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双足与保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双足与保健
双足与保健

廖海涛

双月刊

1004-6569

010-64038112

100009

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14号

双足与保健/
查看更多>>《双足与保健》的宗旨是普及推广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反射疗法)及其它自然疗法,为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造福人类作出贡献。本刊是国内专门介绍足部反射区健康法(国外称为反射学或反射疗法,国内一般简称为“足疗”)的唯一刊物,其销量多年来稳定在每期12000份左右,远远超过世界各国本专业刊物的总和。本刊的主要特色是专业性与普及性的结合。其主要内容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选登国外资料和历史资料,既介绍足反射法和手、耳、脊背等反射法,也介绍其他自然保健法。它是足部反射区健康法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业余学习和提高的教科书,也是一般读者的科普读物。近年来随着足疗市场的蓬勃发展, 开辟了《足坊寄语》、《足疗行业》等专栏,发表各地足疗保健工作者的经验心得,回答他们感到困扰的问题,在学术上指导足疗保健事业健康的发展。使之成为足疗保健行业内部交流的园地,也是足疗保健行业的喉舌和对外橱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对下肢骨折石膏固定患者实施足部皮肤护理的临床观察

    姜丽华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下肢骨折石膏固定患者加强足部皮肤护理的方法 及效果.方法将该院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68例下肢骨折石膏固定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实验组(34例,常规石膏固定基础上加强足部皮肤护理)和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石膏固定护理干预),对比两组足部压疮率以及足部皮肤状况改善有效率.结果 对照组9例出现足部压疮,实验组未发现足部压疮,实验组足部压疮率(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5%).实验组足部皮肤改善有效率(97.1%)明显高于对照组(73.5%).结论 下肢骨折石膏固定患者加强足部皮肤护理可有效改善足部皮肤状况,减少足部压疮发生,可广泛推广应用.

    石膏固定下肢骨折足部皮肤护理临床观察

    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观察

    孔祥锋
    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于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接收的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患者90例,予以分组对照,常规组45例行短肌腱移位术,研究组45例行骨膜移位术.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骨愈合时间均短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短肌腱移位术而言,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实施骨膜移位术治疗的效果更佳,可加快患者骨骼快速愈合,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

    手术下胫腓联合分离踝关节损伤临床疗效

    下肢静脉血栓集束化护理在小儿股骨干骨折下肢皮牵引中的应用

    孙莉莉
    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下肢静脉血栓集束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小儿股骨干骨折下肢皮牵引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该院收治的34例小儿股骨干骨折下肢皮牵引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护理模式作为分组依据将所有患者划分为两组,研究组患儿接受下肢静脉血栓集束化护理模式,普通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儿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成功率高于普通组患儿,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住院治疗用时短于普通组患儿,患儿家属对于科室护理服务评价优于普通组患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下肢静脉血栓技术化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小儿股骨干骨折下肢皮牵引患儿治疗期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可显著缩短患儿总治疗用时,能够提升科室的社会评价.

    下肢静脉血栓集束化护理模式护理效果

    足疗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性失眠的临床分析

    万慧玲
    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足疗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性失眠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在2017年6月—2018年5月期间门诊接收的60例脑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一组采用心理疗法,为常规组,一组则联合足疗,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为(14.7±2.1)分,PSQI评分为(9.5±1.8)分,各项数据均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足疗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性失眠疗效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情绪,并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建议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足疗心理疗法脑卒中抑郁性失眠临床疗效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腿和足部复杂创面中的应用

    黄浦于勇华何代明
    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小腿和足部复杂创面中的应用.方法 将该院2016年5月—2018年10月期间接诊的90例小腿和足部复杂创面患者纳入研究,对照组:45例,常规清创包扎治疗方法;观察组:45例,创面治疗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相关资料.结果 观察组患者相关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腿和足部复杂创面治疗中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能够改善患者的治疗现状,加速创面愈合.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小腿与足部复杂创面治疗效果创面面积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临床疗效对比

    张元军
    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创伤小踝关节炎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018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踝关节清理组给予关节镜清理术,踝关节融合固定组给予踝关节融合术,评价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踝-后足功能,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 在生活质量方面,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踝关节清理组生活质量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踝-后足评分方面,踝关节清理组与踝关节融合固定组两组患者AOFAS评分均得到改善,踝关节清理组患者评分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踝关节清理组与踝关节融合固定组不良反应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给予关节镜清理术,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不同手术方式创伤性踝关节炎疗效

    足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应用切开复位固定与手法复位固定的临床效果探讨

    王迟军
    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比探究切开复位固定与手法复位固定在足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这一时段内,在该院进行治疗的踝关节骨折患者84例纳入研究,按照住院号单双数,将之分为两组,每组42例,观察组给予切开复位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手法复位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Mazu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8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手法复位固定,切开复位固定在足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更佳,值得推广应用.

    足踝关节骨折患者治疗切开复位固定手法复位固定临床效果

    高频超声在膝关节骨关节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付宪伟
    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将高频超声应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鉴别中的价值,评价其应用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5月期间于该院接受治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膝骨性骨关节炎,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超声影像检查,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 为标准,分析超声影像检查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显示,60例患者中25例为关节液合并滑膜增生,28例为关节软骨病变,7例为骨质增生.超声诊断结果显示19例为关节液合并滑膜增生,漏诊4例,误诊2例;32例为关节软骨病变,漏诊1例,误诊5例;6例为骨质增生,误诊1例,诊断准确率为78.33%.结论 高频超声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准确率较高,同时在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具体病症进行病症明确时,具有较好的临床诊治效果,临床上可将其作为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辅助诊断方式,在进行诊断时,也需要配合患者的临床病症,对病情进行分析,从而提升诊断准确率.

    膝关节骨关节炎超声诊断应用价值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在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术期的临床应用

    王利秀
    17-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15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以围手术期护理措施不同分组,对两组术后康复情况进及护理满意度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术后VAS评分(2.56±0.94)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3%(4/75)、住院时间(6.29±0.82)d,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0%(72/75)显著高于对照组81.33%(61/75)(P<0.05).结论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可根据下肢骨折手术患者病情及手术方案开展对症护理,在各护理环节积极获取患者配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下肢骨折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模式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神经内科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前瞻性干预措施

    刘加玉
    19-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前瞻性干预措施应用于神经内科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 随机择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该院收治的74例神经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采取前瞻性护理模式,将其定义为两组,普通组患者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探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入前瞻性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效果和住院治疗期间的生活质量.结果 探究组患者接受前瞻性干预措施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成功率显著高于普通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生活质量评分表评估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可知,探究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普通组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前瞻性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神经内科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下肢静脉血栓风险,且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作用显著,具有较大应用与推行价值.

    下肢静脉血栓神经内科患者前瞻性干预预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