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数字中医药(英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数字中医药(英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
数字中医药(英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华中医药学会

季刊

2096-479X

dcm@hnucm.edu.cn

0731-88459415

410208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含浦科学园学士路300号

数字中医药(英文)/Journal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CSCD
查看更多>>《数字中医药》是由湖南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以促进中医药的国际化、标准化、量化、数字化及创新为特色的全英文学术期刊,由南方医科大学钟世镇院士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彭清华教授担任共同主编。本刊旨在报道国内外中医药领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原创性成果,以期为疾病诊断、治疗提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证据,为国内外各高等中医药科研、教育机构的相关人员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为中医药的发展略尽绵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Thoughts o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hinese medicine

    LU ShanPENG Qinghua
    1-2页

    基于机器学习的舌象形质诊断分析研究现状与展望

    许家佗江涛刘实
    3-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图像的智能化诊断是中医舌诊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以卷积神经网络(CNNs)、Transformers等深度学习为代表的机器学习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医学影像图像分析领域,使得临床决策更加高效和精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为中医舌诊医疗器械研发和数字化中医舌诊方法创造了新的机遇,促进了中医舌诊的标准化和智能化.经典图像分析方法实现了舌象的颜色数据化表达,但对于复杂的舌象形质特征如齿痕、点刺、裂纹、厚薄、腐腻、剥苔等的综合识别分析仍是当前舌诊研究面临的瓶颈问题.本文从舌象形质特征的智能分析与病证诊断应用等方面展开论述,归纳了经典的图像分析方法与深度学习方法的研究现状,梳理了舌象特征在临床疾病风险预测中的应用情况,提出了人工智能舌诊技术的机遇挑战和发展方向.总之,传统中医舌诊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将有效提升中医舌诊的科学内涵,提升舌诊临床普适应用,推动中医诊疗模式的现代化发展.

    舌象图像形质特征深度学习智能诊断舌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预后危险因素: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李洁韵洪磊鑫林洁琪夏雨墨...
    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风险因素,并评估现有研究的报告质量,以期为未来的标准化研究提供指导.方法 分别在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等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和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中检索PCI相关论文.论文检索的时间跨度从数据库建立至 2023年 10 月 1日.使用Stata 12 和Python(V 3.9)进行统计分析.采用观察性研究报告规范(STROBE)声明评估纳入研究的报告质量.结果 共筛选出 1 356 篇文章,纳入 40 项横断面研究,涉及 10 270名参与者.PCI前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为气滞血瘀证(n=261,36.45%),PCI后 1-2 周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为痰瘀互结证(n=109,27.18%),PCI后 6个月至 1 年最常见的中医证候为气虚血瘀证(n=645,37.03%).吸烟[比值比(OR)=1.15,95%置信区间(CI)(0.83-1.47),I2=24.7%,P=0.257]、寒凝气滞证[OR=4.62,95%CI(1.37-7.86),I2=61.6%,P=0.074]及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OR=1.38,95%CI(0.92-1.85),I2=12.2%,P=0.286]是再狭窄的风险因素.高血压[OR=7.26,95%CI(3.54-14.88),I2=91.6%,P=0.001]和超重[即身体质量指数(BMI)>23][OR=1.20,95%CI(1.07-1.35),I2=85.3%,P=0.009]是伴发焦虑的显著风险因素.结论 本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显示,不同中医证型患者PCI术后特点和危险因素不同,未来需要更多相对高质量的研究,以提供更多的支持性证据.

