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双足与保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双足与保健
双足与保健

廖海涛

双月刊

1004-6569

010-64038112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14号

双足与保健/
查看更多>>《双足与保健》的宗旨是普及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反射疗法)及其它自然疗法,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作出贡献。本刊是国内专门介绍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国外称为反射学或反射疗法,国内一般简称为“足疗”)的唯一刊物,其销量多年来稳定在每期12000份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本专业刊物的总和。本刊的主要特色是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其主要内容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选登国外资料和历史资料,既介绍足反射法和手、耳、脊背等反射法,也介绍其他自然保健法。它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业余学习和提高的教科书,也是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近年来随着足疗市场的蓬勃发展, 开辟了《足坊寄语》、《足疗行业》等专栏,发表各地足疗保健工作者的经验心得,回答他们感到困扰的问题,在学术上指导足疗保健事业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足疗保健行业内部交流的园地,也是足疗保健行业的喉舌和对外橱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预防护理

    武茗
    8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预防护理对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2017年10月-2018年11月收治的54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27例.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产妇采用中西医预防护理.对两组产妇的护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护理后实验组产妇焦虑自量表评分和抑郁自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产妇股静脉血流峰速与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产妇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预防护理能大幅度降低产妇的负面情绪,提高产妇股静脉血流速度,并能有效减少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西医预防护理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ICU气滞血瘀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田绍巍袁柏欣陈浩李新...
    8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和研究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ICU气滞血瘀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次研究选择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来该院治疗的气滞血瘀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5例,将其按照随机法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n=33)和比对组(n=32).实验组患者接受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对组仅接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比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下肢股静脉阻塞情况、凝血功能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下肢股静脉阻塞情况显著优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比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ICU气滞血瘀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能有效缓解下肢股静脉阻塞情况,应用和推广价值高.

    气滞血瘀型下肢深静脉血栓丹参多酚酸盐低分子肝素钙

    蹲马步训练治疗脑瘫患儿膝过伸疗效观察

    田静
    9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蹲马步训练对治疗脑瘫患儿膝过伸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在该院2013年6-9月康复训练6个月以上的3~6岁可负重站立独立行走均有不同程度的膝过伸脑瘫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n=30例)及对照组(n=30例),两组均在接受日常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物理治疗时观察组每次蹲马步训练5~10 min,对照组每次股四头肌和胭绳肌抗阻肌力训练及控制训练5~10 min,两组均治疗3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徒手肌力检查(MMT)进行肌力评估,比较两组息儿的康复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徒手肌力检查结果显示两组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徒手肌力检查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蹲马步训练可显著提高股四头肌、胭绳肌的肌肉力量及膝关节的控制,有利于改善脑瘫患儿的膝过伸问题,提高脑瘫患儿步行的稳定性及治疗有效率,蹲马步训练方法值得在脑瘫康复治疗中推广.

    脑性瘫痪膝过伸肌力蹲马步

    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防治

    杨丽
    9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与防治.方法 选取了2017-2019年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64例,探讨分析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效果和防治的情况.结果 在经过此次治疗后显示,此次观察研究的患者64例,治疗显效的有78.33%.治疗有效的有18.33%,在治疗3周后显示,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6%,在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有出血的情况,均顺利出院.结论 对恶性肿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及早诊断和治疗防治,取得的效果显著.

    恶性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诊断防治

    分析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应用于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临床治疗效果

    李强
    9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在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40例进行调查分析,选取方式为随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参与该次调查的所有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其中每组20例患者.参照组和研究组患者分别采用的治疗方式为传统抽剥术和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明显高于参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相比于参照组明显更短,同时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参照组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对比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治疗中应用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速度,并能够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高位结扎加点式抽剥术传统抽剥术下肢大隐静脉曲张

    干预性护理防止腹腔镜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杨莎
    97-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腹腔镜手术后病人实施干预性护理,分析干预性护理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产生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该院筛选出94例行腹腔镜手术后患者,时间选为2017年8月-2018年8月,使用抽签法对94例患者进行分组,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7例.实施一般护理为对照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干预性护理为实验组,观察两组护理方式产生的护理效果.结果 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红肿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患者满意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预性护理对预防腹腔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促进患者治疗,使患者更加满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腹腔镜手术下肢静脉血栓干预性护理外科手术

    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防治探讨

    肖金怀朱晓文
    9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单一低分子肝素治疗,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理伤消肿口服液联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第1天,两组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的D-D、Fib、Hcy以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的下肢周径平均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给予骨科创伤及术后下肢肿胀患者低分子肝素与理伤消肿口服液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下肢肿胀骨科创伤低分子肝素理伤消肿口服液

    关节镜下成形+缝合术治疗40例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临床分析

    王艳尚成生赵凤
    10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寻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从某院2018年治疗的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采取双盲筛选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开放性手术,观察组接受关节镜下成形+缝合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Lysholm评分、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我们应学习采用关节镜下成形+缝合术,改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不稳定型外侧盘状半月板关节镜成形+缝合术

    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

    杨淑范孔令芳危苹
    103-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分析使用护理风险预警监控的价值.方法 样本时间、实验例数均自2017年11月-2018年12月骨科手术患者中获取,样本例数选择72,实验患者均采用盲选法分为两个小组:常规组(n=36)和护理组(n=36),给予常规组基础护理,给予护理组护理风险预警监控,对比指标数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控制质量以及护理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护理组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护理组满意度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风险预警监控措施的实施,对于可能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风险因素制定预警监控体系,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获得患者以及家属的认可,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护理风险预警监控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效果

    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分析

    李翠萍郑佳红李淑香
    10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神经外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提供支持.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该院收治的160例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在行神经外科术后早期采取间歇充气加压泵治疗,对照组患者则在行神经外科术后采取术后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从而分析间歇充气加压泵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75%,对照组患者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3.75%,实验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746,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肿胀、疼痛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神经外科术后早期应用间歇充气加压泵,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并改善患者下肢肿胀,缓解下肢疼痛,起到预防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间歇充气加压泵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