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双足与保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双足与保健
双足与保健

廖海涛

双月刊

1004-6569

010-64038112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14号

双足与保健/
查看更多>>《双足与保健》的宗旨是普及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反射疗法)及其它自然疗法,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作出贡献。本刊是国内专门介绍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国外称为反射学或反射疗法,国内一般简称为“足疗”)的唯一刊物,其销量多年来稳定在每期12000份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本专业刊物的总和。本刊的主要特色是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其主要内容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选登国外资料和历史资料,既介绍足反射法和手、耳、脊背等反射法,也介绍其他自然保健法。它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业余学习和提高的教科书,也是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近年来随着足疗市场的蓬勃发展, 开辟了《足坊寄语》、《足疗行业》等专栏,发表各地足疗保健工作者的经验心得,回答他们感到困扰的问题,在学术上指导足疗保健事业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足疗保健行业内部交流的园地,也是足疗保健行业的喉舌和对外橱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技能的影响研究

    米巍刘霞
    8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骨科护士岗位管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技能的影响.方法 该次选取2005年8月-2018年8月在该院骨科任职的16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从2018年6月起开始实施骨科护士全程责任制模式落实防栓护理,并比较实施前与实施后1年的护理工作质量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知识和护理预防技能等.结果 研究组一级护理以及基础护理、护理文书和病房管理、总分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药物预防以及物理预防、肢体锻炼和健康教育、技能总分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护士岗位管理,不仅能体现不同等级护士的价值,还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优质、更加满意的服务.

    岗位管理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骨科护士

    探讨对DVT(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早期诊断时展开D-D(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价值

    仝静
    8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在对DVT(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早期诊断时使用D-D(血浆D-二聚体)的效果.方法 对2017年7月-2019年7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5例该院收集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设为研究组,以及同时期进行健康体检的9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常规和血浆D-二聚体的检查,比较两组的血常规和血浆D-二聚体的水平,以及血浆D-二聚体阳性检出率.结果 两组血常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二聚体比对照组高很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阳性率100.00%,对照组为3.33%.结论 对DVT(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时使用D-D(血浆D-二聚体),可以但对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诊断,灵敏度较高,具有临床应用推广的价值.

    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浆D-二聚体早期诊断临床价值

    呼吸内科长期卧床患者预防下肢血栓形成

    李嘎
    86-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呼吸内科的长期卧床患者中下肢血栓形成的预防.方法 选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呼吸内科医治的长期卧床患者(80例)进行研究,随机数表法分成甲组与乙组,甲组40例,乙组40例.乙组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甲组加下肢血栓形成预防护理,总结护理满意度、下肢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甲组护理总满意度(95.00%)高于乙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14,P=0.043).甲组下肢血栓形成的发生率(2.50%)低于乙组(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00,P=-0.025).结论 在呼吸内科的长期卧床患者中,给予患者下肢血栓形成预防护理可降低下肢血栓形成发生的风险,同时还可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呼吸内科长期卧床下肢血栓形成预防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50例CT和X线诊断效果对比研讨

    张永祥付伟
    8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CT和X线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该院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150例,将其分为CT组以及X线组,每组75例,CT组应用CT检查,X线组应用X线诊断,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对CT与X线检查结果进行对比之后,可以看出,CT组的检查准确率为85.3%,而X线组检查准确率仅为49.3%,CT组明显高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两组患者不同分期诊断结果的情况可以看出,应用CT检查的Ⅰ期与Ⅱ期、Ⅲ期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28.0%、18.7%、17.3%,均明显高于X线检查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过对CT以及X线两种诊断方式在检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效果进行对比之后,可以发现CT方式的临床诊断效果更加理想.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CTX线诊断效果对比

    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恢复情况的影响

    黄健玲
    9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对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实施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的效果.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6例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纳入该次试验,根据患者是否为老年人分为研究组43例(老年人,年龄≥60岁)和对照组43例(非老年人,年龄<60岁),两组均给予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插管时、切皮时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以及麻醉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结果 研究组插管时、切皮时的HR、DBP、SBP均低于入室时,对照组插管时的HR高于入室时,插管时、切皮时的DBP、SBP均低于入室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各指标波动范围超过30%判定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发现,两组血流动力学总体稳定;两组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麻醉方式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老年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值得临床借鉴.

    下肢骨科手术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

    布氏杆菌病伴下肢关节痛护理观察

    李慧吴杏民李变丽
    92-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布氏杆菌病伴下肢关节痛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该院治疗的84例布氏杆菌病伴下肢关节痛患者作为样本,按照来院日期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实施综合护理,对照组42例实施常规护理,采用VAS量表评价两组下肢关节痛程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VAS评分相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布氏杆菌病伴下肢关节痛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有利于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推广.

    布氏杆菌病下肢关节痛护理效果

    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预防护理探析

    关晓英曹海云张红梅刘发香...
    9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主要针对临床上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在采取中西医预防护理之后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方法 主要选择了该院收治的180例患者采取了中西医护理,对所有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出现的概率进行观察.结果 针对分娩后的妇女具体采取了中西医结合护理方式之后,实现了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控制.结论 针对临床上妇女分娩后静脉血栓形成通过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能够形成有效的预防作用.

    下肢深静脉血栓中西医预防护理产科

    超声引导双极射频感应温热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冯振华
    96-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双极射频感应温热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5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共计81例,以盲选法作为分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应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41例,通过超声引导双极射频感应温热疗法进行治疗,并结合治疗随访资料以及对患者术后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记录,并对比治疗前后的静脉临床危重程度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静脉临床危重程度评分(7.51±0.81)分低于对照组的(9.52±1.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双极射频感应温热疗法治疗下肢静脉曲的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超声引导双极射频感应温热疗法下肢静脉曲张

    丹参注射液预防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

    李国良
    9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丹参注射液预防普外科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该院普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常规组行一般性治疗,研究组行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进行为期一周的治疗,比较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常规组患者FBG为(3.41±0.28)g/L,PT为(13.26±0.79)s,APTT为(29.08±4.23)s;研究组患者FBG为(3.52±0.41)g/L,PT为(13.57±0.63)s,APTT为(27.71±4.25)s,两组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共10例,发生率为24.39%;研究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共3例,发生率为7.32%,与常规组相比较,研究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普外科手术患者进行丹参注射液治疗,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进行显著降低,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让其早日恢复到健康的身体状态,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下肢静脉血栓丹参注射液普外科手术

    妇产科手术后下肢血栓静脉炎形成预防性护理

    高言翠
    100-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今,绝大多数的妇女在经过妇产科手术的相关治疗后,会对原来的病情有极大的缓解,但也会不可避免的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下肢血栓静脉炎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症.这类下肢血栓静脉炎首先会对妇女的下肢产生极大的迫害性,进而危及人体的心脏、肺以及全身的血管等的正常使用.为此,在通过妇产科手术为妇女解决疾病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妇产科手术后下肢血栓静脉炎的形成.基于此,该文从妇产科手术后下肢血栓静脉炎的临床资料、主要发病表现、产生该并发症的原因以及护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妇产科手术下肢血栓静脉炎临床表现原因预防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