    冠心病中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风险因素系统评价meta分析

    基于触觉感知的简化模型研究寸口处脉象差异

    史宇兵杨洪义YEO Joon Hock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中医脉诊理论认为腕部桡动脉处(称为寸口)的脉象表征着人体不同脏腑器官的生理病理状况.然而,研究人员对于脉诊技术的客观性存在不同看法,部分研究人员提到在不同的寸口部位未观察到显著的脉象差异,通过寸口脉象辨别不同器官的状态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本研究通过对触觉感知特性的简化数学建模来分析寸口处的脉象,从而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基于Weber-Fechner定律,将诊脉过程中的触觉感知变化描述为带宽随不同取脉压力而变化的低通信号滤波器.应用该模型分析本研究组此前采集的临床数据,对 14例介入测量得到的主动脉缩窄患者的动脉血压数据进行处理,以模拟不同取脉压力作用于寸关尺部所形成的脉象差异.结果 考虑触觉感知特性时,伴随取脉压力的变化诊脉中寸口处不同脉深的脉象存在显著差异;而采用传感器测量时由于不存在触觉感知特性的影响,所得到的脉象则没有这种随脉深的变化.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医直接诊脉与现代脉诊学使用传感器测量会对脉象形成不同的理解.此外,采用本研究中建立的触觉感知模型所计算出的寸口处浮中沉不同脉深的脉象特征,与中医脉搏理论中的相关描述一致.结论 本研究通过建立触觉感知模型,初步解释了中医脉诊理论中的脉象随取脉压力变化现象.将触觉感知建模引入中医脉诊研究,开启了图象化表达脉象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的新的探索窗口,这不仅有效扩展了脉诊研究的范畴,也为现有脉诊仪的技术升级和功能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脉象中医寸口触觉感知数学模型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新型针灸针自动计数的云服务系统:提高针灸安全性的策略

    黄梓皓韦君逸陈海勇吴凤亮...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病人针灸治疗时,漏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为增强针灸安全性,本研究将开发一个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云端数针系统.方法 本研究利用拍有针灸针的手机图片为曾预先训练的定向目标检测模型(Oriented R-CNN)进行转移学习,以开发一种能够自动计算图片中针灸针数量的目标检测算法.我们首先拍摄了一个包含 590张图片的训练集以及一个包含 1 025张图片的验证集.随后在带有NVIDIA Tesla T4图形处理器(GPU)的Google Colab环境中部署了MMRotate工具箱为模型进行训练.我们将训练的模型与Telegram bot手机小程序界面集成,并评估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和召回率.本小程序中云端数针系统的速度则以端到端处理时间计算.结果 在每张图片 20根针的验证集情景中,我们的定向检测模型在准确率、精确率和召回率上分别达到 96.49%、99.98%和 99.84%,平均端到端处理时间为 1.535秒.结论 这项云服务系统在速度、准确性和可靠性上的提升展示了深度学习物体检测技术改进针灸实践的潜力.

    人工智能电脑视觉目标检测针灸病人安全

    基于BSG深度学习模型的中医药智能问答系统研究:以方剂和中药为例

    李冉任高晏峻峰邹北骥...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利用知识图谱构建中医药知识库,探寻联合模型在中医药智能问答系统的应用.方法 以《方剂学》和《中药学》规划教材为基础建立知识图谱,作为智能问答系统的知识来源,本研究提出一种BERT+Slot-Gated(BSG)深度学习模型,获取用户自然问题中包含的中医药实体和问句意图,通过实体和意图在知识图谱检索答案返回给用户,运用Flask框架和BSG模型研发中医药智能问答系统.结果 构建了包含3 149个实体和6 891个关系三元组的中医药知识图谱,通过问题语料测试,本系统在回答中医药 20 类问题的实体识别F1 值为 0.996 9,意图识别准确率为 99.75%,表明本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实现了用户与系统交互.结论 本文所提出的BSG模型通过提高向量维度在实验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表明联合模型方法的有效性,可为实现中医药智能问答系统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中医药深度学习知识图谱智能问答系统BERT+Slot-Gated模型

    基于多方法的中医体质动态变化因素分析

    罗悦鲁建富郑运松包蕾...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一般统计学、Apriori-DEMATEL算法、DoWhy因果推理框架等方法探究中医体质动态变化影响因素.方法 对 18-60 岁人群进行中医体质识别数据的动态采集,包括采集时间、体质类型以及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睡眠时间、运动习惯、情绪状态、压力情况、生活环境、工作/生活变故、家庭氛围、出差频次、加班情况 11个体质影响因素.采用一般统计分析分析不同类型体质变化对应影响因素的相对百分比,采用Apriori-DEMATEL算法分析饮食习惯等 11种体质影响因素与体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采用DoWhy因果推理框架分析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睡眠时间、运动习惯、情绪状态、压力情况之间的因果关系.探讨构成类型转换变化因素的频率,确定构成类型动态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 经过预处理后形成13 536 条有效数据,基于Apriori-DEMATEL算法将因素划分成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睡眠时间、运动习惯、情绪状态和压力情况这 6 个原因因素及居住环境、工作/生活变故、家庭氛围、出差频次和加班情况这5 个结果因素.结合一般统计学分析发现,在原因因素中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睡眠时间和压力情况这 4个因素的变化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在体质调摄过程中,应对上述 4 个因素重点关注,保持体质的平衡;在 5个结果因素里面,工作/生活变故和家庭氛围这两个因素的数值绝对值较大,说明这两个因素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睡眠时间、运动习惯、情绪状态和压力情况这六个因素变化的中心度较高,说明这六个因素的变化是体质发生改变的重要性因素.根据各因素对应体质变化频数统计发现以上六个因素的变化在气虚质、平和质和特禀质间的体质转变频数占比较大,说明这六个因素的改变对这三种体质类型的变化发挥重要作用.结合Apriori-DEMATEL算法和DoWhy因果推理框架分析的结果,推断饮食习惯和睡眠时间通过影响其他因素的变化间接导致体质变化.结论 本文从动态数据和多种分析方法入手,探讨了中医体质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睡眠时间、运动习惯、情绪状态和压力情况的变化对气虚质、平和质和特秉质的转化有较大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六个因素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方案,减少转化为偏体质的概率.本研究也为中医体质类型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客观化分析参考.

