿素激酶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下肢周径和血流速度、血清学指标、抗-FXa、PT以及APTT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1)研究组下肢周径(20.50±3.73)cm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2.90±4.58)cm,研究组血流速度(0.80±0.20)m/s优于对照组(0.69±0.18)m/s,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前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2.48±0.57)g/L、(0.58±0.17)mg/L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98±1.28)g/L、(0.70±0.25)mg/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前血清抗-FXa、PT以及APT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抗-FXa活性、PT和APTT改善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和尿素激酶联合应用于妇科肿瘤术后下肢静脉血栓中,其安全性较优,同时临床指标改善明显.

    低分子肝素尿素激酶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