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双足与保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双足与保健
双足与保健

廖海涛

双月刊

1004-6569

010-64038112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14号

双足与保健/
查看更多>>《双足与保健》的宗旨是普及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反射疗法)及其它自然疗法,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作出贡献。本刊是国内专门介绍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国外称为反射学或反射疗法,国内一般简称为“足疗”)的唯一刊物,其销量多年来稳定在每期12000份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本专业刊物的总和。本刊的主要特色是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其主要内容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选登国外资料和历史资料,既介绍足反射法和手、耳、脊背等反射法,也介绍其他自然保健法。它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业余学习和提高的教科书,也是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近年来随着足疗市场的蓬勃发展, 开辟了《足坊寄语》、《足疗行业》等专栏,发表各地足疗保健工作者的经验心得,回答他们感到困扰的问题,在学术上指导足疗保健事业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足疗保健行业内部交流的园地,也是足疗保健行业的喉舌和对外橱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分析

    王贵英
    11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 以该院骨科在2018年10月—2019年6月期间接收的68例将要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34例患者,两组患者分别实施不同护理模式,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分析组运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情况以及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进而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结果 通过给予分析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患者在进行骨科手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感染的概率较低,仅有1例,发生率为2.94%,感染患者1例,发生率为2.94%;对照组患者运用骨科术后临床常规护理模式,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生率为11.76%,术后感染患者7例,发生率为20.59%;相比运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而言,分析组患者术后的情况明显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分析组患者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后,分析组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达到94.12%,对照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为73.53%.两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对比结果差异显著,分析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探索分析护理干预对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对患者实施临床护理干预后,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明显较少,且感染发生率较低,患者对护理干预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因此,充分说明了临床护理干预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值得骨科临床护理广泛应用.

    护理干预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近期预后分析

    林辉
    112-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讨论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近期预后.方法 在2019年1—6月该院诊治的8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另外选取83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差异数据.总结所有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中糖尿病、D2聚体属于直接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糖尿病、D2聚体属于独立危险因素;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12.84±1.61)d,住院费用平均为(0.85±0.15)万元,30 d内死亡3例,死亡率3.61%;疾病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平均为(16.87±1.67)d,住院费用平均为(1.24±0.17)万元,30 d内死亡16例,死亡率19.28%.各项预后数据差异显著,对比结果适用统计学标准.结论 糖尿病与D2聚体属于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在临床中可以将糖尿病患者作为临床重点关注对象,将D2聚体作为预测指标,值得推广.

    急性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近期预后

    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管理分析

    宋西丽
    114-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护理管理方法及效果.方法 于该院2014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并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随机选取3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来该院治疗时间的先后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该院常规性护理管理,实验组患者实行综合性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消融及新发情况以及护理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后的消融情况相比,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消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消融率,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后的新发情况相比,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新发率明显高于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新发率,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实验组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对照组护理后的满意度评分显著低于实验组护理后的满意度评分,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髓损伤并发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实行综合性护理管理的效果非常显著,对患者身体恢复有重要意义.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在护理后的消融率和新发率均得到显著改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与护理人员的认可.从而为医院树立良好正面形象,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管理脊髓损伤

    家庭式护理干预在小儿下肢骨折患儿急诊中的护理效果研究

    冯民子
    116-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家庭式护理干预在小儿下肢骨折患儿急诊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急诊科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76例小儿下肢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常规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患儿采用家庭式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依从性、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家长护理满意程度.结果 试验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儿优良率(94.74%)高于常规组(78.95%),同时家长护理满意度(92.11%)高于常规组(73.68%)而并发症发生率(7.89%)明显则低于常规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下肢骨折患儿采用家庭式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与住院时间,提高患儿的护理依从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家庭式护理干预小儿下肢骨折急诊护理效果

    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

    孟伟
    11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进行研究.方法 将笔者科室2018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100例结核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行优化护理模式.将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血液流血变化指标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为6.0%明显低于对照组28.0%,住院时间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血变化指标较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疾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采取优化护理可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有较好的治疗意义.

    结核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优化护理应用效果

    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偰永梅史雅芸
    120-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从而为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间在该院骨科接受治疗的40例下肢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有2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护理质量,从而探讨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通过上述护理方法,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为0.0%,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为1.5%,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71,P<0.05);实验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质量的各项内容如器械护士的配合、巡回护士的配合、仪器设备管理、器械准备完好以及消毒隔离技术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中采取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减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预后,值得应用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并进行推广.

    精细化护理干预模式下肢骨折围手术期应用效果

    内科住院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护理预防策略

    王佳刘莉董晓燕
    122-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内科住院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护理预防策略.方法 从2018年入住该院的内科住院患者中随机选取110例,将这110例内科住院患者均分为a、b两组,对a组55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护理,b组55例患者采用下肢静脉血栓预护理预防策略,然后对a、b两组内科住院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得出a、b两组患者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结果 a组55例内科住院患者中有9例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b组55例内科住院患者中有2例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a、b两组形成率分别为16.36%、3.74%,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即a、b两组内科住院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率存在显著差异,另外,a组内科住院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低于b组.结论 采取下肢静脉血栓预护理预防策略的内科住院患者,其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明显低于采取常规治疗护理的患者,为造福患者,在临床中应注重下肢静脉血栓预护理预防策略的推广.

    内科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护理策略

    气压治疗预防重症监护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研究

    田力
    124-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气压治疗预防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ICU于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56例患者,将其依据当前比较常用的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两组,对照组28例行人工按摩治疗,观察组28例则采用气压治疗仪,对比两组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下肢肿胀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0.00%)、下肢水肿发生率(3.57%)较对照组(10.71%、14.29%),均显著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ICU患者,采用气压治疗仪治疗,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加以预防,临床应用价值突出.

    气压治疗重症监护室下肢深静脉血栓

    妊娠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李文梅
    126,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妊娠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DVT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在该院产科病房诊断妊娠合并DVT形成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该院产科病房妊娠未合并DVT形成的患者50例为对照组,查阅病例,回顾性分析各种临床数据,年龄、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凝血指标、尿素氮(BUN)、总胆红素、血脂、血糖、hs-CRP等数据.并在入院第一天进行凝血分析、二聚体等检查.评估英国皇家妇产科医师学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ecologists,RCOG)评分.对A、B两组患者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妊娠发生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血糖、RCOG、Hs-CRP、高血压、DD、aPTT(s)、PT(s)、TT(s)、Fbg(g/L)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糖、RCOG、Hs-CRP、高血压、DD、aPTT(s)、PT(s)、TT(s)、Fbg(g/L)为妊娠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糖、RCOG、Hs-CRP、高血压、DD、aPTT(s)、PT(s)、TT(s)、Fbg(g/L)为妊娠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妊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分析

    刘琳琳
    127-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的作用,观察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主要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所抽取的72例神经内科危重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并且通过随机的方式将研究患者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为36例.研究期间为两组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工作,最后对临床护理效果以及常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为(83.3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为(33.33%),经统计学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两组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最终发现,研究组的临床护理能够为患者起到极为显著的护理效果,同时能够加速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满意度,应该大力推广与使用.

    神经内科危重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