    DEMATEL中医体质类型改变影响因素动态数据DoWhy因果推断框架

    冻融胚胎移植中舌象和脉象指标与活产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王金鸾郭志玲张勤华严骅...
    6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冻融胚胎移植(FET)患者舌象和脉象指标与活产结局的相关性,及其与患者内分泌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本研究于 2021年 3月 8 日-2022年 1月 5 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进行.根据活产结局将FET患者分为活产组和非活产组.分析两组的内分泌指标[基础促卵泡生成素(b FSH)、基础促黄体生成素(b LH)、基础雌二醇(b E2)、基础孕酮(b P)、基础子宫内膜厚度、内膜转换日促卵泡生成素(FSH)、内膜转换日促黄体生成素(LH)、内膜转换日雌二醇(E2)、内膜转换日孕酮(P)、内膜转换日子宫内膜厚度]与舌象和脉象指标[舌质(TB)-L,TB-a,TB-b,舌苔(TC)-L,TC-a,TC-b,perAll,perPart,h1,h4,h5,t1,h1/t1,h4/h1]之间的差异,并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基于不同数据集的活产预测模型中的影响因素,包括仅由内分泌指标组成的模型 1、仅由舌象和脉象指标组成的模型 2、由舌象和脉象指标以及内分泌指标组成的模型 3,并对不同数据集模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 研究纳入活产组 78例,非活产组 144 例.与非活产组相比,活产组的TB-L(P=0.01)和TB-a(P=0.04)升高,b FSH(P=0.01)、perAll(P=0.04)和h4/h1(P=0.03)降低.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活产组的TB-L、TB-b、TC-L、TC-b、perAll、perPart、h4、h5、t1、h1/t1 与b FSH、b LH、基础子宫内膜厚度、内膜转换日LH、内膜转换日E2、内膜转换日P、内膜转换日子宫内膜厚度的相关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模型 3[曲线下面积(AUC):0.917,95%置信区间(CI):0.863-0.971,P<0.001]优于模型 1(AUC:0.698,95%CI:0.593-0.803,P=0.001)和模型2(AUC:0.790,95%CI:0.699-0.880,P<0.001).将舌象和脉象指标与内分泌指标相结合,建立活产结局的回归方程,最终纳入以下指标:内膜转换日FSH[比值比(OR):0.523,P=0.025]、内膜转换日LH(OR:1.277,P=0.029)、TB-L(OR:2.401,P=0.001)、perPart(OR:1.018,P=0.013)、h1(OR:0.065,P=0.021)、t1(OR:4.354,P=0.024)、h4/h1(OR:0.018,P=0.016).结论 在接受FET治疗的不孕症患者中,舌象和脉象指标与内分泌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舌象和脉象指标的加入显著提高了模型对活产结局的预测能力.具体而言,舌象和脉象指标TB-L、PerPart、h1、t1 和h4/h1 与最终的活产结局有明显的相关性.

