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双足与保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双足与保健
双足与保健

廖海涛

双月刊

1004-6569

010-64038112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14号

双足与保健/
查看更多>>《双足与保健》的宗旨是普及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反射疗法)及其它自然疗法,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作出贡献。本刊是国内专门介绍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国外称为反射学或反射疗法,国内一般简称为“足疗”)的唯一刊物,其销量多年来稳定在每期12000份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本专业刊物的总和。本刊的主要特色是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其主要内容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选登国外资料和历史资料,既介绍足反射法和手、耳、脊背等反射法,也介绍其他自然保健法。它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业余学习和提高的教科书,也是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近年来随着足疗市场的蓬勃发展, 开辟了《足坊寄语》、《足疗行业》等专栏,发表各地足疗保健工作者的经验心得,回答他们感到困扰的问题,在学术上指导足疗保健事业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足疗保健行业内部交流的园地,也是足疗保健行业的喉舌和对外橱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踝关节护理模式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评价

    张玉姣
    10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析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踝关节护理模式对其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3月-2019年3月该院接收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踝关节护理.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IM)评分.结果 两组护理前FMA评分与FIM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各项指标评分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关节护理模式运用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能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加强日常生活能力,临床推广价值高.

    下肢运动功能踝关节护理偏瘫脑卒中

    基于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心血管高血压患者对围术期护理的研究

    郭昕
    10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详细研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心血管高血压患者对围术期防护措施以及相关的护理.方法 根据该院2018年12月8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心血管高血压患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总结,并对患者进行"左骼外动脉狭窄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左股动脉内膜剥脱加成形术"治疗方法.诊治的整体疗程为2周共计14 d.结果 通过"左骼外动脉狭窄球囊扩张加支架植入""左股动脉内膜剥脱加成形术"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心血管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好,并且通过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患者顺利地完成了整体治疗计划.结论 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心血管高血压患者采通过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及护理工作,可以达到有效治疗效果,加快治疗的步伐,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合并心血管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肢动脉闭塞围术期护理研究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内科治疗与护理分析

    王晓菲
    10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深静脉血栓通常是指在深静脉内血液产生非正常性凝结,严重阻塞患者静脉管腔,形成回流障碍.一旦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症状便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据此医疗机构应及时找出下肢深静脉血栓产生的原因,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原因护理干预

    空气压力治疗仪在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刘艳芳
    107-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空气压力治疗仪在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该次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将该院于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96例行剖宫产的产妇分成两个不同的组别,对照组48例采取常规医护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空气压力治疗仪,进一步对两组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 (1)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上,观察组为6.25%,与对照组的22.92%比较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均表现为单侧患肢疼痛,同时伴有压痛及低热等症状;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11例,其深静脉血栓严重程度不一,其中3例表现为单侧患肢疼痛、压痛及发热症状;8例表现为单纯性皮肤泛红,且存在轻微的凹陷性水肿,皮肤温度比健侧稍微高.结论 在临床中,针对剖宫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产妇,给予空气压力治疗仪具备显著疗效,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孕妇剖宫产术预后效果;因此,值得采纳及应用.

    空气压力治疗仪剖宫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应用效果

    路径式健康教育在老年双下肢无力及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杨文娟
    109-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路径式健康教育在老年双下肢无力及骨质疏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该院2018年3-10月接收的102例老年双下肢无力及骨质疏松患者划分为两组,其中采取常规健康教育的51例为对照组,采取路径式健康教育的51例为干预组.对比两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骨密度、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健康知识掌握优良率90.20%较对照组的68.6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密度及SF-36总分与干预前相比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双下肢无力及骨质疏松患者实施路径式健康教育,可明显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有效改善其骨密度及生活质量,并大大提升患者满意度.

    路径式健康教育骨质疏松骨密度生活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

    古荣
    11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护理.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1月该院住院部收治的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据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两组患者均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给予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对性全面护理方案.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生活质量和满意度情况.结果 经过护理,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93.33%,生活质量评分为(96.45±3.71)分,治疗满意率为96.67%,均高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的数据为:60.00%、(59.84±2.65)分、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有针对性的、专业的护理和积极治疗一样重要,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效果,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慢性阻塞性肺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

    脑卒中偏瘫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价值

    席红
    113-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脑卒中偏瘫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 将2018年6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FMA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统计学价值;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FMA评分以及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实施踝关节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同时提高其预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脑卒中偏瘫踝关节护理模式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气压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侯丹丹
    115-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气压治疗仪预防脑卒中偏瘫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于该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中选取10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气压治疗仪治疗及护理.结果 研究组平均血流速度为(33.6±4.2)cm/s,腘静脉血流峰速度(37.2±4.6)cm/s,股静脉血流峰速度(58.9±6.2)cm/s,分别与对照组的(26.5±2.3)cm/s、(25.8±3.1)cm/s和(43.7±5.3)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0%,护理满意度为94.0%,分别与对照组的20.0%和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气压治疗仪结合有效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者血液循环,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增强患者满意度.

    气压治疗仪脑卒中偏瘫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效果

    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循证护理效果观察

    殷红艳
    11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采取循证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到该院进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分组方式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采取循证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对照组分别为22%、24%,观察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并发症少,促进身体康复.

    循证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护理效果

    手术室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李玉兰
    119-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后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间11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相关资料,依据护理方式的差异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模式和手术室干预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观察两组下肢血流速度和血栓形成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 在临床表现方面,干预各项表现的发生概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下肢血流速度方面,干预组明显快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栓形成方面,干预组血栓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已形成的血栓直径也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满意度方面,干预组的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腹腔镜患者实施手术室干预性护理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减少患者出现疼痛、肿胀和静脉曲张的情况,在防止血栓形成方面有显著功效,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应用效果显著.

    手术室干预性护理腹腔镜下肢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