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双足与保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双足与保健
双足与保健

廖海涛

双月刊

1004-6569

010-64038112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14号

双足与保健/
查看更多>>《双足与保健》的宗旨是普及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反射疗法)及其它自然疗法,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作出贡献。本刊是国内专门介绍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国外称为反射学或反射疗法,国内一般简称为“足疗”)的唯一刊物,其销量多年来稳定在每期12000份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本专业刊物的总和。本刊的主要特色是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其主要内容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选登国外资料和历史资料,既介绍足反射法和手、耳、脊背等反射法,也介绍其他自然保健法。它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业余学习和提高的教科书,也是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近年来随着足疗市场的蓬勃发展, 开辟了《足坊寄语》、《足疗行业》等专栏,发表各地足疗保健工作者的经验心得,回答他们感到困扰的问题,在学术上指导足疗保健事业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足疗保健行业内部交流的园地,也是足疗保健行业的喉舌和对外橱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导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齐晓红
    126-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导诊护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下肢静脉血栓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进行预见性护理干预,1个月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后1个月血浆D-二聚体含量以及护理1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血浆D-二聚体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干预能降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患者症状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预见性护理干预下肢静脉血栓导诊护理应用

    早期护理干预对偏瘫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分析

    谭淑君
    128-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早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和降低偏瘫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从而促进偏瘫患者术后康复.方法 选择该院2017年12月-2019年1月收治手术治疗的80例偏瘫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试验1组、2组偏瘫患者分别采取常规护理、早期护理干预.对比试验1、2组偏瘫手术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股静脉血流速度、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结果 试验2组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试验1组、护理满意度高于试验2组、干预后相关指标优于干预前与试验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偏瘫患者护理期间早期护理干预的有效落实可以成功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促进患者康复.

    早期护理干预偏瘫手术下肢深静脉血栓神经功能

    早期护理预防老年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价值评价

    史建悦冷东东
    130-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护理在预防老年脑梗死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 将该院于2018年2月-2019年3月收治的8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采取药物预防措施用于针对DVT形成的有关因素.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在患者病情稳定后1周内和24 h内进行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实施康复护理干预后的第10天和第20天DVT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第10天和第20天观察组DVT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老年脑梗死患者DVT形成的发生率,缓解患者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痛苦.

    早期护理老年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价值评价

    专项护理干预在胫骨骨折患者静滴治疗中的应用及对依从性的影响研究

    刘瑛军
    13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专项护理干预在胫骨骨折患者静滴治疗中的应用及对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2017年2月-2019年2月胫骨骨折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专项护理干预,1个月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患者静脉滴注治疗中HSS评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患者的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后患者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专项护理干预能提高胫骨骨折患者依从性,缓解膝关节疼痛,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专项护理干预胫骨骨折患者患者的依从性

    足针结合机电生物反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后的治疗体会

    刘婧
    134-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足针结合机电生物反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溶栓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在该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采取动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增加足针结合机电生物反馈的治疗环节.治疗后,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效果3方面,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针结合机电生物反馈治疗,有效提高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足针机电生物反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膝关节镜下内固定术治疗的效果及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分析

    苏广兴
    13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术的治疗价值及对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具体影响.方法 抽取院内自2017年3月-2019年2月拟行手术治疗的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并以数字法分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切开复位联合钢板内固定术予以治疗,观察组患者于膝关节镜辅助下行内固定手术方案予以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67%,对照组为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切口长度、手术用时、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住院天数、切口愈合时间等均短于或者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率为6.66%,对照组为23.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中采取膝关节镜辅助下内固定术的治疗方案可取得理想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率,有助于优化患者围术期指标.

    胫骨平台骨折膝关节功能膝关节镜内固定术效果

    下肢及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评价

    施斌伏海平
    138-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下肢及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8例下肢及骨盆骨折患者,对患者的骨折情况、临床指标、手术情况、相关检查等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年龄≥65岁,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且体质数≥25的患者具有更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2 h、全麻及术中大量出血的患者具有更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低于五次的下肢同一部位深静脉采血次数、不低于7d的深静脉置管时间等不当的医源性操作具有更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体育锻炼、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及术中出血等手术指标等是下肢及骨盆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围手术期下肢及骨盆骨折下肢静脉血栓

    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分析

    乔炜张德强刘振
    140-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腓骨截骨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在关节镜下进行清除手术,观察组采用腓骨截骨术治疗,经过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和两组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膝关节评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腓骨截骨术治疗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腓骨截骨术治疗关节镜下清除术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并发症发生率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探讨

    刘小平刘超群刘进炼陈豪...
    14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9年3月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改良上畸法治疗,观察组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方法,对术后患者进行重建内侧髌股韧带6个月后复查的效果观察,比较患者外侧髌股角及髌骨外移程度、Lysholm、Kujala功能评分.结果 观察组重建后外侧髌股角及髌骨外移程度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重建后Lysholm、Kujala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能改善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的恢复程度,帮助其关节功能完全恢复,运用关节镜辅助下小切口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创伤性复发性髌骨脱位对髌骨脱位的治疗非常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关节镜内侧髌股韧带重建髌骨脱位

    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近期疗效的多因素分析

    桑明中郭月香张栋张涛...
    14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PFNA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近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该院骨科自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住院治疗的96例行PFNA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影响疗效的危险因素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有效分析.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骨折复位质量、ASA分级、手术时机、骨质疏松、骨折类型及患者年龄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螺旋刀片的位置、尖顶距、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影响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部骨折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骨折类型、骨质疏松情况、手术时机及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疗效产生影响的危险因素包括不稳定性骨折、骨质疏松症、手术时机偏晚及高龄,手术开始前对患者的一般状况进行仔细评估,条件允许的状况下早期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期间对骨折复位情况密切注意,手术结束后对患者实施抗骨质疏松治疗.

    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