    舌象图像脉搏波活产结局冻融胚胎移植多元logistic回归

    基于网络药理学联合动物实验探究温阳生肌膏治疗糖尿病创面的作用机制

    丁雅容谢晨磊奉水华袁忠行...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网络药理学角度探讨温阳生肌膏治疗糖尿病创面的作用机制,并通过动物实验进行验证.方法 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相关文献筛选温阳生肌膏(WYSJO)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Online Mendelian Inheritance in Man(OMIM)、DrugBank、PharmGkb和Therapeutic Target(TTD)等数据库检索糖尿病创面的作用靶点;使用Cytoscape 3.9.0绘制出WYSJO活性成分-糖尿病创面靶标网络;应用检索相互作用基因/蛋白质的搜索工具(STRING)平台搭建蛋白互作网络(PPI);应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与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WYSJO与糖尿病创面的信号通路;应用AutoDock 1.5.6 对核心成分与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将 18 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WYSJO组(n=6),以模型组和WYSJO组制备糖尿病大鼠难治性创面模型.分别在处理第 0、5、9、14 天时观察创面愈合,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创面组织形态,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核心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网络药理学筛选出WYSJO药物有效成分 76种,药物靶点 206 个,糖尿病创面疾病靶点 3 797个,以及WYSJO治疗糖尿病创面作用靶点 167个;通过构建WYSJO活性成分-糖尿病创面作用靶标网络,发现槲皮素、大豆苷元、山奈酚、鼠李素、鼠李柠檬素、异长春花苷内酰胺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7 个核心靶点.GO富集分析表明温阳生肌膏治疗糖尿病创面可能涉及细胞对脂多糖、细菌来源分子、金属离子、外来刺激、化学应激、营养水平、缺氧及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KEGG富集分析表明温阳生肌膏治疗糖尿病创面可能涉及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白介(IL)-17 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细胞凋亡、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通路发挥治疗糖尿病创面的作用.动物实验显示WYSJO可显著加快糖尿病创面的愈合速度(P<0.05),减轻炎症反应,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同时也可下调网络药理学预测的E1A结合蛋白 p300(EP300)、Jun激酶(JUN)、骨髓细胞瘤癌基因(MYC)、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14(MAPK14)、特异性蛋白 1(SP1)、肿瘤蛋白 p53(TP53)以及雌激素受体 1(ESR1)等 8 个核心基因表达(P<0.05).结论 WYSJO治疗糖尿病创面的作用机制可能与AGE-RAGE、p53、HIF-1等通路密切相关,通过此研究可为WYSJO的药理学研究提供新思路,并为其进一步转化应用提供基础.

    温阳生肌膏糖尿病创面创面愈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缺氧诱导因子1A

    推拿不同部位对孤独症谱系障碍模型鼠行为学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李桃冯祥智慧黄文韬...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部位的推拿对丙戊酸(VPA)诱导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模型鼠行为学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将 20 只怀孕 12.5 天的Sprague Dawley(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VPA模型组[腹腔注射VPA(600 mg/kg),n=15]和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n=5).将注射生理盐水的子代雄鼠作为对照组,将注射VPA的子代雄鼠随机分为VPA组、背部组和腹部组(n=7).在出生后第 21 天,通过三箱社交、旷场实验和埋珠实验观察四组大鼠的社交能力、焦虑行为和刻板行为,并开始对背部组和腹部组进行推拿,每天 2 次,持续 14 天.第 35 天,再次进行行为学检测,并取肠道内容物进行物种组成与结构分析、标志物种与差异物种分析.结果 (1)行为学结果显示,与VPA组相比,背部组大鼠社交时间和旷场中心区运动时间显著增加(P<0.05),埋珠数量明显减少(P<0.01),说明其社交、焦虑和刻板行为得到改善;与VPA组相比,腹部组大鼠埋珠数量显著减少(P<0.05),刻板行为改善;埋珠实验中,背部组较腹部组埋珠数量更少,刻板行为改善更显著(P<0.05),而三箱社交和旷场实验两组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2)肠道微生物检测结果显示,在多样性分析中,与VPA组相比,背部组和腹部组肠道菌群丰富度显著增加(P<0.05),多样性增加(背部组P<0.05,腹部组P<0.01);在差异性分析中,在门水平上,与VPA组相比,腹部组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呈现较为明显的降低趋势(P<0.05);在属水平上,与VPA组相比,背部组和腹部组的乳杆菌属相对丰度较VPA组显著下降(P<0.05);标志物种分析中,与VPA组相比,背部组布劳特氏菌属显著增加(P<0.05).结论 推拿能对ASD模型大鼠行为学和肠道菌群结构产生影响;推拿背部对ASD模型鼠的社交能力、焦虑行为和刻板行为疗效显著,推拿腹部仅对刻板行为有明显效果;推拿背部与推拿腹部均使ASD模型鼠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增加,其中推拿腹部对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善更显著,并使物种分布更均匀.

    推拿孤独症谱系障碍动物行为学肠道菌群中医外治法