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双足与保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双足与保健
双足与保健

廖海涛

双月刊

1004-6569

010-64038112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14号

双足与保健/
查看更多>>《双足与保健》的宗旨是普及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反射疗法)及其它自然疗法,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作出贡献。本刊是国内专门介绍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国外称为反射学或反射疗法,国内一般简称为“足疗”)的唯一刊物,其销量多年来稳定在每期12000份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本专业刊物的总和。本刊的主要特色是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其主要内容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选登国外资料和历史资料,既介绍足反射法和手、耳、脊背等反射法,也介绍其他自然保健法。它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业余学习和提高的教科书,也是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近年来随着足疗市场的蓬勃发展, 开辟了《足坊寄语》、《足疗行业》等专栏,发表各地足疗保健工作者的经验心得,回答他们感到困扰的问题,在学术上指导足疗保健事业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足疗保健行业内部交流的园地,也是足疗保健行业的喉舌和对外橱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下肢深静脉血栓抗凝系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赵干员
    12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下肢深静脉血栓(LDTV)抗凝系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探讨分析,研究患者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该次研究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来该院就诊的4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以及30名正常对比组,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全自动凝血仪器,来测定患者的蛋白S、蛋白C、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等指标,结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正常对比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的蛋白S和蛋白C的指标均显著低于正常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前的蛋白C、蛋白S均明显低于治疗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后组蛋白C、蛋白S、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蛋白C、蛋白S、D-D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诊断与治疗检测的重要指标.

    下肢静脉血栓抗凝系统检测临床意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与磁共振技术临床研究

    孙宏芳
    123-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与磁共振技术临床应用,同时研究磁共振技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像的应用价值.方法 该次研究运用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通过运用自动移床多节段拼接法,对2018年9月—2019年2月期间24例临床检查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歧患者,运用1.5T磁共振进行成像检查,后期对成像进行MIP(最大密度投影)以及MPR(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观察MRV中显示的结果 .结果在24例患者临床研究过程中,患者下肢静脉成像标准诊断符合率为91.7%(22/24).24例患者最终成像结果显示,边界清楚并且伪影少,且信号强结果更加直观.结论 通过进行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检查,以及后期图像处理技术,下肢静脉血栓成像技术对静脉造影具有良好作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过程中,磁共振技术的运用对患者临床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成像技术能够明显体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期,对诊断和临床治疗均具有良好作用,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磁共振技术

    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与预防控制措施

    王梅
    125-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该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观察研究幼儿患手足口病的特点、相关症状及传染情况,以便更好地预防手足口病并对其进行有效控制.方法 在2016—2018年间,笔者所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针对该县的幼儿园和小学,共抽取了206份儿童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6年病例84例,2017年病例61例,2018年病例61例.结果 206例患者中个别经丙种球蛋白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得到明显好转.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的最主要病原体为EV71病毒,在春末夏初季节具备高发病率、携带病毒儿童和轻度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病毒对婴幼儿具有高度易感性,手与眼睛接触是基本传播途径,强化基于医院层面和家庭层面的保护力度,能有效降低发病率.

    小儿患者手足口病传染控制预防干预

    小剂量华法林治疗老年肺动脉血栓并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

    胡伟强
    12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小剂量华法林对老年肺动脉血栓并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8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130例老年肺动脉血栓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按照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低分子肝素治疗,皮下注射方式给药治疗10 d,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华法林治疗,口服治疗12周,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采用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2.31%)、出血率(3.08%)与死亡率(4.62%)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肺动脉血栓并下肢静脉血栓建议采用小剂量华法林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水平,降低出血率与死亡率,改善预后,可推广使用.

    老年肺动脉血栓下肢静脉血栓小剂量华法林临床疗效

    心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研究

    翟春辛艳红王莹
    129-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心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该院2014年5月—2019年5月,胸外科手术发生90例心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结合患者入院编号予以分组,分为观察组(入院尾号单数)45例、对照组(入院尾号双数)45例.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措施,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并分析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研究发现,心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类型、手术麻醉、术中患者机体应激状态等.结论 心胸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和较多因素有关,临床方面需引起重视.同时,需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以便使患者获得最优质的护理体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胸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护理效果

    精神分裂症合并下肢功能退缩患者临床护理分析

    刘文丽
    131-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精神分裂症合并下肢功能退缩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精神分裂症合并下肢功能退缩患者68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34)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n=34)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在PANSS、PSQI、Fugl-Meyer评分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精神分裂症下肢功能退缩临床护理

    压疮程序化护理在呼吸内科下肢压疮高危因素患者皮肤护理的应用

    李义珍
    133-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压疮程序化护理对于呼吸内科下肢压疮高危因素患者的作用与效果.方法 纳入该院收治的82例呼吸内科下肢压疮高危因素病例,纳入时间为2016年10月—2019年4月,单纯接受常规护理的41例为A组,在A组基础上接受压疮程序化护理的41例为B组,观察比较其结果 .结果B组患者在护理后其生活质量评分高于A组患者,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护理后其下肢压疮的总发生率低于A组患者,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呼吸内科下肢压疮高危因素患者来说,在运用压疮程序化护理后,对比常规护理而言,能够得到十分良好且确定的护理效果,同时,还可以减少压疮的产生,可推广.

    呼吸内科护理压疮程序化护理效果皮肤护理高危因素

    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马金凤张莎丽刘德顺
    135-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方法 该次研究所选取的时间为2017年9—2019年5月,将在此时间段内至医院接受治疗的92例神经内科偏瘫患者视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数表法或抽签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其中每组各46例患者.给予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将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概率、对相关疾病知识掌握熟悉程度、神经功能改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就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概率比较,研究组患者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对相关疾病知识掌握熟悉程度比较,研究组患者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神经功能改善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于神经内科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中,给予患者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其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概率,增强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改善,在临床护理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预防性护理干预神经内科偏瘫下肢深静脉血栓神经功能

    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分析

    陈艳
    137-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明确预见性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该院在2018年1月—2019年5月期间诊治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患者分成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评价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2例,发生率为4.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3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12%,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8.05%,由此可见,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可以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预见性护理急性心肌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

    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王敏芹杨茹刘继红
    13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2018年1—12月该科收治消化道肿瘤病人12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进行一般护理,观察组对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治疗前后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护理满意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 (1)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更快,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治疗后对比,两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明显提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更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比对照组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老年消化肿瘤患者护理中,能使患者正确认识深静脉血栓,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从而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早期护理干预老年消化道肿瘤术后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